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4篇
【篇1】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24节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学校文化构建的理论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梳理提炼我校的办学理念。
2、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探索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促进师生健康、持续、高效地发展。
3、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4、在校本课上,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观察自然与社会生活,小绘本的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24节气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调查问卷 课件 小绘本制作用的A4白纸
活动的成果:小绘本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来上一节校本课,你们听过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的叫法吗?这是我们中国的(节气)。板书:二十四节气
2、播放视频《节气歌》。
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
3、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了解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1、你知道我国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吗?交流资料
2、节气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节气有什么意义?交流资料
三、进行问卷调查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说一说节气这个话题。(出示课题)
你对二十四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调查。 (拿出问卷,完成调查问卷。)
2. 统计、分析问卷。 我们来统计一下。
第一题:(预设:大家对节气的由来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题:(利用EXCEL表中的柱形图形,进行对比) 观察这个条形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同学们对洋节的习俗比较了解,对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缺乏了解。)
3、小结: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在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出示:有价值)
你对24节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呢?
4、了解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
1、多媒体出图
从图上你看除了清明节的什么特点?
预设:
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古诗词
⑵扫墓、踏青、吃青团……风俗
⑶多雨 天气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⑷“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瑞雪兆丰年)谚语 其他节气
1、你还知道哪些节气?指名说
2、你知道这些节气的哪方面的知识?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拓展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24节气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五、课题研究
1、提问:如果想对节气了解得更多、更深,可以怎么做?
2、指名说:
预设1:收集资料、访问等方法。
预设2:进行课题研究。
小结:刚才一些同学所说的都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确实就如他们所说,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就我们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研究就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
3、学生自主选题
下面我们就以生日在同一个节气的同学分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共同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作为你们的研究课题,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出示:感兴趣)
讨论2分钟,指名1—2组交流。(出示:可操作) 互评。相机举例,规范课题名称的表述。
小结:我们从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这三个方面考虑,选择了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准备进行研究。希望大家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节气的了解。
4: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生日节气研究成果
六、把自己的生日节气研究成果制作成小绘本
【篇2】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认识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选题背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诗词大会”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到中国近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教育契机。而张庄子学校坐落于农村,大部分孩子都是农民出身,他们生长在农村,感受农村的淳朴气息,非常有必要了解农民的二十四节气,因此,《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综合实践课在学校展开了。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问题来源于生活,能围绕日常生活提出问题,养成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搜集信息,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并能将此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关途径,初步学会查找、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之整理成有用资料的过程,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了解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搜集、认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体验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和重大发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了解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分类整理。
活动难点: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四、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选题与准备,活动与体验,分享与评价,拓展与创新。
(1)、选题与准备
准备一:选题分组
在开题课上,为学生们展示《二十四节气歌》和《二十四节气诗》,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们对二十四节气有初步的了解,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纷纷提出自己想要了解二十四节气哪方面的知识,老师根据本班人数,将所有同学分为四组,学生们自愿结组,每组7人,各组员选出组长,由组长领取本组感兴趣的知识任务并制定活动方案。
每组根据《二十四节气歌》选择第几句诗中所包含的节气知识,并搜集相关资料,例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相关历史,搜集这些节气所对应的时间、在全国地点的习俗、与这些节气相关的天气变化等,还例如在某个节气应该多穿衣服,在某个节气农民伯伯应该播种或者丰收,在某个节气某种动物开始冬眠或者苏醒等等,让孩子们体会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二:搜集资料指导
搜集资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阶段需要一课时来完成。
(1)确定搜集的资料内容
第一组搜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第二小组搜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第三小组搜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第四组搜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制定相关知识表格,涵盖每个节气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让更加清楚明白各自的任务。
节气 来历 气候变化 物候特点 习俗 谚语 (农事诗) 农业生产活动
(2)确定几种搜集资料的途径。
教师先询问学生如何去搜集你想要知道的信息,孩子们纷纷提出各自的想法。例如:上网查找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对身边的大人进行采访等。上网和查阅资料时,能够整理出有用信息,采访大人时要做到大方有礼貌,及时记录重要内容。
(二)活动与体验
准备工作完成后,进入活动第二个阶段——活动与体验。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预定的方案积极行动起来。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每个小组搜集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许多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但孩子们搜集到的可能比较凌乱,因此需要组长整理成册,也许整理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是这完全不能阻止孩子们的热情。
孩子们在搜集的过程中体验自己动手动脑的快乐,掌握中国二十四节气各种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真正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分享与评价
各组派代表用幻灯片、录像、照片、电子文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这里面包含着孩子们查阅的书籍、网站和采访记录单。当然有些节气的相关知识孩子们搜集的并不完善,这时候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和订正。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展示结果之后,孩子们亲自画手抄报,展现自己这一阶段的收获,可以有自己对某一节气的理解,也可以有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赞美,也可以传达自己对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敬意。老师们将这些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示。
(四)拓展与创新
通过搜集资料与整理,学生们增加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农耕文明的敬意,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具有不灭的文化价值。在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与大自然节奏是同步的,而在现代农业气象学兴起以后,很多地区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象资料相结合,编制农业气候历、农事历或农事活动表,使古代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相互参照,补充,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孩子们会有很大的成长:小组长们提升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组员们学会了合作与探究,收获了友谊。孩子们掌握了更多的气象知识和农业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篇3】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24节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学校文化构建的理论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梳理提炼我校的办学理念。
2、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探索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促进师生健康、持续、高效地发展。
3、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4、在校本课上,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观察自然与社会生活,小绘本的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24节气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以生命、生长、生态教育为核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喜欢探究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调查问卷 课件 小绘本制作用的A4白纸
活动的成果:小绘本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来上一节校本课,你们听过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的叫法吗?这是我们中国的(节气)。板书:二十四节气
2、播放视频《节气歌》。
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
3、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了解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1、你知道我国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吗?交流资料
2、节气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节气有什么意义?交流资料
三、进行问卷调查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说一说节气这个话题。(出示课题)
你对二十四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调查。 (拿出问卷,完成调查问卷。)
2. 统计、分析问卷。 我们来统计一下。
第一题:(预设:大家对节气的由来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题:(利用EXCEL表中的柱形图形,进行对比) 观察这个条形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同学们对洋节的习俗比较了解,对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缺乏了解。)
3、小结: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在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出示:有价值)
你对24节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呢?
4、了解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
1、多媒体出图
从图上你看除了清明节的什么特点?
预设:
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古诗词
⑵扫墓、踏青、吃青团……风俗
⑶多雨 天气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⑷“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瑞雪兆丰年)谚语 其他节气
1、你还知道哪些节气?指名说
2、你知道这些节气的哪方面的知识?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拓展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24节气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五、课题研究
1、提问:如果想对节气了解得更多、更深,可以怎么做?
2、指名说:
预设1:收集资料、访问等方法。
预设2:进行课题研究。
小结:刚才一些同学所说的都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确实就如他们所说,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就我们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研究就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
3、学生自主选题
下面我们就以生日在同一个节气的同学分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共同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作为你们的研究课题,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出示:感兴趣)
讨论2分钟,指名1—2组交流。(出示:可操作) 互评。相机举例,规范课题名称的表述。
小结:我们从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这三个方面考虑,选择了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准备进行研究。希望大家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节气的了解。
4: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生日节气研究成果
六、把自己的生日节气研究成果制作成小绘本
【篇4】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冬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由来、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学习包饺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唱节气歌,引出话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聊聊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咱先一起来唱一唱《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 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板书:冬至)
二、冬至的由来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冬至节气的信息?(交流)
2.预设: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2)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面受日光的照射的角度来说,冬至这天是太阳运行到了南回归线的极点,所以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3)时间: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4)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说白了就是“春节第一,我第二”,敢直接和“春节”相提并论,怕也是没谁了。
三、说冬至气候
1.冬至气象谚语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以冬至日先后,及当天天气情况推测往后的天气。各地的俗话这么说:
冬至晴,正月雨;
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
冬至雨,新年晴。(湘)
冬至冷,春节暖;
冬至暖,春节冷。(粤)
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下雨(寒冷),那么过年一定晴天(暖和),反之,如果冬至放晴(暖和),过年就会下雨(寒冷)。
2.九九歌
“冬至”意味着寒冷冬天的来临。大家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叫做“冬九九”,也叫“数九”。冬至一到,就进入我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数完“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候天气就暖和了。
人们还根据根据“冬九九”的气候情况编了一首好听的《九九歌》,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1)指名读。
(2)齐读。
(3)读了“九九歌”,你知道一年中最冷的是什么时候?
所以,在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四、冬至三侯
1.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冬至三候分别是:蚯蚓结、麋角解和水泉动。
2.指名读相关资料: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因此,在潮湿阴冷的土壤中存活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以休眠的姿态,静候春天的到来。
麇角解:麋鹿俗称“四不像”,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在我国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雄麋鹿有长长的角,每年冬至前后,它们的角会自然脱落,要到第二年夏天才会长出新角。
水泉动:冬至之时,山中泉水已感受到阳气之温热,虽然表面还是冰雪苦寒,但冰面之下已有泉水在流动。
五、说冬至习俗
冬至的习俗有很多,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过冬至的吧。
1.祭祀活动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皇帝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2.尊师礼节
我国一向有尊师的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也有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分享节日快乐。还有地方赠长辈鞋袜,在日影最长之日祈求长辈长寿。
3.九九消寒图
(1)在漫长寒冷而又难熬的“数九寒天”,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在民间有歌谣:“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出示2017年启东冬至节后的天气,小组合作涂涂“九九消寒图”。
(3)还有一种“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一直等到八十一个花瓣都涂上颜色,春天也就来了。
六、冬至饮食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冬至的饮食习俗可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最流行的当属冬至吃饺子了。(播放视频)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回到家乡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很多老百姓的耳朵冻烂了,心里十分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送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所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你还知道哪些民间习俗呢?(学生交流)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祈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赤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5)苏州冬酿酒
苏州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6)宁夏吃“头脑”
宁夏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3.听到这么多关于“冬至”的饮食习俗,真让人不由得感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啊!
七、冬至小诗
古人重视过冬至节,所以留下了许多关于“冬至”的小诗。
1.学习左河水的《冬至》: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左河水的七言绝句《冬至》以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笔触描写了冬至的气侯特征及草木花卉生长状态。
2.学习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难得舒适的心情。
八、学习包饺子
1.说了这么多,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老师“包饺子”,交流包饺子的步骤? 板书动作词:拿、舀、放、沾、捏、合……
九、实践作业
1.体验:观看“花样包饺子”视频,回去尝试包各种各样的饺子。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推荐访问:立夏 节气 上册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跟着节气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