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纪检网评文章

时间:2022-08-24 15:40:1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纪检网评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纪检网评文章

纪检网评文章6篇

【篇1】纪检网评文章

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

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
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

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

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
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

  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

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

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

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
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

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

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

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
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

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

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

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

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篇2】纪检网评文章

如履薄冰再出发

2018年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本网专评”栏目中刊发了排除错误思想干扰系列谈之一《反腐败绝不可能缓一缓松一松》,文章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说到就要做到,缓一缓、松一松注定是别有用心者的痴心妄想。”当前社会上对全面从严治党还存在一些杂音噪音,混淆视听、扰乱民心。如有的人认为老虎打得差不多了,反腐败可以缓一缓、松一松了。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工作者,“缓一缓、松一松”的想法是不可以有的,因为要想完成“中国梦”必须反腐败,腐败就像人的欲望和想象力一样永无止境,不反腐就会失去民心、亡党亡国;
“缓一缓、松一松”就会让别有用心者有喘息之机、卷土重来。为了完成控制腐败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千辛万苦,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赢得了党心民心,目前我们的各项改革正让反腐败形势占据优势、胜利在望。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经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笔者也认为只要是有权力的地方就会诱发腐败,只是腐败的轻重不同而已。影响腐败轻重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方面主要是行使权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决定;
客观方面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朋友圈环境等决定。

主观方面从人的本性出发,刚刚出生的孩子就会吃奶一样,获得权力的人是不可能没有私心的,至于腐败的事情做与不做都是由行使权力人的思想境界所控制,从不能腐不敢腐到不想腐也是个人在思想上的转变和提高,所以中国共产党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为完成不想腐的目标,逐步改变着行使权力人的思想境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已常态化。客观方面当人人都将腐败视为习以为常的时候,你就会对腐败失去免疫力,所以必须要有一批人反腐败,要用道德、制度、纪律和法律等控制腐败的蔓延,我们的制度和法律正在通过改革逐步完善,正能量已占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上。

当笔者看到这篇《反腐败绝不可能缓一缓松一松》的文章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我们纪检监察工作者是反腐战线的前线部队,我们更不可以有“缓一缓松一松”的思想状态,当社会上还有“缓一缓、松一松”的声音,我们倍感焦虑、如履薄冰,这些杂音噪音会影响中国的发展,会导致全面从严治党的失败。目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纪检监察工作者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我们要以如履薄冰谨慎的态度对待反腐败的形势,要用改革的先进武器铲除腐败的萌芽,不可停息再出发。

【篇3】纪检网评文章

网评网评文章篇


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

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
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

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

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
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

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

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

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

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
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

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

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

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
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

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

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

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

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篇4】纪检网评文章

网评网评文章篇


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

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
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

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

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
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

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

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

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

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
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

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

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

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
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

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

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

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

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篇5】纪检网评文章




网评网评文章篇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
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
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
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
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
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
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
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

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

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
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

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
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
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
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
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
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
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

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
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
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篇6】纪检网评文章


纪检网评文章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高质量开展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持续地交换、比较、反复。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实际、结合职责要求、结合正在做的事情,总结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持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一体推进既是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不敢突出震慑、遏制,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不能软;
不能强调制度、治理,着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视;
不想依靠思想、党性、觉悟,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现代文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作为治理腐败的根本。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融合,适用于纪检监察各方面工作。要自觉坚持一体谋划实施,加强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建立,探索三不贯穿融合的实践载体,切实做到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标本兼治。
坚持稳中求进、坚决稳妥。稳中求进是总基调,高质量就在稳中求进中实现。坚决和稳妥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哪方面都不可偏废。执纪执法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严肃性,一定要把握好稳中求进、坚决稳妥中蕴含的辩证统一关系,

知道在什么根底上稳、怎么稳,往什么方向进、进什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以稳促进、以进固稳、行稳致远。
坚持实事求是。这是高质量开展的生命线。纪检监察工作涉及对人的评价和处理,关系党员干部政治生命,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考验的是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度,必须做到党性坚决、心底无私、敢于担当。核查既有查实也有查否,处理既有从重也有从轻,政策既讲统一也讲区别,都要坚持原那么、公正无私。要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做到本领高强,善于全面、历史、辩证对待问题,坚持现实为上、证据为王,精准量纪执法、追责问责,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坚持发挥组织作用和系统优势。纪委监委实行委员会制度、双重领导体制,对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组织作用,有着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组织原那么和纪律规矩,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善于调动大家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心情舒畅、团结共事的环境气氛。要注重发挥系统优势、系统作用,推动中央、地方、基层上下联动,机关、派驻、巡视左右衔接,构成推进高质量开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纪法情理贯穿融合。这是进展政治把握的根本原那么。纪是党内规那么,法是社会准绳,背后有情有理有温度;
情理不是私情私理,而是蕴含着人文关怀、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必须贯穿施行、相得益彰。实践中,要既讲依规依纪依法,又讲思想政治工作;
既讲原那么性、坚决性,敢于斗争,又讲政策性、精准性,善于斗争;
既讲除恶务本,又讲树德务滋,切实做到对纪法情理的贯穿把握和综合运用。要心怀大道大德大爱,统筹运用党性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慑,在思想教育中释纪释法,在执纪执法中传道传情,以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启发良知、唤醒党性、感化人心,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工作、边总结。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具体运用,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方法。纪检监察工作面对的是变化的对象、变动的情况,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变动,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促进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坚持眼睛向下、心系群众,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研究经济社会开展给正风肃纪反腐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分析纪检监察工作如何跟进、顺应、借力,从而更好地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规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规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履职尽责、提供保障。

纪检网评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我们的党员队伍出现了党性观念弱化的现象:有的只在开组织生活会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是党员;
有的记不住自己的入党时间和入党引见人;
有的对入党时的誓言、入党志愿书内容印象模糊。有的党员履行义务不自觉,交纳党费靠要根本靠问、过组织生活根本靠催;
有的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转了正靠后站,自我要求不严,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
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先进性意识不强,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站不出来,危难时豁不出去,思想觉悟、奉献精神有时还不如普通群众。

党性观念弱化的根子在于党员干部对待利益问题时出现了偏差。古语有讲:欲多那么心散,心散那么志衰,志衰那么思不达。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反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品德。如果党员干部整天盘算个人的小九九,必然分散精力,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增强党性观念,我认为必须要强化四心。
在待遇面前要保持知足心。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之心,是一种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奉献之心。有的党员干部整天抱怨条件艰苦、生活贫苦。但在广阔群众心中,党员就代表着艰苦,奉献是我们的勋章。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保持知足心,摒除不当不义之欲,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对物质待遇多一些淡然,不攀比那些超标准、超规格、超范围享受待遇的事。在生活待遇上知足,就是保持共产党
人不变的初心,保持共产党人先忧后乐的情怀。党员干部应该感到知足的,是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一切,应感到不知足的,是许党报国永无止境、提高本领永无止境、提升人生境界永无止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必然会让自己掉入欲望的圈套不能自拔。我们党员干部应思考如何做人、为何入党、为谁用权等问题,淡化名利思想,崇尚简单生活,把知足扎根于内心、落实到行动,一辈子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名利面前要保持平常心。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一直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要多想想自己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有组织关怀和爱惜,要常持平常心,怀着感恩的心态做人做事。唯有如此,人生才会变得豁达淡定。
在事业面前要保持进取心。事业是奉献社会的舞台,是践行宗旨的平台。我们少数党员同志存在着小进即满、小成即安的心态,总是这山看着那山低,一直在党员队伍的中游徘徊,还自认为干得不错,缺乏青年党员的拼劲和闯劲,站排头、领先锋、争第一、创独一的劲头有所欠缺。人总是需要有进取之心的,一个人如果丧失进取之心,就会精神萎顿、碌碌无为。进取之心是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根底,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动力。我们正置身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尤其需要保持一颗持续进取之心、一股激
情勃勃之气,励精图治,开辟创新。无数现实说明,只有那些敢想大事、敢做大事、敢成大事的人,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开展,才能持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那些因循守旧、瞻前顾后的人,只能迟滞事业的开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在纪律面前保持律己心。《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共产党人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说的都是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于恪守党的纪律这个严重问题,每名党员都应以见善那么迁、有过那么改的胸怀,认真查找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醒醒脑、提提神,震撼思想洗礼灵魂。要把纪律规矩常记心中,做到不该去的不去,不该拿的不拿,不该沾的不沾,不该玩的不玩,不该做的不做。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要求自己,知边界、明底线,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坚持以身作那么,发挥表率作用。
司马光言: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保持四心,强化党性修养,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根本素养。我们党员干部要时辰保持四心,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为党和人民建新功立大业。

纪检网评文章
在许多人眼中,无论是纪检监察工作还是纪检监察干部都略带奥秘色彩,时时被贴上特殊的标签。但当我有幸参加
纪检监察干部这个集体,我才发现,纪检监察干部确实特殊,他们是一群秉公执纪、无私奉献的特殊战士,时辰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
纪检监察干部都有两副面孔,走近群众展笑脸,监视执纪唱黑脸。作为基层纪检干部,就要持续聚焦扶贫领域的微腐败,紧紧看住、从严管好群众的命根子、钱袋子,每个人都能够精准识别低保帮扶对象,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者严惩不贷,全力遏制严惩骗取低保金等行为,更是要杜绝人情保、关系保,数字脱贫、被脱贫等假脱贫现象。在违纪违法问题面前,必须坚持原那么、铁面执纪,用双肩扛起正风肃纪的责任担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因为这不只是职责和使命,更是道义和初心。
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作表率,既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一直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恪守党纪国法,又要坚持以现实为根据,以党纪为准绳,廉洁公正执纪,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八小时内勤奋工作,八小时以外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底线,一直坚守清廉本色,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内功是重中之重。要准确掌握党章的具体规定,准确掌握党内法规的具体内容,尤其要精准掌握六项纪律,把握违反纪律的各种情形和具体形态,
掌握问责的情形和尺度。同时要熟练掌握运用纪律审查具体细节要求以及党言党语、纪言纪语等根本功。善于思考,理清思路,抓重点、抓关键、抓本质,破解难题,高效有序地推进工作。
我时时在想,既然我选择了当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就要用纪律的尺子管别人,就更要用纪律的尺子量自己,严守纪律、尊崇标准,在思想上架起高压线,在生活中筑起防火墙。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见之于行。〔和平乡杨彪〕

推荐访问:纪检 网评 文章 纪检网评文章 纪检网评文章 纪检网评文章汇总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