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清远市科技创新项目发展“十四五”规划方案(-2025年)(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部分科技创新指标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xx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13.7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达到0.8%,比20xx年增长1倍以上。“十三五”期间,引进广东省“扬帆计划”团队9个,居全省第一。20xx年以来,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6项,科技成果登记189项。
二是产业载体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清远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并进入全国百强行列(位列95名),获得园区“双创升级”中央财政5000万元支持。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认定首批省级高新区。英德市、清新区成功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
三是科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xx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80家,科技性中小企业达到400家;
新增国家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中心120家,市级工程中心220家,总量位居粤东西北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8%。
四是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时期,华南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成功落户,新增5家省新型研发机构(省财政科技支持经费共4086万元);
新增2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家。
五是重大科技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承担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获得经费近5000万元,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设立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出台《清远市激励科技创新十条政策》《清远市建设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
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有序推进,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科普工作亮点频现,获得中小学科技馆建设项目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我市科技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国内省内先进城市相比,科技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有限,突出表现为:一是R&D经费投入和投入强度总体偏弱,R&D投入强度仅为0.8%,低于全省2.8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资源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稀缺,布局我市的国家和省级层面重大创新平台很少,落户我市的重大科技项目凤毛麟角。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成效有待提升,科技产业金融“三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科技引领社会发展作用不凸显。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清远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难得机遇。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这对于正在“入珠融湾”清远提供集聚创新资源的难得条件。
二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广东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为清远科技创新赋予新使命。
三是建设广清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地正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为清远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政策优势。
四是广清一体化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以广清一体化为示范,推动环珠三角地区与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市积极利用广州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这为清远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市也面临新冠肺炎影响、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创新资源区域竞争激烈等严峻形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清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粤东西北“入珠融湾”先行市、全省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的排头兵”总目标和战略定位,按照“南部重点开发、北部生态发展”的路径,围绕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创新作为清远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把清远建成粤北生态发展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大科技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坚持上下联动,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集中力量共同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
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宏观管理、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开放融合,协同创新。围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国外创新创业资源;
强化部门协同、园区协同、县区协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活力。
面向需求,远近结合。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面向未来10-15年,围绕产业发展和培育需求,坚持“重点突破,加快转型”的工作方针,广泛聚集各种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态农业现代化”,形成具有清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科技促进内生增长与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全市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主要创新指标居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50人年。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巩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基本建有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0%。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1-2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3家;
形成适合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平台,拥有新型研发机构超20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全社会基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四)总体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原则,结合全市空间布局,将清远高新区、英德高新区作为“两核”打造成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带动广清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广佛产业园、广德产业园)、中以创新小镇、民族工业园等全市“多支点”发展,构建“两核多节点”创新发展格局。
三、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
优先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特殊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铝镁轻合金加工与应用技术等,重点培育半导体材料、功能玻璃、功能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力争取得技术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科学诊断产业链、创新链缺失环节,积极对接大湾区的产业外溢,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招商。依托清远高新区重点培育发展半导体材料、金属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
英德高新区加快集聚精细化工领域创新创业要素。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与专用装备,引领清远新材料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二)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中大医学创新园,与“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及生物医药专业园协同发展,形成全链条特色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医疗器械,加强生物技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与技术大品种研发。重点技术领域包括:(1)医疗器械:可穿戴诊疗设备及大健康设备、医用机器人、新一代电子医疗器械等现代诊疗设备与关键部件,体外诊断试剂及试剂盒等;
(2)生物药研究开发:蛋白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疫苗的研发,生物药开发评价服务和平台建设等;
(3)中药天然药物技术与产品:突破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推动中药新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的开发和现有品种的二次开发、中药农业(中药提取物用于抗病虫害,抗污染,生态处理等)、野生中药材的规模种植产业化等;
(4)化学药的研究开发:仿制药的开发与一致性评价、重大新药品种的研发等;
(5)轻化工生物技术及产品:生物技术在饲料、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等。
(三)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组织实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村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研制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
研发推广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
突破微生物和生物功能物质筛选与评价、高密度高含量发酵与智能控制、作物根圈生物组应用、新材料配套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一批高效固氮解磷、促生增效、新型复合及专用等绿色高效生物肥料新产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联合协作攻关,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健康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对功能性食品新功能、新原料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推进功能性食品的上市后再评价,支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金属材料加工、陶瓷水泥、食品饮料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传统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如汽车轻量化、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碳酸钙深加工、陶瓷建材、水性环保涂料等),构建政府运用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模式。围绕新材料、新型建材、有色金属等领域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培育若干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五)谋划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围绕省职教城优势专业和学科,探索设立省职教城科研专项,支持开展科研工作和科研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鼓励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在清远开展创新创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开展重点科技创新应用示范,积极引入数字经济技术,探索开展“5G+园区”、“5G+农业”、“5G+医疗”等场景应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托腾讯云计算基地,探索在清远打造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链,推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5G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加强社会治理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建设智慧绿色科技示范园,开展智慧社会探索,提升科技服务效率。
四、主要任务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清远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建立完善的全领域创新体系,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努力把清远建成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科技创新示范市和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市,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不竭动能。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
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活力。贯彻落实省政府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出台《促进清远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国家高新区发展后劲。用活用足省赋予高新区土地利用、“三旧”改造等各项政策,继续组织实施高新区专项,全面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规划建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5G+智慧园区”建设,建立智慧园区全视角全场景集成化接入管理平台,探索智慧园区无人化运营与管理模式,建成粤北生态发展区5G+智慧园区的样板园区和示范园区。对照国家高新区监测评价指标对标找差,引导和支持高新区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稳步提升,到202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持续推动建设省级高新区。贯彻落实省级高新区的各项政策,加快建立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英德高新区发展水平,加强高新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注重与周边城镇的有机衔接,建立更高的技术准入门槛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争取建设生态型园区;
谋划建设高水平产城融合专业园,建立特色突出的创新综合体,集聚高端创新创业资源,提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适时启动英德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在全市县域范围继续布局建设省级高新区,争取新增1家省级高新区,支撑引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提升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超前布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面向主导农业产业需求,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孵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每年争取组织2个以上条件成熟的县域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依托现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到2025年,建成1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特色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谋划布局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提升“三园一城”科技创新水平。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快的科技企业到广清(清城)、广德(英德)、广佛(佛冈)三个产业园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落户,筹划建设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数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挥我市临近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重点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成果及科研团队,推动企业积极承接和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链快速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解决方案,建立生产研发总部基地,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地。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中山大学规划建设中大医学创新园,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免疫学实验平台、公共仪器平台、生物样本存储平台,谋划建设通用实验动物平台、模式生物实验动物平台、生物安全实验动物检疫平台以及药物、疫苗临床前评价实验动物平台等动物实验基地,推动建设多组学研究及分子标志物发现与诊断试剂转化平台、创新药物研究及转化平台、疫苗研究及转化平台,配套建设国家顶尖、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形成“医学创新研究-转化应用-放大生产”的全链条体系,加速整合和集聚基础研究、模式动物、成果转化等创新资源,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新高地,同时积极争取省在清远布局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省实验室。
完善科技孵化育成平台体系。对标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省职教城大学科技园,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集聚为主要任务,推动各高校结合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的院地、校地结合模式,以产业、市场为导向,以优势学科知识技术化、核心共性技术工程化为主要任务,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打造美妆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持续扩大“华炬杯”粤东西北创新创业大赛举办规模,提升办赛层次。到2025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孵化器(加速器)3家,在孵企业总数500家以上,孵化毕业企业累计300家以上。
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特色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清远市三农科技服务站”布局建设,支持线上新型服务平台与线下村级服务实体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打通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对接渠道,开展科技服务农业模式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推乡村振兴,争取到2025年,累计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星创天地”15家,建成并运营“清远市三农科技服务站” 100个。
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高新区、“三园一城”、六大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建设一批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的创业创新综合服务机构。加快华南863、天安智谷、万洋众创城、广东材料谷等综合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科技成果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豪美新材、先导稀材等企业与高校和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开发院、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
(三)培育发展创新主体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阶梯式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资金、人才、科研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诉求办理、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持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开展“一企一策”重点培育,推动一批规模以下高企转规上。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
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创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率先在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玻璃纤维、精细化工材料等细分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龙头企业创新生态圈,引导大企业与国内外科技资源对接,推动先导稀材建设国际稀散金属研究院、推动豪美新材与中科院中金所建设高水平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院,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重点扶持和储备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鼓励先导、豪美、聚石化学、致远等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团化经营,推动企业积极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和改组上市,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力量。
培育提升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各县区、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整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建设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孵化育成、人才培育等功能的研究院,打造企业创新生态圈。推动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十四五”期间,争取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5家,市级工程中心50家。
(四)强化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清远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目录,明确我市产业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施不少于30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资源支持或引进一批创新性较强、产业化成熟度高、市场前景明确的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促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新技术与新业态发展,深入推进智慧灯杆和“5G+”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新技术手段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含产品、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连樟村“100+N”农业科技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开展适合当地产村产镇发展下的废污水治理、农产品副产物价值链提升等综合示范。围绕农业“3+X”产业体系,实施清远鸡从种苗培育、养殖、推广、屠宰到冷链运输全链条管理技术研发;
建立以柑橘为主体的病虫害生物防疫防治体系;
推动英德红茶5G+智慧农业、智慧茶厂等建设,构建以茶叶产业种植、采摘、管理、加工全流程的现代农业装备和数字农业体系。
加快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建好5G+AR党建示范。依托洲心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开发VR党建历史内容和当前事件场景,有效保障智慧党建学习成效。谋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建设。加强与粤科金融集团合作,以“珠三角9市+清远”形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争取成功转化一批绿色技术成果。建设一批规范南药种植基地。在粤北连阳地区,引进国内南药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南药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和种子种苗企业,建设一批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基地、GAP种植(养殖)基地。支持疾病防治等科技创新,推动5G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科技支撑。组织实施好英德高新区“工业园区 VOCs 精准在线监测预警溯源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推动“清远消防救援战评系统”“基于工业大数据陶瓷窑炉的节能降耗优化设计”等项目实施,提升社会治理科技支撑能力。
(五)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广泛听取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等创新主体的意见,对我市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积极推动《清远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清远市推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方案》《清远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清远市高新技术创新标杆企业遴选方案》、“双十”产业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落地并实施。
深化广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广州科技政策延伸覆盖至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推动“三园一城”企业及机构申请广州相关科技政策。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推动广州科技成果优先到清远转化和产业化;
共同开展科技招商引智工作,共同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探索广清两地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共同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深化广清科技人才合作,鼓励和引导两地科技人才参与对方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创新发展,推进广州开发区与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各园区协同创新。积极对接深圳产业需求,引导清远企业主动融入深圳产业体系。
广泛开展科技招商。依托“三园一城”等产业共建平台,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快的科技企业到清远落户。重点对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功落地。继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合作,深化北京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合作,承接更多疏解非首都功能科技项目转移;
加强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导长三角科技成果落户清远转化。同时,积极引导并鼓励清远企业走出去,参与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体系建设,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扩大联合信贷风险保证金规模,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争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创业企业提供创投支持。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支持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大力实施《清远市扶持企业上市办法》,加大对改制上市企业上市的政策扶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建立“清远市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对上市企业按标准进行奖励,推动更多企业通过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或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探索开展悬赏制、揭榜奖励制等方式组织开展技术创新试点,集聚全省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推介科技创新工作,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服务创新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大科研领域严重失信行为惩戒力度,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加强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丰富科普活动载体。大力推进清远市科技馆展陈设计项目及开放运营工作,建立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实施“青少年科技行”专项行动,推动科普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谋划新一批中小学科学馆(室),提高科普活动的水平。
(六)引育创新人才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调整人才结构,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学科, 创新本科、专科生培养模式,支持发展新型联合培养基地,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起航计划”,引进市级创新创业团队。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靶向引才和定点育才。
加强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实施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培育一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搭建清远引进海外人才、聚集创业创新人才的综合平台。积极实施省“扬帆计划”入选项目,促进人才向基层、北部地区流动。
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粤东西北人才发展高地, 设立人才创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 出台高层次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户籍、配偶安置等方面配套政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供需预测和监测。
五、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职能,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总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功能,加强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科技宏观统筹方面职责,强化对县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力量,强化“一把手”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区)书记亲自挂帅的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
优化县(区)科技创新管理及服务机构设置,独立设置创新办,或在县区经济科技信息局等相关部门加挂创新办牌子,建立健全县区(园区)科技部门人员配备机制,充分激发各县区(园区)创新创业活力。
(二)加强创新政策保障
按照国家、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进一步细化相关创新政策落地的措施,特别是实施好清远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不断突破阻碍创新的政策瓶颈。
(三)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投入
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相结合的扶持机制。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研发活动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放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撬动效应。推动各县区(园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四)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统筹科技创新协调领导机制,统筹安排全市科技资源配置、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县区科技投入重点领域以及产业项目区域布局。协调各级管理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各县区(园区)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对接,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优质科技资源。加强市、各县区(园区)科技政策联动,建立市县(区)两级共同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监督落实
进一步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规划任务及相关管理创新活动进行考核,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检查评估机制。完善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公众、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公众媒体对创新活动的监督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科技监督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对举报信息进行处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推荐访问:清远市 科技创新 规划 清远市科技创新项目发展“十四五”规划方案(-2025年) 清远市科技创新项目发展 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