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
2010-07-29
经地委同意,6月上旬,由政协毕节地区工委主任杨继红率领的、由政协工委秘书长和各县市政协主席组成的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赴苏州考察学习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苏州市基本情况。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40.2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41.5亿美元,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产业占全部工业35%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三产比重为1:66:33。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三年完成“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雨水、通讯、有线电视畅通及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跨国公司开始进驻。1994年至今,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
1、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资企业。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极宣传苏州工业园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经过不懈努力,从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苏州市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为浦东开发当好配角,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
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园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转型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四大计划”、“一大工程”(即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2009年达4.2%,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研发机构160家、创投机构85家、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300万平方米,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均落户园区,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区内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60余家,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2万名;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 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三、几点启示
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人的创新观念、机遇意识、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
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全区干部的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区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阅、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中央及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和关注试验区,中央领导同志对试验区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苏州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区来讲,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毕节地区工业聚集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0年)》,完善和制定全区18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市场化运作,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我区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三是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19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
(二)坚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来抓。进一步抓住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力争能引进一到几个世界500强或者是跨国公司到毕节落户。全区上下,应当选择和瞄准国内外优强大企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集中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由他们去现身说法,宣传毕节,吸引其他的合作伙伴和投资商。苏州工业园在一个80平方公里的地方,吸引了79个跨国公司的项目落户,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二是要充分利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相关部委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这是我们难得的宝贵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积极争取为毕节推荐和介绍项目。
(三)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节约土地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各级政府应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凡是招商引资项目和地区新建项目都要按规划要求放到园区内建设,不应随意分散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并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一是健全管理机构。一方面我区要以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区各个工业园区进行管理;一方面各县(市)区也应有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对本地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并同地级管理机构上下对口。二是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县级单位,为了加大其影响力,园区党工委书记、主任进入苏州市常委为正厅级领导干部)。三是在行政管理上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苏州市工业园区在土地审批、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智、出国考察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便于园区顺利发展)。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软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积极争取和赋予毕节试验区“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权力,在项目的审批、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方面应采取灵活手段,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要重视研究和制定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同级财政要借鉴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自己工业园区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