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24 17:1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供大家参考。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身体疾病和智力水平,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组成员对的三所丰满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对丰满英语实验幼儿园、丰满艺术幼儿园和丰满二实验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和小班的班主任及保育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对其中一些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但是由于现实问题,没能对家长做访谈。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包括幼儿是否存在分离性焦虑、自闭症、攻击性行为、多动症等问题。

二、调查过程

1.对教师的调查:调查者请各教师做问卷,此量表由13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四个等级,分别是:大部分、少数、个别、没有,每个项目有一个答案。调查者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

2.对家长的调查:调查者与教师配合,由教师发放,家长填写后统一收集汇总。

三、调查结果

(一)小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小班的幼儿普遍有分离焦虑。

分离性焦虑大多数发生在刚刚上幼儿园的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深感不安,出现明显的过分焦虑情绪,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上托儿所或幼儿园。当预料到自己即将与亲人分离时,他们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哭哭闹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而且这种表现一般超过两周以上。分离性焦虑症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原因分析:

亲子过分依恋: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宝宝平时一直与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防治:

1.扩大孩子的接触面。从小要让孩子习惯多人养育,不要让孩子依赖一个养育者,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要让孩子拥有多个一起玩的小伙伴。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胆小、怕生、怕人多等。

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自己大小便等等。妈妈要注意避免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否则孩子一旦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就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当小朋友来家里玩时,爸爸妈妈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分享,以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样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就能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

4.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在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应经常给孩子讲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游戏非常开心。也可以提前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参观,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到了入园时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

(二)中班、大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普遍存在多动和攻击性行为。

1、孩子好动是正常的,但是表现得过分,不能听话,无法控制自己时就不但不是聪明的表现,而是一种病态了。多动症儿童特别是轻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时很容易与正常顽皮儿童相混淆,但是,专家在临床上还是容易找出多动与正常顽皮儿童的区别:如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自制;而正常顽皮儿童则受时间、地点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而有所约束,有时能遵守纪律。

原因分析:

遗传、产伤可能诱发多动症;还有,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方法不当或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也是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

注意预防,及早治疗: 不少独生子女被父母娇惯、溺爱,并形成儿童种种不良习惯。专家指出,家长们对孩子的好动、任性,不应一味迁就,这可能助长乃

至纵容儿童不良习性,延误了孩子病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良机,不仅给患儿身心造成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2、一些幼儿具有攻击性。在幼儿园表现为动手打人,推人,好欺负人,经常把其他儿童搞得哇哇大哭。他们可能故意骚扰别人引起注意。这些儿童可能缺乏同情心。此外还有其他原因。

原因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外是体质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体质因素。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这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2)心理因素。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3)社会因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而社会因素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家庭影响。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吵嘴打架,情感气氛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攻击性行为习惯。

其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儿童很少与同龄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儿童的身心状态就会偏离大多数儿童的正常发展,产生种利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固执,情感冷漠、冲动,甚至导致儿童孤独症、儿童抑

郁症等。

其三,环境刺激。经验表明,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渠道,如电视、电影、游戏机等,给儿童间接提供学会攻击性行为样例,影响极坏。

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口头批评、停止活动、暂时隔离等方式,都会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

(三)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某些幼儿有自闭的倾向。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患自闭症的儿童多有语言障碍、多动、不合群等。这些孩子上学后多会出现学习障碍,长大后在与人交往时也会遇到困难。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态度粗暴,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只有一些自闭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倾向演变成真正的自闭症;家庭气氛紧张让孩子倍感冷落,据统计,目前,儿童患自闭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专家认为,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的急躁、缺乏耐心有关。

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四、调查总结

经过调查,丰满区这三所幼儿园的幼儿主要存在分离性焦虑、自闭症、攻击性行为、多动症等问题。而这三所幼儿园都没有进行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也没有应有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实现的,而且幼儿在家在园培养方式方法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幼儿在幼儿园受到教育,在家中会有相应的表现,同时家长也应配合幼儿园做同步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

康教育机制,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张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和主要途径,使各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知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同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一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使他们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有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等。

(四)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需要,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心理保健,可以避免幼儿出现心理问题,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心理保健方面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仅介绍在幼儿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方面。3~6岁幼儿心理保健的重点:

1、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核心。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外界对他的态度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从而成为其以后个性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受其认识能力的局限,常常还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其中,成人对于幼儿的态度和评价起着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如何,评价如何,还会影响到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一时期的幼儿已开始具有一定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能得到同伴的尊重、赞赏和喜欢。因此,成人在对待幼儿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对幼儿所做的评价,都需要十分慎重。

为此,成人一方面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不能随便地批评幼儿、指责幼儿或是训斥幼儿,这也是培养幼儿自尊心的关键。另一方面,成人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考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切不可因

为幼儿的某一件事或某一行为,就对幼儿简单地下结论,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等,否则,不仅不能使幼儿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成人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幼儿,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是以一种积极鼓励的方式来对待幼儿、帮助幼儿。促使幼儿能朝着某一方面去努力,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己正确的态度和看法,使幼儿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2、重视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培养。

性别化,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其性别的性格特征、情绪反应和行为态度发展的过程。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观念以及性别角色的行为标准。

一般来讲,儿童在3岁以前就能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认同。到了3岁以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对于幼儿的行为会逐渐表现出性别上的要求,例如,"你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是不哭的"、"你怎么这么调皮,一点儿也不像个女孩子"、"女孩子应该干净点儿、温柔点儿"……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就随之而逐渐产生。

重视幼儿性别角色的培养,有益于幼儿从小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和相应的行为,这对于其一生的性别角色活动以及终生的幸福都是十分关键的。

推荐访问:标签 biaoti1 biaoti2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