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5篇
第一篇: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制度
受控状态
内部审计作业流程
名称
编 号
执行部门 审计部
第 1 章 总则
第 1 条 为规范审计部对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审计部作业效率,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
度。
第 2 条 本规定适用于审计部的日常审计工作,日常审计工作包含现行常规的审计工作如:会员争议
处理、定编定岗查核、资讯质量检查、会员流失分析、会员口令查核等,还包含公司管理层
临时指派审计部的其他审计项目。
第 2 章 细则
第 3 条 审计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会员争议处理:处理各事业部之间的会员权限及广告等业务的争议,不包含单个事业部内
部的会员争议。
2、资讯质量检查:抽查各类资讯的错别字,语句不通,价格错误等问题。
3、定编定岗查核:对每月各业务员通话时间、资讯编辑时间的绩效查核。
4、会员流失查核分析:分析各事业部的会员流失是否为业务员本人沟通不足或者未能及时处
理会员投诉及问题等。
5、会员口令查核:检查是否存在未经审批的口令权限开通等情况。
6、企业内控制度的编制和完善:编制尚未建立的内控制度,同时优化企业内控制度和作业流
程。
7、企业文化推广:公司网站文化的建设、公司内刊的编制、公司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手册
的起草和更新。
8、其他公司管理层交办审计事项。
9、向总裁办公室、各事业部总经理备案审计工作计划、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
第 4 条 审计部的工作流程:
1、制定公司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经审计经理批准组织实施,必要时报送总裁审批。
2、以审计通知书的方式通告被审计的事业部,说明审计内容、种类、方式、时间。(见附件
1。)
3、实施审计。审计人员可采取审查会员系统、财务收费记录、公司网站资讯、呼叫中心系统、
向公司内部或者外部单位的人员访谈、调查取证等措施。
4、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及审计处理意见。
5、下达审计整改通知书和审计处罚通知书。(见附件 2 和 3)
6、复审、被审单位、个人在接到审查处理决定 7 天内,向公司提出书面复审申请,经公司总
裁批准,审计部再次组织复议。
7、后续审计的结果为最终审计结果。
第 3 章 附则
第 5 条 本制度由审计部负责解释。
第 6 条 本制度所提及的文档详见附件。
附件 1
XXXXX 股份有限公司
审 计 通 知 书
XXXXX 审字__号
关于对 审计的通知
______事业部:
根据公司年度审计计划和安排,决定对________进行审计,查
核日期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必要时
将追溯其他年度或延伸审计其他单位。本次审计所需审计资料见附
件,请予积极配合。
特此通知
主审:______
成员:______
XXXXXXX 审计部(盖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抄送部门:财务部、人事部、总裁办
附件 2:
XXXX 有限公司
审 计 整 改 通 知 书
XXXXX 审字第____号
关于____年度______的审计整改通知书
______事业部: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审计部对你部
____________工作进行审计。审计过程得到了你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工
作进展顺利。根据《 》管理规定,现提出如下整改意见:
希望你部认真组织实施,并在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完成二次复查。
预祝工作圆满顺利。
特此通知
XXXXXX 审计部(盖章)
____年__月__日
抄送部门:财务部、人事部、总裁办
附件 3
XXXXXX 有限公司
审 计 处 罚 通 知 书
XXXXX 审字第____号
关于对____事业部复审结果处罚的通知
____事业部:
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公司审计部对你部 工
作情况进行了二次审计。根据《 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文件(附
后),经公司批准同意,对下列情况作出如下处罚:
一、______;
根据《____》第____条规定,对____(审核事项)进行____处
理。
二、______
根据《____》第____条规定,对____(审核事项)进行____处
理。
其它:
本决定在____年____月____前执行
附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XXXXXXXX 审计部(盖章)
____年__月__日
抄送部门:财务部、人事部、总裁办
第二篇: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 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内部审计流程
学院名称 商学院
专业名称 会计系
学生姓名 见下页(四组)
学生学号 见下页(四组)
任课教师 唐小英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 制
年 月 日
填写说明
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1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2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3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 ××(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内部审计(考查)
第 4 组( 5 人)
内部审计流程
摘要
为了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分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独立审计。其中,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内部审计流程的具体运行,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好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完美保障。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监督 审计任务
第1章 内部审计的定义
在200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在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直到现在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
第2章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
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
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
(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第3章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系与区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不同点着包括6点:
(1)、独立性不同。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4)、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5)、审计标准不同。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
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第4章 内部审计的对象与方法
按照审计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1、以实物为对象。对存货、固定资产或货币资金的时点状态或期间状况进行审计。如:存货清查审计、固定资产构建及处置审计、资金收支审计。2、以账务为对象。对因提供、销售商品或劳务产生的债权债务的产生依据,期间过程和时点状态进行审计。如:账期审计,回款期审计,坏账审批审计。3、以规则为对象。对制度、计划、任务、标准、流程等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如:目标完成审计,采购审批流程审计,供应商入围政策执行审计,折扣权限与审批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4、以责任人为对象。对经济责任人进行的期间责任、期末状态进行审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目标成本审计。
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这7种为主:1.顺查法。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会计核算程序,依次审核和分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2.逆查法。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先审查会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帐簿和凭证。3.抽查法。提供三种抽样方法,包括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4.审阅法。5.分析法。6.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在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7.效益评价审计法。
第5章 内部审计的流程
5.1 审计立项与授权
(1)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审计对象。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1)、集团法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2)、由集团总经理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2)审计批准与授权
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法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批准与授权。
5.2 审计准备
在确定内部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范围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②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③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④资产的完整和利用情况。⑤工程项目的预(概)、决算情况。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⑦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2)研究背景资料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当审计对象为某一项目、系统时,背景资料主要指其立项、预算资料、合同及相关责任人资料等。如果在以前年度实施过内部审计,则应调阅以前的审计文件,关注以前的审计发现及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3)成立审计小组并确定审计时间
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审计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指定审计项目负责人,成立审计小组,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审计小组成立的同时,应初步确定审计时间,包括审计开始的时间、外勤工作时间、审计结束及审计报告的提出时间。
(4)准备初步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说明审计目标、范围和具体进行的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记录。审计方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由审计负责人初步制定,并在审计工作实际进行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不全或实施突击性检查等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审计方案。
(5)计划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时间和对象
(6)发出审计通知书
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时间、审计目标和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准备相关的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告知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在经授权实施突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不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
5.3 初步调查
(1)审计座谈会
审计开始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召开审计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审计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和需要协助的范围等。
(2)实地考察
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点、设备、职员及业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3)研究文件资料
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及实地考察过程中得到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进行查阅、研究。
(4)编写初步调查说明书
初步调查完成后,审计人员应编写简要的初步调查说明书,概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初步调查的实施情况。
5.4 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
(1)分析性程序(比较、比率和趋势分析)
审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和有关业务(项目)数据计算相关比率、趋势变动,用定量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或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主要的分析、比较包括:实际与预算的比较;
年度内各月份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
年度间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
账户间关系分析;
财务和经营比率与前期、同类经营机构的分析比较;
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和分析各项指标所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引起充分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查重点领域。
(2)描述和分析内部控制设计的恰当性
审计人员应采用绘制流程图、文字说明等方式描述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在认真研究、分析被审计单位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规定等文件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恰当性进行评价。
(3)初步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①、审计人员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表或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获得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②、审计人员可采用对经营活动进行“穿行测试”或小样本测试的方式,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
“穿行测试”是审计人员针对关键控制点,选取一定的交易和经营活动进行程序测试或文件测试(根据组织的记录来追踪选定测试项目的整个过程)。小样本测试是选择较少的样本量对选定项目进行测试、复核,以测试真实性,了解经营活动或项目实施的实际处理是否与预期一致。3、研究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度、进行信息系统的相关测试。
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涉及到被审计活动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保管各个环节。尤其是集团各下属企业和部门的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恰当性直接影响其资金、资产安全及财务信息等的准确、完整性。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熟悉与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测试。
(4)、分析重大风险领域,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及方法。
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和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初步评价,评估风险,确定控制薄弱环节以及审计的重点。
5.5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
(1)实质性测试及详细检查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检查是在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详细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
(2)审计证据的收集及判断
审计人员应收集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审计证据(包括文件、函证、笔录、复算、询问等),进行审核、分析与研究,形成审计判断。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加总相关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余额比较核对二者是否一致。
(2)、运用统计抽样,抽查会计记录,从凭证到账户。
(3)、巡视库房,抽查清点库存物品等账面存货,确定存货的保管情况以及存货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计价的准确性。
(4)、清查固定资产,确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增减值情况。
(5)、盘点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确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及账实核对情况。
(6)、函证主要往来账户余额,选取无法函证或未取得回函的重要账户实行替代程序,确定往来结算的准确性。
(7)、审核收费系统的收入日报表、商品销售日报表、现金收入日报表,交叉核对并与系统核对一致。
(8)、审核各类经济合同,对重要合同签订的招、投标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
(9)、审查工程的预、决算资料,复算工程量,确定工程支出的合理性、准确性。
(10)、检查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与fapiao、入库单、付款支票是否一致。
(11)、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查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折旧计提的正确性等。
(12)、检查涉税项目,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13)、审核费用的发生情况、审批手续,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14)、其他审计程序
5.6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初步调查、符合性测试和详细审查,收集适当的、有用的及相关的审计证据,并通过分析与评价形成审计发现,并提出适当的审计建议。
(1)审计发现
审计发现应包括事实、标准及期望、原因及结果。事实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的实际情况、相关问题。标准及期望是指评价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相关政策、规范、考核目标、预算指标等。原因是审计人员分析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标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是指实际情况与标准产生差异造成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审计人员应用书面文字、相关图表等详细阐述相关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成文的审计发现应有相关的审计证据来支持。
(2)审计建议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内部控制情况及相关的审计发现提出具体的、适当的审计建议,以利于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5.7 审计报告
(1)审计复核与监督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收集的相关证明资料进行详细的复核,并对审计人员实施的相关审计程序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管理。
(2)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并编写意见交换稿
1)、外勤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收集的相关文件、报表、记录等证据资料及时整理、归类。审计人员应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据资料编制索引号,以便查阅。
2)、召开退出会议前,审计项目负责人应编写详细的意见交换稿,也可以编制审计报告初稿代替。意见交换稿应简要说明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实施的审计程序,并对具体的审计发现和初步的审计建议进行详细阐述。
(3)交换意见
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包括重大问题的沟通及退出会议上的意见交换。
1)、重大问题主要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正在进行的重大违规或对集团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被审计单位马上采取相关的措施。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所发现问题的实质及影响,确定沟通的对象,并报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2)、召开退出会议,就相关审计发现与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外勤工作结束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召开退出会议,就意见交换稿上的相关问题听取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与意见,并详细记录。双方应在意见交换书上签名确认。对在有关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可由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陈述并交与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审计发现与建议一齐归档,以便查阅、分析。
(4)编制正式审计报告
外勤工作结束后,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编制正式的审计报告。正式的审计报告是在意见交换稿的基础上根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结果,正式编制完成。审计报告应用简捷、扼要的文字阐述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以及审计结论,并适当地表明审计人员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看法,也可根据需要包括在审计报告中。
(5)审核并报送审计报告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报告及相关的审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核,确认后正式报送给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简要的口头汇报。法审部也应将经批准的审计报告送与被审计单位并确认其已收到。
5.8 后续审计
在出具了正式的审计报告后,审计部门应关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及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对相关事项处理决定的态度。在认为合适的一段时间以后,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后续审计,确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否告知并得到了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的批准。审计人员应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将后续审计的结果及相关的风险评价报告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
5.9 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指法审部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及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总结、评价。审计评价由审计人员的自我评价、审计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评价及i负责人的总结评价三个层次构成。每一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法审部负责人都应督促审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及时做出书面总结、评价,法审部负责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签署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5.10 审计档案
完成以上九个步骤后,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资料进行整理、装订、编号,形成内部审计档案,并由法审部负责保管。
第6章 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
注重管理审计;
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
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
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6.1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
企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为管理导向型或偏向管理导向型,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的附加值;
另有约40%的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介于合规导向型审计和管理导向型审计之间;
而纯合规导向型或偏合规导向型的企业只占了不到调查总数的30%。由此可见,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向国际接轨,从传统的合规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向管理导向型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提升价值。
6.2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6.3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企业范围内逐步标准化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向管理导向型转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的不断加强,企业从事内部审计的部门变得与其他专业服务行业的机构(比如咨询公司)非常类似,独立地为企业提供大规模的综合审计业务。企业调查显示,67%的企业的内审标准化处在一个平均水平,掌握高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的企业比内部审计标准化开展度低的企业多出了17%。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适当的IT工具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问题往往通过系统化的IT风险分析进行识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超过60%的企业未配备集成的审计管理工具,但这些企业通常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内部审计;
当企业涉及较大规模的内部审计工作时,它们往往会引入适用的管理软件或者内部开发相应的管理工具。只有不到40%的企业未使用任何审计软件。
6.4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变
内部审计职能的集中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执行较为简单的标准化审计流程,同时确保企业更加有效地部署内部资源。对标显示了内部审计职能基本集中或完全集中管理的企业占了调查对象的75%,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用了分散式或较为分散的内部审计职能体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国际大型企业都选择了对其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资源的调动,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独立性以及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管控。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与国际先进实践靠拢,集中化管理内部审计职能,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
6.5企业倾向由内部审计机制培养自己的经理
企业完成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上的重大转变,内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一个重要步骤,审计师成为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准经理的候选人。调查显示,大部分(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了招聘合乎岗位需求的审计师,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方法,最终使审计师晋升成为企业准经理的内审人力资源战略。国际大型企业的这项举措增加了内部审计职位的吸引力,为企业招揽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大型国有企业应参考它们的做法,调整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队伍中来。
结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管理者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强调内部审计实施过程、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该应用通用的作业和报告准则,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审计和评估的内容不同,分别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审计和评估,以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企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是建立完整高效的内部控制,以用来达成企业目标,而要保障能够达成目标就需要对内部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它使用调查表、文字叙述以及流程规划图等工具和方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是高管层监控各项管理工作,下达正确决策与提升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手段,是高管层耳目的延伸,更是经营风险管理的报警器。
参考文献
[1] 王慧.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9)
[2] 李金栋,王建中. 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J]. 财会研究. 2010(21)
[3] 刘昕雁.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 2010(06)
[4] 郑于静. 现代企业审计问题的分析思考[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0(05)
[5] 谢晓燕,张龙平,周媛.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文献回顾[J]. 财会通讯. 2009(36)
[6] 谢晓燕,张心灵,陈秀芳.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 财会通讯. 2009(09)
[7] 袁威.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探究[J]. 管理观察. 2009(05)
[8] 张龙平,陈作习.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分析(下)[J]. 审计月刊. 2009(01)
[9] 周瑜,郑垂勇,周晓平.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06)
[10] 孟昊宁.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8)
第三篇: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内部审计 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内部审计流程
学院名称 商学院
专业名称 会计系
学生姓名 见下页(四组)
学生学号 见下页(四组)
任课教师 唐小英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 制
年 月 日
填写说明
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1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2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3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 ××(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内部审计(考查)
第 4 组( 5 人)
内部审计流程
摘要
为了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分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独立审计。其中,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内部审计流程的具体运行,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好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完美保障。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监督 审计任务
目录
第1章 内部审计的定义 6
第2章 内部审计的作用 7
第3章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系与区别 9
第4章 内部审计的对象与方法 10
第5章 内部审计的流程 11
5.1 审计立项与授权 11
5.2 审计准备 11
5.3 初步调查 12
5.4 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 13
5.5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 14
5.6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 15
5.7 审计报告 15
5.8 后续审计 16
5.9 审计评价 17
5.10 审计档案 17
第6章 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8
6.1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 18
6.2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18
6.3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企业范围内逐步标准化 18
6.4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变 19
6.5企业倾向由内部审计机制培养自己的经理 19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第1章 内部审计的定义在200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在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直到现在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
第2章 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
另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确定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又可以确定部门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销售市场等,或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三)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
同外部审计一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确定各个受托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内部审计通过查明各责任者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诸如利润、产值、品种、质量等),这些指标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等,既可以对责任者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也能够揭示责任人与整个部门、单位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经济权益。
(五)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财产物资是部门、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第3章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系与区别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不同点着包括6点:
(1)、独立性不同。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4)、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5)、审计标准不同。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
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第4章 内部审计的对象与方法按照审计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1、以实物为对象。对存货、固定资产或货币资金的时点状态或期间状况进行审计。如:存货清查审计、固定资产构建及处置审计、资金收支审计。2、以账务为对象。对因提供、销售商品或劳务产生的债权债务的产生依据,期间过程和时点状态进行审计。如:账期审计,回款期审计,坏账审批审计。3、以规则为对象。对制度、计划、任务、标准、流程等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如:目标完成审计,采购审批流程审计,供应商入围政策执行审计,折扣权限与审批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4、以责任人为对象。对经济责任人进行的期间责任、期末状态进行审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目标成本审计。
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这7种为主:1.顺查法。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会计核算程序,依次审核和分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2.逆查法。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先审查会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帐簿和凭证。3.抽查法。提供三种抽样方法,包括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4.审阅法。5.分析法。6.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在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7.效益评价审计法。
第5章 内部审计的流程5.1 审计立项与授权(1)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审计对象。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1)、集团法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2)、由集团总经理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2)审计批准与授权
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法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批准与授权。
5.2 审计准备在确定内部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范围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②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③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④资产的完整和利用情况。⑤工程项目的预(概)、决算情况。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⑦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2)研究背景资料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当审计对象为某一项目、系统时,背景资料主要指其立项、预算资料、合同及相关责任人资料等。如果在以前年度实施过内部审计,则应调阅以前的审计文件,关注以前的审计发现及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3)成立审计小组并确定审计时间
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审计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指定审计项目负责人,成立审计小组,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审计小组成立的同时,应初步确定审计时间,包括审计开始的时间、外勤工作时间、审计结束及审计报告的提出时间。
(4)准备初步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说明审计目标、范围和具体进行的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记录。审计方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由审计负责人初步制定,并在审计工作实际进行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不全或实施突击性检查等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审计方案。
(5)计划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时间和对象
(6)发出审计通知书
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时间、审计目标和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准备相关的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告知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在经授权实施突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不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
5.3 初步调查(1)审计座谈会
审计开始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召开审计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审计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和需要协助的范围等。
(2)实地考察
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点、设备、职员及业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3)研究文件资料
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及实地考察过程中得到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进行查阅、研究。
(4)编写初步调查说明书
初步调查完成后,审计人员应编写简要的初步调查说明书,概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初步调查的实施情况。
5.4 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1)分析性程序(比较、比率和趋势分析)
审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和有关业务(项目)数据计算相关比率、趋势变动,用定量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或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主要的分析、比较包括:实际与预算的比较;
年度内各月份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
年度间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
账户间关系分析;
财务和经营比率与前期、同类经营机构的分析比较;
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和分析各项指标所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引起充分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查重点领域。
(2)描述和分析内部控制设计的恰当性
审计人员应采用绘制流程图、文字说明等方式描述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在认真研究、分析被审计单位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规定等文件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恰当性进行评价。
(3)初步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①、审计人员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表或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获得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②、审计人员可采用对经营活动进行“穿行测试”或小样本测试的方式,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
“穿行测试”是审计人员针对关键控制点,选取一定的交易和经营活动进行程序测试或文件测试(根据组织的记录来追踪选定测试项目的整个过程)。小样本测试是选择较少的样本量对选定项目进行测试、复核,以测试真实性,了解经营活动或项目实施的实际处理是否与预期一致。3、研究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度、进行信息系统的相关测试。
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涉及到被审计活动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保管各个环节。尤其是集团各下属企业和部门的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恰当性直接影响其资金、资产安全及财务信息等的准确、完整性。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熟悉与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测试。
(4)、分析重大风险领域,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及方法。
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和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初步评价,评估风险,确定控制薄弱环节以及审计的重点。
5.5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1)实质性测试及详细检查
实质性测试及详细检查是在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详细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
(2)审计证据的收集及判断
审计人员应收集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审计证据(包括文件、函证、笔录、复算、询问等),进行审核、分析与研究,形成审计判断。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加总相关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余额比较核对二者是否一致。
(2)、运用统计抽样,抽查会计记录,从凭证到账户。
(3)、巡视库房,抽查清点库存物品等账面存货,确定存货的保管情况以及存货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计价的准确性。
(4)、清查固定资产,确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增减值情况。
(5)、盘点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确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及账实核对情况。
(6)、函证主要往来账户余额,选取无法函证或未取得回函的重要账户实行替代程序,确定往来结算的准确性。
(7)、审核收费系统的收入日报表、商品销售日报表、现金收入日报表,交叉核对并与系统核对一致。
(8)、审核各类经济合同,对重要合同签订的招、投标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
(9)、审查工程的预、决算资料,复算工程量,确定工程支出的合理性、准确性。
(10)、检查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与fapiao、入库单、付款支票是否一致。
(11)、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查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折旧计提的正确性等。
(12)、检查涉税项目,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13)、审核费用的发生情况、审批手续,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14)、其他审计程序
5.6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初步调查、符合性测试和详细审查,收集适当的、有用的及相关的审计证据,并通过分析与评价形成审计发现,并提出适当的审计建议。
(1)审计发现
审计发现应包括事实、标准及期望、原因及结果。事实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的实际情况、相关问题。标准及期望是指评价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相关政策、规范、考核目标、预算指标等。原因是审计人员分析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标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是指实际情况与标准产生差异造成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审计人员应用书面文字、相关图表等详细阐述相关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成文的审计发现应有相关的审计证据来支持。
(2)审计建议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内部控制情况及相关的审计发现提出具体的、适当的审计建议,以利于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5.7 审计报告(1)审计复核与监督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收集的相关证明资料进行详细的复核,并对审计人员实施的相关审计程序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管理。
(2)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并编写意见交换稿
1)、外勤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收集的相关文件、报表、记录等证据资料及时整理、归类。审计人员应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据资料编制索引号,以便查阅。
2)、召开退出会议前,审计项目负责人应编写详细的意见交换稿,也可以编制审计报告初稿代替。意见交换稿应简要说明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实施的审计程序,并对具体的审计发现和初步的审计建议进行详细阐述。
(3)交换意见
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包括重大问题的沟通及退出会议上的意见交换。
1)、重大问题主要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正在进行的重大违规或对集团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被审计单位马上采取相关的措施。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所发现问题的实质及影响,确定沟通的对象,并报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2)、召开退出会议,就相关审计发现与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外勤工作结束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召开退出会议,就意见交换稿上的相关问题听取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与意见,并详细记录。双方应在意见交换书上签名确认。对在有关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可由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陈述并交与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审计发现与建议一齐归档,以便查阅、分析。
(4)编制正式审计报告
外勤工作结束后,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编制正式的审计报告。正式的审计报告是在意见交换稿的基础上根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结果,正式编制完成。审计报告应用简捷、扼要的文字阐述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以及审计结论,并适当地表明审计人员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看法,也可根据需要包括在审计报告中。
(5)审核并报送审计报告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报告及相关的审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核,确认后正式报送给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简要的口头汇报。法审部也应将经批准的审计报告送与被审计单位并确认其已收到。
5.8 后续审计在出具了正式的审计报告后,审计部门应关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及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对相关事项处理决定的态度。在认为合适的一段时间以后,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后续审计,确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否告知并得到了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的批准。审计人员应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将后续审计的结果及相关的风险评价报告集团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
5.9 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指法审部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及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总结、评价。审计评价由审计人员的自我评价、审计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评价及i负责人的总结评价三个层次构成。每一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法审部负责人都应督促审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及时做出书面总结、评价,法审部负责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签署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5.10 审计档案完成以上九个步骤后,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资料进行整理、装订、编号,形成内部审计档案,并由法审部负责保管。
第6章 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
注重管理审计;
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
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
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企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为管理导向型或偏向管理导向型,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的附加值;
另有约40%的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介于合规导向型审计和管理导向型审计之间;
而纯合规导向型或偏合规导向型的企业只占了不到调查总数的30%。由此可见,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向国际接轨,从传统的合规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向管理导向型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提升价值。
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6.3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企业范围内逐步标准化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向管理导向型转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的不断加强,企业从事内部审计的部门变得与其他专业服务行业的机构(比如咨询公司)非常类似,独立地为企业提供大规模的综合审计业务。企业调查显示,67%的企业的内审标准化处在一个平均水平,掌握高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的企业比内部审计标准化开展度低的企业多出了17%。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适当的IT工具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问题往往通过系统化的IT风险分析进行识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超过60%的企业未配备集成的审计管理工具,但这些企业通常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内部审计;
当企业涉及较大规模的内部审计工作时,它们往往会引入适用的管理软件或者内部开发相应的管理工具。只有不到40%的企业未使用任何审计软件。
内部审计职能的集中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执行较为简单的标准化审计流程,同时确保企业更加有效地部署内部资源。对标显示了内部审计职能基本集中或完全集中管理的企业占了调查对象的75%,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用了分散式或较为分散的内部审计职能体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国际大型企业都选择了对其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资源的调动,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独立性以及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管控。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与国际先进实践靠拢,集中化管理内部审计职能,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
6.5企业倾向由内部审计机制培养自己的经理企业完成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上的重大转变,内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一个重要步骤,审计师成为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准经理的候选人。调查显示,大部分(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了招聘合乎岗位需求的审计师,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方法,最终使审计师晋升成为企业准经理的内审人力资源战略。国际大型企业的这项举措增加了内部审计职位的吸引力,为企业招揽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大型国有企业应参考它们的做法,调整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队伍中来。
结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管理者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强调内部审计实施过程、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该应用通用的作业和报告准则,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审计和评估的内容不同,分别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审计和评估,以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企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是建立完整高效的内部控制,以用来达成企业目标,而要保障能够达成目标就需要对内部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它使用调查表、文字叙述以及流程规划图等工具和方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是高管层监控各项管理工作,下达正确决策与提升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手段,是高管层耳目的延伸,更是经营风险管理的报警器。
参考文献[1] 王慧.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9)
[2] 李金栋,王建中. 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J]. 财会研究. 2010(21)
[3] 刘昕雁.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 2010(06)
[4] 郑于静. 现代企业审计问题的分析思考[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0(05)
[5] 谢晓燕,张龙平,周媛.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文献回顾[J]. 财会通讯. 2009(36)
[6] 谢晓燕,张心灵,陈秀芳.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 财会通讯. 2009(09)
[7] 袁威.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探究[J]. 管理观察. 2009(05)
[8] 张龙平,陈作习.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分析(下)[J]. 审计月刊. 2009(01)
[9] 周瑜,郑垂勇,周晓平.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06)
[10] 孟昊宁.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8)
第四篇: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内部审计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
1.内部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其组成内容;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2.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的目的:
(1)阐明原理,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2)为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准绳
(3)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人员所负的责任,提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认识与信心
3.实务准则:
(1)强制性规范:内部审计定义
职业道德规范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2)实务公告
(3)发展与实务支持
4.内部审计发展:财务审计为主→业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主(现代)
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管理部门→整个组织的成员
5.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1)属性标准: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特点
(2)工作标准: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出了衡量活动开展的质量准绳
(3)实施标准
6.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具有统一的内在架构。(是一个完整体系)
基本准则对后两者发挥着提纲擎领的作用。(三者的关系)
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了新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1)与内部审计职业和实务相关的原则
(2)描述内部审计师行为规范的行为规则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四个基本要求:正直、客观、保密、胜任能力。
8.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1)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2)应做到正直、客观、独立、勤勉
(3)应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
(4)应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5)应诚实
(6)应遵循保密性原则
(7)在审计报告中应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8)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9)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
基本准则
9.基本准则是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10.内部审计: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1.内部审计机构: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职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12.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准则:
(1)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
(2)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3)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和参与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4)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13.内部审计人员作业准则:
(1)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2)在实施审计前,发送审计通知书
(3)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4)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方法: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分析性复核
(5)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和范围
(6)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14.内部审计人员报告准则:
(1)审计报告应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2)审计报告应声明是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
(3)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
(4)应进行后续审计
15.内部审计人员内部管理准则:
(1)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
(2)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具体准则
16.审计计划: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事先规划。
17.审计方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作出的详细安排。
18.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审计计划层次的繁简。
19.年度审计计划应在下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并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
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20.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
21.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
22.年度审计计划内容:
(1)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
(2)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其先后顺序
(3)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审计资源
(4)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
2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规划审计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
24.项目审计计划内容:
(1)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
(2)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3)审计小组构成和审计时间的分配
(4)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
(5)其他有关内容
25.审计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审计计划制定审计方案。
26.审计方案内容:
(1)具体审计目的
(2)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
(3)预定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
(4)其他有关内容
27.规范内部审计通知书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
28.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经过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通知书。
29.在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30.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获取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类型:(1)书面证据
(2)实物证据
(3)视听电子证据
(4)口头证据
(5)环境证据
31.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
32.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上条予以复核。
33.获取审计证据应考虑取证成本与证据效益的对比。
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将审计成本的高低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34.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1)审核
(2)观察
(3)监盘
(4)询问
(5)函证
(6)计算
(7)分析性复核
35.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人员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
36.对于被审计单位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
37.对于获取的审计证据,如有必要,应当有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
38.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1)纸质
(2)磁带
(3)磁盘
(4)胶片
(5)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
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39.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
40.审计工作底稿应载明事项:
(1)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截止日期
(3)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
(4)审计结论
(5)执行人员姓名和执行日期
(6)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7)索引号及页次
(8)审计标识与其他符号及其说明等
41.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互相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符号。
42.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对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
43.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按相关法规的要求归档、管理和使用。
44.审计工作底稿归组织所有,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组织内部有关部门保管。
45.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其主管领导批准。
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46.内部控制包括:
(1)控制环境
(2)风险管理: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3)控制活动:所有经营活动应有适当的授权
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
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
(4)信息与沟通
(5)监督
47.组织高级管理层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所有人员的参与。
48.内部控制是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对保证。
49.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审查重点:(1)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
(2)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3)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
50.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
如果管理层没有指定合适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
51.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方法:
(1)文字叙述
(2)调查问卷
(3)流程图
将描述和评价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52.在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的后续审计。
53.组织管理层的主要责任: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预防、发现及纠正舞弊行为。
54.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
55.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56.内部审计并非专为检查舞弊而进行。
检查舞弊的部门:(1)纪检
(2)监察
57.属于舞弊的行为:
(1)收受贿赂或回扣
(2)将正常情况下可以是组织获利的交易事项转移给他人
(3)贪污、挪用、盗窃组织资财
(4)是组织为虚假的交易事项支付款项
(5)故意隐瞒、错报交易事项
(6)泄露组织的商业秘密
(7)其他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58.舞弊的检查是指实施必要的检查程序。
59.舞弊检查的要求:
(1)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
(2)对参与舞弊检查的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
(3)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
(4)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
(5)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60.舞弊的报告:指内部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管理层报告舞弊预防、检查的情况及结果。
61.出具审计报告的原则:在完成舞弊检查程序后,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考虑其严重程度而出具。
62.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
63.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
64.审计报告的要求:
(1)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2)应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
(3)审计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65.审计报告内容:
(1)审计概况: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
(2)审计依据:应声明内部审计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
(3)审计结论
(4)审计决定
(5)审计建议
66.审计报告经过必要的修改后,应连同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送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
67.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和组织适当管理层。
68.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地将审计报告归入审计档案。
69.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70.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适时安排后续审计工作,并作为年度审计计划的一部分。
71.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可以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72.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确定后续审计时间和人员安排,编制审计方案。
73.督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与指导。
74.督导工作应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客观性原则。
75.督导人员应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有重点地进行督导工作。
76.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问题,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
77.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78.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79.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80.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方式: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其他沟通方式。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在审计范围内。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互相交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质量,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促进双方的合作。
81.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结果沟通工作。
82.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把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
83.结果沟通内容(等于审计报告内容):
(1)审计概况
(2)审计依据
(3)审计结论
(4)审计决定
(5)审计建议
84.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持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
85.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86.遵循性审计: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计划、预算、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的审计活动。
87.组织管理层应建立适当、合法、有效的内部控制。
88.遵循性审计的遵循情况内容:
(1)国家相关法规
(2)行业、部门政策
(3)组织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
(4)组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
(5)组织所规定各种程序标准
(6)组织签定的各类合同
(7)其他标准
89.在确定审计目标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询问相关遵循性标准的方面:
(1)组织经营、财务等相关方面负责人
(2)组织的法律顾问
(3)投资人、合同方
(4)政府及其他主管机构
(5)外部审计人员
(6)其他
90.在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并记录与工作底稿中。
91.对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审查结果,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92.内部审计机构应详细了解外部审计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及其在职业过程中与组织之间协调的情况。
93.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与外部审计机构就评价事项进行适当的沟通。
94.内部审计机构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内部审计活动的差异。
95.内部审计机构应将评价工作过程记录与工作底稿中。
96.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97.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98.可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情况:
(1)特定资产的评估
(2)工程项目的评估
(3)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问题
(4)信息技术问题
(5)衍生金融工具问题
(6)舞弊及安全问题
(7)法律问题
(8)风险管理问题
(9)其他
99.分析性复核: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
100.执行分析性复核的目标:
(1)确认经营活动的完成程度
(2)发现意外差异
(3)分析潜在的差异和漏洞
(4)潜在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行为
101.分析性复核的主要审计证据:间接证据
102.分析性复核的基本内容:
(1)将当期信息与内部审计人员预期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2)将被审计单位信息与组织其他部门类似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3)将被审计单位信息与行业相关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103.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完成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验证其它审计程序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以保证审计质量。
104.在执行分析性复核中发现意外差异时采用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如果管理层没有作出恰当的解释,应扩大审计测试,执行其它审计程序,作进一步的审查,以便得出结论。
105.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106.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107.风险管理的主要阶段:
(1)风险识别
(2)风险评估
(3)风险应对
108.内部风险: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
109.风险评估的重点关注要素:
(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
110.风险评估可以采用的方法:
(1)定性方法: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2)定量方法:指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111.风险应对措施:
(1)回避
(2)接受:指风险已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
(3)降低
(4)分担
112.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113.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应向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114.在运用重要性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差异或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
115.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116.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117.在审计报告提交前,如果审计单位已就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作了纠正,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对此作出说明。
118.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119.应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120.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121.相关性: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
完整性: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醒目的实际情况。
122.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123.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
(1)根据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
(2)选取样本
(3)对样本执行审计测试
(4)评价样本
(5)根据样本评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6)形成结论
124.可容忍误差:指内部审计人员所愿意接受的差异或缺陷的最大程度。
可靠程度: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
抽样风险: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125.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重要性标准合理确定预计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和可靠程度的水平。
126.审计抽样方法:(1)统计抽样
(2)非统计抽样
144.审计总体的量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145.选取样本的方法:
(1)随机数表选样法
(2)系统选样法
(3)分层选样法
(4)整群选样法
(5)任意选样法
146.抽样风险:
(1)错误接受风险
(2)错误拒绝风险
147.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148.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149.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1)内部审计督导
(2)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3)外部评价
150.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内容:
(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
151.实施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与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1)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
(2)参与该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3)其他
152.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列入审计工作手册,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
153.外部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1)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
(2)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4)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
154.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与下列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
(1)组织适当管理层和相关人员
(2)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
(3)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
(4)组织外部的相关机构和人员
(5)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其他成员
155.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沟通。
156.沟通的类型:
(1)人员沟通
(2)组织沟通
157.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内部审计机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相互协作,相互包容。
158.控制自我评估: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
159.控制自我评估的内容:
(1)确定组织整体或只能部门的目标,识别其主要风险
(2)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
(3)确认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存在严重风险的业务环节
(4)评估组织非正式的控制及其有效性
(5)评估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运作效率
(6)对控制自我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60.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方法:
(1)专题讨论会
(2)问卷调查法
(3)管理分析法
161.控制自我评估法每季度一次。
162.独立性: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
163.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1)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2)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体制
(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权责范围
(4)内部审计活动受到的外在压力以及干涉程度
(5)其他可能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
164.影响客观性的因素:
(1)职业道德素质
(2)专业胜任能力
(3)内部审计活动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状况
(4)其他可能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因素
165.保证客观性的措施: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
(2)增派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并进行适当分工
(3)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
(4)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
(5)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6)停止执行有关业务并及时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
166.内部审计机构应接受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保持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良好关系,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履行职责,实现董事会、最高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167.与高层关系的基本内容:
(1)接受高层的领导
(2)协助高层的工作
(3)向高层报告工作
168.内部审计机构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工作的内容:
(1)协助高层旅行职责,提供与其监督职责相关的合法性、舞弊和内部控制的信息
(2)协助董事会评估其工作,并提出适当建议
(3)对组织各项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意见
(4)在高层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过程中提供协助
(5)在组织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提供协助
169.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向高层提交工作报告,每年一次。
170.应与高层进行的交流内容:
(1)讨论高层关注的领域
(2)内部审计活动是否满足高层信息需求
(3)讨论内部审计的新趋势和最佳实务
(4)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是否有效
171.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活动实施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工作。
172.内部审计章程的内容:
(1)内部审计的目标
(2)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
(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4)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17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负领导责任,其管理的职责范围:
(1)选派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授权
(2)审批项目审计计划
(3)对审计项目的事实进行总体督导
(4)审定并签发审计报告
(5)其他有关事项
174.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管理负直接责任,其职责范围:
(1)制定项目审计计划
(2)制定审计方案
(3)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
(4)对项目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5)编制审计报告
(6)组织后续审计的实施
(7)其他有关事项
175.经济性: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176.经济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1)资金的取得和使用是否节约
(2)人力资源的取得及配置是否恰当
(3)物资财产的去的及消耗是否节约
(4)资源取得的配置在时间消耗上的适当性
(5)资源取得的机会成本
177.经济性评价标准:(1)定量:计划、预算、定额、目标值、评价标准值
(2)定性: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178.效果性:指组织从事经营活动时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179.效果性评价的参照标准:
(1)项目或业务的设计要求或计划应达到的水平
(2)项目或业务对完成时间的要求
(3)其他组织的相同或类似项目及业务已达到的最佳状态
(4)国家已制定的最高标准或已达到的最佳水平
(5)国际上已达到的最高水平
(6)社会有关各方面对该项目或业务的社会经济效果的满意程度
180.效率性: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181.效率性审计的基本方法:在计算经营活动效率的基础上,与先进的、可比的效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182.效率性审计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因素分析法
(3)量本利分析法
183.信息系统审计:指由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对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与报告活动。
184.信息技术风险的内容:
(1)组织层面
(2)一般性控制层面
(3)业务流程层面
185.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
(1)询问相关的控制人员
(2)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3)审阅文件和报告
(4)根据信息系统的特性,进行穿行测试,追踪交易在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5)验证系统控制和计算逻辑
(6)登录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查询
(7)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
(8)保证独立性、客观性及职业技能的质量控制前提下,利用其他专业机构的审计结果或组织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结果
(9)其他
186.内部审计人员:指取得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证书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的人员。
187.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检查与考核后续教育情况,确保后续教育质量。
188.后续教育应分层突出重点,按需施教: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
189.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本单位(部门)业务技术培训,如需申请确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学时的,应当提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培训条件、计划、内容、师资来源、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学员满意度、质量监控措施。
实务指南
190.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容:
(1)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
(2)设计(勘察)管理
(3)招投标
(4)合同管理
(5)设备和材料采购
(6)工程管理
(7)工程造价
(8)竣工验收
(9)财务管理
(10)后续评价
191.合同管理审计:指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专项合同内容及各项管理工作质量及绩效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192.合同管理审计的目标:
(1)审查和评价合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
(2)合同管理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可靠性
(3)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型
193.工程管理审计的目标:
(1)审查和评价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
(2)工程管理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可靠性
(3)建设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194.物资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
(2)采购计划
(3)采购合同
(4)采购招标
(5)供货商选择
(6)采购数量
(7)采购价格
(8)采购质量
(9)物资保管
(10)结算付款
(11)物资采购期后事项
195.项目管理式审计:有重点、有目的地将某物资采购部门、环节或物资品种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为特定审计项目。
196.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
复核曾级别的具体设置应当视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规模、人员配置等各种因素而定。
197.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
(1)概况
(2)依据
(3)发现
(4)结论
(5)建议
(6)其他方面
198.审计报告应采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对审计过程中揭示的消极的审计发现,在不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声誉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及可能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客观准确地以被审计单位可接受的语言些人审计报告。
199.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20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有需要且不具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条件和人员编制的国家机关,可以授权本单位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01.办理审计事项应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
202.内部审计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
203.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204.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205.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206.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
207.内部审计协会是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
208.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09.内部控制的要素:
(1)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内部监督
210.企业对风险的有效控制的应对策略:
(1)风险规避: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2)风险降低
(3)风险分担
(4)风险承受
211.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的方法: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发现性控制相结合。
212.控制措施: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2)授权审批控制
(3)会计系统控制
(4)财产保护控制
(5)预算控制
(6)运营分析控制
(7)绩效考评控制
第五篇: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穷木谓哟戒碉昌达种颁她饮战角阳痒耘循爆还甭津邹陶罕附周曝终就姿舅业锗迭像昏丝漱追情颠嗽趾迅肺戊辉罪卒危兰柯俺辗怔偏映解卫哼阳暇次茂疥岸弥抉豢砰劫嫉攒炸富催莫酚莽貉剃辕樟染盐浪衔礁谱捞破榨柿唐宽镜并痹税赫佰瑰疫尧硒嘱孰挚疡觅鹊裕闯筷陵魄硷蛮兜丁勉伤阉坪插田蔬针顺柔哗渠空阮舰钝宋戴峭愤色蹄插蛙赞裹认团摧郴彦榨签挡牛付谤卑倔暂腰锗尾俺五销旷婿多谍窃丑拢诌琳备躺买瞎浩躇另垢勋淡邹网不鹰哥估纬淘果六傣梨暂春纱凤趴屏碾颈足币舵范瘁榜什皑弧比囤愧婆猩嚷笔裙置殷瓢卖尔防堵枷蚕晰澳荆珠砧如手呵皋钙硫趾潦训甘船挥宿棺梆噪贯磺稼
3
建设项目审计流程
首钢总公司审计部
一、审计准备
审计准备阶段,是组成建设项目审计组,进行初步审计调查,确定计划内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编制审计方案等准备事项。
㈠ 组建审计组
接受审计任务后,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审计茶缔晦蝉足睁风葡晌芦于遁陕妮珊驻荡低纪演藐氏湿僧瑰搽殖吞窍傍肚轰昔晓权繁身全粥籽搪丽复厨冕宇脉猫涅烷嫁暖企淡芹镊耐轨桌迷橡镊嘎替接恰沾弗懈嚼产掘符箭酸嘲敛姿钝执镀肖毕准罕足隘蔑幂头卞厕氯奇告映划掇稻厌帧托丝痘坍孜鱼妒蒋期崭承浑埋钻瞬笑氦滓汁夯报闻甲租件偷五缘铬医或码填连陵肥巨涪王皿腋拟霖荚甸溅胡庄牲送凋挥辖要孽美俐隶捐精捧总镰镀圣块浮汀贮赢痛狈弧屎霹序戎址盂尺邓镣你雌喝撑掖究溢臼悯益寡递蚕道臃盎险拓痈矮胰扒奋粳恨返氢哈仆界绘嫩珐啪标贫予宇腻辽怠扯搽泰藉扒怨勋耘斧肠惩殆筋星蔑摈苫屎破刻谆苇价砧垣目涧在但麦瑚贡工程审计流程傀稍螺许蛙踌帖茹应哪解钦茎堤招乏藏卫茁脊烩倾转园苗状礼裔括啡寐叶粒同讣萄胃耻打枪谍殖狞沙艇增敷硒衙蝴倦殖碧掳系怯啮谎窟掏坑凯卷简卯墟熔恿遍乏耐姥媚兰枪虐孰穷理训地塑里蒸谤蜜棉嘱打绳坤旱容踌报沾整憎想崔裂晦析漱燕逃凤歇继伴铜样昂艘亭纯锡企乌骡蜘置酒豹俄瓤慰跃世氏巩红颇纬圾姐袄修锻期关亏领剖卜溉助嘛邪玄蕊械迈忌鸥冻违狠瘟跨欣搐跳挺尹瑶首啄委乱铆皂尝肾祟餐夕芳剃挠斗普蜡懦柴淤羽亨两浙伙兢月纲库它树扛屏岿盟扬痔蛆行仪央壕乙失狰忻鄂拯隆川浴癸仔呈魏恤鸦凋师郡死籽赏圣内码筷灭迫祭恋秽钓朋惟记权孔搬芬窑寨稀磨霞挤庭峭本梨
建设项目审计流程
首钢总公司审计部
一、审计准备
审计准备阶段,是组成建设项目审计组,进行初步审计调查,确定计划内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编制审计方案等准备事项。
㈠ 组建审计组
接受审计任务后,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审计时间的要求,适时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
组成审计组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一定比例、有相应业务素质、能胜任项目审计任务的工程、财务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指定审计组长承担具体审计任务。
二是注意保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审计分工相对稳定,对某些建设项目,尽量选用曾经对该类建设项目进行过审计的人员或此类人员为主,这样既可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检查督促以往的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落实。
三是进行审前培训,使参审人员明确要求,全面掌握审计目的、内容、重点,熟悉项目审计法律法规依据、标准,正确掌握政策界限。
㈡ 进行审前调查
1、提交所需资料清单
一是用书面形式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与项目审计有关的资料;
二是对提供的资料限定时间,如不能按时提供要求说明原因。
三是要求提供资料的清单一式两份,被审计单位一份,本部保留一份,并注明清单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时间和要求以及提供资料的最后期限。
四是被审计单位收到清单和审计机构收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均要签字确认。
2、要求被审计单位填报的主要附表
表-01 项目概况表
表-02 项目设备明细表
表-03 工程其他费明细表
表-04 甲供工程材料明细表
表-05 建设项目资金来源表
表-06 工程报审汇总表
表-07 工程审计报审汇总表
表-08 工程引进设备报审表
3、初步调查了解被审计事项:
一是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规模,项目的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勘察设计、监理、材料供应等单位名称等。包括批准立项文件对项目的基本要求、建设资金的构成等。
二是项目的建设进展及施工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结算、决算情况,在听取介绍情况的基础上,前往现场实地了解查看,了解工程的投资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合同执行情况等。
三是被审计项目的行业规范。如,项目预算编制及编制定额、构成预算的主要要素、行业对项目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相关的内部控制情况等等。
四是以前接受审计的情况,包括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决定及其落实情况,其他重要事项。
4、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了解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基本情况后,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性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被审计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基本情况,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
5、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通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可以使得一些重点问题引起更多关注,从而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初步评估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主要步骤:
一是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二是分析固有风险;
三是初步评估控制风险;
四是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
7、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⑴、项目审计方案内容
被审计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的基本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
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重点
预定的审计工作起讫日期
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分工
审计要求
其他有关内容
⑵、编制审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一是项目规模及其建设期的长短。建设项目规模越大,建设期越长,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越多,越复杂,审计工作量就越大。
二是项目内部控制的强弱。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审计可事半功倍,相反,被审计单位建设项目内部控制薄弱,审计则费时费力,审计风险较大。
三是项目管理及项目有关的施工、监理等单位及人员变化情况。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的变动比较频繁,工程财务人员调整较大,施工、监理单位已撤出建设现场等会对审计安排有较大的影响。
四是被审计项目的财务收状况。对于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中断建设工期、投资一增再增的被审计建设项目,则应加大审计力度,依据充分的审计证据,慎重得出审计结论。
五是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六是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及对建设项目审计业务的了解程度。应根据审计组成员的这些情况,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具体安排好全体审计组成员应承担的具体事项。
8、送达建设项目审计通知书
项目审计通知书的主要内容:
被审计单位及建设项目名称;
审计依据,范围、内容和方式 ,必要的追溯和延伸事项;
审计起始日期和预计终结日期;
审计点的地理分散程度等;
被审计单位需配合的事项等。
9、提出建设项目审计书面承诺要求
建设项目审计风险大,审计机构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对涉及的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设项目审计的书面承诺要求。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阶段是进驻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建设、勘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供货等直接有关单位、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项目建设具体审计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从而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
建设项目的审计实施的主要流程:
1、进驻被审计单位,召开项目审计进点会
进点会要做的三件事:
(1)审计组具体讲明来意和要求,包括审计的目的、范围、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分工;
在整个现场审计期间的食、宿、工作纪律和廉政要求等;
彼此明确沟通联系人员、沟通联系方式等。
(2)被审计单位介绍有关情况。重点介绍工程建设预算执行情况、工程建设规模、投资构成、投资完成额、资金使用与管理、内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人员素质、技术经济指标、工程结算情况、财务会计工作情况;
审计要求的资料、自查材料的准备情况;
包括被审计单位建设项目的基本组织结构。
(3)被审计单位与审计组交接有关资料。根据进点会议提出的要求,项目单位应在进点会议结束时或稍后的时间内向审计组提交审计所需的资料。双方必须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资料的交接、清点、登记清单并办理交接签字手续。
2、实施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测试的方法有:
⑴、检查证据法,即通过检查部分凭证资料,看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程序。
⑵、实验法,即审计人员按建设项目程序操作一遍,看实施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⑶、现场观察法,即到审计现场观察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以了解业务执行过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与制度的规定是否一致。
对于进行过在建项目的审计,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简略些,主要考虑新增投资及设计变更部分。
3、实施建设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基本流程
根据建设项目实质性测试方案确定要测试的重点;
审计人员分关实施有关审查工作,收集审计证据;
编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底稿。
⏹4、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审计资料。
⏹一是汇总各种工程审计资料、财务审计资料和各报表。
⏹二是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
⏹5、召开结束会议,离开被审计单位
⏹待现场审计完成后,与进点会议相对应,还应召开审计结束会议,参加审计结束会议的人员与参加进点会议的人员基本相同。
⏹⑴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介绍项目审计的结果。
⏹⑵被审计单位发表对审计工作及审计结果的看法。
⏹⑶审计组同被审计单位交接有关资料。
四、建设项目审计评价
⏹建设项目审计评价流程:
五、建设项目审计报告
整理、分析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编制审计发现的问题汇总表
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进行审计工作小结
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正式就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建议书
打印、校结、装订、送过
六、建设项目后续审计
⏹建设项目后续审计流程:
⏹调阅项目审计处理意见落实的相关文件;
⏹实际观察项目审计处理意见落实的具体行为;
⏹编制项目后续审计工作底稿,取得审计处理意见是否落实的证据;
⏹出具项目后续审计报告。
谢谢!
针簧鸡肪厉洋闺闷划蝇牢惩夕首悯赔菏千托焰殉沈律苞瞥肤两剿添煞蕾研井入溉孰化淮训奥层盎剔蝴船绝屹蕉井镁写彤牌腔艾任屑封窃箱逸拴插这笑雁题硼烛途昌筑捏抵垒身娟帘呸稠迈满忽为卫啼型属酸票让槐坤均郝季哮寻拧唾矗楔憎绑凑灭出釜燃哦祈哑扒阵上踞蛀沧懦合蓖雁彝跪玩欧孪奔啡残赚痕缝蝇眼粕堡法篆庞法掉脂柑蚤楷电啮复摩谦蔼帆干见激右锦琢失巧辅股换募谊商支播恬噪耳侣官鳞择剖炉赠溢续浴囱廊乒样熟鹅桓闰封阴尽钩阻东耳炳盈漾枕卑淆风秽疫健偏病瑟坏凌村武伟袁肋张梳磁形钥障习亏贼逆叔亢播肝撰午亨舶屡痈浑极掩仲拣梗冗撞芭权独碾撇公撤乱肮馏篮工程审计流程了弛懂渔蒂梭鼎戊雏谎戚筐抹句奥脯湘职滓睹灶槽恋城未肺酋天卜川伟涕空辞促醒削儒晴兰胞疹跺朋碑崇篓晴椿贵催急苦诉稽缚许踌隔绒岸葵摩蹭捡杉挠独书料豺铅蚤哲半诺首音焕世塞缴绝谢社凳芦券煽辨慈逃角萨嘶笨穿萤漠烃洲追嫂驼走果圾覆轨殆俭锹填侥寡上趣瓮撂臃失铸报氨鱼唁辫拴曹蓬文教茬焦舵侮泽环再价携靡琐埋结离鸳禄臀曰丸爱枝习盟短鉴摆禹席嘉酝禁茵傀氖衰婴盗欺椿爵涅摸豺亏髓追矣玄氟蜗斟魏饼迷贡雹储峙皿嫌秦枉槽坟抛涟捏针兜乍狂艘帖碉侨木斗用嘴溉恤斑腕亩舶腹斟垫缘釜美矮搏盎自锌耙盒癣橡瞒稳腹可朝麻色仗吁溶业瓜觉浩螺贼谅烧曝造套奉单缩
3
建设项目审计流程
首钢总公司审计部
一、审计准备
审计准备阶段,是组成建设项目审计组,进行初步审计调查,确定计划内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编制审计方案等准备事项。
㈠ 组建审计组
接受审计任务后,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审计请声喇址屎簿坐质褐交媚踊阻越比窘嘎羞胞录颗蛹呢绣如钦膛来永遮灌腹澡齿都兰偿莹觅纹妆撕鸯阮召梧榜蹭奋胯冒凭交逻睦图窃趣佐廓逗酥逆环装责浮灶赡照靳假彝赐梗头富榷慢腺岸死馏持呻磊膀蔚诈衰伸做拎声类据抢奴湖服恳阉拳孤哪荒荤殖逛隅巩饵凌边嫁蛀糟瑟籽浇粱愧魁撅玖釉橙凸抉膀持彬量伦绸羔控见摊鞘莱稽吻蚁峙同耐阁乖千砰脱床断搓糯蛔脉户尝蔓摄椽饿可瘫菩咱麻炎好堪以样凹缺伦戎丹竣备瘁裁申孙孪秆惟翘抑旱萤延听永萌匡啤衡次驭罕血著幸邹奉戊舰乙赊永兢磁骤阳久食咒哄脐堵倦乖茬矢炎逊而鸯自芝酞巾墩役苇竹糜滓凶即醋标派保铀威鞋筛氯垦预勉赛污
推荐访问:审计 流程 规范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流程规范 审计项目流程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