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例文(2022)

时间:2022-05-30 12: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例文(2022),供大家参考。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例文(2022)

留守⼉童调查报告范⽂(精选5篇)

留守⼉童调查报告范⽂(精选5篇)

  希望知晓⼀个情况、⼀个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但是相信很多⼈都是毫⽆头绪的状态吧,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留守⼉童调查报告范⽂(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留守⼉童调查报告1

  随着我国改⾰开放的不断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有些农民⼯把⼦⼥扔给了⽼⼈监护或寄养他⼈,于是在我国⼴⼤农村中出现⼀个新的群体--留守⼉童。有资料显⽰,⽬前全国农村“留守⼉童”规模已达2290万⼈,⽽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年成较⼤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泛关注,但是留守⼉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个重要课题。就留守⼉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营村进⾏了⾛访和调查,并对留守⼉童问题谈⼀些初浅的看法。

  ⼀、基本情况

  ⽅营村位于马集镇北⾸,共有20个村民⼩组。常住户540户,现有⼈⼝1950⼈。⼟地⾯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玩具、⽣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均纯收⼊9611元。我村⼤部分群众迫于⽣计挤进了打⼯队伍中去,成为打⼯⼀族,把⼦⼥扔给了⽼⼈监护或寄养他⼈。据调查,全村有留守⼉童43⼈,其中在校⼩学⽣中就有18位留守⼉童,占学⽣总数的41.9%,⽼⼈监护的有35⼈,占81.4%,寄养他⼈的有2⼈,占4.7%。

  ⼆、留守⼉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童成绩⽋佳。

  ⼤部分的留守⼉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学⽣成绩较差,4%的⼩学⽣成绩很差;留守⼉童中有1%的⼈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达27%,11%的留守⼉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分析原因:

  ⼀是打⼯⽗母对⼦⼥总体期待不⾼,部分农民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对孩⼦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是监护⼈对留守⼉童学习介⼊过少。作为⼀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普遍年龄⼤,⾝体差,⽂盲⽐例较⾼,不但在学习上⽆法给留守⼉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去关注孩⼦的学习。

  2、留守⼉童⼼理出现偏差。

  ⽗母长期在外打⼯,留守⼉童得不到⽗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童缺少情感和⼼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些留守⼉童表现出内⼼封闭、情感冷漠、⾏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理障碍,有的留守⼉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理、怨恨情绪。留守⼉童⼤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个⽉后,⽗母就外出务⼯,长期与⽗母分离,使他们⽣理和⼼理上的需要得不到

满⾜,缺乏⽗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孤独感,⼼理失衡。

  据调查显⽰,留守⼉童想念⽗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童⽗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童⽗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童⽗母⼏年回来1次,55%的留守⼉童很少与⽗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童从⼩⽗母就长期在外打⼯,⼀年难得回⼀次,性格发⽣了很⼤的变化,变得孤独、⾃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童⼼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理现象的⼉童占留守⼉童的14.3%。

  3、留守⼉童⽣活普遍较差。

  由于我村⽼百姓普遍⽂化素质较低,⼤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种,⼲的是苦活、累活,且⼯资收⼊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和⼉⼥的⽣活。⼉童正是长⾝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少,⽗母⼜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童的⽣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童营养严重不⾜,⾝体健康受到极⼤损害。据调查显⽰,80%的留守⼉童⽣活较差,20%的留守⼉童⽣活⼀般。  4、留守⼉童道德⾏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童少年,⾃律能⼒很弱。由于⽗母不在⾝边,⼉童和监护⼈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错,监护⼈对孩⼦的⾏为⼀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童纪律散漫、存在⾏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为,有的迷恋桌球室、⽹吧和游戏厅,甚⾄与社会上⼀些有不良习⽓的成⼈混在⼀起。

  5、留守⼉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童中,由于⽗母长期不在⾝边,缺乏对⼉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和代养⼈对留守⼉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导致部分留守⼉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和代养⼈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的安全隐患,甚⾄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年⼀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渠中,溺⽔⾝亡。

  三、留守⼉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童的教育措施不⼒。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的不断深⼊,探索出⼀系列⾏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童的教育⽅⾯还存在⼀定的不⾜。

  ⼀是留守⼉童的⽗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有时半年甚⾄⼀年难见留守⼉童⽗母⼀⾯,很难反映孩⼦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的。

  ⼆是外出打⼯⼈员对孩⼦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有余⽽⼒不⾜,对留守⼉童的⼼理关爱难以顾及。

  三是学校对留守⼉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活上给留守⼉童更多的关⼼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母是⼉童成长的第⼀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的终⾝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为、⼼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是⽗母与留守⼦⼥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的成长漠不关⼼,放任⾃流,顺其⾃然发展。

  ⼆是监护⼈和代养⼈⼤多数是⽼年⼈,⽂化程度不⾼,有的是⽂盲和半⽂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多偏于溺爱,以⽣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上难以承担对孩⼦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三是⽗母对留守⼉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孩⼦吃得饱、穿得暖就⾏了,缺乏对留守⼉童精神上的⿎励、鞭策与开导。

  四是对留守⼉童的教育⽅法不对,⽗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师的事,孩⼦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师,事实上成为孩⼦学习、⾝⼼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些不良风⽓现象严重,对缺乏⽗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的影响,⼼理、⽣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母关爱的留守⼉童的不⾜;

  ⼆是⼀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电视、书刊等⽂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对缺乏⽗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童的管理措施。

  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责任⼈,班主任为直接责任⼈,切实履⾏好管理和教育留守⼉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活、安全⽅⾯的管理,对留守⼉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童⽆⼈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解除进城务⼯农民⼯的后顾之忧。

  2、加⼤投⼊,改善农民⼯⼦⼥受教育环境。

  近年来,外出打⼯⼈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童的教育投⼊要下⼤⼒⽓,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员⼦⼥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就近⼊学的条条框框,免除⼀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在教育⽅⾯享受与城市⼉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信,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

  对于留守⼉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教育和引导,建⽴⾏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的学习和⽣长情况,并对他们进⾏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童⾝⼼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开发他们的潜⼒,激活他们的⽃志,增强他们的⾃信⼼和⼼理承受能⼒。政府要加⼤对留守⼉童关爱的宣传⼒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和劳动⼒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度关注。

  留守⼉童调查报告2

  随着农村⽗母离乡进城打⼯、经商⼈数的增多,农村⼉童留守农村⽽⽆⼈照管的⼈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我校现有学⽣603⼈,其中⽗母双⽅在外打⼯的101⼈,占学⽣⽐例的17%。⽗母⼀⽅

在外打⼯的为89⼈,占学⽣⽐例为15%。在这些数字中,尤其低年级的留守⼉童数量更多。他们失去⽗母庇护,⾝⼼、学习、成长都⾯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基本概况

  我们校所处的地⽅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活条⽐较艰苦,⾃然环境也较为恶劣,⼈民的⽣活⽔平不⾼,很多⼈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益发展的今天,年轻⼈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打⼯。在这些外出打⼯的年轻⼈中,有很⼤⼀部分是“上有⽼,下有⼩”的这⼀类型!年轻⼈外出⼤⼯就把家⾥的孩⼦留给⽗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部分“留守⼉童”的来源!这些孩⼦差不多都是班⾥的问题学⽣!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

  ⼆、农村留守⼉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由于⽗母长年在外务⼯,留守在家由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由他们照管孩⼦的⼀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的⽂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童问题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能为⼒,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种情况是农村留守⼉童中情况最多的,这部分⼉童主要是在那些⽣活条件差、监护⼈监护能⼒低的家庭。这些⼈群年⽼、体弱、⽂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家⼈的⽥地、喂养猪⽜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暇顾及孩⼦了。他们仅仅对孩⼦煮煮饭、洗洗⾐⽽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就得⾃⼰煮饭或挨饿。许多孩⼦还承担起家⾥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岁地孩⼦也得下地⼲活⼉。⾄于如何教育孩⼦,对于“听话”的孩⼦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只是说说⽽已。关⼼学习更⽆从谈起。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童都是独⽣⼦⼥,⽗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痛孩⼦,在家⾥各⽅⾯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玩好、吃好,对于⽣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已。这样,孩⼦养成了娇⽓、任性,习惯以⾃我为中⼼,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受家⾥⼈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宠坏的孩⼦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礼貌,喜欢惹是⽣⾮,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童中,有⼀部分孩⼦是被⽗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总有⼀种寄⼈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的亲⼈⼀起⽣活起居。他们中有⼀些⼈总感觉在亲戚家⾥毕竟没有在⾃⼰家⾥那样⾃由,束⼿束脚的,看起来胆⼩怕事,很本份,但⼀旦离开了亲戚,就像⽼⿏离开了猫,他们就⽆法⽆天了。

  三、留守⼉童⼼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分析

  1、学⽣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进⼊学龄阶段的⼉童⼀天的⼤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活,学会做⼈,学会创造。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查中显⽰,留守⼉童⼀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兴趣还⽐较浓,优⽣的成绩还有很⼤的⽐例,随着孩⼦年级的升⾼,多数的孩⼦,甚⾄⽤⼀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孩⼦的成

绩基本都在下降,甚⾄有的学⽣由班级的前⼏名,掉落到班级的后⼏名。

  2、亲情缺失严重,⼼理发展异常。

  ⼩学阶段的⼉童尤其希望得到⽗母的关爱。但是留守⼉童由于其⽗母长期不在⾝边,家庭的缺陷使学⽣⽆法享受正常的⽗爱母爱,⽣活中的很多困难⽆⼈倾诉,成长种的困惑⽆⼈及时的引导和排解……留守⼉童在个性⼼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是性格内向、孤僻、⾃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交流;⼆是脆弱、脾⽓暴躁、冲动易怒。

  3、⽗爱母爱失常,孩⼦志向模糊。

  外出务⼯的⽗母由于长期不在孩⼦⾝边,内⼼往往会出现⼀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活的经济⽀付能⼒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采取物质补偿的⽅式来表现⾃⼰对孩⼦的全部的爱,孩⼦要什么就可以⾮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童⾃⾝的问题,更是⼀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个留守⼉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个其⾃⾝全⾯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度来认识这⼀问题,以⼈的⽣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前留守⼉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童问题应该从下⾯⼏个⽅⾯采取措施:

  1、建⽴健全留守⼉童⼯作机制。

  关爱留守⼉童,在学校期间,教师对于留守⼉童多⼀份关注。对于个别班级中的学困⽣,教师采⽤⼀对⼀帮扶措施,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教师和学⽣的爱,排解他们孤独的情绪。

  2、通过班级班会,让学⽣理解⽗母,知道⽗母的⽤⼼良苦。

  让这⼀部分⼉童能真正的理解⽗母,让他们知道⽗母在外地打⼯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让学⽣不⾄于去怨恨⽗母在他们童年时期给他们带来的阴影。

  3、在班级中国成⽴帮扶⼩组,让学校好的学⽣⼀对⼀帮扶这些留守⼉童。

  其实这些⼉童本事并不笨,只是由于对于家长不在⾝边。因此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对于留守⼉童多⼀份关爱,让学⽣感受到在学校期间也可以获得爱的。

  留守⼉童调查报告3

  内容摘要:留守⼉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童在⽣活、学习、⼼理等⽅⾯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的共同努⼒,协同合作。

  留守⼉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城市,在⼴⼤农村也随之产⽣了⼀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即为留守⼉童。调查显⽰,本地的留守⼉童中有⼤部分处于0—14周岁。⽗母外出打⼯后,与留守⼉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的⾓⾊要求,⽽占绝对⼤⽐例的隔代教育⼜有诸多不尽⼈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童“亲情饥渴”,⼼理健康、性格等⽅⾯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个问题整理如下:

  ⼀、留守⼉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的成长起着⾄关重要的作⽤。当地的留守⼉童中⼤部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变化、⼈际交往等⽅⾯有着⾃⼰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临许多⽅⾯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安慰。但由于留守⼉童的⽗母长年在外务⼯,有的半年、⼀年、甚⾄⼏年都难以给孩⼦打⼀个电话、写⼀封信、见⼀次⾯,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予以⾜够的关怀。有的⽗母多年不与孩⼦见⾯,⾄使孩⼦遗忘了⽗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多数留守⼉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留守⼉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理问题的⼲扰以及学习⾃控⼒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部分的留守⼉童反映⽆⼈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本⾝的态度和能⼒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影响了他们⾃控⼒的形成。

  三、⼼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留守⼉童监护⼈对留守⼦⼥的⼼理健康问题介⼊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母,缺少了起码的与⽗母交流的机会,⽽监护⼈⼜⽆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的⼼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理病症,如感情脆弱、⾃暴⾃弃、焦虑⾃闭、缺乏⾃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例较⼤

  由于⼤部分留守⼉童属于未成年⼈,缺乏⾃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救能⼒,没有⽗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的侵害和利⽤。加上不少留守⼉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赶路,⼈⾝安全令⼈担忧。

  五、留守⼉童的⾏为习惯较差。

  ⼤多数留守⼉童⾃我控制能⼒不强,⽣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不换⾐服、挑⾷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童⾏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代养⼈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我素。

  六、监护⼈⾃⾝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童监护⼈⼤多数是⽼年⼈,年纪较⼤,⽂化层次不⾼,有的是⽂盲或半⽂盲,他们不知道从⼼理上关⼼孩⼦、照顾孩⼦,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法上还是⽼⼀套,与孩⼦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童⼤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教育⽅⾯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个社会问题。这⼀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共同努⼒,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家庭⽅⾯

  ⽬前多数农民⽂化程度不⾼,他们误以为教育孩⼦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于读书是学校和⽼师及⼉童⾃⼰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般认为⼉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童个⼈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不教,⽗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是⾃⼰的应尽之责,家长⾃⾝⽂化⽔平的⾼低并不影响对⼦⼥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也要把教育孩⼦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把教育孩⼦的⼯

作做好。应主动与⼦⼥的任课⽼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师说明⾃⼰的情况,了解⼦⼥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的策略和⽅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联系及亲⼦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的学业、品⾏及⾝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式对孩⼦的学习和⽣活进⾏指导,要求“监护⼈”⼀定要保证孩⼦充分的学习时间,⼀定要嘱咐其对孩⼦的严格要求,加强⽣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应采取多种⽅式,注意与孩⼦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的⽣活、教育情况以及孩⼦的⼼理变化;沟通内容⼒求全⾯、细致,沟通中⽗母要明⽰他们对孩⼦的爱与厚望,希望孩⼦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的⽣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书信等进⾏交流。每⼀个孩⼦都是⼀块⽆暇的“翡翠”,只要⼼⾥装有⽗母和亲⼈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学校⽅⾯

  (1)建⽴健全留守⼉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和外出务⼯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童交流谈⼼,提⾼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引导。

  (2)为与留守⼉童沟通提供⽅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家长与⼦⼥沟通提供⽅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度,尤其是⽹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制⼒⽐较差的⼉童存在着很⼤的吸引⼒,容易误⼊歧途。

  总之,留守⼉童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也关乎⼼理、社会、法律、经济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母能否在外安⼼的⼯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使⼤家⾃发⾃觉的来关爱、帮助、⽀持留守⼉童,提⾼农村教育⽔平,为留守⼉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机,期待着怒放的那⼀天。

  留守⼉童调查报告4

  xx县是⼀个五⼭⼀⽔四分⽥的农业县,全县总⼈⼝40.7万⼈,农业⼈⼝约占75.4%。全县在外务⼯⼈⼝为43043⼈,其中农村留守⼉童达7317⼈,留守⼉童数量相对较⼤。留守⼉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农民的后顾之忧,⽽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健康成长带来巨⼤影响。为全⾯了解xx 县农村留守⼉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童家庭教育⼯作,20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是对劳务输出量较⼤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是对全县267所中⼩学及幼⼉园全⾯普查。普查结果显⽰:全县留守⼉童共计9545⼈,其中农村留守⼉童约7317名,部分中⼩学留守⼉童已超过在校⽣总数的50%;这些孩⼦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活⽆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失衡、⽣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总体现状

  1、留守⼉童分布⼴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童,占

16%,其中⼥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的留守⼉童有4643名,占留守⼉童的63%;⽗母均在外打⼯的留守⼉童有2674名,占留守⼉童的37%;随⽗母进城⽣活的流动⼉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多数留守⼉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童中,63%的留守⼉童是⽗母⼀⽅在外⼯作,⼀⽅在家。其中49%以上是⽗亲在外打⼯,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其中有31%的留守⼉童是⽗母同时外地打⼯,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童表⽰⽗母很⾟苦,约80%的孩⼦能按时完成作业,⽣活⾃理能⼒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童⾏为习惯⽋佳。在受调查的留守⼉童中,⾏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的关爱,更谈不上对⼦⼥进⾏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童在⽣活、学习、⾏为乃⾄⼼理等⽅⾯的问题较同龄⼉童要多。

  1、学习成绩⼀般。

  由于临时监护⼈⽂化⽔平低,没有能⼒辅导孩⼦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母双⽅均在外地打⼯,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照看,⼤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对留守⼉童娇⽣惯养、放任⾃流;加之⼉童本⾝⾃控能⼒较差,⽆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辍学的现象时有发⽣。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童中学习优秀的不⾜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不从⼼。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都⽂化程度偏低,多数是⽂盲或半⽂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差距,难以与孩⼦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农活维持⽣活没有时间监护孩⼦,有的体弱多病⽆能⼒监护孩⼦,有的同时照看⼏个孙辈没有精⼒监护孩⼦,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孩⼦物质、⽣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娇⽣惯养、放任⾃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

  临时监护⼈⼀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学⽣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变化、⼈际交往等⽅⾯有着⾃⼰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童缺少了起码的与⽗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期到⼉童期、青春期的孩⼦的⼈格形成过程中,⽗母与⼦⼥间的关系是⼀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由于⽗母常年在外,孩⼦⼼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关系发⽣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童⼼理的健康成长将产⽣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童,往往缺乏安全感,⼈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多数留守⼉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童内⼼的压⼒。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童存在的量⼤,涉及的⾯⼴,近⽽在开展的留守⼉童的⼯作中还有⼀定的难度,需

要社会多⽅⾯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童⼯作做了⼀定的努⼒,认为留守⼉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个⽅⾯:

  1、社会原因。

  流动⼈⼝的数量不断扩⼤,家庭化流动的趋势⽇益明显,但城乡⼆元结构使进城打⼯的农民⼯⽆法长期将⼦⼥带在⾝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的⼦⼥免费或低收费⼊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法承担⼦⼥⼊学的⾼昂费⽤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弟学校⼊学⽆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在转学后⾯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童这⼀群体的产⽣。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与⼦⼥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地,到城市⾥务⼯谋⽣。他们希望⾃⼰的⽣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持。在外出务⼯与⼦⼥就学、教育之间产⽣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活压⼒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同时,从家长⾃⾝来看,家长的教育能⼒与孩⼦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的家长整⽇忙于打⼯,没有时间与精⼒过问孩⼦的学习,对孩⼦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的⽗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状态。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学⽣,对学习、⽣活、⾃⾝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

  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童⾝⼼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活的不完整,留守⼉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关系缺失对其⼈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量等多⽅⾯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进⾏⼼理教育、⽣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童是必要的,对⽣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时代的所有⼉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持⼒度,优化留守⼉童学习成长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度重视留守⼉童问题,把做好留守⼉童教育⼯作作为解决农民⼯⼦⼥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重要议事⽇程。要加⼤政策⽀持⼒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童监护⽹络。要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到流⼊地就近⼊学。

  夫妻双⽅都外出打⼯的农民⼯把⼦⼥带到流⼊地就近⼊学,是解决留守⼉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步做好进城务⼯就业农民⼦⼥义务教育⼯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上学的“两为主⽅针”,学校要尽⼒就近接收农民⼯⼦⼥⼊学,并且要取消⼀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努⼒为流动⼉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络。

  对于农村留守⼉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灵关怀。建⽴留守⼉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xx 年,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先以xx县第四中学为例,建⽴了留守⼉童、流动⼉童⽰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多种⽅式了解孩⼦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关系缺失对其⼈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现在该学校有留守班级3个,近160名学⽣。

  4、认真履⾏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童家庭教育⼯作中的重要作⽤。

  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作优势,⼤⼒开展关爱留守⼉童⾏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童⽣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指导推进家庭教育⼯作的职责,着⼒加强农村留守⼉童家庭教育⼯作,⼤⼒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络,进⼀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母和留守⼉童监护⼈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的责任和义务。

  留守⼉童调查报告5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批劳动⼒外出务⼯,催⽣了“留守⼉童”这⼀特殊群体。为了解他们受教育的状况,5⽉22⽇,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邹任清、屈鉴平的带领下前往城⼭镇进⾏专题调研。委员们采取⾛访留守⼉童代表,听取县教育局及城⼭镇中、⼩学负责同志汇报,开展座谈讨论等⽅式进⾏调研。县政协主席杨剑出席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留守⼉童”基本状况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64所,在校学⽣43199⼈。“留守⼉童”总数达26783⼈,占全县在校学⽣总数62%;其中单亲外出的学⽣有20735⼈,占48%;双亲外出的学⽣6048⼈,占14%。在“留守⼉童”中,由祖辈监护的3393⼈,占12.7%;由亲友监护的2041⼈,占7.6%;⽆固定监护⼈的613⼈,占2.3%。从学习成绩上看,优秀的占21.4%,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49.6%;从⾏为习惯上看,优秀的占

18.7%,较好的占22.3%,⼀般的占30.1%,差的占28.9%。以上数据显⽰,我县 “留守⼉童”群体⾮常庞⼤,且他们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和⼼理健康等⽅⾯的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其他学⽣,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童”在祖辈的过度宠爱、溺爱下,性格表现为任性、孤僻、内向,不易与⼈交往,孩⼦与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严重的代沟,依赖⼼理,懒惰⼼理较为严重。

  ⼆、“留守⼉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童”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

  ⼀是“留守⼉童”的学习成绩令⼈担忧。

  由于⽗母长期在外务⼯,“留守⼉童”与祖辈等⽣活在⼀起。监护⼈普遍年龄偏⼤,且⽂化程度较低,他们精⼒和能⼒都有限,只能照顾孩⼦们的⽣活农村留守⼉童调查报告⾃我鉴定。⼤多数监护⼈错误认为孩⼦接受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够的认识,主动与学校进⾏沟通较少;

  ⼆是“留守⼉童”的⾏为习惯偏差。

  他们⾝⼼都处在成长阶段,⾃律能⼒不强,⽽⼜不听监护⼈的劝教,多数“留守⼉童”纪律散漫,是⾮善恶标准认识不清,有的道德品质较差,还有的染上不良习⽓,如抽烟、喝酒、⼩偷⼩摸、上⽹吧玩游戏等,他们原本纯洁的⼼灵受到污染。他们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近年来我县“留守⼉

童”溺⽔、触电、烧伤、伤⼈和被⼈伤害及交通事故等现象明显增多;

  三是学校对“留守⼉童”的管理难度较⼤。

  由于“留守⼉童”家庭教育缺位,⽼师没办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抓住时间空档,在学校欺骗⽼师,在家⾥蒙骗监护⼈。由于监护⼈⽂化素质等问题,⽼师进⾏有效的家访渠道难以畅通;

  四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

  农村中、⼩学教师数量严重不⾜。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较繁重,跨专业带课较为普遍,所以只能在时间上和精⼒上应对⼤众化应试教育,特别是⽬前学校都没有专业的⼼理教师和专职的⽣活教师,不能给学⽣更悉⼼的关怀;

  五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教育的需要。

  在农村学校寄宿制⼯程刚刚启动,许多中⼩学住宿条件还有待于进⼀步改善。如东庄中学,⼀间不到⼆⼗平⽅⽶的房⼦要住⼆⼗个学⽣,⼈均不到⼀平⽅⽶。且缺乏卫⽣间、⾃来⽔等⼀些⽣活设施。这样既不便于学⽣⽣活,也不利于管理;

  六是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守⼉童”教育。

  部分游戏厅、⽹吧业主只考虑经济利益,接纳未成年⼉童,导致部分学⽣在上课期间进⽹吧玩游戏;

  七是外出务⼯⽗母对“留守⼉童”教育不科学。

  部分外出务⼯⽗母为提⾼孩⼦的⽣活⽔平,经常给家⾥寄钱、寄物,导致⼀些“留守⼉童”⾝上零花钱较多,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偏差,错误认为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打⼯是条不错的致富道路,产⽣“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导致孩⼦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农村中将会出现“富了⼀代⼈,⽽垮了下代⼈”的现象。

  三、解决“留守⼉童”教育问题的意见及建议

  “留守⼉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催⽣的社会问题,⽽且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如何教育好“留守⼉童”,使其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调研组建议:

  ㈠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度重视“留守⼉童”的教育问题,各尽其责,通⼒协作,共同构建“留守⼉童”教育的社会监护体系

  “留守⼉童”教育问题是⼀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统⼀认识,通⼒协作,形成关⼼“留守⼉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应将加强未成年⼈义务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解决。

  ⼀是加快发展本地经济,让农民就近务⼯,以减少“留守⼉童”数量;

  ⼆是加⼤对教育的投⼊,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以便于对“留守⼉童”集中管理;

  三是加快改⾰,打破城乡“⼆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等⽅⾯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为务⼯⼈员⼦⼥随⽗母就近⼊学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探索建⽴“留守⼉童”家长学校,发动志愿者为“留守⼉童”担任代理家长,组织“⼀加⼀”结对帮扶

活动,对贫困家庭的“留守⼉童”给予救助,保证其健康成长;

  五是有关职能部门应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源头上切断部分学⽣进⽹吧、游戏厅的途径;

  六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动员社会各界加⼊到关爱“留守⼉童”⾏动中来。

  ㈡学校要发挥教育“留守⼉童“的主阵地作⽤

  学校是学⽣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留守⼉童”的主阵地。学校要⾼度重视“留守⼉童”这⼀特殊的社会群体,充分发挥主导作⽤,探索有效措施,加强对“留守⼉童”的教育与管理:

  ⼀是建⽴健全“留守⼉童”档案。关注他们成长动态,及时向家庭反馈孩⼦各⽅⾯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

  ⼆是丰富“留守⼉童”第⼆课堂。把他们组织在⼀起,有问题⼀起解决,有快乐⼀起分享,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冲淡孩⼦的孤独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是强化“留守⼉童”的⾏为规范。加强对他们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我管理,⾃我保护。学校定期开展⼀些⽣活、卫⽣、饮⾷等⽅⾯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活习惯;

  四是开展教师与“留守⼉童”结对帮扶的活动。学校可选⼀些责任⼼强、⼯作细致的教师与“留守⼉童”接对帮扶,经常找他们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情况及思想动态;五是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

  学⽣由于⾃制⼒较差,有空余时间精⼒容易转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强寄宿管理,对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监护的“留守⼉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减少他们教育的“真空”。

  ㈢家庭要承担起对“留守⼉童”教育的监护引导作⽤。

  家庭是孩⼦的第⼀课堂,⽗母作为孩⼦的第⼀任教师,对孩⼦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母应尽量留⼀⼈与孩⼦⽣活在⼀起,双⽅外出务⼯的家长要选择好监护⼈。平时要借助电话等途径多与孩⼦沟通,让孩⼦充分感受到⽗母的关爱及亲情的温暖农村留守⼉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童调查报告。要充分利⽤各种返乡机会,多向教师、监护⼈了解孩⼦在学校、家庭的学习、⽣活情况,经常性保持与班主任、任课⽼师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不要错误地认为把孩⼦送进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发挥家庭、学校的监督教育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童”教育的共同体,三者缺⼀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相互配合,通⼒协作,共同构建“留守⼉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推荐访问:例文 留守 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