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反思(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4篇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篇1
从“社会关系”到“医患关系”——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前中国医患关系现实问题及矛盾
摘要: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我国当前社会的医患关系极为僵化。恶劣的医患关系意味着潜在的社会冲突,研究医患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研究学者已经从社会冲突、社会互动、和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对医患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针对我国当前社会愈加严重的医患冲突现状,本文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社会关系理论来探讨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原本正常的医患关系是如何被非正式关系入侵的。不同种类的非正式关系对患者与医生的互动过程影响重大,并且产生了诸多违规现象,造成了医院重视盈利轻视社会效益,医生追逐利益与拓展社会关系漠视患者,医生出现群体性的刻板印象和信任危机。
关键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访谈,参与式观察
Abstract: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deteriorated, which means potential social conflicts. Research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very important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and analyze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so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such as social conflic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capital. Considering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doctors and patients,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study and analyze how the normal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ffected by social relationship. Different types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have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result in many problems, which causes some hospital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rofit instead of social benefits and some doctors concentrate on chasing interests and expand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ignore patients. What’s more, there are stereotypes and trust crisis among the doctor group.
Keyword: social relation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一、导论
(一)研究问题
2016年五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在家中被人杀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医患问题再一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同年四月的魏则西事件同样牵涉了医患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从这两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来看,它们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医患关系事件,但是作为热点事件它们都再一次让大众的目光汇聚在了医患问题上。近几年来,关于由于医患矛盾导致的杀医伤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医患事件的报道引人深思,但事实上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已经陷入了让一个怪圈,所有群体都能找到应该去责怪的对象,医生责怪患者丧失理智,媒体歪曲事实,患者责怪医生过度医疗,贪图利益,媒体拷问医风医德,社会机制,每一次事件的爆发都是一个循环,直到下一次的事件发生。
非良性的医患关系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再加上媒体随意解读和污名化,人们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当前社会医患关系僵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引发引发医患纠纷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医院都是公有制的国营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处于单位制时代的患者普遍可以获得医疗保障,所以医患纠纷事件也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后,医疗体制改革,医院也逐步走向市场,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单位制逐渐解体,生病就医逐渐成了个体的事情,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医疗矛盾开始出现。
医患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为背景进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我国开始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医疗系统的全面掌控。1985年医疗改革正式开始进行,政府将大部分权利下放给医院,主要方式在于“给政策,不给钱”。1992年,“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提出,使得医院逐渐将盈利放在首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政府不断将医院推向市场,财政在医疗事业的投入比重也不断减少。直到2006年,二十年的医疗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社会医疗资源不平等不断扩大,医患纠纷日益严重,政府着手进行了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政府不断倡导医院的社会性功能并加强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篇2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是个人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个体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
1.对于政治体制的体认,
2.党派态度,
3.政治参与。
(2)政治合法性
合法性问题,是政治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因此,即使我们对政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我们通常也要服从它。大多数人都不想交个人所得税,但我们基本上都交了,而且是老老实实地交的,因为我们觉得政府有向我们征税的合法权利。”
韦伯的合法性:传统合法性、个人魅力型的合法性、法理型的合法性
(3)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和维巴认为,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这种文化就是公民文化。
因为,公民文化能使公民向政府表达他们的偏好,但在具体问题上又不会完全拒绝精英所做的决定;
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公民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是一种忠诚的参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结合但不取代顺从型的和地域型的政治取向。
公民文化三大特征:
1.混合文化(最显著特征)
2.平衡文化
3.参与者文化
(4)诸神之争
诸神之争是马克斯·韦伯用来指称现代西方走出一神统治之后的价值多元局面的一个命题。诸神之争是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价值之争的鲜明体现。所谓诸神,是对现代主流的三种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一种说法。诸神之争的主要指向自然是价值观念的争端,而价值观念上的意识形态对峙,其实就是诸神之争中诸神都试图扮演先知与煽动家角色的结果。在各种对立且不可调和的终极价值主张中,秉持不同价值立场的各种“神祗”鼓励、煽动或径自驱使人们信奉尾随自己的价值主张,试图让人们处在一种反智的迷蒙状态。
(5)政治分层
(一)罗伯特·达尔,政治分层可以分为四个阶层:
有权者阶层,谋求权力者阶层,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在政治地位上最低、同时与政治没有任何制度化联系的阶层就是无政治阶层,在大多数社会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政治的阶层。
(二) 政治参与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安东尼·奥罗姆):
1.旁观者活动 2.过渡活动
3.斗士活动(政治阶层中最关心政治并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的人)。
二.简答题
1.第二章第一节:何为政治,何为政治权力
(1)何为政治:
1、作为公共事务和政府艺术的政治
2、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
3、作为权力和资源配置的政治
(2)何为政治权力:
1、生物学的2、心理学的
3、文化的4、理性的
5、非理性的6、合成的权力
(3)政治权力何以必须:
秩序、繁荣与美德
混乱、萧条与道德滑坡
返回“自然状态”
(4)政治生活何以可能:
政治权力的存在
政治权力的维持
政治权力的功能是解决威胁集体生活的冲突,或者解决冲突塑造共同的政治生活,政治权力使政治生活得以可能,它是政治生活的凝合剂。
人类为了过上比较体面,富庶的生活,需要处理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二是技术,三是文化才能,四是个人的偏好和欲望,五是制度安排。
最为终极性的问题就是个人的偏好和欲望要求,其次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资源的稀缺又是个永恒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偏好和欲望,需要通过社会生活、政治手段来追求和实现。
物质资源稀缺——偏好、欲望难以充分满足——资源配置
三种资源配置方式
(1)经济方式:自愿、平等、互惠、竞争
(2)政治方式:竞争、强制
(3)道德方式:自利、利他
冲突与合作是不变的主题,强制就变得不可缺少,政治权力使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2.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1) 经济发展
现代化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政治上一定会现代化、民主化。
(2) 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发展与民主》一书认为,那些会在民主转型中受益的阶级将是民主运动的推动者与捍卫者,那些会在民主转型中受损的阶级将是民主运动的反对者,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开民主倒车。
(3) 文化影响
总的来说,除非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是支持民主的,否则,这个地方无论经济发展有多高,阶级结构如何现代,它实现民主的可能性都很小
但是,文化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移植式民主发展很难存活
(4) 市民社会
强调公民社会和民主关系的人一般偏重公民社会或社团的外部效应,即这些社会团体可以为自己的成员提供表达的渠道,可以用自己动员起来的力量来对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回应自己的要求,从而制衡政府。形成多元的政治格局,或民主政治的格局。
(5) 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就是“行为人在行动中能够获得和使用的、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植根于“一个或多或少制度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和认可的持续的网络中。
社会信任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一部分,社会信任是指对不认识的人、从未打过交道的人、今后也不一定会打交道的人的信任。社会信任度高,则其社会资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信任是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而文化密码像基因一样是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世代相传的。
(6) 国家能力
王绍光指出,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民主。
一些人认为,一个政府如果比较弱,一推就倒,那么更容易实现民主。但是,能推翻一种制度,就能建立民主制度吗?一个高效的民主制度吗?
3.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
1、道德理想主义与实用道德主义;
2、重视伦理、礼治(以孝治天下)与忠君爱国;
3、君臣共治与君尊臣卑;
4、民本与君本;
5、现实政治的总体特点是专制而非民主,人治而非法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化
党与人民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理论表述与党国——群众(百姓)的庇护—依附关系的实践表现之间的紧张
为人民服务与忠党爱国之间的紧张
公仆与主人的官方定位与民之父母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紧张
三.论述题
大概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政治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政治文化自成体系,作为一个外在于政治体系的独立变量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又内化与政治体系中,通过影响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行为者发挥其微妙的功能。政治文化的这一双重性使得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也呈现双重性:一方面,政治文化外化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内化于政治制度之中,构成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
作为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主要通过提供合法性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政治合法性是一个价值问题,直接源自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何为正当或正确”所持的观念和判断。不论立足于怎样的合法性基础上,政治制度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相适应。
政治制度由于政治文化的内化作用而显现出特有的制度“基本倾向”,这种基本倾向
通常被称为制度文化或制度精神。政治制度离不开人的修订与实施,而政治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者在制定修改规范时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将其个人的政治取向引入制度之中,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制度文化或者制度精神又对每一个行为者有教育和约束的作用使其不自觉的按制度的文化规则行事,主动与政治文化的主流精神保持一致。
二、政治制度变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1、新的政治文化推动新的政治制度的产生,旧的政治文化在新的政治制度中传承(根植于人们的额主观心理构造中而潜移默化的沉淀于新的政治制度中)。
新的政治文化有助于政治制度顺利实施,有助于弥合制度变革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有助于新的政治制度获得稳定的政治认同。
2、新旧政治制度的斗争与交替时新旧政治文化斗争与交替的过程
3、创造新的政治文化是巩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证
三、政治制度过程与政治文化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目标的功能性作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在设立之初都有其欲达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内在结构以及制度的具体设置: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目标的形成和转化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运作的功能性作用:政治制度的运作是指将规范作用于个体和组织,对合乎规范和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支持或限制的过程,这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变换的过程,从政治沟通的角度看,政治文化的取向,规范,协调功能就是政治文化在政治行为者接收、提炼、处理政治信息过程中实施影响的能力。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结果的功能性作用:政治制度结果指的是那些规范在个人或组织的政治行为中得到遵守或排斥的状态。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篇3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从关系的两个方面来看,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它还包括组之间以及组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团体类别从非政府组织到国家政党。本质上,这里的国家是一个有一个领土的社会,也就是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关系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此外,宗教和军事事务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领域。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历史上已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因而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基本范畴。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必然联系,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意识形态关系是人们意识形成的关系,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①从社会关系的主题和范围,可以分为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阶级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等;
②从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等;
③从社会关系的矛盾性出发,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对立关系和非对立关系。敌对关系是一种涉及双方利益根本对抗的矛盾关系,常常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持或解决。它通常是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敌人与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非对抗关系是一种涉及双方相同基本利益的矛盾关系,可以通过批评,说服和调适来解决,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篇4
主要的社会关系是指在政治,经济和生活中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亲戚和朋友。通常,它包括祖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叔叔,叔叔,姨妈),岳父,岳母等。
1.主要家庭成员-未婚者应填写父母,兄弟姐妹,已婚者应填写配偶和子女;
2.主要的社会关系-未婚者包括父亲的祖先,叔叔,阿姨和外祖父母,叔叔和阿姨。父母(法律上的父母和法律上的父母)应为已婚人士填写;
3.侄子与叔叔的关系-侄子关系。
扩展数据:
社会关系的划分:
1.从形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出发,有:个人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群体之间的关系,更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趋势。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上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是高层和大规模的社会关系,例如失业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2.从社会关系的现有形式上,可以分为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前者是指社会关系的形成方式,也称为社会结构,例如家庭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后者是指社会关系的互动方式,也称为社会互动。主要形式包括:暗示,模仿,适应,同化,交流,合作,竞争,冲突和强迫。
3.从沟通的亲密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也称为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前者是指基于情感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广泛,深入和直接的交流,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相反,后者是一种基于事件原因的社会关系,例如同伴关系,上级下属关系等。
推荐访问:社会关系 社会学 视角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反思 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