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方式和意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6篇
【篇一】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视域下的隐喻研究作者:郭晓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摘 要:隐喻归属于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无处不在的。隐喻性的语言是语言自身隐秘性的一种表达,它是语言自身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认知语言学的源头,会使人联想到传统的修辞术。社会文化的背景对隐喻具有深层次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每个隐喻表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共性塑造了汉、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共同的相似的性质。学习理解隐喻自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解读与诠释英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英美文学;
隐喻;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00-02
一、英美文学作品与隐喻概述
关于对英美文学的研究提倡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不宜以一种单一性的文化语境来研究英美文学。源语文化语境与作者自身所具有的相关背景制约着相关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英美文学翻译也受译者文化背景的影响。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协调不同类型文化间的矛盾,深刻体现着译者自身的主体性的原则。
英美文学指的是以使用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学作品的一种概括。它旨在培养学生一种阅读鉴赏的能力,通过阅读、鉴赏对增加原著的深层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以使读者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也可以达到训练语言基本功、了解西方价值文化这一目的。当然,学习英美文学并不仅只是为了了解外来文化的特点,也不是以此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内容以及相关的隐含在作品中的“隐喻”空间。
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思维行为的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话语交流的行动中。换句话说,那些支配我们行动的思想观念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隐喻性的存在方式。隐喻需要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类事物来说明或者理解某一类事物或者某一事物。中国有句成语是“指桑骂槐”,其实跟这个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相类似的地方就是将一些熟悉的事物比拟那些抽象陌生的事物,从熟悉引渡到陌生从而达到认识陌生事物的目的效果。本体(tenor)与喻体(vehicle)这两部分组成所谓的隐喻。前者与后者根本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物,如果是同一类型事物也就不叫隐喻。虽然前者后者是一种属于不同类型的存在物,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地没有任何相似性(similarity),二者之间在隐性中还是有相似的地方,正是这种隐含的相似性才能构成所谓的隐喻空间这一含义。一般说来,本体显得较为抽象,相比于喻体,听话者与说话者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它更为具体。因此,隐喻的使用可以达到增强文学语言生动性的效果。
【篇二】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作家与作品:
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太阳照常升起》·《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曙光示真》·《不固定的圣节》·《过河入林》·《丧钟为谁而鸣》·《危险的夏天》·《老人与海》·《伊甸园》·《丧钟为谁而鸣》·《非洲的青山》·《死在午后》·《岛在湾流中》·《有钱人和没钱》.
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范肖》(1828)《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红字>《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玉石雕像》.
杰克伦敦: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
华兹华斯:早期诗歌《晚步》《素描集》,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不朽的征兆》由《序曲》《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
威廉.布雷克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也就消融于一个时辰。
<老人与海>:《老人与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书未及读完,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我的头脑里。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正如老人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我一直将这句话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看做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
我想,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戴西的爱是盖茨比梦幻的“天堂”,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幻想天真的让人感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也确实是“了不起”的,显示了生存的某中不可贬斥的价值,正如小说叙述者卡罗威对他说的那样“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但盖茨比也是可悲甚或可笑的,以为财富和金钱就是进入天堂的云梯,不知道其实所谓天堂只是一种幻想,星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他在月光下彻夜守侯,生怕戴西受到伤害,要为她担当一切的时候,他不知道在室内,戴西已经背弃了他,在一场阴谋策划中接受了丈夫的劝告,听任tom将车祸的责任栽到他头上。这是金钱社会制造的悲剧,富豪们的傲慢和自私彻底摧毁了盖茨比的梦想和信念。用卡罗威的话:“tom和戴西,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盖茨比即使不遭到那位因嫉妒而糊涂的威尔逊的枪击,他的心也正在死去,因为他虽然等待戴西的电话而甘冒风险不肯离去,但他心中明白戴西不会来电话了。他曾为戴西也为他自己编织起美丽的梦想,而如今,“他一定会觉得他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一定透过可怕的树叶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同时发觉,那朵玫瑰花是多么丑陋的东西,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他终于明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理想破灭了,他的努力失败了,过去不能复活,旧梦难以重温。于是,他的爱情连同他的灵魂和肉体一起死去。盖茨比在长岛的华宅及那儿的笙歌达旦宴饮享乐是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重温旧梦的不切实际的一相情愿正是盖茨比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欲望号街车》是一版五十年初的视听艺术的形象典范。流光碎影般的黑白电影。这是拍摄手段服务于女主人身心特情的效果。布兰奇生性畏光,躲躲闪闪,出没诡异。她是一个神秘女人。欲望号街车是这部经典黑白影片的一个醒目载体,正是这趟欲望号街车,盛装着女主人公布兰奇从奥里维尔乡下农庄,来到了一个拥挤而又神密地方 —— 美国南部都城新奥尔良的天堂福地。
街车的停靠站台,也仿佛没有起点,也没有太多终点。布兰奇乘着欲望号街车,怀揣着许多生活热望和理想,哐哐当当来到幽暗城市,女主人公眼前出现灯红酒绿场景,然后欲望号咯噔一声,煞在一间挂牌属名“福地西斯”酒吧门口。
影片中的欲望号街车拉着布兰奇,来到天堂福地找自已妹妹斯黛拉。布兰奇从前以为,她真的是来到了一处福地。她幻想在这里,有她自已的单独房间,每天能洗热水澡,欣赏高雅音乐,吟颂诗篇小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兄弟姐妹,甚至还可以找到属于自已爱的归宿。却有所不料,天堂福地却是那么的阴暗,那么的贫贱。这哀,狠狠打碎了布兰奇所有美好梦幻。她只好也只能,开始了属于她个人的私生活。而布兰奇这一种另类生活,又是探寻与试微状态的。她一直是不愿跟脏烂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形象。为了自我清高,也为了神圣爱情,布兰奇潜藏了个人累累前锴,避开了个人重重旧恶,换然面貌,来至所谓天堂福地,渴求新的生活,欲望新的活身。欲望重生的艳情。可是面前一切,都是那么冷酷严惨。不依不饶。兰奇渴求隐身过世生活的私秘,终于被生猛人兽斯坦利揭发公开。原来这神秘布兰奇早在家乡奥里维尔便已声名狼稽了。布兰奇惧怕白兰度的眼神,被无情妹夫指控。布兰奇在窄狭的妹妹和妹夫家里,贫寒又耻辱的活着。她向往高贵,却又存在低寒。她迷恋富足,却又失落在穷困。布兰奇跟妹夫男主人公斯坦利扮演者马龙 白兰度的生存观念,十分对立并且格外冲突。
这时候天堂福地的街头上,欲望号街车仍然叮叮咚咚,沿街正常行驶着。行驶着。那是她一生当中,一个陌生的终点站。那是她心灵上面,一个陌生的终点站。陌生人总是善良的,我相信你们.在陌生的欲望号街车上,布兰奇的欲望之火,燃毁了她自已。在陌生的精神病院,因了陌生,布兰奇觉得没有过去隐影,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直接面对。也没有怪异目光正视。欲望号街车,陌生的终点站。《欲望号街车》终局依然告诉我们,欲望号街车仍旧在天堂福地那条大街上开来驶去。仍旧在天堂福地正常停靠。仍旧还有行迹匆匆的神秘女人,上上下下。欲望号街车,陌生的终点站。死亡,陌生的终点站。欲望号街车,陌生的终点站。
【篇三】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策略分析
作者:王志雄 李晓燕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21期
摘 要:英美文学是一种展现英美文化的直接途径,因而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必然不能脱离英美文化的背景,而是需要结合英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在个人知识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条件下,更加深入地挖掘到作品中的内涵,从中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把握内在意义与价值、强化内涵与情感体验、理清作品脉络与内涵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阅读;
鉴赏策略
一、基于多元角度,把握内在意义与价值
对于英美文学,从阅读和鉴赏的层面来进行分析,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非常丰富。《牛虻》是全球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阐述了主人公牛虻和宗教之间所存在的纷繁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内化,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竞选州长》中也对社会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讽刺,其采用夸张的手法,对语言进行凝练。《竞选州长》在语言方面极具调侃的意味,而这种更加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所形成的批判效果也更能够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作者从社会背景的层面出发对社会中充斥的恶俗习气进行全面的揭露,与公众之间迅速形成的共鸣,该作品时代特征鲜明,其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二、仔细品读作品,强化内涵与情感体验
无论对哪种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都必须要从读者的层面来进行解读,对其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赏析,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进行玩味,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或者表现出的社会现实,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深度的交流,对其思想内涵进行升华,进而形成更加广泛而充分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驾崩,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产生质疑,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尽管在小说最后是以哈姆雷特之死作为终结,不过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起伏跌宕,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色彩。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将故事以非常真切的方式表述出来,使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篇四】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作 者:王艳丽
作者机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00
出 版 物: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卷 期:2015年 第1期
摘 要: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翻译者通过充分揣摩原作的文学情感、文学意向及文学意境,将其美学价值完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以及其美学特征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后,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作品。
页 码:44-45页
主 题 词:翻译 美学价值 语言风格 结构美
【篇五】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2012 NO.01Chlna Eclucation InnovstIon Hereld
科教论坛
浅谈文学作品鉴赏和情感的培养
衣志慧
(山东省武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武城 253300)
‘
提要: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辫弃以往纯工具性的教学方法,代之用个体审美体
验去拥抱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 作品鉴赏 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J 2 0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97 95(201 2)e1(a)--01 48--01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 称,而诗句的长短不同,整齐之中表现出参 缩。 作品,均是语言美、意境美的典范之作,通 差、活泼的动感。 过学习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有 1.3感受意境美
3选择方法,训练学生激情朗读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
助于建立健康的道德责任感和人生价值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
观。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原本 作者思想感情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生动有趣、充满灵气的文学作品课堂,被弄 优秀文学作品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比实际生 的呆板无味,严重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和 活更美,更富于情韵。毛泽东的 沁园春・ 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要用个体审美体验去 长沙》意境恢弘,气势磅礴,充满进取精神 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 和革命毕生的信心,他以博大的胸怀、馈赏 学生的人格。
的目光,感叹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感叹 着“万类霜天竟自由”。他以主人翁的精神 1引导品昧,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能力 居高临下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 纵观教材中的作品,古今中外不同文 东以他伟大的人格力量使全诗充满一种慷 章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文章的情感主要 慨激昂的情绪。当然,学生经常因为缺少生 不是靠语文教师挖掘出来硬填塞给学生,
活体验发现不了作品艺术美,又因不能学 而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自我感染, 以致用发现不了生活美。这就要求教师灵 让学生直接与文章作者做心灵的对话,从 活引导,
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把课堂拓展 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于高中生对知识 到生活,求得课堂和生活的互补,学生发现 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要薄弱一些,教 美、欣赏美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种导向,
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欣赏结构、感受意境, 2激发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 为学生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导他们全身 力
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审美。 学生发现和捕捉到美点后,接下来就
1.1品味语言美
该营造相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扣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现行语文课本中选 点,以文学语言为载体,通过品读,感知、联
入大量脍炙人13的名家名作,这些作品对语 想,顿悟,切实把握美的个性特征,将作品 言的选择加工极其慎重,精妙的语言极富魅 中完美的形象再现于眼前,欣赏享受美学 力,给人以多方位的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 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此 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意 裙。”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叶子的风姿;
蕴。对文学作品来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例如,阅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 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 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或含 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 苞待放的情状,语言特点是优雅、朦胧、幽静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时,要引导 的物境之美和作者情感的交融。
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想象,营造的一个理想 1.2欣赏结构美
的境界——青色的天空一望无垠,日月照耀 如同我们欣赏艺术时为建筑的精巧设 着光辉灿烂的金银宫阙。那些穿着霓虹般 计而叹服一样,我们在欣赏优秀的作品同 盛装的云中之神乘风飞驰,纷纷降临,老虎 时也会为作者巧妙的构思而倾倒。精巧的 鼓瑟,鸾鸟驾车,仙人们云集一堂,多不胜
构思给人以峰回路转、叠象横生的美感。 数。这个瑰丽美好、自由快乐的境界得益于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的结构是设置悬 大胆的想象;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 念,那片在风雨中不褪色不凋零的叶子从 丰富的联想,但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而 何而来?又出自何人之手?答案最后揭晓,
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文学的魅力,正
在贝尔门的死讯中使读者经受了人性的洗 在于它表意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一千个 礼。再如余光中的 乡愁》,四节诗在一起, 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反,学生的 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
文学“味觉”受到伤害,就无法形成独到的 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节与节之间相互对 见解,甚至导致思维的雷同和创造力的萎 48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lon Herald
养语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朗读。激情朗读 是最佳朗读方式,能促使学生感悟作品内
容和情感,将情感融人作品情景,与作者产
生情感共振,从而涤荡、升华心灵,享受审 美情趣,感受文学之美,吸取文学素养。教 师要善于营造激情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
渐入佳境。如教学自居易《琵琶行 ,可进行
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教师应在适当的
点拨后,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轻声朗 诵,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这首诗的音乐 之美。还可采用配读方式。教学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可配读李白的《静夜思》等,感
受体味的节奏之美。教学((将进酒》可配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这些朗读方法的引
入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文 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省去了教师很
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
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励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 学生的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 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 感生活。重物欲、轻精神的社会现实,单调 而沉重的学习生活,社会的诸多不良风气,
让学生本应细腻丰富的内心变得荒冷,情 感变得粗糙。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感知,激 励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
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
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 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 难和不幸。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关
心,学会关怀。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总之,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正确引导让 学生感受世界美、发现生活美、体会人性 美,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中学生活,走好人 生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Z】.
【21蒋孔阳.美学和文艺评论集【C1.
[
3】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z】.
【篇六】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作者:刘若男;
作者机构: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读天下 ISSN:2095-2112 年:2017 卷:000 期:003 页码:P.323- 页数:1 中图分类:I10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赏析研究
摘要:作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发达国家,英国与美国的文学作品也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于世界文坛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肩负着传播国家文化,承载历史思想的任务。因此,在世界一体化的基础背景下,随着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以跨文化视角来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有效认清英美文学巨大影响力的根源,同时有助于我国文化发展逐步完善,进而不断强化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
推荐访问:浅谈 文学作品 鉴赏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方式和意义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美国文学鉴赏从哪些方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