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十篇】

时间:2022-05-12 19: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十篇】,供大家参考。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十篇】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已经播出了,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先进事迹吗?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1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2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方面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大项目,身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大项目建设中,也能找到艾爱国工作的身影。

“很多人以为湘钢只研发、生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一个重大项目,焊缝质量同等重要。”华菱湘钢海工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说,“艾劳模就像一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2020年,华菱湘钢瞄准了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油田开发项目——流花项目。流花项目的导管架要求全部使用高强钢,华菱湘钢是国内第一家将新研发的高强钢送去给项目检验的钢厂,艾爱国参与了焊接工艺的研究。然而,在实验室测试合格的焊缝,到了施工现场,却是另一回事。艾爱国很着急,接到电话,次日一大早便坐高铁到了珠海,在高铁上一个个核对焊接数据。从珠海站出来已是中午,到施工现场还有1个多小时车程,艾爱国拒绝了先吃中饭的提议,直奔目的地。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护面罩,艾爱国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工程师坐下来一一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现场工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老头,也许是一位“技术大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大……”“走,去现场看看!”艾爱国立马起身,几步蹬上铁架,“顺手”解决了这个重大工程的另一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工艺,通过了各方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目2.6万吨高强钢订单。然而,想找到艾爱国参与重大项目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人找艾爱国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片存档,艾爱国洒脱地说:“我哪里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心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一个目标。

“艾劳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而发,感染着身边一群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一批“爱劳模”。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3

本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采取各省级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推荐,与职工群众推荐、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材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对比遴选,从推荐人选中初选出5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再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专家评委会进行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艾爱国是我省焊接行业领军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由他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被评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建设,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

省总工会表示,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内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仅2021年就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4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 “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5

刘湘宾,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高级技师,现任7107厂首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质量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工、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某大件的传统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种工装夹具及刀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工人30余万人,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工业强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力培育产业工人成长的金色土壤,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工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片。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时,举国一片欢腾。20多天过去了,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7107厂)特级技师刘湘宾心里,还充满着自豪和振奋,因为除了阅兵式上展出的防务装备,还有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这些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不少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陀螺是惯性导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关系着卫星能否到达预定轨道、导弹能否命中目标、潜水器能否到达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精准定位。而刘湘宾就是擦亮“眼睛”的工匠,他的绝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让大国重器的“眼睛”看得更准更远。

从退伍军人到全国技术能手、航天贡献奖获得者、三秦工匠,刘湘宾走过了近40年奋斗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厂当了一名铣工。“刚进车间,一看见这些大型设备,我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于是,他自学了技校的全部13门课程,“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听机床声响。”从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方面越钻越深、越钻越精。经过74次试验,他自创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

7107厂成立了以“刘湘宾”命名的劳模工作室,今年这个工作室获得省上表彰。刘湘宾带领的54人航天集团金牌班组是7107厂最大的生产班组,有一名特级技师、7名国家高级技师、20名国家技师。这个班组还是陕西省的工人先锋号。在刘湘宾工作室,摆着两列玻璃橱柜,陈列着这个班组部分产品的模型。“从建厂到现在,100多次大型飞行试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厂的产品出问题,导致发射失利的。”刘湘宾说,国家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他们都按时完成,质量做到最好,技能水平做到最高。他说:“用先进的设备,做出最好的产品,这就是7107厂航天人的初心。”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7

刘湘宾常常告诉自己的徒弟们,干航天工业不比做手机、做电脑。手机、电脑坏了,可以拿去修,有试错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

说起奉献,刘湘宾不忘的是自己的团队。刘湘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以精密加工技术攻关研究为依托,为企业精密、超精密加工制造保驾护航。现在,他所在团队的轴圆柱度、半球球面度等加工精度在整个西北片区独占鳌头。

据刘湘宾介绍,在某型号球阀的加工中,通过自创抛光轮,打破传统硬对硬的加工模式,改变为软对硬的加工方法,保证了毡垫在高速旋转时定位准确。同时,采用工装压表的方法控制机床坐标的位移精度,使球体圆度达到了0.002毫米、光洁度达到13级的设计要求,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017年,刘湘宾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班组建立了半球、球碗生产单元,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攻关。对比刃具参数、优化加工工序,进行工装设计和改制。攻关后的半球、球碗两种零件的合格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90%,单件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了近3倍。

2018年5月,刘湘宾带领团队开展了以某型产品零件加工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声振动低应力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经过9个月反复试验,使加工精度达到了壁厚0.5毫米至0.8毫米、内外球面同轴度1微米,首次在国内行业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8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自制测量表架、选择高精度的精镗头等方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刀具选择以及加工误差、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改进,让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面镗孔的方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生产任务进入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生产模式,工艺、技术人员提前‘铺路’,生产人员一人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人员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两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自创了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生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9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工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工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一届技校生,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入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一面,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干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几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角函数的六个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高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解个方程,再反推出来进行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心里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一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工是机械加工里最难的工种之一,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对手工计算要求极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儿”的时候,信不过的人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一些关键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儿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师傅又会让他把工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十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10

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起,全军开始有计划、大批量接收地方大学生入伍。

这一年,刘湘宾16岁,正在上高二。他清晰地记得,部队来学校征兵的那天,学生们露天站成几排,像是接受检阅,紧张又兴奋。几名威严的军人一排排顺过来,依次打量他们。

“到我这儿了,他们说我身体条件和素质看着都不错,就问我叫什么,想不想当兵,我立马回他们,‘我叫刘湘宾,我想当兵’。”没过多久,参军入伍的通知书来了。就这样,在知识青年参军入伍的第三次高潮中,刘湘宾光荣入伍。

年少参军的理想,也与他的家人有关。刘湘宾的父亲是军人,长久的耳濡目染,让刘湘宾对军人有种敬畏感,也自然形成了要“投身报国”的一种向往。刘湘宾在部队当兵的时候,我国还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阶段,一些老兵偶尔会跟新兵们讲起参加战斗的经历。

刘湘宾说,因为南线吃紧,所以当时训练的科目,大部分都是涉及对越作战的内容,有潜伏,也有侦察,有点像后来特种兵这类兵种开展的训练。

在成都军区的第13集团军待了三年,刘湘宾义务期满,复员了。19岁退伍后,他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7厂,开始与航天结缘。

1964年中央作出了在大后方建设“三线”基地的战略决策。在加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的同时,把沿海的工厂、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搬迁到后方去。此时,7107厂就建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县,秦岭的一处大山沟里。

作为当时7107厂里最年轻的中共党员,刚进厂时,他就被安排到了机关部门。“我父母当时转业,从甘肃酒泉也转到了7107厂,都在这厂子里上班。我父亲这个人很正统,听说我要被分配机关干活,他不大愿意,非得让我下车间去学技术。”

刘湘宾觉得,“姜还是老的辣。”父亲的教导,似乎是给他定好了方向和目标。学好技术,装进肚子,那就是实打实的本事。

回想起当三年兵的这段经历,刘湘宾深刻地体会到,吃苦耐劳也是种本事。他形容,“当兵的作风,还有那股韧劲儿会浸到自己的骨髓里去,一直影响至今。”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工匠 大国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十篇】 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精选十篇】 2022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