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作用(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4篇
第一篇: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
实践;
认识;
辩证关系;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找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那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经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化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其三,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的经验则是人们亲身时间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2.1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事实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3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阐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即是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只是把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论实践化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及时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结语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
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当然“从根本上说,在认识和实践这对矛盾中,实践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也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也只有全面地把握了两者的辩证关系,才更有利于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一九页
[2]刘德福:《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一三页
[3]李秀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二六六页
[4](哲学动态》一九九五年第十期第六页
第二篇: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一)知识目标: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
复习提问:1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应具备哪三个特征?
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实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来来源于实践,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自豪地宣布:“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一胜利的首功应当归于英国医生琴纳,是他在实践是最先找到了制服天花的方法。200
年前,天花是可怕的绝症,它无情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琴纳决心要制服这个恶魔,为此他进行了20
多年的研究。在实际观察中,琴纳发现,天花对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琴纳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试验,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染上牛痘,产生一种能抵人痘(即天花)的能力。这就是说,人体在同轻性牛痘的斗争中,会产生一种免疫力。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琴纳在实践中制服了天花,后来人们深深地感激这位伟大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为琴纳立碑,碑文上写着:“向母亲、孩子和人民的英雄致敬!”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投影:《买踢》
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遇上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
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
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对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出于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同学们都知道“傻瓜照相机”,你们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发出来的?
有一天,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对开发部所有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开发一种新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突出特征是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置装到照相机里,而体积不对增大。技术人员一听,认为这简直就是头脑发热,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他们企图说服经理放弃这种难以实现的打算,但经理的态度异常坚决,说:“不行!今天的相机已经不吸收人了,没有什么市场了,你们可以什么都不干,但一定要攻下这一难题。”
正是这样一种非得干成的压力,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前探索。他们解决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把闪光灯放到相机里,接着又攻下了自动对焦的难点。于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的小型相机。由于这种相机老少皆宜,被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傻瓜照相机”是被谁逼出来的?
表面上是被经理逼出来的,但实际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实践、以及生产相机的具体的实践提出来的这样的课题。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指导思想的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实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鼠狼一直被认为是“偷鸡专家”,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个教授所作的试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个教授,用了20
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
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小结……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1、
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C
、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B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活动
C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D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第三篇: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基础关系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简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答:
一、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示客观存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后继者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科学理论体系。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
1.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简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 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1.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结果。
2.部分内部各企业由于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其个别生产价格不同,而商品是按照社会生产价格来销售,因此个别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3.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
1.战后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2.资本国际化也不断发展。从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答:
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的尽量发挥。
2.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下,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的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有:
“一切以群众为主”“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依靠
“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多选/简答)
答: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啊。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简答/多选)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以及意义?
答 :
1.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种形式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家的剥削实质
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 :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想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答/论述)(连出四次)
第一层,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简答)
答: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0.10)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10.4)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6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10.4)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杜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形响。
第五,杜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10.4)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
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0.4)
答:(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0.10)
答:(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0.10)
答:(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6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0)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拙。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09.10)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表现在,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相反。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表现在,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相反。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09.10)
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
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
(3)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09.4)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应。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09.4)
答:(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13/10)2014-4
答:(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对一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014-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
1.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3.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4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4-219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6-275
答: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8-362
答: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3-174/177
答:
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
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7.什么是绝对地租?它产生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5-260
答:
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1、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013-10
4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1-35
答: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4-206、207
答: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4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5-228、229
答: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7-305、306
答: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013-7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0-6
答: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2-108
答: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43.简述上层建议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3-145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简答]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204
答: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45.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8-360
答:(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
(6)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段,国家自行消亡。
46.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85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47.什么是股份公司?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5-253、254
答: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股份公司应运而生。
(3)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需要巨额资金,造单个企业自身积累难以筹措,需要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集资,建立起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
(4)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产生:一方面,股份公司本身就是信用、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通过信用中介、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信用制度与信用关系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而一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1、试试平均利润的形成及其本质。
答:
(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1.4)
答: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说来,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答:
1.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09.4)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功劳的矛盾
2.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我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商品生产都的命运。
46.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30-31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4-218
答: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3)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
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6、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2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③国际资本的流动大幅增加。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答: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 46 题: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正确答案:
答: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
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8
∙正确答案: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
∙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4-186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和理论品质
∙正确答案:答: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马的理论品质是:
与时俱进
∙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144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正确答案:答:
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的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答: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有:
(1)竞争目的不同;
(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4)竞争的范围不同。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
(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见教材16-18页。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通过科学性来保证。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42.简述意识的本质。 见教材82-84页。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见教材257-261页。
答:(1)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见教材273页。
答:(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
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见教材360页。
答: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1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分)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分)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
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
分)
(2)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2)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艰难性。(3)要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他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时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答:(1)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本质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
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
(3)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单个企业无法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答:(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 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②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③ 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③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答:(1) 一方面,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理的具体表现,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注意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得。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分)
(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分)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2分)
42.(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分)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2分)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43.(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分)
(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2分)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2分)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分)
45.(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分)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心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源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