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5篇
【篇一】(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然而,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这不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是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具备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但是,工人阶级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因此,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特殊规律。这两个伟大发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理论力量和逻辑力量正是体现在他的这些基本思想上,并且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尊重和敬仰。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发现它的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坚持、发展、研究、创新中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如果否定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或者离开坚持片面地谈发展,不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且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要义的背离而貌合神离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有不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主义政党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是西方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左翼学者把经过自己解释的马克思学说作为行动的理论依据(如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用马克思的学说批评当代资本主义,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
三是为数众多的国外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以接受,他们有的以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的把马克思学说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用以科学研究和观察当今世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得到比较普遍认同,并且被评为“千年伟人”,列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充分说明他的理论贡献和学术思想在知识界发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同时不要忘记,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同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联系,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个精神武器,立刻就会变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还活着”“当今世界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活动充分地表明,为了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人们又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去寻找思想武器,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依然在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前程。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应该珍惜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把马克思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一、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国际发展实践的正确总结,并经得起发展实践的反复检验;
二、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的;
三、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同一切迷信、唯心主义现象不相容的。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科学不仅是指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也是在发展问题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就是对原有的理论、经验不盲目尊崇,对别人的经验模式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追求卓越。
第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现实依据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人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的新课题新矛盾,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特征。生产力迅速发展,但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愈发紧张;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确立,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增多;
文化日益繁荣,但人口素质提高相对缓慢,人口素质落后于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比较突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等。我们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等等.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观上的一大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这就把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地增长,发展不足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为第一要义,其根源在于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我们仍然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发展模式创新要求上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每个主体的发展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实力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竞争,某些创新因素的出现,使得原有相对平衡不断被打破,所以不同主体要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地进行发展方式的调整。
每个发展主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要有开放思维,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考虑自身的发展,也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条件,不断地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根本方法上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在一些国家利益冲突往往导致社会内部的激烈对抗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和倒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有什么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我们只能不断的把最低层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必须重视农村问题,只有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心,国家和人民应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实际出发看问题,办事情!共同富裕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提高自主创新,创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火车头作用,必须要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不断贡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系统前瞻的科学思想。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方针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关键是重点跨越。重点跨越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致的,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要重点突破,没有优势的要创造优势。支撑发展强调了科技发展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支撑人口健康和生态安全,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撑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支撑国家安全。
如何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是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三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推进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
四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五是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
六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七是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
八是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完善状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当然,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保障的高水平、高标准。当前,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扶助困难群众,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凝聚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社会成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如何健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其受益对象应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公民,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要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应运用国家财政、民间和市场资源推进各项公共社会福利,发展优抚安置和各种补充保障事业,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应重视社会救助。一是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多数城市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而农村社会救助目前大多只限于对五保户、特困户的救助和灾害救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也应着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完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从国际社会来看,许多国家对学生免费提供基础教育,并对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提供资助,这样有利于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和途径;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四是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疾病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但是在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服务的办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可以探索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病的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传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如果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且其收入都能达到或超过自身的基本生活水平,那么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小;
反之,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大。三要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应加快社会保障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
为什么说抗震救灾斗争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惜一切救死扶伤,尽其所能帮助受灾群众,多种方式表达爱心,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标准。胡总书记、温总理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树立了以人为本、关怀人民的楷模,感动和教育了广大群众。灾区内外,同胞情深。一句“我下岗了,出不了钱,就出点血吧”,“爱的奉献”催人泪下。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可爱的人民,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同胞的精神风貌,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水准,有力地证明他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守望者和承载者。抗震救灾的实践还表明,生命至上、权利平等、人道精神、公民意识等,始终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精神品质在抗震救灾中的彰显,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必然结果。
抗震救灾,是在和平年代、发展时期所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战争”。没有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但要在巨石滚滚的险情突进中,在近5000米高空的拼死伞降中,在极限地形、极限气候、极限操纵的驾机飞行中,随时准备献出生命。震中就是战场,灾区就是前线,抢险救援大军冲进灾区,全国人民支援灾区,有如打一场抗震救灾的人民战争。那些普普通通的党员群众,在救灾中展现了一颗颗高尚而坚强的心灵,表现出无私而动人的情操;那些“80后”、“90后”青年,热血沸腾、激情迸发,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尽心尽责、默默奉献,构成了军队和志愿者队伍的生力军;那些平时加班加点、昼夜载客的成都“的哥”、“的姐”,震后如潮水般涌向都江堰等地,义务抢运伤员……他们在抗震救灾中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它在关键时刻起着力扶危局的作用,正如人们所表达的心声:“地动天不塌!这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为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存在许多人力所无法征服的自然灾害,但都不会压
答案补充
垮我们的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炎黄子孙的坚强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为了人民的生命,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奔未来的感人故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
针对爱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评述.
灾难后如何发扬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精神之一,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其次,要有肯吃苦、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我们要把抗震救灾中绝不轻言放弃的持续奋斗精神发扬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坚定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再次,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态。我们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员,我们多数人的一生平凡而渺小,穷尽个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将有限的力量团结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应突出解决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努力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各个社会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真正实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是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定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广开门路,加大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逐步实现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共同富裕。
针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1、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2、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治安
4、做好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5、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
6、解决居民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7、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8、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培养文明意识
一要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长足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是改善民生。实事求是的说,人民群众关心重大政治问题、发展战略问题,更关心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切实利益问题。
【篇二】(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于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和主义信仰的思考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和发展的关键期。新时期国人的信仰现状令人担忧。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它本身也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激发出人们更多的凝聚力和前进力,才能使这个民族越发地充满希望。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正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新时期,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对中国来说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它们渲染、鼓吹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文化平等,主张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实质上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对我国输出文化的同时,也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所以,新时期国人的信仰现状令人担忧,表现主要为:1.信仰多元化。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2.信仰正在弱化。在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些人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马克思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一些人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
,生活忙碌平淡。有些人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4.信仰功利化。有一部分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马克思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科学或人、物极其信服、尊重和崇敬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
也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它是一个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幸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信仰和理想既有联系和区别。信仰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相信、敬仰、渴望的态度,比如说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是主题确立的奋斗目标,强调愿望和追求。比如人生目标。理想以信仰为前提,人们从信仰中得到启发、启示,形成并确立自己的目标,也就是理想。比较而言,信仰更深刻,更根本,也更热烈。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事实上,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我们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正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要想真正地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核心是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受自然奴役的必然王国到进入自由王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我国现在处在也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生产力的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的根本矛盾,因此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统一的,即我们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在社会
发展中保证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从哲学上来说,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意识必须与物质相统一。,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需要做到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相结合,科学进行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市场经济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促进人需要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存在着阻碍人们需要发展的一面,使人的需要物化。很多人生活需求就是钱,就是物欲享受。一旦物欲满足,他们便停滞不前,而且金钱的满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他们成为“没有思想的芦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人们积极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达到物质人和精神人的协调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坚定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只有坚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青年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使青年学生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大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各名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着人们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
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
【篇三】(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李成旺
《 人民日报 》( 2012年06月12日 20 版) 由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1辑(共10本),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于近期出版以来,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誉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作为该套丛书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的作者,我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不禁激起了对如何认识经典,特别是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经典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沉淀下来的、在关乎人类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作出重大思想原创,并始终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被人们公认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思想文本。养成对经典内在意义的认识自觉,葆有对经典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尊重,保持对历史清晰的记忆,进而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为文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无疑是人类的历史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古语云:“开卷有益”,但纵观人类漫长的思想历程,经过古今中外文明积淀的经典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这就不能不涉及阅读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对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在尽可能了解人类思想史上其它重要原典的基础上,多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失为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这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本身的思想力量及其历史地位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思想流派和经典无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思想力量的深层根源,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站在当时西方两大文明的制高点,并对其进行继承和超越。这一点从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一人类重大课题的探讨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正如康德所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从单纯的动物的野蛮状态过渡到人道状态,从本能的摇篮过渡到自由状态的历史,因而对自由及其实现路径的追寻和探讨,便成为诸多思想流派的共同主题,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把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一生的理论和实践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西方两大文明的继承与超越中,特别是在部分吸收基督教的价值诉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传统的基础上,指出人的不自由的根源不是“神”的不宽容或理性的不自觉,而是根植于现实的社会实践。由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剖析出剩余价值这一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自由的深层根源。进而指出只有通过实现现实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彰显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究的巨大的思想原创力量,真正实现了对人的关切,引领了人类前行的方向,因而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思想力量,因此无论从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正确把握,还是从对自身信仰的养成,乃至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能力等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颇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经典并不好读,从中真正把握其本真精神和活的灵魂则更不容易;
而直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确实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可谓卷帙浩繁,让作为非专业学者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去读这么多的原著,显然既不合适,也不可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1辑,正是着重选取马克思主义浩瀚经典中的精华,从而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需求。丛书在写作上,努力做到学术性、通俗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结合,相信这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撰写体例和风格的积极探索,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篇四】(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如今已经是和平年代,为什么大学生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在这里,把它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辨证统一。
二、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个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三、批判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做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正确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化为新的现实。辨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四、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一定的作用。
大学生如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明确方向和目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入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提高对培养“四有”新人的认识,自觉完善自己,为成才提供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把自身的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统一起来,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使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否则,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举例考研)
3、提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弄清现阶段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马克思主义的命名由来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恩格斯曾在1886年说明了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篇五】(国家开放大学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我们之所以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他是对的而且是目前唯一对的科学的信仰,另一个前提或者说是原因,就是我们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还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与此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我们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因此,对于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很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深深扎根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讲话中说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历经五百年而不衰,而且在中国发展的如此蓬勃,使得中国的发展持续上升,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大国,这不得不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想在起作用,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适合中国走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走好这条路,写好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其次,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国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从五四运动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处于迷茫的中国送来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便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践证明,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更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才能强大起来。
避开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说,单说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来讲,其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 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励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将实践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 既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又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角度去改变世界,这样就使人从“行动着的活体”变为“行动着的思想者”,从而使人能够有自由的空间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交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动摇的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内乘虚而入,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主导性信仰地位的下滑,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将引导我们当代青年走出精神的荒漠,找到心灵的绿洲。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特征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我们青年人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帮助我们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