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时间:2022-07-20 18:4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5篇

第一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 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 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 要让国人接受, 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 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 大精神支柱。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不 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集中到一点, 就是高举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 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 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 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 中国革命经验, 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 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 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7. 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 为中 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建立了不可 磨灭的功勋, 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将他所犯错误同 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 发挥人民积极性, 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学发展观。

形成、 背景。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依据。

2. 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 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 科学发展观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 。

1. “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 去的重大历史关头, 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 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理论联系实际。

3. 实事求是。

4.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 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 程中的运用、 丰富和发展。

2.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 它是加强 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 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 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 才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 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 中;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 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 。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 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 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 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 只要坚 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 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

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在过渡时期,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 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一旦偏 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

如在大革命后期, 中国共产党没 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 使得革命受到 重大损失。

在十年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 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 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 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 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 动力: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 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无法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 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 取得成功。

4. 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而是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经济纲 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 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 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为农村 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 使红色政 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 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 的主要形式, 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 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

1.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 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强调武装 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 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和作 风建设。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 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 会。

2. 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 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 义经济。

3.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 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4. 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

干部 。

5. 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不可分离, 可以比喻为鸟的 “主体”和“两翼” 。

“一化”是“主体” , “三改”是“两翼”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

1.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 合作道路。

2. 遵循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互助合作道路。

3. 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 坚持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

1.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 业。

2.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 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 在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 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提出 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 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 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 会主义的本质。

1.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 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 以没有搞清楚,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 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 系, 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 更没认识 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 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 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 从时代特征看, 和平发展是 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 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 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抓住机遇不 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 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

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 强,振兴中华。

1. 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 担起历史责任, 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 2. 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 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 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 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 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3. 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 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都要靠发展发展 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 能离开社会主义。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 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保证人民共享改革 和发展成果。

2.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作 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 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 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

1. 第一步:从 1981年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 1980年翻一番, 解决 人民的温饱问题; 2. 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 达到小康水平, 3.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 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 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结合起来, 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

3. 明确提出了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 提出了战 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 友好又快发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 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 建设生态文明,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 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 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 稳 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 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 实行对 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 应,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 是否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

2.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 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 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明确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 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 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能力, 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 吸引更多的合作者, 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 深度;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 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 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 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 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 开放区、 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 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 技术市场、 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 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 保险、 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 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 两种手段, 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 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但是, 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 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 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 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 从微观层面看, 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 从经济活动看, 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 济手段来实现的; 4. 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劳动人民当 家做主的经济基础, 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 还不发达,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 发展还很不平衡,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 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 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 要有量的优势, 更要注重 质的提高。

6.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 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 元化,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通过竞争, 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 场化改革,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 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 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3. 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 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 素参与分配; 2.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 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 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 所有地区同时、 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 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 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 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 劳动者的个 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2. 实行多种所 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 裕程度的不同;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 使具有不 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 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 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 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 的不同。

11. 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 又要落实分配政 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 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调节收入

分配的力度。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

1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是与实施可持 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 依法治国是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相互 促进的。

14. 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 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 型民主; 2. 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 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 历史使命相同, 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 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 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 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 仅有工人、 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 2. 从党派之间 的关系来看。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3. 从概念表述上看, 人民民主专政的 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 是参政党, 不是在野党, 更不是反对党; 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 同的目标, 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 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 以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 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 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 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 基层民主是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发展基层直接民主, 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 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 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 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 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 转变,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 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国 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 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 家做主为根本, 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 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 发,既要态度积极, 又要步子稳妥; 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 毛邓三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这里培育四有公民,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 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 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 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 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 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 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 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 理论意义:1.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3.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 是党执政理念的 升华。二,实践意义: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

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 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 2. 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各项工作, 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 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 促进社 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 4.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 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 方针; 3.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一个中国。

2. 实行两种制度 3. 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4.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5.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构想 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 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 可以 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为解决国 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 胡四点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2.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 贯彻寄希 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 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 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 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 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3. 提出 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 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4. 强调和平统一工 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5.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 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 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 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 是东西方之间、 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 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是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 和平与发 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 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然选择;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 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 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 原则;
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 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 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 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 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在全社会认真 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 不尽的力量源泉;
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 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 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 为推进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 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 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 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 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 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 目前, 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 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 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 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2019秋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考试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八次专题测验(70分),一次终结考试(试卷一或试卷二或试卷三,30分),形成性和终结性双及格。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提示:利用Ctrl+C(复制) 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终结性试卷一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00分)

答案: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要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见十年内战)时期,创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解决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完整地系统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2周年而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1945年4月,中共七大修改后的党章中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百余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而流血斗争,积有无数丰富的经验 ,这些实际斗争及其经验,不可避免地要形成自己的伟大的理论,使中国这个民族,不仅是能够战斗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有近代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民族。这个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

第三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A(开卷)

论述题: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要读懂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辉煌史,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史,离不开毛泽东思想这把金钥匙。请试述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阶段。

以下分三段来讲述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条件达成的,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与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它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榜样。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1930年5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

第四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A)

(一)

(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 C )

A、党的六大 B、党的七大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届六中全会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D )

A、战争与革命的大时代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D、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3、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是在( C )

A. 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

A、国家资本主义 B、合作社 C、股份制 D、股份合作制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阶级斗争

C、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B、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C、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

A、加大改革力度 B、加快发展速度

C、改善人民生活 D、提高社会承受力

9、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体制改革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依法治理国家 D、发展多样化民主

11、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

A、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B、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C、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处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1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高度自治 D、放弃武力

13、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的关键是( )

A、处理好多边关系

B、处理好周边关系

C、处理好发展中国家关系

D、处理好大国关系

14、全面深化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A.基础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保障性作用 D.关键性作用

15、(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6、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 )

A、第四大产业 B、基础性产业

C、根本性产业 D、支柱性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17~23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7、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推进新型城镇化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

A、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B、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 )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21、中国梦内涵丰富,其最核心的内容是( )

A、改革开放 B、国家富强

C、民族振兴 D、人民幸福

22、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B、各民族行使自决权

C、各民族坚持自我发展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3、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精神懈怠 B、能力不足 C、脱离群众 D、消极腐败

三、论述及分析题。(共40分)

24、党的十八大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请概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10分)

25、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

【材料2】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3】2013年5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摘编自《新华网》(2013年5月25日)

(1)如何认识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5分)

(2)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5分)

(3)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0分)

试题答案:

一、

1、C 2、D 3、C 4、A 5、B 6、D 7、D 8、C 9、B 10、A 11、C 12、A 13、D 14、B 15、C 16、D

二、

17、AC 18、ABC 19、ABD 20、ABC 21、BCD 22、AD 23、ABCD

三、

24【答案要点】(回答时需展开论述)

(10分)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思想。

25【答案要点】(回答时需展开论述)

(10分)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帜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6【答案】

(1)(5分)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2)(5分)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10分)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针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加快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七区三十二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第四,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

第五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小小文档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论述题: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00分)
答: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 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 - -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1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