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腐败管理制度(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预防腐败管理制度5篇
【篇一】预防腐败管理制度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度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构建我会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反腐败工作,不断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整治突出问题为关键,以制度完善和落实为核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顾,为全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二、工作机制
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科室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制度规定
1.建立健全道德和纪律教育制度。
.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做到警钟常鸣,进一步巩固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一是加强党纪政纪条规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政纪条规,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和纪律观念。注重发挥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龙头带动作用,每年安排2次反腐倡廉理论专题学习。
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使全体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改进机关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是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机关文化。
2.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在已制定各项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和各项督查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各项制度的完善、创新和执行。特别是干部廉洁制度,切实做到各项制度落实到岗、到位、到人,真正发挥各项制度的预防、警示、教育作用。
一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议事、情况沟通以及监督检查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
二是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决策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三是完善违纪行为惩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试行)》等,严明纪律、完善规定、规范行为。
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涵询制度。推进党务公开,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落实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责任和权利。
二是加强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干部人事权行使的监督,坚持制度公开、程序公开、资格条件公开、监督渠道公开,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完善内部监控机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坚持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结合创先争优,利用网站等阵地,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重点抓好12338维权热线建设,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
4.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班子成员分工和职责,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头抓,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组是责任主体,要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组书记和各部室负责人负总责。
【篇二】预防腐败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
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5、实施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各种疫苗的接种年(月)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规范操作。
6、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和信息系统中详细记录接种信息,记录真实、完整、清晰、规范。
7、预防接种后,受种者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篇三】预防腐败管理制度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
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拭保洁,建立温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
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保持库房清洁卫生。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健全疫苗、注射器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台帐,出入库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有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的采购按照有关规定,由省级组织实施。
三、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疫苗的损耗系数及库存等制订第一类、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计划,每年八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免疫规划疫苗需求量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严格按照《条例》有关规定购进第二类疫苗,严禁从无疫苗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购进疫苗。供应渠道原则上按照省→市→县(区)→乡(镇)→接种门诊(接种点)主渠道。
五、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和使用疫苗和注射器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注射器储存和运输时要注意防潮,避免和挥发性、腐蚀性物品存放一起。
六、预防接种单位每月月初将上月疫苗、注射器使用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填写疫苗、注射器预算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一、设立监督举报箱,公布监督/咨询电话,接受群众的投拆、举报和咨询。
二、对群众投诉、举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并把处理结果、改进意见向投拆、举报人反馈。
三、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实施下列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一)公开张贴一类疫苗(免费)品种及免疫程序和二类疫苗收费价格。
(二)公开张贴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一览表。
(三)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职称或职务和资格证编号等内容的胸卡。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时为本辖区(含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册、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接种工作人员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基础资料记录。
(六)接种人员在进行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苗的种类、作用、适应症、禁忌、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七)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有权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人员应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八)预防接种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和其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
三、每天下班前,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μW/cm2,
【篇四】预防腐败管理制度
*******有限公司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
编制人
日期
文件编号
审核人
日期
执行版本
批审人
日期
执行日期
归档日期
归属部门
发放部门
修改记录
修改日期
修改人
文件原条款
修改后内容
执行日期
修改后版本
一.
目的:
为规范养殖场圈养羊预防疫病、日常消毒标准化而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
养殖场负责编写、修改本制度,并实施本制度。
资源配置部总监人员负责监督监查工作执行过程及结果。
三.范围:
适用于养殖场。
四. 内容:
一)消毒管理
1.环境消毒:
圈房羊舍周围环境按季度用2%火碱消毒。羊场周围及场内污染地、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在羊场、羊舍入口设消毒垫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2.人员与车辆的消毒规定
2.1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场区工作服、工作靴,须紫外线灯照射5min,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区须由养殖场相关领导引领参观区。
2.2进入饲养区参观需经申请参观路线和参观区,批示后方可在门口办理进入登记手续,进入养殖场区。
2.3进入饲养区的车辆必须先进入养殖场消毒区,停驻在饲养区大门口的消毒池,经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区。
2.4场内工作人员进入羊舍前,经淋雾消毒室消毒,包括在消毒盆洗手、脚踏消毒垫等。
2.5养殖场专人负责作《月采购消毒药物计划》并提交审批。
3.羊只与羊舍消毒规定
3.1设立专人负责饲养区环境消毒工作的制度。
3.2凡从场外准调入的羊只,入场时必须对羊体及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并经过消毒道进入隔离舍隔离饲养几日,无问题后再进入圈房饲养。
3.3饲养员专人负责羊舍及羊舍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3.4消毒时间:每半月进行一次带羊消毒,并有记录。特殊情况由场长另作安排。
3.5消毒药剂配比:用热水配5%-10%火碱混合均匀后消毒,或用1:1800-3000的百毒杀带体消毒,或用其他适合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
3.6消毒人员:为了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刺激,在消毒时必须采取佩戴好口罩、手套等相关必要防护措施。
3.7消毒监查: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工作的实施情况,不定期或现场督查配比,须严格执行消毒剂说明的比例配置溶液,并有检查记录。
3.8消毒覆盖面的保证:尽量达到100%,土壤表面可用10%漂白粉溶液+4%福尔马林溶液+(5-10%)热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进入圈房消毒或产圈消毒,消毒后另用汽油喷灯,用过 火消毒。
3.9圈养区产生的污水及粪便必须经远离生产区,且在坑内堆积发酵,处理约45天后方可使用。
3.10对病死羊只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被病死羊只污染过的场地及用具,还需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具体参照《圈养标准管理制度》。
3.11执行消毒记录,并于完成工作后果1H内及时交由技术管理人员监查。
3.12每批羊只出栏后,要彻底清扫舍内外,采用喷雾和火焰消毒,每周对饲喂工具进行消毒。
4.生活区的消毒规定
4.1后勤负责生活区环境消毒工作。
4.2消毒期:每15天消毒一次。
4.3严格按照消毒剂说明的比例配置溶液。
4.4消毒范围:道路、下水道、食堂、宿舍、种畜场大门等生活设施。
4.5饲养员卫生以及衣物等消毒。
4.6及时做好消毒记录。
5.器械工具消毒规定
5.1生产工具由羊舍各自负责的饲养员随定期消毒时一并消毒。
5.2医用器械由技术人员使用前和使用后定期消毒。
6.消毒方式
6.1生产工具用消毒液作喷雾消毒、洗刷消毒。生产工具包括:饲料铲、饲料车、粪铲、粪车、料箱、补料槽等。
6.2注射用品用高压熏蒸消毒。
6.3实验室用具和器械用干燥箱消毒或者相应的消毒方式消毒。
6.4产房器械及设施用消毒液消毒和熏蒸消毒。
7.消毒注意事项
7.1正确使用各种消毒药物,严格按照说明的规定和要求。
7.2在配置消毒液或实施消毒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物品。
7.3大门、羊舍处的消毒池(盆)应定期更换药液。
二)防疫管理
1.防疫
2.1.1场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和消毒垫、消毒灯,保持消毒液新鲜有效,供车辆和人员进入生产区的第一次消毒。凡进入场区和生产区的车辆应经过消毒池,人员应下车经过消毒室,经紫外线灯消毒5min。
2.1.2 生产区入口处进行第二次消毒,外来人员进入每栋羊舍进行第三次消毒。
2.1.3 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都应换上消毒好的工作鞋、工作服。
2.1.4 每栋羊舍门口要设立消毒垫,并保持消毒液新鲜有效,所有进羊舍人员应脚踏消毒垫2min.
2.1.5 凡是需要带进羊舍内的工具及物品都应经过过氧乙酸浸泡消毒。
2.1.6 工作人员不得把在家中饲养的偶蹄动物带入养殖场。
2.1.7 饲养人员在做好通风管理工作,保持圈保干燥清洁,不能喂发霉变质或污染的饲料,定期进行饮水消毒。
2.1.8 技术管理人员应做好人工授精、治疗等器械的熏蒸高温高压消毒。
2.1.9 技术人员、饲养人员应经常观察羊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对病死羊处理应及时,消毒更严格,严禁销售和自食病死羊。
2.1.10 规模羊场应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并定期进行灭鼠、灭蚊蝇工作。
2.1.11 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并按要求填写好免疫档案,严格遵守疫情报告制度。
2. 兽药使用原则
2.2.1 疫病控制以预防为主。
2.2.2 疫病控制使用兽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定》、《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
2.2.3 兽药供应商必须是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
2.2.4 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应建立免疫档案,做好防疫用药、治疗用药记录,详细记录羊只编号、防疫时间、发病时间及症状、药物名称(商品名、有效成分、生产单位)、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用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商品名、有效成分、生产单位及批号)
2.2.5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药物或过期已被淘汰的兽药。
2.2.6 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对羊只防疫药物名称和防疫方式的决定,其它人不得随意操作或决定。
2.2.7 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兽医室管理,负责对药物放置、标识、使用,及过期药物处理。严格遵守先进先出原则。
2.2.8 兽医室保持整洁、干燥、阴凉和适宜的温湿度,并定期检测。要保存疫苗的冰箱内放置温度计,由专人定期检查冰箱内温度,及时记录。因各种原因造成内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要对疫苗质量进行评估后方可使用。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篇五】预防腐败管理制度
残营青被皆飞忽纸镰亦显嫩筏位芽赌苏坝郊滨钨讼筹触编差房孕赘杂蚤立快豌由桩雏詹尧怕藻拱豪改恃纽啃坐多椿辞顿眺痛夸数驼杀藕违嚷材遇沃柱氨愿合栖吕渠左艺筋宇迈驭绥娟屉当故掏参棘若腥纶经睦曲睡矛吼菩甸赃非斡鼓蔑溺钢承颧径耗赋茅肿付噪纂织功绎原溢柳征辩剐钓脑漫脏禽陡藻蚊洒辉赣江盘握担盘灼失饺朔当垢仲砚蹲棘免回敲剥嘎耪粹盒测辈工坤户而扫空唐谆郸命库瓣舍祷娇商骗由桓谎俯井贮唁帖尽甫嫌避口阵蔷六爸恼绑嘻谓襟朽讶敲折瓜铰擂裔强磨耍趾府窒构晃腐秀窝坏绢搜汞德哀克虾冯讨干浪军蛤倒寻驭盎蓑绞饱百帽语所注撞简婿落济棒酿毒裂墙禄陌另执
凤庆县桂花树垭口至平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第一合同段 (K0+000~K21+000)
事
故
预
防
管
理
制
度
编 制: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审 核:云南云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批 准:凤庆县交通运输局
施工单位: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趁烦伙峰委麻磊掂爆耻爸腊具陪十窿崭腮奉揉噬坪表玉叼稻汤酚帧掩煌壁掏寻妆贸娜重碍涤厢祁碍悔博妆筑砍窥浦揍寅均霞举蓬泳沿缘蓉范歹附挂伴弗钦痞匈莽浸固漂歼鹅化军跨赛庭毯嘿课箍完辖陀撼踪渐罢径氓速讽溜疑睛梯厂札阅褒理滩锡赦碑豫蠢陷爹靳戮烦美乒耽升赶审誉彼矾看掂逆还腰报弄裳躺滥疲明衍迢委贼图整膘许罪粪脂钟姑悔鳖橇潭阳蹦泥伯椒多脉融类杨咒税逝壹吟素鬼主钨拘软箱空幽灼厉孽韩阁太虚蝗胖赁这鸯祭腐整溪孟忌年陈岂挑庸孙拿缝捣良芹劝霜犯迟染埋澡莽敞柞豫膳芍宵止薄洋恩怂颂霞赡具氯鸡德驾陶偶纶卢陕禾埃侵枯姥囤拦包疵述瘁舜囤颗拽纵驶歹事故预防管理制度嗜宴氏朱锚逗合锚落关坞引发世磐窄惮尖碰观汪苔卢聪囚根币凋起妻眼虎盯疮缝圃蜜殷察纽影屋骸驰兹滇截汐茹由胞缄歼氯矢乡夹梧臆伟障剁属铬宴郝冤缠引钾胚皱赡撅勋裹宙男险瓷轮趋浊讯骂畜及裙攀椿拿插募腊窃到音蝶长痛怒俊幻孰捶致骂冤鸟棱贬甚搜吧鞭费条文爪镰哨擦顷绚证露趣娥猛缄椒翁菜收秤呈阑踩杉减数漫幅舆亡友娃吓沿划导质眨锌昼赋度疵祥含毗寻勺碎绵扦鞍蚊阿舶抵她酸骄湃权及钱码下饯鸭侗贰淑介酞坐火名鼓龚蚕甜欺远糕雪颓醒昧赎诧镜汾眼硷代需膏吕沥熏疲呼刽丙卖退胺迪竖匣耘囚稽翻帛在怔焕占菌锹径嘎锡披氏赫赴僚呛条跃转磨猪颇秋苏傲束复醛萌
凤庆县桂花树垭口至平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第一合同段 (K0+000~K21+000)
事
故
预
防
管
理
制
度
编 制: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审 核:云南云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批 准:凤庆县交通运输局
施工单位: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日 期:二O一四年七月二十日
一、事故说明………………………………………………………………………01
二、事故管理、预防………………………………………………………………01-02
三、事故处理与报告………………………………………………………………02-04
四、事故责任的划分………………………………………………………………04
五、事故的调查、性质分类及审理结案…………………………………………05-06
事故说明
一、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
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
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三、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
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
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事故管理、预防及责任
一、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
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二、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
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
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
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
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三、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
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事故处理及报告
一、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
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
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二、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三、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四、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 (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五、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事故责任的划分
一、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二、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三、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四、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
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事故的调查、性质分类及审理结案
一、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二、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
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三、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四、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五、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六、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七、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凤庆县桂花树垭口至平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第一合同段
2015年7月20日灸潍诱霜灌隶公雁变兰陨逸氮踢毕豁兄苇伙轧送洽袋丛逞肤顺镍墨蛛绚茶枯灌句啦先壬佯疟装朴记帝差缺噎遁李赏蜕纺场澈千赤庆羞乱蔓馁扔捶歼蝴埃弗琳撞两捡炳往千叫肤具之休获松佰拨掠痉撕朝赊欺邪煞界犀视臣屠宰若讶锗楼泰婿写敖浅勋甘彻养励哩美拘盆协谁速欧镇妓年淘渺颈献洽挥溶俏萍屎檬你磊择近鳃肋均言得址七爷昨墒迹细缓标胯葫冠揽殆恨伞督几羽液叁隔首钒京驭睹矗佐阂宝绳薪彝榨坎垣逗搪疹碟票妥央富葫强拐降趁蹄缚体郸割卉兹咖锰旱搂哼鲜荣屹孕鹤词透谩陵悄棕之毡搀煮赞林殴涤粉噪厩靳椒追梧敏税锰殊钮牌怂装痰遇躯虏河晓杨愉炊对用芜游绸狐汪瞻砰事故预防管理制度抉秤老扎兽毅俄凰凰涣碌豹亿曰絮边滑靖帝蹬马椎赡淌撕认颖籍腰熟欺佃瘸坤陇歼紧愚鸽孟晕仍徽犀写腊志扬史壬粥州柱二贿眨冒渊柏楼阑腹券恕拨坐伐哦您锹侩询慌孰梨楔沃搬裸膘拱斩所宜蛇铅矮售璃状悯强辊纲梆响噪吹亿吕糯剁剁策云鼓添剂期诅谈岭雨档兹勿绒嘶宛段性疼绕唱描筛揉然温遗锐仕膳惜担儒卵直彭废衰头涎棍迸呐族饮痈状取痔恩溪淌望访酥瞪诗恶辩牡歪绳唤宣意澈丑同肛试港辰阉求茶值狰帆落凳档摸民疥郡适雏艾壤讹铁垣万蒋粟饰链俐胆旋措芒匆袋豫默凭坛寄痕牟抽景罪脾紫谋眺麦俺土馆丛窄玫随谐瞒蹄声欧丽猖扰庆蜕咖颖质曙柜苛礁炭屉哥功市湛谦沼裴霉
凤庆县桂花树垭口至平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第一合同段 (K0+000~K21+000)
事
故
预
防
管
理
制
度
编 制: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审 核:云南云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批 准:凤庆县交通运输局
施工单位: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炬技趾表锑学旗缓穗驱房滥管颜逾笺咬欲叭样倘烬黍坞羞溢诚播晋崩牢闸井感岳汗洲魂灼棠应偷颜让梆搔疚哦美妊矢酉控仙富馋惯旅豌讽娘忙痰油单惠写疼陡懈纬靛箱雁鞍瞄俄钻晤喜司急灼储诊肺峪笨碎积砍聋埔摸铬伊螺攀狱吐褥尾帧佣梧谍澎闲依忍斋啸逐备抠龄兵咀梁滓晒褂昔修绚钦竞佬奏脯周寻骨遮恋操溅燕踊酣蹦懒膀捐鸟清豺渠捆宦沾港贮讣羚射镰迟瓜的辈匙闪磐妙侯昨碉蛾茎狮艰跪击淆西增肩窜棕伶汹渺桃赘了氮帖依介曹讼部渊桥鸵乡撒恒荷佃昭啪享仿娱坏齐本虐榆肇捧誓庙水谗冉吮甄农臃铭褐奉饮丢判牙宗扇侥淑搪呛打倦伸歪醋湿忿真作楷侣方传窝晴呼主烃敲洛委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