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5篇
【篇1】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篇2】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篇3】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品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之巴公井开创作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品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证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布景资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胜利的惯例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资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品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需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品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年夜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资料的选用精.
品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资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资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概况.因此,我们必需研究资料,出现给学生的也必需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资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资料,比力“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单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其实不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分歧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竭地加以修改、弥补、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原本就是一种缔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单使学生能获得“谜底”也能获得“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单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入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深刻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篇4】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用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评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评课需要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灵活把握教材内容,清晰目标,深化体验,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评课,欢迎大家参考!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
1
【篇5】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
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
本单元围绕“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课内容。设计思路是从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过渡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规范,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精神的公共生活上。本节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一个话题,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
本节课的师生均来自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校园文化精髓就是“大爱文化”,所以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教师从正面案例引导,去感受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关爱,重温雷锋的故事,“活动园”献爱心拓展活动的设计,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
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主动传递爱。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创意丰富活动,有目标有收获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整节课安排了四个活动。首先,教师设计了课本插图导入,引出交流话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交流教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然后,回忆生活中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和受到的帮助,交流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以“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的问题,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明确关爱他人的行为,并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关爱他人能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快乐、力量和感动。明确关爱他人的力量。然后,寻找隐藏的爱心,感受生活处处有爱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隐藏的爱心指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不易发现的爱心。接下来,分享雷锋的故事,深刻感受榜样身上关爱他人的品质,交流如何帮助公共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爱心的,了解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乐于在生活中主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最后,为了让学生更主动的关
爱他人,课后安排了“爱心活动”作业板块,鼓励学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二、捕捉课堂生成,有引导有提升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事实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关爱他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这一个环节,有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公路上帮助一个幼儿的故事,听了她的故事,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很惊讶,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一“意外”,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话题评价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深层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还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充满了力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当所有学生都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时,教师留意到有两个学生在默默的关爱着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及时把他们留下来,并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在学生质朴的话语中,教师适时引导,让所有学生明白这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爱心,这一生
成不仅让教学环节的衔接更自然,还有助于学生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心,果然,在寻找生活中隐藏爱心的环节中,学生很轻松的便寻找到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是课堂的精彩。
三、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热爱生活及乐于探索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以生为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引入雷锋故事的分享,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将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个人或群体,为下一课时话题“善于帮助别人”做铺垫。教师还从校内挖掘资源,出示本校学生学雷锋相关的活动图片、音频等,在一个个熟悉的学习情景中,穿插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活动四,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走向学校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了教学重点。把教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活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关注参与状态,有倾听有交流
关爱他人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基本道德,在人与人交往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幼年时培养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能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打下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往往会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责任的考量,三年级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认知和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面,如何做到既避免说教,又能将关爱他人既能给对方带去温暖又能让自己感到快乐、拥有力量的观念渗透学生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教学使是学生理解,认同,教师对此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教师努力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大朋友角色,以倾听、陪伴、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爱心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问题,如“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帮助别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课堂上,教师始终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探究,教师话语亲切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既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又起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课堂在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一步步对话场景中,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愉悦,兴奋的心情去交流,尽情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爱心,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课稿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主要注重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
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川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会进一步改
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