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6 19:3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精选文档)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6篇

第1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作者:迟秀芹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2期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作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对常见玉米病虫害能够做到充分了解,传统的单一病虫害防治措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多样化的玉米病虫害防治需求,采取综合治理方法成为目前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防治技术及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1、玉米防治防治病虫害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全生育期包括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生育阶段即苗期(从播种到拔节所经历的时期)、穗期(从拔节到抽穗所经历的时期)和花粒期(从抽雄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不同阶段需通过不同的管理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1.1苗期

        苗期需及时进行松土灭茬,玉米出苗后逐渐升高的温度加快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易导致死苗及黄苗现象的出现,需通过松土灭茬保持土壤湿度,同时可缓解定苗及间苗期玉米间的拥挤情况,有效避免玉米间争水争光现象的出现,促进个体良好的发育。通常情况下对于土壤墒情差并且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块,需适当推迟定苗及间苗的措施,使缺苗及死苗现象得以降低;在定苗到拔节期实施追肥,从而起到壮苗、壮秆、促叶的作用,需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及苗情确定具体追肥时间。

        1.2中后期

        营养及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偶集中在中后期,此时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比较耐涝但不能缺水,干旱条件下需及时灌溉,在确保苗肥足量的同时需适当施加粒肥穗肥,以避免中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在此期间果穗大小及籽粒数量受到田间管理质量的直接影响。

        2、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玉米黏虫监测及防治方法

        以玉米黏虫为例,其不同于一般害虫,具备潜伏期长且具有迁移性等特点,杂食偏爱玉米,通常大规模爆发于阴雨时段,常出现在东北和华北一带,影响较为严重,需对二代黏虫发展动态进行严密监测,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虫情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需深入玉米作物田内逐块调查,确定黏虫发生区域、面积和密度后需及时上报。具体预测幼虫发生情况方法为:使用杨树枝把诱集成虫,在实验室环境下对雌蛾进行解剖,据此对抱卵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产卵量及始盛期和高峰期进行准确预测。

第2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旱地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李远威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3期

        玉米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的粮食产物,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病虫害,近年来种植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是病虫害。在预防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农业防治,还应该要加强化学防治,不断加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从而提高玉米生长的产量和质量。

        1干旱对玉米的影响

        旱作玉米其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只能靠自然降水来供给,而自然降水的总量及时空分布并不一定与玉米对水的需求相吻合,因此,旱作玉米常受到旱灾的影响。干旱对玉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面积减少,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等方面。另外,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如拔节期前后干旱,主要是限制营养生长,而中后期干旱,则主要限制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导致穗粒数和粒重下降。

        2旱地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概述

        玉米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病虫草害,如果不及时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和治理,则会对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加强抗病种子的选择,采用药剂防治,合理的运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在病虫害的预防过程中,生物手段以及化学手段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加强一些虫害的天敌保护,从而加强对虫害的预防。当前使用较多的一种防治手段还是药物防治,对于各种药剂的选择,应该要注意各种制剂或者喷雾的浓度和比例,防止药物对玉米本身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

        加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尽量避免过早播种,对种植密度进行控制,对土壤的肥力情况进行测定,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选择种植的数量,为玉米的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以不断提高玉米对各种病虫害的预防能力。在当前的玉米种植过程中还有的地区在使用粪肥,如果使用粪肥,则应该要经过高温腐熟之后再用于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田地里的草害问题的处理,可以采用化学方式进行除草,不仅能够对杂草进行抑除,还能促进玉米苗的生长,避免草苗争水争肥,从而降低各种病害发生的几率。玉米田地的管理的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提高田地的质量,不仅要采用化学方式对病害进行防治,还要加强沟渠配套,加强田地的排水畅通率,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第3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作者:徐佳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03期

        摘 要: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株高大,起源于北、中、南美洲。在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我国各地也均有栽培,为一重要谷物。玉米使用价值大,既可作为家禽饲料,也可作为工业原料。而且因其味道甜美,常做各种菜肴,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玉米可利用的能量高,亚油酸含量高,还具有健脾益胃,抗衰老,防癌,美肤护肤功效。

        关键词:玉米;
病虫害;
防治

        玉米的使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高,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大。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玉米的种植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病虫害的影响,玉米产量每年仍然都会有很大的损失。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也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必须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过,具体方法还是会因地区而异。所以,文章介绍了一些主要的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希望对种植户有所帮助。

        1 玉米的主要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不同地区均会有差异。它们会出现在玉米发育的各个阶段,使玉米染病。有些病虫害使玉米成熟后不能食用,人畜若误食,会出现中毒现象,如玉米丝黑穗病。有些会使种子腐烂,不能种植,或者形成弱苗等。

        1.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是丝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轴黑粉菌属。早期症状是病苗僵化,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叶片变厚且密集、浓绿,上部叶片出现纵向的黄条斑。在穗期症状较为典型,苞叶内的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内部夹杂丝状的寄生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时,花器变形,花序被破坏,发黑,雄花变成黑粉,没有雄蕊,植株矮化。雌穗受害时,穗短且下部膨大、顶部变尖但外部看起来与常果相同,内部是一团黑粉与散乱的丝状物[1]。

        1.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病源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毛球腔菌属。在东北地区自拔节前后开始发病,由老叶开始发病向心叶发展,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或绿色半点,后逐渐沿着叶脉方向开始扩大,中间颜色浅,边缘深,最后到达全株。严重发病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使植株枯死,严重减产。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菌。

第4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病害防治Binghaifangzhi
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是我国常见的粮食作物,对我
国的粮食储备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预防和解决措施,是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维持我国粮食稳定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和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中,尤其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化程度加大,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具有易储藏、食用及应用范围广等特征,是我国重要的储备粮食,因此实现玉米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项目。
所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必须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
一、苗期的防治!、苗期的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蓟马、粘虫和红蜘蛛,蓟马常群集在玉米心叶内进行危害,玉米被害后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斑纹,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发生重时能将茎叶全部吃光。小地老虎常潜伏在苗心,叶被害后呈缺刻或仅留表皮成透明孔洞。"龄以后躲入土中,昼伏夜出,能将玉米嫩茎从基部咬断。
防治方法:可采用#$%辛硫磷乳油、
#$%甲胺磷乳油!$$$倍、!$%菊马乳油&$$$倍,或&#%快杀灵每亩"$—($毫升加水$公斤喷雾,防治蓟马和粘虫。地下害虫的防治,可将所有种子于播种前一天,用#$%辛硫磷乳油#$*+,加水!,$升混均后,均匀喷洒在&$公斤的种子上,阴干后播种。地老虎的防治可采有#$%辛硫磷每亩$,&-$,&#公斤.兑水$$-#$$公斤顺垄灌根/#$%辛硫磷或

第5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zhiwubaohu
植物保护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王彦国1,邢守佳2
吉林德惠130300)(1.德惠市同太乡农业站;
2.德惠市朝阳乡农业站,
摘要:玉米栽培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并以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区域性因素,不断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以助力玉米产量提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关键词:玉米;
病虫害;
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8.17.028
种植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农经的经济收入,还能进一步助力
农业经济发展,为此,作为农业技术人员,
有必要深入研究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提出几点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参考。
1玉米常见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1.1粗缩病
识别:北方玉米的生长发育期易患粗缩病,
经常发生在玉米5~6叶苗期阶段。患病植株矮化、生长放缓,
叶片生长逐渐加宽,颜色加深。患病严重时导致发育不良,异常矮化,不结果实,减
产严重。
防治:此病由灰飞虱传播,持久性较强,
预防的主要方法为严格控制虫源,在选择优质品种的同时,强化田间管理。当出现
患病感染时,常见以科学配比的扑虱灵进行喷洒,
以每5天为1周期喷洒1次,连续喷洒半个月左右,
同时可采用一定的病毒A溶液或植病灵进行喷洒,
实现对病害的防治。1.2纹枯病
识别:玉米植株的另一常见病害为纹枯病,
主要病发于玉米植株的叶鞘端、叶片处甚至包括果穗部分。患病一段时间的植株叶片呈现出水渍状斑块。病发时从植株基部叶鞘逐步向上蔓延,最后发展到果穗部位,致使果穗干枯而死。因此,必须及时防治纹枯病,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防治:通常是选择种植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保证植株的生命力。重点把控田间管理,掌握湿度。当出现病害时,主要选用科学配比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或选用一定比例的农利灵、速克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喷药,注意以玉米基部为核心进行喷药,以加强对叶鞘的保护。1.3青枯病
识别:玉米植株所患青枯病又可称之为茎腐病,
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此病严重抑制玉米产量和植株质量。病害传播通过土传的方式,常爆发于玉米乳熟阶段。患病之初玉米叶片呈凸
起状态,根系、茎基部发生腐烂,
叶片逐渐变黄,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软化病变,并出现严重倒伏状况,
制约生产种植。防治:除择优选择种植品种外,
需配合合理的轮作方式。发现患病植株时首选400倍甲霜灵药液或一定比例的多菌灵,
进行植被根部灌液。
2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1玉米螟
识别:玉米螟以侵蚀玉米上半部分为主。常见黄褐色12毫米
长虫活体,带翅,腹部纤细配有丝状触角,
黄褐色翅膀中常见两条波状褐色横纹,横纹间有两条短纹。常见食害玉米花叶、
部分病虫钻蛀茎秆,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发育。
防治:预防此病首先要选择抗螟虫能力较强的品种,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当发现病虫害时,
选择1000倍的菊酯类农药液,或一定浓度的辛硫磷乳剂液,
向植株叶心中喷洒药剂。2.2玉米蚜虫
识别:玉米蚜虫主要是靠吸食玉米汁液,
严重阻碍玉米的正常发育。常见病虫为胎生、带翅、雌体常见2.5毫米左右,头胸常
见发黑,腹部呈灰绿色并伴有暗色侧斑。
共6节触角呈黑色。而孤雌蚜虫没有翅膀为长卵形,常见深绿色活体,
附肢为黑色,复眼呈红褐色。
防治:首先要选择抵抗病虫灾害能力较强的品种,
并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
及时进行田间管理,预防蚜虫生长,同时要注意合理提升玉米植株的抗逆性,
当发现田间发生此类虫害时,注意选择一定浓度配比的氧化乐果以50~100倍液涂抹在茎秆处。
3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3.1农业防治
运用农业防治的方式主要是在种植植株的品质上进行择优选择,增强植物的抗灾害能力。一是要对可能诱发病虫害爆发
的因素进行清除,做好第二年种植玉米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二是及时清理已患病植株,防止大面积传染扩散;

三是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如轮作、深耕等,深埋病虫。此外种植玉米的田间,避免种植其他植物。3.2生物防治
玉米病虫灾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使用赤眼蜂。其可有
效抑制玉米螟虫卵的寄生存活率,
从本质上防治玉米螟。采用赤眼蜂等防治技术不仅是环保绿色的方法,
更是经济适用的方式,可有效的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在此方法的运用过程中,
要把控好放蜂时间与数量等,使灭螟效果达到理想化要求。3.3田间管理
防治玉米植株病虫害的关键措施是田间管理。使田间管理贯穿玉米种植的所有时期,播种前需清理干净玉米秸秆残茬,
排除病虫害的发生隐患。当已发生病虫害时,
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叶、清理杂草。对于已受污染的田间土地,
需要在田间播撒玉米秸秆粉碎物,及时降低病虫害可能过冬的几率。同
时要注意把控施肥工作,尤其在玉米的拔节期、
抽穗期要适时施肥,提升玉米植株吸收营养的能力,
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提升病虫防治的有效性。要事先对易患病虫灾害的植株品
种进行农药喷洒,以降低病虫害的感染几率;

当已发生病虫害感染时,要采用正确的药物进行植株病虫害治理,
及时控制虫害,避免大范围传播。喷洒治病农药的最佳时间为天气晴朗时
的早晚,以此增加农药的使用效果,
降低喷洒农药对植株的伤害。
4结语
在对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以防为主,治理为
辅,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助力玉米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保证玉米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赵丽民.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8,36(02:
90,93.
[2]孙红丽.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6:172-173.
[3]高璇.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33(11:146.
作者简介:王彦国,大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2018·17
065



第6篇: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农参博士
编辑 叶亚蕊
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河南省安阳县农业局冯秀红
本栏目由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绿色频道FM107.4)
协办
4
4
玉米主要病害有小斑病、大斑病、褐斑病、丝黑穗病、锈病、病毒病、青枯病等。玉米主要虫害有螟虫、黏虫、二点委夜蛾、蝼蛄、蓟马等。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一、主要病害
1.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病斑为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锤形,呈黄褐色、灰褐色。温度高于25℃和阴雨天气多的条件下发病重。大斑病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温度18℃~22℃或高湿天气时,尤其是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防治方法:玉米抽穗前后,病株率70%以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加水500倍液喷雾,或用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施药2~3次。
2.褐斑病。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圆形或长圆形黄色小斑点,许多小斑点通常连接在一起形成间隔横带状黄斑,主叶脉常有间隔段条状黑斑;
后期病组织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并愈合成大而不规则斑块,常造成病部枯死。防治方法: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80克,加入适量微肥兑水40~50千克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3.丝黑穗病。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受害株有的矮化、有的多蘖、有的簇生,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雄穗花器全部或局部变形,形成病瘤,外面白膜,里面是结块的黑粉,即厚垣孢子。除苞叶外,雌穗全部变成一团黑粉,内有很多乱丝状的残留寄生组织。一株发病,全部果穗及潜伏果穗均感病。防治方法: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2%~3%的三唑酮类药剂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适乐时1000倍与黏着剂稀玉米糊拌匀,然后进行拌种,晾干后立即播种。
4.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突起的小脓包状病斑,后期疮斑表皮破裂,散出黄色至黄褐色粉状物即是孢子堆,严重时疮斑遍布全叶,散发锈色粉状物,致使叶子生长受阻。防治方法: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5.病毒病(粗缩病、矮化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感染发病,从出苗至7叶期是易感染期,染病植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点状花叶,以后扩展至全叶,叶色浓淡不均,在粗脉之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发病重的植株生长缓慢,黄弱矮小,不能

抽雄结实,甚至枯死。防治方法:早期药剂灭虫,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
6.青枯病。玉米拔节期整株青枯死亡,剖开茎基部,可见髓部变褐色,发病后期有镰刀菌伴生。防治方法: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现零星病株时,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
2.黏虫。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食光,幼虫有群聚性、杂食性、暴食性,成虫有迁飞性。防治方法:早晨或傍晚用辛硫磷或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等杀虫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3.二点委夜蛾。在3龄以前取食叶片,造成缺棵,3龄之后蛀食雌穗,造成烂穗。防治方法:3龄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毒死蜱1000倍液喷雾。
4.蝼蛄。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防治方法:50%辛硫磷乳油30~50倍液与麦麸、豆饼5千克制成毒饵,每亩用毒饵1.5~3千克或敌百虫800倍灌根。
5.蓟马。成虫和若虫都吸食玉米的嫩梢嫩叶的汁液,被害枝叶硬化、萎缩。防治方法: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毒死蜱乳油、5%啶虫脒、4.5%
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喷雾。
三、绿色防控技术
大力提倡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同时,对于确保粮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
1.农业控制技术。深翻土壤,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良品种,适时播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销毁;
合理排灌水,合理施肥等。
2.应用“生物导弹”(带毒赤眼蜂)技术。玉米田间定时放置带毒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减轻危害程度,提高玉米产量,降低化学农药污染。
3.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玉米田多种害虫。
4.安装全能杀虫平台,利用性诱剂诱杀玉米螟等鳞翅目和鞘翅目成虫。
科学种养
二、主要虫害
1.玉米螟虫。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在幼嫩茎叶处钻入咬食,破坏茎叶组织,使养分和水分不能输送,影响玉米生长,抽穗后钻进雌穗使果穗折断影响授粉。防治方法: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玉米喇叭口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
选用复合肥考虑四要素
刘起勋
时,就得先按磷计算用量,不足的氮素用单质氮肥补充。
考虑施用方法如作基肥,必须选用颗粒状复合肥,而且颗粒的硬度越高越好,以利于延长肥效;
对含有
考虑土质对微碱性、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效氮和磷缺乏的土壤,一般应选用酸性氮磷复合肥,如磷酸一铵或腐植酸类氮磷钾复合肥、氮磷复合肥等为宜。但对少数红黏土或酸性棕壤土,应选用化学碱性复合肥,如磷酸二铵等。
考虑作物品种一般大田作物选用氮磷复合肥,小麦田或高产田应选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小麦、水稻、谷子等密植作物,适宜施用粉状复合肥;
稀植中耕作物如玉米等应选用颗粒状复合肥,豆科作物宜选用
磷钾复合肥,某些经济作物应选用与当地土壤、作物相适应的三元复合肥;
根茎类作物、玉米、晚稻等宜选用含钾量比较高的复合肥。相对而言,花生、芝麻、辣椒等作物要选用含磷量较高的复合肥;
叶菜类宜选用含氮量较高的复合肥;
草莓、柑橘、葡萄等忌氯作物应选用不含氯或含氯量低的复合肥。
与单质肥料混用复合肥的养分是固定的,配合施用单质肥料,可以调节不同生育期中作物对不同养分的需要。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在生长期需氮较多,若选用氮少磷多的磷酸二铵
铵态氮的复合肥料,易被土壤吸附,不易淋失,适应于各种土壤和作物,但最好是实行深施,以利于提高利用率;
对于硝态氮复合肥料,不宜被土壤吸附,易随水淋失,故不宜施用于水田,而适用于旱地作物。
对磷多氮少的氮、磷复合肥料,可作底肥深施,用氮肥作追肥,以补充氮素不足。对价格较高的复合肥料如磷酸二氢钾,一般不作底肥,最好用作浸种或根外追肥。选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作种肥时,要考虑氮的含量不要过高,否则容易引起烧种和烧苗。
45


推荐访问:病虫 玉米 防治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