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的心得体会3篇
【篇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的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刘锋 段淑娟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07期
[摘要]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7-0009-02
一、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缘由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合的“文明型国家”。她曾经有过让整个人类世界仰慕的辉煌成就,有过令中华民族骄傲的强盛时期。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进人近代历史时期,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昔日的辉煌和强盛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此时,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家,而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是机器轰鸣,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落后就有可能被挨打,封闭就会导致国退民穷。封建王朝的腐朽和没落,最终致使泱泱的中华民族积弱积贫;
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变成任人宰割的对象。从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不懈地探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境遇和命运,华夏儿女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起自社会上层的洋务运动,还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来自社会下层的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连孙中华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的境遇。伴随着各个阶级探索的失败,各种方案的破产,无数仁人志士再次陷入悲痛之中。民族没有独立,人民没有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就会成为“乌托邦”。历史在呼唤新的革命力量,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当人民产生迷茫之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的推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历史就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找到了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再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篇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的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作者:孟富国
作者机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ISSN:1008-6285
年:2012
卷:024
期:006
页码:1-3,23
页数:4
中图分类:D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党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篇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的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历史经验
2010年12月30—31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此次会议由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学与研究》杂志、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专题报告、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等议题展开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顾钰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作出了三次历史性选择,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第一次选择从1921年至1949年,作出了中国的制度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次从1949年至2002年,作出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次从2002年至现在,作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推进”,到“四大建设”,到“五大建设”,到“六大建设”,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陈金龙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从学理上看存在复杂性。他在探析了主体的涵义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分为领袖主体、知识分子精英主体和群众主体。他认为,不同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领袖群体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者和主题的确立者,是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把握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和理论的诠释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差的纠正者。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他们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国国情的探索,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建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人民群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人民群众的理论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坐标,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素材,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尺度。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