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深远 碳中和下森林碳汇重要性分析及具体实施路径(2021年)

时间:2022-08-03 10:1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深远 碳中和下森林碳汇重要性分析及具体实施路径(2021年),供大家参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深远 碳中和下森林碳汇重要性分析及具体实施路径(2021年)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

(一)森林绿地对于碳中和的贡献不容小觑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森林绿地对于碳中和的贡献不容小觑。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图 14:碳汇林的意义

1997 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IPCC 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 30 年到 50 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且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1

(二)我国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已初步扭转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有研究表明,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森林每生长出一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5吨。增大国土绿化面积,有助于加快碳中和实现进程。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信息,2018年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509万公顷和51.0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初步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图15:1998-2018年中国森林积蓄量与森林覆盖率变动情况

土壤环境对于森林碳汇至关重要。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当前碳吸收有几种常用的技术,包括造林与再造林、生物炭转换、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碳捕获和储存、矿物碳化、海洋施肥、海洋碱化等七种。其中以前四种方式吸收来的二氧化碳最终存储媒介都是土壤,以土壤为中心的碳循环、碳蓄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

表9:近年土壤修复领域相关政策

出台时间政策名称

2016.6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7.2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2017.3 《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2017.8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2018.4 《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2018.5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2018.5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20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2019.1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

2020.2 《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

2

中国土壤修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未来随着土壤污染问题不断突出,将经历从修复技术、治理模式以及立法规范化的过程。同时,土壤修复要倡导国家主导企业参与模式,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市场激励措施,通过所涉及土地的土地多权制度、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打开土壤修复行业空间。

图1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情况图17:国内土壤污染情况

土壤修复的潜在市场巨大。根据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分布方面,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当前时间节点也面临着“土十条”2020年“双90%安全利用率”的考核。

图18:2016-2020财政部下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情况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使用效率。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的推动下,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政府投资方面,2020 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为 35 亿元,较 2019 年有所缩窄。但通过省级基金的设立,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能有一定补充,通过多渠道引进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

推荐访问:标签 biaoti2 biaoti1 碳中和下森林碳汇重要性分析及具体实施路径(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