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20篇)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精选20篇)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
⼀、“感动中国年度⼈物”推选标准
我们对“年度⼈物”的定义是:⼈物事件发⽣在本年度,或者⼈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泛关注。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物须具备以下⼀种或⼏种特点。
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荣誉并引起社会⼴泛关注;
在各⾏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表现,国家级重⼤项⽬主要贡献者;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以个⼈的⼒量,为社会公平正义、⼈类⽣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的经历或⾏为,代表了社会发展⽅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在⽣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021年度⼈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精选20篇)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或多或少都会⽤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是⼩编整理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让双脚沾满泥⼟。从⾬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钢梯超越了怀疑。⼀条⽆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港⽆线电视的主持⼈陈贝⼉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条“⽆穷之路”。历经3个⽉,陈贝⼉⼀⾏5⼈,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海南热带⾬林、川藏⾼原、⼽壁沙漠,天南海北,翻⼭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时代⼀直孕育着伟⼤精神,伟⼤精神引领着伟⼤事业。“⽆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感⼈⾄深的故事正是发⽣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实践中。
党的⼗⼋⼤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民共同努⼒,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胜利,现⾏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个彪炳史册的⼈间奇迹!
这样的⼈间奇迹,写在⼴袤的中国⼤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了⽆数的感⼈故事:有放弃⼤城市的⼯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线倾情投⼊的黄⽂秀;有“⼀⼼只为⽼百姓过上好⽇⼦”,⽤⾃⼰46年的短暂⽣命兑现了对党和⼈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中,苏炳添直⾔:“⼀路⾛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步⼀步⾛到了奥运百⽶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以来,中华运动健⼉⼀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连续第九次⾼居⾦牌榜榜⾸;2016年⾥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的每⼀步,⽆不需要精神⼒量的推动。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民砥砺前⾏,全⾯建成⼩康社会⽬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历史性变⾰,彰显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机活⼒。
今天,中国⼈民更加⾃信、⾃⽴、⾃强,极⼤增强了志⽓、⾻⽓、底⽓,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历史。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2
3⽉3⽇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彭⼠禄、杨振宁、顾诵芬等获得感动中国年度⼈物,他们义⽆反顾的⾝影,在勇往直前中彰显出了不凡的光芒。⼀幕幕感⼈⾄深的场景,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展⽰了中国⼈的年度精神史诗。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平凡⼈。彭⼠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主核动⼒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9秒⼤关重新学起跑,成为⾸位闯进奥运会男⼦百⽶决赛的亚洲飞⼈,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上,看到了⼈性的珍贵,看到真⼼、⽆畏和忠诚的亮光,⽽这道光,给他们的⼈⽣注⼊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辉。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3
“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通过投票等多种⽅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分别⽤他们不同的亲⾝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感动的⼒量再次唤醒了⼼灵的春天。
感动是⼈类最直接的⼀种情感。⽣活中总会有那么⼀些⼈,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彭⼠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朱彦夫、中国航天⼈、苏炳添、陈贝⼉、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他们是⼀个⼈,他们是⼀群⼈;他们是⼀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种⼼灵的⼒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就在⾝边。“感动中国”的⼈物也都来⾃我们的⾝边。它传递出了中国⼈的好⼈观,⾏善观。“勿以善⼩⽽不为”,积⼩善者必成⼤德。在⽣活⾥,我们与往年⼀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在这些感动⼈物中有国之⼤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但却都以不同的伟⼤事迹感动着这个名族的⼈民。⼜是⼀年《感动中国⼗⼤⼈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再⼀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边,感动⼀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4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物”。这⾥⾯讲了⼏个⼈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炳添。
苏炳添的成绩举世瞩⽬:2018年8⽉26⽇的雅加达亚运会⽥径男⼦100⽶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2019年2⽉21⽇凌晨举⾏的2019国际⽥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那赛场上像离弦之箭⼀样飞奔向前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飞⼈”的称号。
当我们惊羡苏炳添这些惊⼈成绩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苏炳添奋⽃的泪泉,洒遍了苏炳添牺牲的⾎⾬?
苏炳添每天都坚持进⾏训练。每⼀次训练时,他总是先慢跑热⾝,接着做⼩步跑,踢腿等准备活动。⼀切都准备就绪后,苏炳添换上了钉鞋,细⼼地⽤卷尺进⾏起跑器的调试,随后蹦跳了⼏下,深吸⼏⼝⽓,便来到了起跑器的前⽅,单膝跪地,做好准备。他两只⼿的⼤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字,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线后。⼤约过了⼏秒,苏炳添后脚猛地⼀蹬,顿时像⼀⽀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步频越来越快,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整个跑步过程令⼈叹为观⽌。跑步结束后,苏炳添拿出⼀个⼩型摄像头,上⾯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叹⽓,不断摇头,嘴巴还不时嘀咕⼏句,并且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训练才结束。
苏炳添专注训练,不受⼲扰,是⼀种智慧;努⼒拼搏,科学追求,是⼀种能⼒;永不放弃,是⼀种宝贵的品质。这⼏点,恰好是我没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中的英雄。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命,似洪⽔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保持专注、努⼒拼搏,永不放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与信念!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5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
“好的⽂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1000多字,再精简到⼏⼗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中国⼈常⽤的⾏⽂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起向未来”,彭⼠禄的“两代⼈为理想澎湃,⼀辈⼦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命于你不只⼀次,⼠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声⾥突围,你⼼中有嘹亮的号⾓”……寥寥数语,感⼈⾄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同时观众⼼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的秘诀,在于反映了⼈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活的共同追求。中央⼴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综合部制⽚⼈孙⾦岭,贡献了节⽬的定位语“⼀部中国⼈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
《感动中国》有两⼤独特⽓质,⼀是节⽬⽓质,⼀是历史⽓质。通过⼀年⼀度的⼴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的⾝影和声⾳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6
平凡铸就伟⼤、英雄来⾃⼈民,年度⼈物的感⼈事迹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纸上,启功先⽣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个个闪光的名字,⼀张张感⼈的照⽚,⼀幕幕熟悉的画⾯,书页犹如⽚⽚“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中的画⾯。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已陪伴观众⾛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深,⼈格⼒量更是震撼⼈⼼。
今年的开篇⼈物将⽬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杨振宁⽤⽆可辩驳的学术实⼒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字越发熠熠⽣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才倾尽⼼⾎,始终关⼼中国重⼤科学⼯程及科技决策,继续⽤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到归根⽼⼈,岁⽉须臾⽽过,杨振宁⽤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长久,千⾥共同途”的约定,拳拳⾚⼦⼼令⼈动容、引⼈落泪。
爱国,是⼈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个⼈⽴德之源、⽴功之本。与祖国同⼼同向,⼀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物⾝上共同的底⾊:中国核动⼒事业的奠基者彭⼠禄“深潜”⼀⽣,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可以跑得更快”;投⾝⾼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程院院⼠吴天⼀,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军免于⾼原病……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7
3⽉3⽇晚,“中国⼈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盛典》如期⽽⾄。彭⼠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朱彦夫、中国航天⼈、苏炳添、陈贝⼉、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荣誉。
3⽉3⽇,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在颁奖现场。
3⽉3⽇,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朱彦夫的⼥⼉在颁奖现场展⽰⽗亲书写的“光荣属于⼆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过20载。20年来,⼀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段段感⼈⾄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作⽣活的点点滴滴,⼜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神则不⽴,国⽆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个民族赖以长久⽣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定的⾼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不倒、奋勇向前。⾛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颁奖词靠什么征服⼀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员。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8
⼀年⼀期的《感动中国》如约⽽来,⼀批各⾏各业感动国⼈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量。通过⼀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点:
⼀是提升⾃我能⼒。俗话说“打铁还需本⾝硬,⾝体是⾰命的本钱”,好的⾝体是⼲事创业的根本,⾝体⼒⾏,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
⼆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制度管⼈。在⼯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部队伍。认真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做到尊⽼爱幼,争做⼈⼈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职责。履⾏好⾃⼰的⼯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分管负责的要亲⾃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位公民⼀名国家⼲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
他们活着是⼀⾯⼜⼀⾯旗帜,倒下是⼀座⼜⼀座丰碑,折射出⼀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9
⼀年⼀度的“感动中国⼗⼤⼈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度眼眶湿润。这⼗位平凡之⼈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个个感⼈的事迹敲击着我们⼼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的感动之声。
获得殊荣的,⼤多数都是普通⼈,没有⼈是为了今天的奖台⽽选择⾃⼰独特的⽣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的内⼼,缘于爱。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年,不是⼀时⼀事,⽽是⼏⼗年如⼀⽇,是全部的⼼⾎,全部的爱。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场晚会的激情,⼀次刹那间⼼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动。诗⼈曾经说过:看⼀眼鸟⼉的飞翔,就可以减轻⼼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被打开时的那⼀道优美的弧线。
看到那些⼈⾯对信仰和追求的义⽆反顾和淳朴,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感到不可思议(尤其⽂化多元的当下),因为在追逐个⼈名利与权势时,他们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努⼒,不单为了⾃⼰,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的⼩孩⼦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如果没有这些舍⼰为⼈的⼈,如果没有这些不求⾃⾝幸福,只求他⼈幸福的⼈,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的⼈,我敬佩你们!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0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英雄来⾃⼈民”为核⼼主题,全⾯展现中国⼈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物。
顾诵芬,男,1930年2⽉出⽣,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学航空⼯程系。现任中国航空⼯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1994年当选中国⼯程院院⼠,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是著名的飞机空⽓动⼒学家,是我国⾼空⾼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之⼀。他主持建⽴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贡献,顾诵芬院⼠被誉为“歼8之⽗”。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程院院⼠(机械与运载⼯程学部)。
顾诵芬⽗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亲临终前“将藏书⼀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亲⽣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中。为此,苏州⼀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清芬可挹:两院院⼠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的⼿迹、图纸⼿稿、⼯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等66件⽂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从江南⽂化望族⾛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程。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1
3⽉3⽇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英雄来⾃⼈民”为核⼼主题,全⾯展现中国⼈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物名单:彭⼠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朱彦夫、中国航天⼈、苏炳添、陈贝⼉、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动⼒学家,两院院⼠,国家最⾼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于书⾹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睹⽇军轰炸城市,⽴志投⾝航空事业报国。⾃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款⾃主设计的喷⽓式机型的⽓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超⾳速飞⾏的飞机⽅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业从⽆到有、从⼩到⼤,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2
天⾏健,君⼦以⾃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强不息是年度⼈物⾝上⼜⼀显著特点。
夫妻⼆⼈加起来只有⼀只⼿、两条腿,⾯对这样的状况,⽣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让⼀⼉⼀⼥考上⼤学,让全家⼈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锄杆⼦、笔杆⼦,每⼀段⼈⽣都书写精彩;从⼩⼏乎完全丧失听⼒的⼤学⽣江梦南,在⽗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出了偏远的瑶
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学的博⼠研究⽣。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注⼊了强⼤的精神动⼒。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3
⼈的⼀⽣总需要⼀些⼒量,有⼒量⽀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定要去感动别⼈,但我们需要拥有⼀种⼒量,去匡正⾃⼰的志向,去⽀撑⾃⼰坚定⾃信地去实现⾃⼰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和⼒量。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志⼠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不衰。爱国的内容⼗分⼴泛,热爱祖国的⼭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的伟⼤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好河⼭,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和领⼟完整,祖国的领⼟⼨⼟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化,提⾼民族⾃尊⼼和⾃信⼼,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化⽽尽⼼尽⼒。
今天,我国已步⼊新的历史时期,加⼊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开放的伟⼤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类⽂明与进步做出更⼤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民族⾃尊⼼与⾃信⼼;弘扬伟⼤的中华民族精神,⾼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强不息,艰苦奋⽃,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今天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的⼒量!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4
道德模范是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尚情操的精神代码。⼀个⼈追求道德的⽣活,⼈⽣就会更有意义;⼀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量。道德模范⾝上彰显出来的个⼈崇德修⾝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明确了崇德修⾝的重点内容和⽬标指向性。“⽀教奶奶”周秀芳,除了⾃⼰倾尽所有帮助孩⼦之外,还发动家长期资助了16名贫困⽣,同时积极为更多的孩⼦寻找爱⼼⼈⼠,进⾏结对帮扶;“平⽇⾥⼀个⽉连两三百块钱都不舍的花”的94岁⾼龄⽼⼈王振美,却对家乡和乡亲慷慨了⼏⼗年……他们如同⼀盏盏明灯,照耀着⼈们的⼼灵,也有⼒证明,道德正能量始终具有凝聚⼈⼼的⼒量。许许多多道德模范,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平民英雄谱”。他们⽤⼈⽣点点滴滴积极进取⼼,践⾏着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真情照亮社会,⽤平凡诠释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注⼊正能量。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全社会颂扬道德模范,就是要正确解读道德模范品德⾼尚、善⾏义举、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精神代码深刻,把道德模范的爱⼼善举转化为潜移默化的⼒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天下的浓厚氛围。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5
很早之前就接触到了感动中国,记得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写作⽂总在背每年的感动中国⼈物素材,整个中学时代同学们们的作⽂中随处可见感动中国⼈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过感动中国,后来渐渐长⼤,终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始⾛进他们的故事,每⼀次总会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在这⽚⼟地上已经⾛过了20个年头,这⼗多年来,⽆数平凡却⼜⾼贵感⼈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位位普通却⼜⽆⽐伟⼤的⼈被众⼈所熟知,⽆论是⾚诚报国、为民奔⾛、舍⾝救⼈的⼤爱,还是忠贞不离、反哺赡母的⼩爱,不论是伟⼤地惊天地泣⿁神,还是平凡的不⾜为道,⼈间真情、世间⼤爱,总会触动我们的⼼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总会有⼀位献⾝祖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位为民奔波⽢于奉献的焦裕禄⼀般的⼈民公仆,⼀位⾄忠⾄孝对亲⼈不离不弃的普通⼈,⼀位献⾝救⼈托起他⼈⽣命曙光的平凡英雄…⽆论⾝居⾼位,还是来⾃基层,伟⼤还是平凡,感动不分贵贱,他们⽤⾃⼰的⾏动践⾏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优秀传统,⽤他们的执着诠释着爱的含义,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在这个不是物欲横流、不那么美好的社会⾥,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就有⼒量!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6
《感动中国2021年度⼈物》不管从意⽓风发到两鬓斑⽩的伟⼈,还是纯朴的百姓把播下爱的种⼦变成了接⼒赛,从⿊⼟地洒向⼈间,让⼈间感受到了温暖。那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幼吾幼以及⼈之幼的关爱的美德,⽽这些温暖⼜让我们的国家得以从冰雪融化成溪⽔,流淌在⼈间,⽽得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有希望。
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母⽆畏的关爱,⽽极少数的婴⼉却遭到丢弃。但世上存有⼀些好⼼⼈⼠收留那些弃婴,⽆论那些弃婴的健康状态,还是残疾程度,都义⽆反顾的做出了艰苦的抉择:收留他们。就是⾼淑珍在⼗⼏年的时间⾥去收留上百
名的残疾⼈⼠,在家⾥⼈没有饭饱的情况下也不让那些残疾孩⼦们的肚⼦受的半点委屈,她为的就是让那些有残疾孩⼦能够为⾃⼰挣得养家糊⼝的钱去,她已经不在乎⾃⼰的饿,冷,暖......只在乎那些不能⾃理的孩⼦们,她不仅仅是她⾃⼰孩⼦的妈妈,是那上百名孩⼦的妈妈,她是可敬的!
看着《感动中国》⼀幕幕感⼈的画⾯⽆⼀不扣动作我们的⼼弦,充盈作我们的双眼。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7
3⽇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物揭晓,彭⼠禄、杨振宁、顾诵芬、苏炳添、中国航天⼈……致敬向上的⼒量!学⽣翟荟说,百岁⽼⼈杨振宁⾄今仍常和学⽣谈物理。他提到,“宁拙⽏巧,宁朴⽏华”是杨⽼⼀⽣最喜欢的格⾔,这句话前四字讲的是科学精神,后四字说的是⼈格特征,⼀直是杨振宁为学、为⼈所遵从的规范。
记住他们的名字——彭⼠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朱彦夫、中国航天⼈、苏炳添、陈贝⼉、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起见证温暖,致敬向上的⼒量!
谈到⾃律,苏炳添说睡得好训练状态也好,“我基本从2014年、2015年开始,就保持着10点睡觉的作息”;教练说下午3点训练,苏炳添2点50分之前就会到。成功绝不是偶然!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8
2002—2022《感动中国》陪你⾛过了20年,感⼈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加起来只有⼀只⼿,两条腿,但他们⽤残缺的⾝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勤的劳作,把⼉⼥养⼤成⼈,他们⽤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活。
张顺东1974年出⽣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村,他6岁放⽺时被⾼压电击伤,失去了右⼿,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只有⼀只⼿,他们有能⼒、有决⼼⾯对以后的⽣活吗?
张顺东:⽣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出来的,夫妻同⼼,黄⼟才能变成⾦。
⼥⼉和⼉⼦相继出⽣,健康的孩⼦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的孩⼦⽤⼿抱⼤,⽽我们的孩⼦是⽤双脚抱⼤的。
⼀双⼉⼥渐渐长⼤,原本仅够填饱肚⼦的⽣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好⼀点,就要付出常⼈千百倍的努⼒。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去⼲活,是⼀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个⽗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没有辜负⽗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间地头。夫妻⼆⼈更加珍爱对⽅,你就是我的⼿,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国家⼜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的扶持下,家⾥盖上了新房,年收⼊逐步提⾼,张顺东家成为村⾥最早⼀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不是⽩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学毕业,成为⼀名⼈民教师,也有了⾃⼰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因为加倍努⼒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19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从不曾停歇。
⼀年⼀度的“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举⾏了,我⼀次⼜⼀次地被这些⼈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03年的春⽉起,⼗多年了,每⼀年的“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段颁奖词;⼗多年了,每⼀年的“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命中最重要的⼀个环节、⼀段故事,成为我前⾏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分感激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档让⼈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我⼀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个滋养⾃我⼼灵、软化⾃我感情、培育并坚持⾃我有⼀颗能感动的⼼的好节⽬;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年的“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每⼀次观赏“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我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物,他们每个⼈⾝上都有着崇⾼的伟⼤的灵魂,都有着⼀种让我们每⼀个⼈感到⼼灵震撼的精神⼒量;这些崇⾼的灵魂是常⼈⽆法企及的,也是我这⼀辈⼦⽆法到达的;正如⼀位伟⼈以往说过的那样:“⼀个⼈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辈⼦做好事”。每⼀次观
赏“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与情得以进⼀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物的故事,让我的⼼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
⾄今,我还能有⼀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今,我还有⼀些能够让⾃我骄傲的活⼒,我要感激诸如“感动中国⼈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影视剧和⽂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地让⾃我有⼀颗能够感动的⼼,有⼀份能够有必须热度的活⼒,思考每⼀天、努⼒每⼀天、欢乐每⼀天、享受每⼀天。
感动中国⼈物事迹观后感⼼得体会20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颗⼈造地球卫星“东⽅红⼀号”到今天,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向深空、从⽆⼈⾛向有⼈、从⽉球⾛向⽕星。“敢上苍穹揽⽉,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勇攀⾼峰、⾃⽴⾃强,⽤⼀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过20年的节⽬,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页翻开就是⼀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的过程,龙鳞装⾮遗传承⼈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的时间,悉⼼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中榜样⼈物的事迹不断启⽰我,⼀⽣择⼀事,⼀事终⼀⽣。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也只能⼲⾮遗传承这⼀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推荐访问:观后感 心得体会 事迹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20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