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5篇
【篇1】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1513310 姓名:
层次:
大专
类别:
网教 专业:
公共课 201 5 年 6 月
课程名称【编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163】 A 卷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一、解释题:(选做其中四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6、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辨析题:(选做其中四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正确。这句话的合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2、乘!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错误。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
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必须由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发起革命。
三、简答题:(选做其中四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辨证法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辩证法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而形而上学否定中排斥肯定。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它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原理的唯物史观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明确提出并科学慨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禁用词语的重要理论贡献。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4、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资本积累的趋势:1、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加剧社会两极分化)2、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性、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四、论述题:(选做其中二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第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切忌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第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切忌简单、机械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的单一的纯粹的过程,它会受到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充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去,自我封闭与保守地搞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五、分析题:(选做其中一题。20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图示与数据,分析和阐述问题: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图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并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完善,有何重要的影响。
答: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人寿命,是应对社会存在的体现.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和政府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均寿命的成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体现.
2、(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延长人民的寿命就是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2)利干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提高人均寿命,可以使人民感受到社会进步和幸福,从而提高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进步.
【篇2】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年级专业:16级工程管理2班
学号姓名:饶玉才 166789035
翁光辉 166789039
林伟 166789044
陈震宇 166789045
谢云飞 166789046
贾承林 166789057
完成时间:2017年5月1号
成绩:
指导老师:黄丽华
“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识的本质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从此事件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时代楷模、群众意识、自力更生精神
中央宣传部4月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1、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体现黄大发同志有意识去改变乡村,提高乡村的水平。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观念地存在着”。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现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能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的观念的东西更重要在于以这些观念地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吧“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展现出来。变为客观事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黄大发同志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一心带领群众绝壁引水的事迹让各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物质决定意识,黄大发同志用自己行为向广大人民展现自己改造城乡的决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
我们要正确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行动。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是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分析
由于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而且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正因为如此,黄大发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当乡村处于落后才会想到如何发展。
事物的联系具有的特点:一、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联系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出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 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作用的诸要的总和。条件对事物发展好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行为,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可能硬要去改变条件,做拔苗助长、帮蝶破茧的事情。我们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胸怀大志、奋发有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这才是科学态度。
3、用认识的本质分析
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几岁时,母亲就去世;父亲抽大烟,败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岁,黄大发便成了孤儿,滚草窝,吃百家饭长大。对于摆脱贫困,他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决心。“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黄大发认识到想要脱贫就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从而着手实践,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实践是人类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者实践者的行为。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四、总结
因此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指导日常生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事物的普遍性联系能够处理好生活中团队和个人关系;
认识到生活中的食物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是有坏的一面,不必过于执着;
了解到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要全面的想问题,处理问题;
领悟到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有耐心,有毅力,那么终究有美梦成真的一天。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我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必定事半功倍,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篇3】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单选题
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你的答案:?B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你的答案:?A
3、“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的答案:?B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你的答案:?A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你的答案:?D
6、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你的答案:?D
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你的答案:?D
8、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你的答案:?D
多选题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E、两者都带有空想的色彩
你的答案:?A,B,C
10、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B、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C、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结
D、共产主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去实现
E、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你的答案:?A,D,E
【篇4】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 专业:公共课 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163】 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简答题:(选做8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品质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以及富于创造性。
4、唯物主义哲学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5、矛盾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与范畴有哪些
答:唯物辩证法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质量互变规律。基本范畴为: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实现性。
7、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
答:总规律: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
9、什么是改革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答:改革指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经济基础。特点是自上而下,非暴力。
10、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党的群众观点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12什么是剩余价值其实质是什么
答: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产生剩余价值, 其本质是把劳动力看作商品用来交易之后所产生的价值盈余。
12、什么叫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不断提高会产生什么结果
答:分为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技术构成就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为其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能促进生产资料的增多从而有利于资本家对资本的积累。而与此同时要靠减少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引起失业率的提高。
14、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答: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使之国有化、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以及国、私合资股份公司中的国有资本部分。
1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二、论述题:(选做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先掌握理论;
(2)联系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实际,及国内处政治经济形势,各种社会思潮和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13、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价唯心主义哲学
答:唯心主义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认识,人的意识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的理解人自身是有独特的贡献的。当代社会人们重视的个人修养、励志,与唯心主义强调的许多观点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对于一种哲学思想,不能简单地进行对与错的二元进行判定,学习哲学需要树立辩证看问题的基本立场。
1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什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答:(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15、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说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意义
答: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最明智选择。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民不够富裕,发展任务及其繁重的情况下,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没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拥有的环境容量,也没有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多,人口多又要发展,因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就显得十分突出。这一问题对我国比对其它国家来说要严峻得多和现实得多。现在大家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这种共识是以前从来没有的,这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世界各国对比中完善自己的必然结论。我国面临着比其它国家更加严峻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我国人类活动强度过大,人口数量负担过重,资源承载能力过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16、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
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18、在社会的转型期,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利己与利他的价值矛盾
答:坚持马哲的观点,即辩证的,社会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观点和方法论。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
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9、如何正确而科学地认识民主的本质。
答:所谓民主,其本质就是强调“民主至上”,然而民主,必须从质和量的两个角度来看待。从质上讲,民主应该是代表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的“公意”,从量上上讲,民主应该是体现社会绝大多数人意愿的“众意”。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民主。所以,民主应该是国家权力的民主、制度形态的民主、公民权力的民主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人民权力的有效实现,又保证国家权力的健康运行。
20、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0、怎样正确地区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波动二者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答: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
三、分析题:(选做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图示与数据,分析和阐述问题: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图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并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完善,有何重要的影响。
答:1)上图反映的我国人口寿命的快速提高,正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对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所作的巨大努力。同时,它也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我们中国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全面发展,必然会对社会的进步与改善民生形成重大的影响。
2)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社会劳动力的老化和青壮年劳动力的不足,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缓解;
对于社会管理的完善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
2、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思考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运用哲学的观点探讨如何正确处理这种问题。
材料一:2006年11月20日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83路车站摔成了骨折,鉴定为8级伤残。老太指认主动过来搀扶她的彭宇为撞人者,索赔13万多元。2007年9月4日,鼓楼区法院宣判: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元。
材料二:2009年10月21日,天津的许云鹤以30公里时速行驶,见69岁王秀芝在翻越隔离栏时摔倒,停车搀扶被指认为肇事者。2011年6月,天津红桥区法院判决许云鹤即使未撞,也有驾车惊吓王老太摔倒的可能,应赔偿10·8万元。
材料三:2011年8月26日中午,江苏的殷红彬驾公交车经过立交桥,见一辆三轮车翻倒在路边,一老年人被压在车下,于是停车和乘务员一起下车救助,被怀疑撞倒老人。幸亏客车监控全程记录了整个过程,证明其是助人为乐。这使石老太一家陷入舆论谴责之中…
(1)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法”与“德”的相互关系
答:法律肯定重要了。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普遍约束性。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
2.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如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等等来制定或执行的。
3.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法律是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4.国家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官判案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但有的时候的却要面对社会的各种舆论压力,而不得不从道德和法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可避免的要考虑价值取向。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在确立社会价值取向时应该扬什么弃什么
答: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具体地说,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弃”),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扬”)。所谓扬弃就是吸收好的,去除不对的,然后准备进行第二次飞跃。所谓飞跃就是从错误中吸收和改进。辩证的否定不是一味的全盘否定,而是,运用全面、动态、运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进行一次否定的同时是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所以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必然会从之前得到改进和吸收,从而运用到下一次的实践中去,这样一来,之前的否定就和下一次
的进步联系上了。所以这就是所谓的“扬弃”!三大规律告诉你:否定之否定;
联系与发展;
质变与量变。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涉及到道德论理问题,更是引发了社会热论。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法规规定我们扶老人是义务的。但是一旦超越了道德的底线,扶起老人,给予老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面临被诬告的嫌疑从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社会道德、价值观等显然并非法律的范畴,但现在却通过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让道德与法律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整体,靠法律来彰显和维护社会道德、来彰显公德,似乎变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必然,这不能不说这和谐社会的悲哀;
显然卫生部的技术性回复是根本解决不了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社会病。这个问题,全社会需要反思,法律更要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当然在需要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同时也奉劝那些不知恩图报的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
【篇5】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答案网上找的,(基本上正确),如谁发现错误及时群里通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实践 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的特点。旧的哲学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或其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答: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 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鲜明的阶级性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的特点。旧的哲学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中,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代表
朴素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英国的培根 、霍布斯 、洛克 ,法国的拉美特利 、狄德罗 、霍尔巴赫 、爱尔维修和德国的费尔巴哈 等
4、否定或“扬弃”的含义;
扬弃是黑格尔解释发展过程的基本概念之一。他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
例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个体意识的阐述,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直至绝对知识,其中各个环节的相继发展,都是否定中包含肯定从而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过程,也就是扬弃的过程。在《小逻辑》第96节,黑格尔以把握扬弃概念说明“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说“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这一辩证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使用。
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绝对真理指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整个人类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而不断接近的。相对真理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 相对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相对真理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两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真理是一种认识,一种思想,从其存在形态来看,是一种主观的存在而不是客观存在。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真理的存在形态看,真理是依赖于人,依赖于认识主体的,没有人,没有人的认识,当然就谈不上真理。这个结论是所有把真理看作是一种认识的哲学家都可以接受的。 2、真理是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受到认识主体的制约, 而且还在根本上受到对象的制约。从真理的内容来看,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所谓真理是“客观”的,是说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把握;
当然,这个“客观对象”既有作唯物主义理解的,也有作客观唯心主义理解的。所谓真理不是“主观”的,是说真理的内容不是主观自生的,因为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把握。这些也是把真理理解为是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的哲学家都可以接受的结论。 3、对真理对象、源泉或真理“客观性”的理解, 表现着哲学真理观的分歧,表现着哲学基本路线上的分歧。凡是把对象、源泉理解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并在此意义上讲客观真理的,属于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并不否认真理存在形态的主观性,它只是肯定真理是对不依赖于任何精神的客观实在的反映。凡是把对象、源泉理解为是精神主体的创造物的,并在此意义上讲真理是主观的,属于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也可在形式上讲真理的“客观性”,但从根本上说,真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为真理的对象是精神主体的创造物,真理归根到底是精神主体的自我认识。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真理依赖于对象,但从根本意义来说,真理只是依赖于主体的,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说都是如此。
6、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的含义,以及几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
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7、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要素是指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就是明确劳动目的、知道劳动内容及方式方法的劳动者;
劳动对象,“包括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原材料等”;
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动力系统、运输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和劳动场所等”。这是“生产力三要素论”。
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第一点
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第二点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第三点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动力、直接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指出: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 这是历史的直接动力,而当前我们的直接动力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基.本.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基本动力是动力系统的最高层次,它是构成任 何社会的基本矛盾并贯穿其始终,其相互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根本动力 是动力系统的动因层次,它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中处于关键位置,决定其 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从最根本层次上推动社会发展。直接动力是动力系统 的操作层次,它能够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框框,解放生产力,使其动力功 能得以实现,进而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不论其性质如何,都是在 基本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相互运动相互作用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总的来说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0、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以及如何分配都是他私人的事.
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他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可想而知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如果交换不成功也就是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使得抽象劳动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有决定商品二因素.有形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结底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资本的本质
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含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3、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的影响的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4、关于运动
运动观是指世间万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当中,而运动是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即强调可知论
15、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不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列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6、人类解放的含义
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 ,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17、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形式,实质
(1 )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2 )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18、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注意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萌芽思想Wie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的意义在于:其一,我们要不断发掘其积极成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把社会主义先驱者的优秀思想不断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先驱者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二,“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
19、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 件。第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主义取替资本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准 备了社会条件。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中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如科技革命、资本 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成熟程度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 长期性。
20、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1延长劳动时间 2增大工作量
单个产品的的剩余价值*产品数量=剩余价值总量 从公式可知增大产品数量 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工人的表现形式就是增大工作量 而延长劳动时间可以使工人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
21、质量互变与现代化建设;
(1)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圄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只有质变才能把量变的成果体现出来,巩固下来。只有质变才能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 能有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框所局限而陷于停滞。只有质变才能打破这种限制,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 变开辟道路。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庸俗进化论或激变论,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改良主义和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 质变。它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只能通过一点一滴地改良,使社会不断进化,反对通过社会革命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激变论则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我们党历史上的"左"倾冒险主义者认为,进行社会革命 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行动取得革命的胜利。综上所述,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都是错误的。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无论是对国家建设,还是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以 及其他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他们的成就都是长期艰苦学习、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努力做量的积累,忽一下 子脱颖而出,有巨大的创造,那只是一种幻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又必须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因此,只有把远大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 实干精神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较大成绩的。
22、对资本的评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是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他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以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的先进思想都成为了今天社会的文明进步标志! 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并且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总之,资本主义为 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于它本身所存在的落后东西,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今天来说我们要有鉴别的去学习!
道义评价:
资本主义道路,追求的是财富分化,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的是平等道义,资本主义道路给大多数人带来痛苦,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是毫无疑问的!
2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4、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
26、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性质--非对抗性。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27、真理检验标准;
实践
28、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
1.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变革又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再要求生产关 系变革,这样的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是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
2.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抛弃、克服了消极的东西,保留了积极的东西,创造了新的更优异的东西,因而新的社会形态总是优于先前的 社会形态。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总之,生产方式运动的客观力量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结合起来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
2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认为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即认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物质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意识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
30、价值规律的作用;
作用 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 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 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 出;
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 间。 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筛子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 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
作为企 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
“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