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10 14:20:09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范文推荐)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4篇

第一篇: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浅析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ISSN:1002-8129

年:2013

卷:000

期:007

页码:280-280

页数:1

中图分类:F12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摘要: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交通运输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又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要处理好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当前的交通运输状况,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同时,只有认识到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制定交通运输的宏观战略计划,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篇: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仅仅60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我国先后有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87年国务院发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1988年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1990年国务院《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等有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同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同时《完善城镇社

  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并决定在辽宁全省及部分城市进行深化改革试点。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所有企业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交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截止2005年3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54万。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70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923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为3470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44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1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0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29万人。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488万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参保人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由于各种立法、资金来源少等原因,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建立严重滞后。

  从1883年德国建立《疾病社会保险法》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险法》,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险的诸多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导致资金出现亏空,巨大的账务负担未来二十年估计达到我国GDP的30%到60%。

  2. 社会保障管理资金混乱

  在养老保险方面,除大量企业逃避参保外,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提前退休以及退休人员死亡后由家属继续领取养老金等。在失业保险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有效甄别参保人员尤其是登记失业人员的实际就业状态,造成了己经重新就业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现象。

  3. 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且难以扩大

  目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单位绝大多数仍为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从人员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只占总数的。大量涌现的个体、民营经济不参保或参保不缴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

  为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社会保障关系,要从依靠政策转为依靠法律,充分发挥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制度的权威性、执行的严肃性、适用的强制性。

  1.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来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国家立法为基本前提,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虽然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颁布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一些法规、条例、决定、通知等,但由于立法层次低,约束力有限,而且由于“政出多门”,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这些法规、条例、决定、通知等在实际中的贯彻执行。因此,必须由国家的立法机构制定社会保障法律。

  2.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基金,属国家责任。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筹集。我国虽颁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但没有系统地制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方式,未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致使社会保险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征缴,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亏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大强制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对欠缴或拒缴法定保险费的,要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

  由于历史经济城镇经济为先,农村为后的原因,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由于农业人口众多,解决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真正建立社会保障的关键,目前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的农村社会保障越来越重视之际,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农村养老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因此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成当务之急。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一国的生产力是衡量该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标志。而劳动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生产力的实现是依托于要素投入的,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和相互组合起来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我们也应看到,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发展经济往往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后要素报酬递减,那么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二是稀缺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必须的某一要素或者资源短缺时,经济发展因此而面临瓶颈。

  如何解决两个问题呢?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里这样回答:发展是经济循环轨道的改变,改变就是创新。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从实证研究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德国加大了科技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的投入比例,就大大地提高了本国综合国力。事实已经证明,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直接影响着要素投入后产出利润的高低。

  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其落脚点在于要以重大科技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表明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应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探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石油资源强国长期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发展经济;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如一些拉美国家,这种仰仗他人的发展模式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但也有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国际上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如依靠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前沿科技战略(20世纪50年代的核能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美国在每一轮前沿技术变革中都成为执牛耳者。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的乏力导致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如农业基础薄弱就与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有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多,也就是说一百个中国劳动力生产率只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农业发展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充当世界工厂这一角色,这一模式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三大瓶颈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是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换来的,同时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惨重代价。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财政危机、自然资源匮乏,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势难以为继。如果不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将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

  1.我国科技基础较薄弱,科技投入较少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20个左右,他们研发投入占GDP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70%以上,对外科技依存度30%以下。美国、德国相比,从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00年以来,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71%上升到2008年的2.79%,德国由2.45%上升到2009年的2.82%,而我国2014年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0.02%、2013年为0.02%、2012年为0.019%,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对利润的追逐。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很容易从国家获得包括政策、资金在内的各种优惠,导致他们往往对市场关注度不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而民营企业尽管完全依赖市场生存,行业监管不力,行业准入、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存在短板,导致其缺乏创新的动力或者能力。

  3.科研成果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20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中指出,科技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而我国70%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闲置浪费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上透露,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0%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2011年我国已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是科技成果闲置和科技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产业化不到5%。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我们。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以政府为主,单一且偏离实际应用。

  科技评价和奖励对许多科技人员来说是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了科技人员的行为取向。我国科技奖励重论文轻实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转化的结果,结果导致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排名;关注奖励与个人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院士评选等,而不太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获了奖就到此为止了。与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相反,我国科技评价缺少具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科技评奖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特别是缺乏严厉的监督、惩戒机制,给造假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三、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上个世界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就是成功案例,他们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艳羡。随着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同选择。

  1.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力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国际上来看,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直接参与竞争对市场最敏感,最能有效地将科研与市场有效结合。一个国家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群越发达、社会越繁荣安定。因此,我国的企业应抢占科技创新最高点以求在经济领域中跨越式发展。

  2.政府帮扶企业家

  一个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企业家往往是这个企业的灵魂。因此,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更主要是企业家驱动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政府的作为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政府而言,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创新,推动企业家成长就是推动创新发展。因此,要把握企业家成长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企业家为服务目标的政策体系,让具有强大创新力的企业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政府对企业家的社会整体价值应该予以肯定。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是创新方向的发现者,是创新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

  企业家不仅在物质财富与产业发展上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在精神文化、行为风格上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企业家有机会与全国、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优秀企业家相互交流学习。例如,可以组织企业家去发达国家、知名企业、名校等地方学习;可推动建立多种多样的企业家协会、商会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政府应大力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壮大企业家队伍,引入竞争,实现企业家之间的取长补短的良性循环。

  3.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科技评奖体系

  应弱化行政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制度,稳步推动行业奖和社会奖替代政府奖,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评价、奖励体系,否则科研无法起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在政府倡导下建立民间、行业等多层次、多样化奖励方式。政府应推动构建各种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服务交易平台,促进专利向市场的迅速转化,同时通过法律制度强化科研工作者与科研机构的收益。应淡化科技评价奖励与附加功能的关联,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评估以及责任的追究惩处。

  4.政府打造适合创新的政治经济环境

  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可以让700万人口的以色列成为创业的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该市场上市企业的总和。也可以让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巨人。萨克森宁在总结硅谷经验时认为,硅谷之所以能在80年代抵挡日本的竞争是因为硅谷拥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环境。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激发创新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3%左右,财政投入是我国百倍以上。因此走科创新道路首先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尤其关键领域,如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的三大动力支撑绿色能源、数字制造、智慧地球这三方面的科研项目,应保证这些方面的科研项目不因资金缺乏而被迫搁浅。

  第二,加大财税改革力度。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是最大动力,就算新产品不完善,但没有基于市场的反馈,就没有新产品的持续改进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对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制定各种创新采购计划作为政府经济策略的一部分,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的采购推动企业创新。

  第三,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成为激发硅谷创新梦想的最大动力。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单一且融资成本风险很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监管,扩大民间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营造一种适宜创新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四,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

  第五,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这是美国政府在每次科技革新中独占鳌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全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的培育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是潜力,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发展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针对市场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实施绿色物流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绿色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显而易见,绿色物流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几乎没有。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从长远来看,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

  2.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3.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与范围要广得多。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创新,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4.增强绿色物流人员的知识创新。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上面的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散,从而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在发展绿色物流应采取的措施,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

  2.应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

  3.应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4.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联合代表——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

第三篇: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公路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 要:本文从公路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社会经济对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及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芰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公路交通;
建设;
社会经济;
发展

一、公路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大规模的公路交通建设,不仅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设施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又能刺激那些需要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及居民的消费,有力地刺激国内需求。据有关专家分析计算,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乘数约为2.63,最终累计社会总产乘数约为7.即如果增加100亿元公路投资,最终将带动社会总产出700亿元,可见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相当高的。

(二)公路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公路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高沿线各地区、各城市的可达性,使其经济地理位置,尤其是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与此同时,公路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工业化及现代化水平得以提高,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二、社会经济对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影响

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它必然导致原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增多及位移的增加,因而导致交通需求的增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输需求的增长是刺激运输供给、促进区域交通发展的重要市场信号。城乡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域交通的建设上来。公路网做为区域交通的重要子系统,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社会经济与公路交通建设的协同发展

(一)公路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构成反馈环。一方面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通过增强社会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加大系统的非平衡性及强化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来加强社会经济的集聚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社会经济各子系统间既有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的向前、向后扩散范围和增大程度得到发展。

(二)从公路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作用来看,公路交通建设对区域内的经济有如下影响

1.公路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将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产业链关系,在公路建设引起相关部门效应增加的基础上,又会引起其他产业部门效应的增加,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b.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公路项目的建成,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有利用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又会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将促进区域投资增长;
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的时空距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各类开发区、工业园毗路而建,足以证明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投资增长的贡献。区域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了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

2.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a.将促进自然资源开发;
公路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而且交通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生产部门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成本,生产部门在获利的同时有可能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

b.将促进国土开发和土地增值;
公路项目的建设可改善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和投资环境。从而改变了区域的投资需求,使得沿线的土地增值。

c.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公路建设项目不仅在建设期和营运期产生在该项目上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项目的建成,会刺激其他需求的增长,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沿线经济地带聚集,促进了人口、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经济滞后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d.将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公路建设项目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
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a.将促进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
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区域医疗、卫生条件、文化娱乐活动、城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方面。

b.将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公路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信息的交流得到加强,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生活效率提高,从而使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c.将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
出行变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对外的联系;

a.将促进外贸发展和对外投资,公路建设项目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增加外商的投资力度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b.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公路项目的建成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拓宽视野、深化认识、转变思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从而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四、公路交通建设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往往表现为非同 步且相互追赶的互动关系

当公路交通建设发展滞后于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成为推动区域公路交通建设的动力;
当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市化水平不高时,公路交通建设滞后便成为了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交通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使其适应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浅谈我国的绿色物流

一、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实施绿色物流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绿色物流

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地 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采取与环 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 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 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 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还是 高投入大物流,低 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 低投入大物流”显 而易见,绿色物流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 能极

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二、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 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经营者和消费者 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几乎没 有。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 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从长远来看,绿色物流是绿色 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

2•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 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 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 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3•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 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 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 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 对环保造成很大

的压力;
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 还有距离;
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 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 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 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 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 与范围要广得多。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 创新,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 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 术提出更咼的要求。

4•增强绿色物流人员的知识创新。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 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 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上面的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 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 散,从而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在发展绿色物流应采取的措施,绿 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

2•应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要重视现有物流基 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 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新建物 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 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 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 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 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

3•应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 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 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 理(TQM )、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 (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 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 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 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4•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 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 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 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 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 的联合代表一一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 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 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 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 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 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

推荐访问:相互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 艺术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论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论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