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国画中白描重要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5篇
第1篇: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教案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
课题名称: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5课时
课题类型:绘画
教材分析:学生对于中国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中国画的欣赏和分析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对于难度较大的一些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画理、画论,还需教师的正确引导。本课侧重于中国绘画的实践知识的了解和操作,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五课时,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进行白描花卉临摹、写意花卉临摹、山水小品临摹、人物临摹或写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学情分析:由于中国画的门类多,实际动手操作又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可能不会很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体验中国画的题材分类及审美特征,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法,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貌。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练习,使学生创造性地初步了解与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画的练习,掌握中国绘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动手临摹或写生,体验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教学难点:中国绘画中水墨和意境的把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加强中国画的练习,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绘画的精髓。
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必备的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欣赏古今“梅、兰、竹、菊” 四君子作品,讲解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格魅力与笔墨的情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对这部分独特的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开始我们将从感性入手去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
三、讲授新课:
1、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中国画独特艺术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工具材料的与众不同。
提问: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回答:笔、墨、纸、砚、颜料
(1)、笔:
从笔的大小:笔锋有长短(展示给学生看)
从制作毫料:羊毫、狼毫、兼毫(结合教学,介绍各种不同笔的用途)
(2)、墨:
松烟墨、油烟墨、书画墨汁等(介绍不同墨汁的不同效果)
(3)、纸:
宣纸的来历:
宣纸的种类:
根据厚薄不同:单宣、夹宣
根据所含原料比例不同:净皮、特净皮、棉料等
根据纸的大小不同: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匹等
根据纸的性能不同:生宣、熟宣、皮纸、高丽纸、元书纸(结合采用不同宣纸创作的国画作品介绍)
(4)、砚:
石质、陶质、瓷质
(5)、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
现代中国画颜料:中国画颜料
(对中国画颜料中颜色的名称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2、教师示范:
教师对白描花卉临摹、写意花卉临摹、山水小品临摹、人物临摹或写生做示范。
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了解中国绘画笔墨纸砚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观察辅导。
三、自评互评:
选出优秀作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大家对中国绘画的工具材料已经有所了解,并尝试通过练习体会笔墨纸砚之间的关系,实践了笔在纸上留下的笔迹效果,同时对中国画的近距离接触,大家对中国画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刻,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继续关注中国画,继续关注我国绘画的艺术。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
尝试水墨之间的不同配合产生的不同笔墨效果,自己创作一幅中国画。
六、课后反思:
第2篇: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论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
传承;
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
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目前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那种要彻底地摒弃传统,主张要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思想,就目前来看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因素。
换个角度分析,当今的中国美术界,已然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势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结语
总结来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
第3篇: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解读中国画笔墨语言中的皴法
学 院: 美术学院
专 业:
中 国 画
姓 名:
李超鹏
指导教师: 季颁 周松霖 牛尽 赵雨灏 张大庆 姜东昭
2008年6月5日
摘要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同时是笔墨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來的一种技法。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來,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 皴法
Abstract
Cunfa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painting is one of ink at the same tim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The so-called "Cunfa" refers to: Ancient Chinese artists in art practice based o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rocks and trees in epidermal state, will rocks texture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solidate, with pen and ink to the feelings of the imagery, clever The expression of a technique. Artists feel the texture of the rocks through the brush to convey the ingeniously out so that the response from the guests also the artistic process, that is, rocks texture and a combination of pen and ink.
Keywords:
Chinese Painting Pen and ink Cunfa
目 录
引言…………………………………………………………………………………… 3
正文…………………………………………………………………………………… 4
1.皴法的定义………………………………………………………………………… 4
2.皴法的起源………………………………………………………………………… 4
3.皴法的发展………………………………………………………………………… 4
4.研究皴法的必要性………………………………………………………………… 5
5.皴法的种类………………………………………………………………………… 5
6.结束语……………………………………………………………………………… 7
谢辞…………………………………………………………………………………… 9
参考文献………………………………………………………………………………10
附图……………………………………………………………………………………11
献林 引 言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精粹。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和人文文化密不可分。而其中,儒、道、释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中国画独辟蹊径,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真正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精神的审美规范和创作要求,而这个创作要求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创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笔”和“墨”,清代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这也是中国画最直观的视觉特征。中国画中的笔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画种。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构成的语言,也是一种精神外显的载体,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中国画不同于西画 ,中国画用笔有严格的规范和方法论,并成为千百年来画家不得不遵守的信条。中国画中的笔墨,同中国哲学观念中诸如“气”等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直接关联,有着超越形式表面的深刻层面。因此,中国画对笔墨的研究,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可以说,它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一种基因。
解读中国画笔墨语言中的皴法
研究中国画的笔墨对每个喜欢中国画的人来说是一件必要而有意义的事情,但笔墨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也不是任何人都研究的了的,他与画家的修养与阅历息息相关,我作为一名艺龄只有几年的学生,深知无法洞悉中国画笔墨的全部奥妙与精髓,对于笔墨内容的其中一点——“皴法”,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片热情浅显的研究整理了一点,毕竟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1.皴法的定义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同时是笔墨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來的一种技法。
2.皴法的起源
为什么要拿山水画来解释皴法呢,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皴法的起源以及发展了。唐代可说是人物画的天下,当时的人物画讲求线条的柔美飘逸,所谓“有笔无墨”;
山水画一点也沒成熟,只能給人物画装点些背景之用,在这种情況下谈不上什么“皴法”,据推测大慨是在五代北宋之际,,北宋时代的两幅山水巨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这两幅画上的雨点皴法十分成熟,已为山水画的皴法发生指定了最晚的时代下限。也就是说,从画迹上证明,皴法之始,不得早于唐,不得晚于北宋,从中国的历史上说,皴法应产生于五代。
3.皴法的发展
在五代、北宋时,巨然和尚在他的《秋山问道图》上用披麻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用雨点皴、郭熙的《早春图》用云头皴;
元代时,皴法的成长由涓涓细流渐渐汇为江河,皴法新宗林立:赵孟頫在《鹊华秋色》上用解索皴,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卷》上把披麻皴发展成为正宗模式,高克云在《云橫秀岭》上用米点皴,王蒙在《秋山草堂》、《深林叠嶂》上用牛毛皴,倪云林在《小山竹树》、《紫芝山房》上用折带皴,一加统计,在北宋韩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种,到了元代,已有十种之多。第一次说出皴字要算是北宋的画家,而且是与“擦”字一起形成一个技法上的新名词。现代的皴法,多指线条的结组,如披麻皴、解索皴之类。“擦”则是笔墨的另一种运笔橫臥的技法。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虽然皴法来自山水,但随着人物画的发展,人物画也开始借鉴山水画中的笔墨技法,当代人物画的用笔用墨更是来源于山水,皴法也就成为了更通用的技法,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的人物画作品中,皴擦点染贯穿始终,比如在《老伴》中我们可以看到短披麻皴,雨点皴以及小斧劈皴的痕迹。
4.研究皴法的必要性
石涛对皴法有极其深刻的体会,他在《苦瓜和尚话语录》皴法第九章中说:“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
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意思是说,画家笔下的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
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这叫做“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中国画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国画家们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财富,在创作技法上的完善与丰富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在皴法上各家各派创造了数十种皴法,成为后人创作的模板,许多创新皴法也是由已有皴法演变而来,这些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每个国画爱好者的必修课。当代国画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创作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但无论是“传统派”,还是“创新派”,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经典的创作形式和技法都是必要的,因为无论怎么发展或创新,只要还称其为中国画,就不能丢了中国画的“味”,不能忘了中国画的“本”。
5.皴法的种类
细说下来,至于皴法,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数十种皴法,有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索,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由于皴法众多,本人水平有限,在这里我只整理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皴法:
扳麻皴,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皴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石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披麻皴是我比较常用的皴法,在我的作品《崂山印象》中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披麻皴。
斧劈皴,唐李思训创造,笔线刚劲,运笔多顿挫曲折,犹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勒而少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皴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因为崂山有其柔美的外在也有其刚硬的内涵,所以斧劈皴也是少不了的,《崂山印象》中同样有所体现。
雨点皴,也叫豆瓣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的独特风格。几乎每幅传统山水画都有雨点皴的痕迹,无论在我的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也都少不了雨点皴。
云头皴,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皴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折带皴是我比较喜欢的皴法,在《崂山印象》中前景的河石就是追求折带皴的笔意。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
荷叶皴,形如荷叶的筋脉,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
米点皴,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点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千,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墨块皴,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渚,未曾入皴。陆伊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块水墨如何运用?陆俨少说:“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更依附山石或丛树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物,边缘便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得云蒸霞蔚之致。”
其他皴法还很多,不下数十种。至于有的两皴合用,有的三皴合用,如披麻加小斧劈,或斧劈加马牙加折带,全由画家活用,不胜枚举。因为皴法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得来,有的画家完全以自然为依归,用自己创造的表现方法加以描绘,所谓“人乎规矩之中,而又超乎规矩之外”,那就看不出具体用的哪种皴法了。
荆浩曾经批评“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后来,清人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解释说:“盖有笔而无墨者,非真无墨也,是皴染少,石之轮廓显露,树之枝干枯涩,望之似乎无墨,所谓骨胜肉也。有墨而无笔者,非真无笔也,是勾石之轮廓,画树之干本,落笔涉轻,而烘染过度,遂至掩其笔,损其真也,观之似乎无笔,所谓肉胜骨也。”可见皴法并非是简单的程式化的用笔,“过”与“不足”都是不可取的。至于如何把握,我认为要靠个人修养与不厌其烦的探索,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6.结束语
中国画离不开笔墨,笔墨离不开浓淡干湿、皴擦点染。各种各样的皴法,是画家根据山峰不同的形与质而创造出来的。学习各种皴法可使初学者掌握如何表现山石的基本方法,为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师造化”中去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传统的好的东西需要继承,但不能硬性的为继承而继承,在实际创作中,不必拘泥于某种皴法,要根据需要,适合哪种就用那种,灵活运用各种皴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与创新,这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关于皴法,可讲的远不止这些,而皴法又是中国画笔墨语言众多元素中的其中之一,对中国画而言,笔墨也并非中国画的全部,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博大精深。理解与研究中国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倾注一生的热情与执着,无论将来我身在何处从事何事,我都不会放下手中的毛笔,因为在我内心深处,国画艺术才是我真正的热爱与追求。
谢辞:
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季颁老师、牛尽老师、周松林老师、赵雨灏老师、张大庆老师和姜东昭老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季颁老师给予我的信任与肯定,让我在创作中更加富有激情。一转眼,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关心我教育我的老师们,在这里,对四年来教授我各种专业知识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你们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来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你们永远都在我心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教程》 周林生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自然天成与绘画》 孙甲平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年
3.《国画现代形态》 张强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
4.《艺术赏析》 钱绍武著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潘耀昌主编 百家出版社 2004年
6.《中国画的艺术和技巧》 邓朝 蓝铁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
7.《艺术状态—艺术家创作丛书》王非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
8.《中国人物画技巧与创作》 张丽华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8年
9.《中国画论研究》 伍蟊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10.《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年
11.《唐五代画论》 何志明 潘运告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
12.《宋人画论》 潘运告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
13.《中国画与道家思想》 王永亮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14.《中国绘画语言管窥》 李超 上海大学学报 1998年
15.《宗炳简析》 李福顺 美术史论丛刊 1982年
附图:
第4篇: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1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2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3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4
简单中国画白描花鸟图片5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除瓷器外,如日历、灯罩、鼻烟壶甚至现代领带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画作装饰,而且十分流行,别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诞卡等,用中国字画作图案者甚为普遍。
第5篇: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浅析中国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王燕珍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重在其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艺术审美高度上对其进行阐述:实践、理论、交流、课外补充这些方式和应用途径,来研究探讨中国画高校美术教学应用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画;
高校美术;
教育;
重要性
一、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这些有着辉煌成就的文化都中断久矣,唯有中国文化独特连绵不断虽然元、清少数民族统治,但还是渐渐被汉化,最后以汉文化为中心。
它的影响近到:日本、韩国,远到:欧洲、拉丁美洲等。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文化也在世界的影响不断提升。
中国画贯穿中国文化始终,呈现着中国文化视觉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核心内容。它以最生动的形式邀请我们在历史时空里遨游,从视觉上强烈地传达出过去于现在之间的持续感。中国绘画从唐代张彦远于847年《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就明确了绘画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艺术品本身不能告诉我们故事,但是它却联系着上至人生观、宗教,下至经济人土风情,吐露着遥远过去的微妙讯息。
对中国画的审美起较大作用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审美思想史中庸之道,注重画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看周的明堂画有前代帝王画像就想到:“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所以中国画中很大一部分是描绘帝王之像的,也有帝王为了表彰有功劳的大臣,就命画师画像作为奖励,让其子孙流传下去。
孔子经典的《周易》是艺术哲学的宝库,从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时间万物的运动规律。产生了中庸哲学的“中和之美”,追求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完美和谐,可以看出,儒家给予时间理性的审美观,侧重人和美术活动的社会性。
推荐访问:白描 浅析 中国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重要性 浅析中国画中白描的重要性 白描在国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