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前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几个策略 幼儿不良情绪的原因

时间:2022-07-24 09:3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学前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几个策略 幼儿不良情绪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培养学前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几个策略 幼儿不良情绪的原因

培养学前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几个策略

阳光实验幼儿园鲁文刚

摘要:学前幼儿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应度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保持身心健康以及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但是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笔者

认为正确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四点来探讨:一、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二、语言与认知能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三、积极的评价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四、假装游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关键词:学前年龄幼儿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培养

情绪调节的定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

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前年龄的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或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自我控制能力差,攻击性行为多。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如父母没有给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合口和小伙伴产生冲突的等等,幼儿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这其中,情绪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包括合理疏导宣泄不良情绪的能力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主要特征:1、随时关注自身的情绪反应;2、阻止自己表现出在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绪驱动下产生的不适宜行为;3、当收到强烈

的情绪冲击时让自己平静、转移注意力和缓和;4、实用各式各样的且灵活的应

对策略以改变其情绪的强度;5、调整感情、想法与行为以实现重要目标;6、利用情绪景象注意力的聚集与维持;7、利用情绪影响他人;8、循序自己所处文化的标准以决定情绪表达的方式及时机。

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具体策略:

1、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

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依

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

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依恋对象

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

是造成弹性个性的主要原因。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

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 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

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

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两岁以后,孩子经常会与依恋对象谈起他们的情绪并尝试控制它们。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会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通常会向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使儿童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教他们通过限制感觉输入(捂住眼睛或耳朵不去看或听令他们不开心的景象和声音)、自言自语(妈妈说她很快就会回来)、转变目标(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时,寻找其他东西玩)等方式来减少消极情绪的唤醒。婴幼儿会逐渐将这些学到的策略应用在日常情绪调节中。

3—6 岁的儿童常常对一个或多个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纵观现有的研友,

有几个研究已经考察了早期阶段积极、安全的师幼关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效果。这些研究的假设是,并非儿童父母的成人也能斥为儿童的依恋对象。这些关系并非完全复制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建立时间的不同,因此其发展的过程也存在差异。然而这些关系却同早期发展与学习具有相似的特点与作用。很多儿童明显表现出希望更加接近自己所喜欢的老师,他们将哲学老师作为自己探索环境的支柱,让受伤或情绪低落时,他们会寻求身体的亲近从而获得安慰。由此可见幼儿与教师或者其他非家庭成员的照料者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具有相同的作用。

2、认知能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学龄前幼儿正处于是各种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如果得到的教育不完善,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消极情感,影响其以后的发展。要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人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相对应的面部表情,以及知道怎么会引起这些情绪。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的。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地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对幼儿获得他人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幼儿如果能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就会避免在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要让幼儿了解基本的表情,可在活动区建成幼儿自己的情绪角,幼儿可以时刻对自己的心情进行评定。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出现消极情绪的幼儿,及时地询问原因,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情绪角不仅可以使幼儿对基本表情进行辨别,而且能让其有效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由于情绪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产生情绪的情境,对其情绪的判别非常重要,可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故事情境去理解情感状态。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表演,让他们真实的体验某种情境下的特定状态。亦可渗透在孩子们游戏活动中,使

幼儿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表现更好的认识基本的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充分体验游戏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快乐体验不仅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表达,而且使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基本的信赖和信心。幼儿良好的情感认知能力与音乐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让幼儿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认识情绪,让他们在各种音乐的气氛的感染中去体验,还可以使他们的各种情绪得到宣泄,“要利用音乐来改善幼儿的意志,陶冶幼儿的情感,使幼儿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

三、积极的评价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幼儿是喜欢观察和模仿的,尤其是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时的言语、行为更易成为模仿的榜样。成人的正确行为会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常常会使教育的效果功亏一篑。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与他们对刺激源的社会认知,以及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应的理解和推测能力有关。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对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幼儿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一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的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其次,最大限度的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鼓励与集体表扬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谈话活动《本周明星》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了自己的这周的表现,哪些事值得肯定,哪些幼儿做得不够要要改正。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变成长处。

积极、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感正是个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情感与态度,由于它归属于情感范畴,因而具有动机的性质,是个体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价值感水平高的幼儿,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行为积极主动。自我价值感低的幼儿难以逃脱“自我”的狭小圈子,把行为的重点放在满足自尊的基础上,他们往往以不良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不仅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儿童行为积极主动的源泉,使幼儿逐渐学习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4、假装游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在较长的时间以前,学前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假装游戏有助于幼儿更加健康,并能促进其情感性、社会性、认知及模仿能力的发展。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这些功能。在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上,假装游戏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

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游戏

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

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游戏情景的

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

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幼儿的许多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

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

技能。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游戏

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幼儿的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

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

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游戏可以进行下去。

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

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

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

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

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

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

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

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

健康发展。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

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

到自我调节,对幼儿自我情绪调节的发展非常有益!

总结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在幼儿心理自我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情绪调节能

力较好的幼儿对客观世界充满了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也因为这样,情绪调节

能力是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积极因素。本文所探讨的幼

儿自我情绪调节培养的四点策略希望对幼儿情感健康教育的发展能有一定的帮

助。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王小英.哲学视角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 期.

[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2003年.

推荐访问:标签 biaoti1 biaoti2 培养学前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几个策略 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