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10 10:4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范文推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5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篇1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作者:袁梦
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9期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商务日语语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现有的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和实践教学环境不配套等。高职院校急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的新引擎,如何创新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培养企业急需的大量懂日语的跨境电商人才,是当前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未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融合语言优势和电商技能,深入探索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教师团队,培养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背景现状

        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面临着人才储备准备不足的问题,这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要求。首先在数量方面,懂日语的跨境电商行业整体人才缺口较大;
从市场反馈来看,当前懂日语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质量方面,未能满足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毕业生,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却反馈招不到合适的懂日语的跨境电商人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大部分毕业生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宽等缺点。

        目前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国际贸易的新形式下,中小型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严重,跨境电商有助于中小企业品牌海外突破,降低市场开发难度。因此,民营中小企业是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主要就业单位。据调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以高职或大专为主。企业最紧缺的岗位是从事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的业务员;
其次是网络营销、运营与推广类岗位;
再次是网站设计制作、美工类岗位。我国跨境电商行业不缺管理和技术岗位人员,而大量缺乏具备综合能力、能够实际操作的业务人员。跨境电商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首岗应定位于操作层面,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篇2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
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篇3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符合我校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十八大会议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业发展与教育融合”,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科研产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已取得的宝贵经验。目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在不断深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现实和我校将入驻中国医药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是目前比较切迫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切实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只有应切实把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院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拓宽地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通道,学院才能有长久的生存价值和空间。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些认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人才,出现了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强烈需求。同时,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国经济而言,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强烈。但也不容否认,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国家性的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职业教育领域有关法律主要是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至今还没有与其配套的下位法。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从实施来看,显然力度和约束性明显不够。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政府在统筹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的顶层设计出现了缺失。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运行时出现的机制、体制和模式的种种问题,又迫切需要政府沟通、协调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存在漏洞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
校企合作的教育规范和标准不够成熟等其他问题。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本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体,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市场机制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尚不成熟;
又由于某些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够,致使参与职业教育内驱力不够;
此外,现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具体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的管理等环节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学校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企业往往在合作中“不买账”、“不作为”,最终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浮于表面”。通过相关文献、调研来看,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存在在经济发达地区。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费上缺乏有效的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共建科研和学生实训平台,双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我国推动产教融合的奖励性拨款制度和财政拨付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对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税费、信贷优惠政策还没落实到位,社会捐助渠道也不够畅通。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应当全程参与教育,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关系设计多以学校为中心,无法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获益,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从高校方来看,有些高校,经费比较充裕,可以投资兴建实训大楼、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而有些高校,经费本身就不充裕,这方面的投入必定受限,校企合作的深度难以保证。

四、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缺位

如何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环节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都应该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学校在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后,应充分与企业密切沟通,严格按章办事。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毕业实习为例,很多高校学生实习期为一年,但如何对学生实习尤其是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如何规定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何评价实习效果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的缺位和不完善,导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企合作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更谈不上保证质量。

针对上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今后我校在与中国医药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时,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先后尝试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校中厂、厂中校、“政、校、企”三方联动等一批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遇到了较多的困惑和问题。本人认为,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院校的顶层设计。从政府角度来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既是一个关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又是一个可以切实解决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保障技术应用和技能人才发展的实践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肩负着面向人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结合泰州的实际,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同中国医药城的联系,推动从政府层面出台的泰州地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学院管理部门应转变思想、开阔思路,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单维”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完善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指标体系、治理的制度包与工具包等建设。应敢于打破利益的束缚和“囚笼”,从大局出发、从学院的长久发展出发,将相关制度、措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应制定每年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的制度,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在中国的国情下,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借鉴其他地区产业园区的经验,探索建立董事会制度,实现校企多方共赢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尝试探索,虽然推行过程并不顺利,有些校企合作效果并不理想,但也有的推进较好的。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我省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我们应充分借鉴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董事会制度的建设经验,为我所用,与中国医药城园区建立紧密合作,最终实现园区、学院、学生等多方共赢。

苏州工业园区职院鉴于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的客观事实,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寻求突破,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该校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国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该校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着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该校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该校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保证了该校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三、分工明确,制定合适的实施路径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为了较好的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议应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学院应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所需,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都能接受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持之以恒、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合适的实施路径。

四、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不能保持一致,导致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无法有效实施。为积极推进校企有效合作,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同步,使教学案例来自生产一线、项目的选题契合企业真实需要、项目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及时检验,学院应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的组织变得柔性化。在实训室管理上,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学习、实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作息时间安排上,根据企业、学习任务、实训内容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教学实施的要求。在学习资源建设上,加大对信息化、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根据教学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料。在教学组织上,以适当的时间段(如7至8周)为学段教学单位,缩短教学周期,适应柔性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上,动作技能类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段中,心智技能类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职业素质类课程则结合学生素质形成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并根据教学需要,串行或并行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直至编排学生的个性化课表。在教学实施上,通过教学周进行中期检查、总结与评价。学院应充分建立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企业和学生为中心的柔性化管理系统和应变机制,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在岗培训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他还指出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制定合适的实施路径,才能保障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提升国家的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做出贡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篇4

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蒙朝先 贾宏昉 王建安 彭永贤
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10期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提高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2010年开始,河南农业大学与毕节市烟草公司、毕节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合作为企业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化组合,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三方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思想,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务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为毕节烟草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其继续学习深造、提高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一、围绕企业发展需求,设计特色培养体系,构建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树立人才第一理念,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近年来,毕节烟草公司制定实施了“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争创一流”的战略目标,实施“以烟为主、产业富民、生态特色、循环烟草”的发展战略,推进企业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型、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型、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型发展,把烟叶生产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业务,高度重视人才体系建设,积极为员工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依托国内、市内教学资源,构建起以烟叶人才体系为核心的战略培训体系。

        针对企业对目标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毕节市烟草公司借助河南农业大学的教学资源和科研优势,利用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集中当地资源优势,构建合作平台,通过毕节本地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了“河南农业大学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函授站”,校校企三方共同运转,以确保企业大学的规范运作。河南农业大学作为企业大学的主办方,选派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实战型专家、教授赴毕节授课,因为学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学习成效明显。毕节的烟草企业作为培训方,为了保证企业大学的规范运作,申报建立了毕节烟草职业培训学院,一方面把企业大学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使之成为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支撑企业战略的有效工具,主动为员工提供一系列工作和学习生涯的战略提升方案,不但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而且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学院以虚拟的形式存在,教室、教学设备、服务保障由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师资由河南农业大学、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企业负责培训费用支付,并与学校共同管理学员的方式办学。通过这种校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三年来已开班6次,使企业员工在家门口再次感受到高校教育的氛围,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产教融合,教授到企业进行教学,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篇5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黄倩

【期刊名称】《中国高校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做出巨大贡献.但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学课程设计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严重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改革等.为此,高职院校要从“产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出发,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重整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有效融合,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总页数】3页(66-6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实践路径

【作者】黄倩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黄倩

2.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靳羽东

3.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靳羽东[1]

4.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广西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 [J], 王晓刚; 冯玮

5.河北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周鑫; 张秋敏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综述 融合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