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孙武故里【通用9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武故里【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武故里【通用9篇】一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功夫表演。
第一组表演是全部人来一次,一分钟前,我坐在椅子上想,我的技术一般般,千万不要出丑呀,1分钟后,主持人大声的喊着,我们听见了声音马上冲出教室,在操场上集合,我在做马步时,两脚发麻,站不起来,我在测试的时候,结果一摔,摔的肿掉了,比赛结束后,我的脚步很慢,经几天的努力和汗水,再次练成了,我们都轻松又飞快的跑进现场。
我坚持了一个小时还没倒,只剩我一人留在现场,这时我的身体有一股暖流,像一小溪一样慢慢地流淌。
比赛结束后,我虽然没有得到名次,但是我认识到只有汗水,才有收获。
孙武故里【通用9篇】二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到现在也看了不少,但还能记住的已不多,某某帮某某派某某大侠记不清了,什么刀什么剑也忘了,但有一样,似乎烙在了心底,始终忘不了,那就是友情。
《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吸引我的不是李寻欢的例无虚发的飞刀,不是阿飞神鬼莫测的快剑,而是郭崇阳——郭崇阳的精神!为了帮助阿飞重新振作,郭崇阳挑战荆无命,身亡。其实他的剑法在荆无命之上,但他的死却可以让阿飞看见荆无命留在他身上的剑招。他的前途本可以很辉煌,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阿飞是李寻欢的朋友,李寻欢是他的朋友,因为友情!《七种武器之孔雀翎》里,孔雀山庄少庄主把镇庄之宝孔雀翎借给高立,因为友情;
高立把孔雀翎丢了,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因为友情;
少庄主为了自己的朋友不再内疚,告诉他“真的孔雀翎早就没了,借给他的是假的”这个关系到山庄存亡的秘密,因为友情。难怪古龙最后说,这个故事写的不是孔雀翎,而是友情。
每当我看到这些地方,总会热血沸腾,你可以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飞檐走壁的灵波微步,削铁如泥的屠龙宝刀,但你不可不相信这些友情的存在。武侠世界里有,现实世界里也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只是他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比如说,某人中了唐门剧毒,无药可解,痛不欲生。有人说,杀了他,帮他脱离痛苦,这是友情;
也有人说,不行,一定不能让他死,这也是友情。我不禁感叹这些友情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武侠世界如此精彩。
现在的小说里已不多见到这样纯洁的友情了,即使不多的那一些,无奈作者的水平有限,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多的是一些利用朋友,出卖兄弟的故事。在武侠世界里,你可以看到两个人抱着一坛酒对饮,喝完了把坛子往地上一摔,再分出个高低,有仇恨,也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有友情,仇恨和友情并不矛盾。
真实世界里,尤其是现在,这样的现象更少见了,武侠世界里有句话叫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叫为目的插兄弟两刀;
还有句话这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对,防人之心不可无,处处提防着别人,怎么建立友情啊,哪来的朋友啊,真想到武侠世界里,体验一下被友情包围的感觉。
孙武故里【通用9篇】三
在一个弥漫着茫茫雾霭的清晨,我来到了孙中山故居,站在门口,绵绵细雨从我们的头顶落下,我看到了门旁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走进门口,我们看到的是青松翠柏,绿浪滚滚,青草繁茂,宛如蓬莱仙境一般。从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中,我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孙中山故居的轮廓。走在林荫道中,听着百鸟的歌声,昆虫的鸣叫,水滴下的清脆声音,看着小鱼在池塘中快乐的嬉戏,看着我也心旷神怡。
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住所,我看到了故居院南边,栽植了一珠酸子树,这棵树,是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带回来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是重点保护文物。进去参观后,我发现,这些家具大多数都是孙中山亲自摆设的。
当我来到门口时,我往右边看,那红墙绿瓦犹如别墅般的建筑,还有一个巨大的操场,操场两旁林荫小道,我就建议去那边看看。
走出门口,仔细地一看门前,引入眼帘的是那几个大字“孙中山纪念中学”,这里是中山最优秀的中学之一。那里四面环山,高低起伏的山峦,环境优雅,真是大饱眼福。这时,爸爸给了我一个要求,就是考进这一所中学。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学习的目标了,心里这团学习的火焰燃烧起来了,一定要烧到纪念中学!注意是学习的火焰!
加油!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孙武故里【通用9篇】四
徽州不是江南,却烟雨生朦胧、远黛升人烟,造着个薄雾轻笼的江南梦境,可涵婉约,可隐深情。“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她的灵动;
云锁山岚,水潋波容,是她的温柔。
倘若用一场梦形容江南的玲珑温婉,故乡的意切情真,那一定是一场回到故里的梦,一场关于徽州的梦。
倘若真的有这场梦,我一定要走过渔梁,居在宏村,游遍南屏,以此诉乡思、解乡愁、慰乡心
岁月慢慢慢慢地磨蚀,磨出了渔梁的一梁一柱,徽州的一砖一瓦。
走过渔梁老街,鹅卵石铺就的古道,细细听着年月的私语。渔梁坝流水潺潺,她见过徽州年轻如白莲的容颜,是点亮人间的四月天;她也见过徽州乡民的情深,是兰舟催发情未绝的眷念。渔梁是个故事,有着平凡的人间烟火气,也有着冷绝的高岭天外音,载着我的乡,寄着我的愁。
不经意的泼墨,便是个如画的宏村。
不经心的挥毫,便是个如诗的古城。
在一方静默的山水里,点染一隅马头墙,闲挂一面花格窗,描摹一片瓦,静候岁月来点苔。这曾是卧虎藏龙里的江湖,李慕白牵马走经画桥,玉娇龙点水而过月沼。灯火渐明,人声渐悄,宏村便归于平静。它如隐士,如道人,黑白的无声世界里,蘸点出秋水冰寒、孤舟垂钓的水墨画。青嶂掩皎月,苍山负白雪,悄悄借着二月的春风,裁剪下一缕乡思,系在宏村的黛瓦上。
南屏雨韵,山水天成。
风雨燃茶香,旧巷立良人。
南屏二字,读来便有婉约的情态和岁月的深厚。南屏的天井是徽州人的智慧,端坐室内,看阳光剥落,待四水归堂,取无为而有为,运筹帷幄于千里。有时悄悄落下一场摇曳的雨,湖光潋滟,山色空蒙,空气里渗得出墨来,像是洇晕开的山水画。青砖墙微微耸立,那是望远盼归的希冀;
清茶水燃起炊烟,那是不知年岁的积淀。这般多雨多情的季节,我的乡思也化作一滴青墨融在了地里,刻在了南屏。
研一方徽墨作黛瓦,展一张宣纸作粉墙,来梦里故乡坐一坐,是悠闲也是烟火,是诗意也是乡愁。
徽州是来路,来了才清清楚楚。
徽州是归途,离家之人的归宿。
故里梦中,梦回故里。圆一场徽州梦,解一回旧乡思。
孙武故里【通用9篇】五
话说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峨嵋山,日子过得是逍遥快活,无忧无虑,可有一天,观音菩萨让他去帮助那些贫穷的国家,说他这一身本事再不用就浪费了。
于是,孙悟空到处寻找贫穷的国家。这时,他看到了垃圾国,听别的国家的人说,垃圾国可以说是最穷的国家了,那里的人没有吹灰之力,别说搞什么生产,连饭能不能吃到嘴里都是问题。孙悟空一听,就决定去救济这个国家。
孙悟空刚飞到垃圾国的百米之外,就快受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遍地是垃圾,有的已经发臭了,还有许多苍蝇在上面跳舞,这里臭气熏天,垃圾遍布,哪里像一个国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个大型垃圾场呢!孙悟空看着这垃圾,心中好生忧郁:这儿这么多垃圾,影响了交通不说,人们生活这种环境里,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妖化,成为妖怪。于是,孙悟空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帮助他们清理垃圾。
孙悟空来到国王的住处一看,呀!连宫殿都是用垃圾造的!走进宫殿,只见国王在欣赏屎克郎和蛤蟆的一段舞蹈,还有破牙膏皮为他捶背,真是好不“威风”!再看他旁边的士兵,个个都是蓬头垢面,瘦得皮包骨头,站都站不稳,好像吹一口气就可以把他们吹倒。
孙悟空苦口婆心地劝国王要清理垃圾,国王答应了,就是要孙悟空帮助他们,孙悟空为了人民服务,当然答应。
清理垃圾可是力气活,垃圾国的人民一个个弱不禁风,哪里有力气来干活,所以只得孙悟空一个人干活了。孙悟空变成三头六臂,用毫毛吹出猴子猴孙出来一起干,可是这垃圾太多了,而且好像越干越多,虽然孙悟空法力高强,也累坏了身子。
没办法的他只有到南海观音菩萨那儿去求助。观音菩萨自然已经知晓一切,孙悟空刚到那儿,就被菩萨治好了病,并随孙悟空来到了垃圾国。观音菩萨把垃圾都吸到她的宝瓶中变废为宝了。而且,观音菩萨用法术把国王变原形,啊,原来国王是一只蛆精,难怪在垃圾国。
观音菩萨说了一句:“悟空,这本是你的一劫难,好好处理吧!”就消失了。孙悟空当然知道如何处理,他选了一个讲卫生的人做了国王,并且给了他们一个无底洞做垃圾箱。
三年之后,这个国家已达到中型的强盛国家的水准。
孙武故里【通用9篇】六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
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
点评:
作者先到鲁迅纪念馆,概括了鲁迅的生平和成就,而后到故居、三味书屋,追忆鲁迅童年、少年的生活。这个颇有章法的写作顺序看似自然,实际上是经过作者认真考虑的。文章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两次对细雨的描写,先写雨中古镇,巧妙过渡;
后写雨中涟漪,把自己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情弥散开,使结尾变得意味悠长。(青 园)
孙武故里【通用9篇】七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一首《苏武牧羊》,那千百年来传唱的英雄赞歌,把苏武在胡十九年受的苦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挥一挥羊鞭,旄落未还,忠贞不改;
望一望家乡,红妆空帏,苦上心头。
原来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失败后便新立了一个单于,和汉朝假意表示友好。汉武帝为了表示礼尚往来,就命苏武带着张胜和常惠作为使者,去了匈奴。匈奴单于对苏武并不友好。
就在苏武要回到汉朝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很早以前,有一个汉朝人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卫律的副手虞常对卫律不满,便对张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张胜帮他。可这事被卫律发现了,连累了苏武。张胜是个“软骨头”,马上投降了,可苏武宁死不降,匈奴单于便让他去北海放羊,并且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再放他回去。
春天,各种草木都生长起来了,苏武便穿着朝服,抱着那根旄放羊。饿了就挖些野菜吃,渴了,就喝雨水。夜晚,苏武时常会听到胡茄的声音,那声音令人心酸。
夏天,草长得很高,酷暑难奈,蚊虫的叮咬更令苏武很不舒服。苏武无法入眠,只有在三更时分,才能浅浅睡去。
秋天,苏武只能逮田鼠为食。秋风萧瑟,草原上不时传来狼嗥声。大雁排成行向南飞,这大雁能否把苏武的忠心带回了长安呢?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苏武还是没有投降,他抱着旄,在北海边放羊。
冬天,日子越来越艰苦了。没有食物,苏武只能吃羊毛,还要费力地用手向嗓子里塞。时不时挖一些草根。渴了就把雪放到嘴里。半夜冷哆嗦,他就把羊当做暖手炉。单于为了让苏武投降,还给他找了个美丽的女子,苏武还是不同意。
这样,时间过了15年。公元前85年,单于和汉武帝先后死去了。汉昭帝即位后,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问起苏武时,匈奴新单于却推说苏武死了。使者只好向皇帝禀告。苏武就在这荒芜人烟的北海多待了四年。
四年事,汉朝使臣再次来到了匈奴。他们看到了常惠。常惠买通了匈奴的手下人,那人便对使者说:“苏武还在北海边放羊呢!”使者十分惊讶,他心想:“不能让单于再骗我了。”他便对于单于说:“我们皇帝在上林苑射死一只大雁。大雁腿上有一条绸子,是苏武写的。他说他在北海放羊。”单于大心,急忙把苏武送了回去。
六十多岁的苏武,骑在骆驼上,身上还穿着朝服,手中抱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很多人夹道欢迎他,人们都流下了心酸的泪。
苏武,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希望之歌,一首信念之歌。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中国正是有了许多像苏武一样的仁人志士,才越来越繁荣富强。中国将永远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孙武故里【通用9篇】八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猜猜我又要去干什么啦?哈哈,我们小蜜蜂小队要去鲁迅故里参观!
我们游的地方是:周家老台门、新台门、鲁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
一走进周家台门,一股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大堂前的一株四季桂,还是周家的古物呢!
新台门原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石板地面加上青瓦粉墙把古老的房子衬托得更加典雅大方。
我真想看看鲁迅爷爷桌子上的“早”字,摸摸寿老先生的戒尺,感受一下鲁迅爷爷童年时代的情景!可惜有栏杆拦着。
有句话叫“睹物思人”,真的没错,直到现在,我的脑子里还是鲁迅爷爷的影子!
孙武故里【通用9篇】九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方可以买书。即便有买书的地方,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方式。我像一只警觉的猎犬一样,无论大人和孩子,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香味道,我一定会软磨硬泡把人家的书借来不可。因为别人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一目十行,估计我的快速阅读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桌子上读书,那是一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高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日》。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借来的。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里正炸麻花,我带你去吃。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一说,他就动心了。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喉结那里一动。我们谈妥了,三根麻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力。
《红日》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一样厚。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我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看起来了。而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鬼似的。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一张炕上。电灯的绳子被爷爷接了一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我说:“等等,还有几页,马上就好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一声,爷爷把灯关了。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没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而故事的发展又牵动着我的神经。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色,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大喝一声,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他的声音很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又钻进被窝,脱掉衣服,这一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子。
灯熄灭了。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一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手一摸,呀,手电筒。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一团,开始看书。我不时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但这样的小心,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人,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揭开了,很冷。爷爷哈哈大笑几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我说:“我睡不着啊。”这一次,爷爷没有生气,而是慈祥而又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一会儿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样慢慢远去。我赶紧丢掉手里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躺在被窝里看书的习惯。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香甜。
推荐访问:故里 通用 孙武 孙武故里【通用9篇】 孙武故里【通用9篇】 孙武故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