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时间:2022-08-03 12:40: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此,我们的评价必须关注教师成绩、关注教师进步、关注教师成长、关注教师发展。

“高效课堂”的整体理念——知识的超市、学习的天堂。

“高效课堂”的核心实质——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一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学习快乐高效为根本。

“高效课堂”十条特征

“高效课堂”主要特征:

一、关于教师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富有激情,能影响、感化、带动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亲近而不迁就学生。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教学的起点。

2、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课堂上教师不能把持课堂的话语权,积极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服务。

3、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不等于讲解,而是点拨。

4、熟悉课标,驾驭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并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创新,确定的教学目标恰当、全面。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5、熟练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扎实、娴熟的教学基本功,恰当选择和熟练运用教学辅助手段。

二、关于学生

6、学生“三敢”、“三动”: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有深度,表现为“三敢”,即敢问、敢说、敢做;
“三动”,即“手动、心动、神动”。

7、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精神状态积极,自主学习意识强,交流合作有序高效,语言表达思路清晰,各种训练认真规范。

8、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三、关于课堂结构

9、“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利于各种能力的提高。

10、“三个不可缺”:导学方案不可缺,预习环节不可缺,达标测评不可缺。

关于“高效课堂”(二)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性,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高效课堂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高效课堂的重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表现;

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高效课堂主要考查教师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果的真实性、学习方法的形成性等。

1、高效课堂的概括: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2、高效课堂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教师、学生、教室。

A、教育即解放

B、教师即开发

C、学生即创造

D、教室即成长

3、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A、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B、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C、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D、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4、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A、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

5、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A、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

B、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C、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听说读写);

D、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学校的解放。

6、高效课堂的特点:

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C、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D、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E、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F、减负:轻负担、高质量;
低耗时、高效益

7、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

A、 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

假定“?”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

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B、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C、技术支撑: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D、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
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E、三种利器:又称“学习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F、教学抓手: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五步生成”,实现四级目标。

G、教学目标: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8、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A、时间划分:
10+30+5

B、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C、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9、高效课堂的评价:

A、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

B、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

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哑巴能成为好教师吗?当然可以,只要哑巴能让学生学会,岂不是好教师吗?

C、“三看”学生:

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D、“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二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
三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
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E、评课三看:

一看教师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使用和调动了小组,是否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规定“讲”绝不能超过10分钟;

二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

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习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严禁教师上课“对答案”,严禁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

10、高效课堂的课堂要求

A、文本挖掘: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
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
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

B、课堂形式: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
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
⑤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C、课堂流程: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
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
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
⑤串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D、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
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11、预习、展示、反馈的具体要求

A、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B、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
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C、反馈:落实效益——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反馈即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12、小组的要求和评价:

A、分组: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
同质结对,竞争合作;

B、理念:小组组长又叫“教师助理”。一间教室里的N个小班: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

C、小组学习:可概括为“1:6教学法”——1个教师负责解决6个组长的问题,调动掌握6个小组的学情;
每个组长负责解决6个组员的问题,调动掌握每个成员的学情;

D、即时性评价:教师上课要抓好小组学习的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
二评情感态度;
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

E、分工:组内“小展示”由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有教师负责。

F、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任务;
完成小组、个人评价。

13、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B、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

C、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好坏质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

D、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14、高效课堂的管理:

A、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
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
“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
导学案的编制即“备课”:主备—年级组—主备—个备—课后备;

B、领导班子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校长要“清心”、“正气”、“洗脑”;

C、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

D、立足课堂,狠抓落实:一谈二警三停;

E、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教师的观念转变,同时更要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15、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16、高效课堂的“命门”:“开放”是前提,“关键”定成败,产品是课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A、 “开放”是前提: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放手就是爱,放手就是“放生”,开放就是解放;

B、“关键”定成败: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否真正觉醒和发挥。回到教育的“原点”,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用“展示”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

C、产品是课堂:要制定课堂标准,淡化教师的“课堂艺术”。再靠教学技艺“包打天下”绝对是一厢情愿,“茶壶里面起波澜”不解决问题,唯有重视课堂标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课堂,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的每一节课都合格;

D、模式出效益:用四个月的时间,解决模式的“硬着陆”,任何人在临帖阶段都不准许超越模式。“机动车靠左行驶”,宝马车概不例外,这就是“规”,亦为课堂“之道”;

E、流程生能力:兖州一中教学楼前的金鱼会跳舞。掌握了模式,习惯了流程,便能产生良性循环,形成“能力”,所谓“熟能生巧”。

17、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途径:

A、常规途径:总结—反思—实践—总结模式;

B、“小课题”研究:拒绝假大空泛绣花枕头般的“大课题”,揪住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持之以恒地捻针尖,力行数年,必有所成;

C、教师个人俱乐部: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发展个人特长。教师个人俱乐部,还应与学生社团组织实现“双边互动”。

18、高效课堂的文化追求:

A、学校应该是一部大书,一草一木都应是教育资源,都要能够发挥“教”与“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策划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比如利用教学楼的楼道楼梯,设计一部“中国历史走廊”。利用教室的外墙,制作一个“课间加油站”,利用每一棵树木,创意一个“历史名人园林”,利用体育场,设计一个“奥林匹克文化公园”……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如何占领学生的“视线”,是一个方向;

B、团队文化最好的解读是“家”,生生之间最佳关系解读是“家人”;

C、班级文化应基于“责任”的建设,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好的班规,既能看见,又能摸着,是一部严肃的“班级宪法”。推荐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李茂编译)

19、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

20、揪住“七寸”找“途径”

传统教育患的是“课堂并发症”。课改就是找到的那个“支点”。

其实课堂不仅是教学的牛鼻子,更是撬动一切问题的那个“支点”。毋庸置言,教育“百病缠身”,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戒除一些急病乱医的鲁莽。时下课堂教学的某些观点和所谓的“见解”,大都属“盲人摸象”,因而一线教师要对某些“专家”的指点保持高度的警醒。教育首先需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解决问题,就要奉行“实践的力行”,今天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需要“理念”,可悲在理念过分泛滥,却又绝少有哪位专家愿意手把手教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千万记住,我们不能因此自乱阵脚,要咬定“行动”,寻找“途径和方法”,要知道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21、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洋思等一类课改典型均属于教师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教学是什么?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师之体育教师,把篮球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投篮。

师之音乐课:为“跑调”的学生纠正“调子”。

关于几个教学的比喻。

“养猪说”: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

“育儿说”: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饭。

“妈妈解放”的启示:在襁褓中的孩子让当妈的最累,只有当孩子可以独立“吃饭和行走”时,妈妈才意味着得到了解放。

22、高效课堂模式先“继承”再“生成”

没有“临帖”岂会有“破帖”?先用“田字格”写字,严禁貌似有见地的批判地学,否则会画虎不成。

我们要求所有“共同体”学校用四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
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讲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的形态上。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帖”是为了“破帖”。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的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另外,即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有些批评,显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折之。但天降大任,总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这个伟大的民族分配给我们的责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2、体现学校的特色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4、整合校内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1、整体观2、多元化3、过程性。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1、保持探究的兴趣2、丰富学习的体验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2、功能的过分窄化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分享与合作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1、开放性2、问题性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开展科普讲座2、帮助选题3、确定课题与计划4、开展课题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1、主体多元化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1、贯穿整个过程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善待自己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2、自主性3、协同性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1、有所侧重2、贯穿过程3、学生参与4、激励功能1、自评他评2、定性定量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4、是教材的开发者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3、引发学生的思考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5、有利于师生互动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率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1、研究性学习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明确教师的职责2、开发教育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1、整合教学与课程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目标取向的评价2、过程取向的评价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主体互动化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记录成长4、反思总结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1、科学性2、可行性3、灵活性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2、全社会的认同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责权统一3、开发校内外课程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2、开发的主体(教师)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 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

10、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B 12、A 13、C 14、A 15、B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
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3)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
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
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课程评价

  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围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支持部分师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
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试题二及答案(2009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试题二及答案(2009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打√或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
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及答案

作者:suzhonglaoyang 日期:2011-6-8 14:47: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 C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 D )

A.容要充实   B.方法要现代  C.对象要明确  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 B )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 A )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   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 程目标叫做( B )

A.行为目标   B.展开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 C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 B )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二年级   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 B )

 A.5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 练习”的教材,叫做( D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 D  )

A.学习目标   B.学习方法   C.学习计划   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 D )

A.知识中心式教材   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   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 A )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 D )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 B  )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此时,他正处教 师专业发展的( B )

A.虚拟关注期   B.求生关注期   C.任务关注期   D.自我更新关注期

17.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第三步骤是( A )

A.资源评估   B.需求分析   C.明确理念   D.优势评价

18.传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地突出和强调了( C )

A.传授学习   B.发现学习   C.他主性学习  D.机械性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9.根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观点,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了( ABCDE  )

A.对学生和社会的假设   B.宗旨与目标   C.容及其选择  D.执行的模式   E.评价

20.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包括(  ABCDE  )

A.社会发展原理    B.面向全体学生原理   C.教材心理化原理  D.统整性原理 E.衔接性原理

21.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学习。而与自主性学习相对的,则是( ADE  )

A.被动学习   B.接受学习   C.强迫学习  D.机械学习   E.他主性学习

2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校本研究”中,研究的主体是( BC  )

 A.上级教研部门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E.学生家长

  23.有的学者按照课程的类型来分类,将校本课程所开发的容分成了哪几类?( ABC )

A.学科类校本课程   B.活动类校本课程   C.探究类课程  D.知识类校本课程   E.能力类校本课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4.广义的课程

  答: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25.学习方式

  答: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6.课程的统整性

  答: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

  27.表现性评价

  答: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特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 己的答案。

  28.课程容

  答:课程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课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答: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0.“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答: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分享经验与信息。

    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

    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31.本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具有怎样的容特征?

  答: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了教学容的难度

    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32.为什么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

  答: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校本研究”,为此需要我们为它提供哪些保障?

  答: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

    2、在学校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机制

    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发展团队的合作精神

    4、专业人员的支持

    5、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6、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明确评价容和标准。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表述。学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对于学科学习目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为例,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来展示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及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技能、合作技能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

    二.设计评价工具。大多数情况下,评价工具通常是以评价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要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还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

    三.对反映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任务之一。

    (1)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考试、水平测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调查和访谈等。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要注意分析尽可能全面,要明确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分析的结果要简洁明了、清楚。

    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报告,需要确定改进学生学习的要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表述出来,并清楚描述对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期望。

  35.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哪些方面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

  答: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的课程资源有:

    一.校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二.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开发有限设施我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具、器材。

    三.利用各地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如利用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山地,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四.借助发达的信息载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试题二及答案(2009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
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30条

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2、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2、调控。3、反思。4、合作。

5、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单向性与综合性。2、专制性与民主性。3、统一性和差异性。4、承袭性与时态性。

6、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这就使课在结束时多了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7、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8、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

1、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9、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1、注意提问的目的。2、注意提问的功能。

3、注意提问的内容。4、注意提问的方式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10、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1、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3、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
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1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1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4、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和静的关系?

1、“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15、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向课文找生活,紧密联系课文,尽可能地搜索与课文相对应的生活主体或替代对象,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可和学生一起去看看校园中、庭内院外的爬山虎,看看什么是“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阳光变成了绿色,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对课文中多次描写的爬山虎便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把自己折来的爬山虎尽量按它本来的面貌粘贴到黑板上、墙上,让学生就坐在爬山虎旁学习课文。

再比如数学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的,而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者要根据课本学习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概念的学习可以从生活素材中来,数量关系的得出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演绎课本中的数学场景,如购物、做小小设计师、我是一个精明的农场主等等。学习数学知识之后,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得深刻的体验。

16、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台作学习?

1、明确分组、分工。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3、指导倾听与互助。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7、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以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同时也要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泥坑,切实倡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如指导学生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有的同学下载了介绍威尼斯位置的地图,有的同学下载了不同的威尼斯小艇的照片,有的同学下载了有关威尼斯旅游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有的同学下载了威尼斯城市的建筑特征的录像展示……这些资料与教材发生碰撞、摩擦和融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一般性学习上升为探究性学习,一般性获取上升为个性化获取。并且,学生参与网络资源搜集的过程,也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增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速读和浏览的能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网络资源下学完了《鲸》、《地球就诊记》等文章后,学生又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了《我是鲸》、《地球给人类的一封信》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内容活泼,生动有趣。可见,学生积极利用计算机环境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18、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9、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
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20、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程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评价的特点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1、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
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个体差异;
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3、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22、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2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5、关注“违规事件”。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24、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4、情感性原则。

25、如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的封面上应有一个目录,标明其中收集的项目,可以包括一些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团体计划、日记、体现个性的个人作品(如拼图、绘画、数学小报等),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包括个人努力、在小组中的贡献及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成绩单、喜报、获奖证书、奖状等。对于像立体作品或过大的作品等不能放入成长记录袋的东西,学校或家长可帮助学生通过拍照收存,特别是一些值得记录的团体活动和作品。

成长记录袋应由师生共同建立和维护。教师必须提供保存成长记录袋的场所,并对如何评价记录袋作出评价的细则。学生则应负责完成、增加或撤销作品。教师应提醒学生选择作品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知道用它来说明什么,最好是根据某一个题目或者是某一项活动标准来选择。学生自己应有选择作品、评价作品的自主权。比如,有一群学生在讨论把什么放入成长记录袋时,有些学生要把一份全部答对的卷子放进去,表明自己这一部分掌握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放进去的是一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2十3=6的卷子。他说:“虽然我这一部分也学得不错,但是我老粗心大意,这张卷子可以提醒我克服这个毛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机制并不意味着它只记录下学生成绩优秀的一面,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实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目的和方向,放入袋中的作品要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此,成长记录袋应是各类作品的汇集。

26、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指根据一定目的收集、记录多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学生全面活动的材料、教师或同伴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等相关材料,以展示某一时期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和进步历程。如何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呢?

1、将学生成长记录袋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各个领域。如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培训结合、与班级管理结合等。

2、要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于一学期或一学年,起到既达到目的,又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3、要重视成长记录袋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反馈功能。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意义主要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利于将评价和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评价的效度。

4、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是由师生公论,还是学生自评或他评;
选择是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评分,还是各项目单独评分;
选择评分结果的报告与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27、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
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
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28、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和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考一些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靠题海战术、大量练习来增强技巧熟练性、速度和记忆准确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2、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笔试的传统做法,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人”的发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重在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反馈方法应尊重学生的权利,以激励为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高。

29、考试办法不改。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吗?

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之一,它的存在有合理性和客观公正性。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也相应进行,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但考试改革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
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不是靠改革考试办法所能达成的。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等等。只有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观念,课程改革才能实施推进,否则是寸步难行。

30、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篇5

名词解释课程结构(52-53)课程目标(53)课程功能(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7)校本课程(72)课程实施(102)课程评价(129)简单题
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5—8)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21—2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6—3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7-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有哪些特点?(65—66)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哪些特征?(67)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84—85)
我国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怎样的?(112—11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34—13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8—139)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158—161)论述题
如何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1—49)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87—89)

发展性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特点?(135—137)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173—1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校本课程
2、条件性课程资源3、课程实施4、教育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4、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试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试用课程资源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片断)。活动名称《我是小管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了《我是小管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课堂上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会计算小数加、减、乘及混合运算。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课本51页2题,引导学生明确水、电、煤气的费用应该如何计算,为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调查反馈: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家里每个月水、电、煤气的用量和费用。返校后和同学交流,再在课堂上汇报,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3、制作成表:指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绘制成表格展出。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方法。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