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第1篇一、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论文质量较差。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目前学生的毕业论文大致有两类情形:一类是论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论文初稿上交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19篇,供大家参考。
会计毕业论文 第1篇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是论文质量较差。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目前学生的毕业论文大致有两类情形:一类是论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论文初稿上交后,令指导教师尴尬不已,因为文章近乎完美,基本找不到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显然,这类论文是整段甚至通篇直接引用过来的。另一类是论文层次混乱、主次颠倒、语句不通。这类论文往往令指导教师烦恼无尽,因为文章大多是拼凑、粘贴或嫁接形成的,其结构混乱,条理不清,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后,花大力气提出修改意见,其结果是:学生往往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马上重新换题,另起炉灶拿出一篇新论文,而这样的论文或是完美无缺,或是条理混乱不堪。
二是写作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研究写作过程中得以拓宽、深化和升华。在掌握学科专业科研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经教师指导,独立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及系统表述,以达到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高职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在许多高职院校已渐成过场,丧失了通过论文写作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这一教学目的。在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写论文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无论论文做得如何,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因论文写作以及答辩差而给不及格、毕不了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其根本不遵循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不能踏实、认真地展开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不严格按照写作流程推进,往往是一拖再拖,最后随意上交一篇。一些高职院校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也只能是一再降低毕业论文的相关标准。
二、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发生改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隶属于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基本上走本科教育之路,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等与本科类同,三年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学生既非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又非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模式陷入尴尬境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不同于本科、具有自我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
高职教育立足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应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厚功底的“通才”毕业后,其可能去大学、研究所等从事学术性、研究型工作,这一层次的毕业生非常需要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即本科教育的毕业环节必须包括毕业论文,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该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定向为“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则直接进入各自的职业岗位,比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更适合去中小型及以上企业,其可以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的实务工作。可见,高职会计毕业论文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都需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毕竟,高职教育不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差异决定两者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上应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第二,知识能力结构的塑造发生改变。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着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区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重要性,注重理论基础的广博和专业理论的系统精深。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本科教育的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比较侧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较为娴熟的技艺和技能。高职教育的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集中于改造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
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培养的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经过3—5年的实践和学习,即可由助理会计师成长为会计师、单位会计主管、单位审计骨干、注册会计师等。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紧紧围绕“应用”这一主旨,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一般保持在50%左右。为了切实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强化学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做、学、教”实现一体化。三年修业结束后,高职学生虽然不像本科生那样具有厚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的理论研究与开发能力也相对欠缺,难以实现在某一领域对学术观点、学术流派以及学科知识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高职学生将理论知识予以转换,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岗位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娴熟性快速提升,缩短了与具体岗位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更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说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已今非昔比,不可等同视之。
三、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毕业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应充分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鉴于目前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着普遍、客观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及早推出毕业论文的改革创新模式,即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的更新形式,以其作为全面、综合衡量高职教学质量,检验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尺度。因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更符合高职新一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其实施过程及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再者,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都直接来源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有了切身体会,能将其所见、所闻、所学、所做融会于整个毕业设计和毕业调研中,以真实体现其各方面能力形成、具备和运用的成效。
第一,毕业设计贴切、客观、实际,彰显个性化特色。毕业设计是毕业顶岗实习的延续,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围绕这一目的,应在学生各自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按所在实习区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各小组从实习单位(不限定具体行业和企业类型)任意选取一期期初核算资料,并获取该单位当期经济业务(并非照搬照抄原单位当期全部业务量,经济业务的类型和数量可做适当增减调整)有关原始凭证的影印资料,由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完成整个账务处理程序。操作中,小组成员必须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分别可按出纳、存货、成本、固定资产、往来账款、制单、总账等承担各自岗位工作,协同完成全过程任务。除手工核算外,各小组必须同时在计算机上进行电算化处理,可按小组内会计手工账岗位来安排电算化岗位,既达到手工与电算化同步操作的目的,又能解决学生对电算化岗位认识不足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评判各小组手工账与电算账的一致性。各小组成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必须本着团队协作的精神,努力与实习单位的会计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完成信息资料收集后,小组内部还需精诚团结、组织得当、分工明确、合作共事。来源于不同企业资料所完成的差异化的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真实水平,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寻找其职业能力的差距,还是就业前的一次综合、实地的大练兵。企业真实的核算场景和核算资料是完成毕业设计的有效契机,它是学生顶岗实习历练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强等特点。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全面考查学生会计核算基本功的扎实度,财务软件操作的娴熟度,对不确定经济事项做出职业判断的准确度,职业道德素质拥有的可信度,相关知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整合度,未来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延伸度,等等。
第二,毕业调研强调因人而异,倡导量力而行。毕业调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经过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对自己所在实习单位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资金运营等都比较熟识,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丰富了阅历,引发了思考。实践中,学生会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景进行对比,从而引发其深入思考的兴趣,这为专题调研的开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其次,实地调研的实施具有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企业的实际问题在其专业知识、能力范围内进行探索研究,选题完全讲求因人而异、量入为出。再者,毕业调研的对象具有针对性。学生所确定的调研专题都是一定环境下针对某一特定企业的相关问题。最后,毕业调研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每项专题调研都经过了解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等相关步骤。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项操作技能,展开系统的分析、论证和阐释。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差异,专题调研项目的设定必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且覆盖面广;
具有专业性、层次性且难易相当。它可以涵盖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筹资方式、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及评价、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产生与处理、企业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纳税申报与税收筹划、企业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经营规划、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价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能力及其所处客观环境做出选择。调研报告按要求完成提交后,必须经过调研评价体系的最后评定,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地分析其调研成果,认识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首先需要学生与指导教师就有关调研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沟通,然后由学生对调研报告首先做出自我评价;
其次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
最后是指导教师对其整合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评定。通过系统的专题调研,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
高职教育正在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向“内涵质量型”方向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为此,必须尽快探索出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有效之路,尤其是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合格人才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确保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会计毕业论文 第2篇
从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到修改、完成,整个过程中,我的导师xxx教授都给予悉心指导。回首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xxx老师在学术上对我们严格要求,在学习上为我们指明方向,在生活中关怀备至,传授我们知识的同时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论文写作过程是我在研究生期间学术方面收获最多的时期,这离不开xxx老师的耐心教导、思想启发。xxx老师为人谦虚,在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吝鼓励,循序引导,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上亲切关怀,谆谆教导铭记于心。师恩似海,惟有不断进取,方不负恩师厚望。在即将毕业之际,谨向简老师及全家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祝福!
同时,也向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所有给予我指导和关心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袁春生老师对实证的指导。还要感谢为我论文写作提供广大学术资料的国内外相关学者,有了你们的研究成果,使我的研究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我的同学xxx同学,谢谢你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感谢我同门的同学们,他们在我个人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当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支持,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研究生时光!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会计毕业论文 第3篇
1、基于KPI的ZG研究院会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2、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研究
3、上市公司股权性质政府补助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4、分析师关注职业声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5、会计稳健性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6、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创业板高管减持信息优势的影响研究
7、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8、会计稳健性对民营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
9、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R&D支出会计行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
11、基于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
12、政府关系法律环境与会计稳健性
13、会计稳健性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
14、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初探
15、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为例
16、企业反向购买间接上市的会计处理研究
17、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预警体系研究
18、创始人更迭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19、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中国制造20XX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会计毕业论文 第4篇
[摘要]会计学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它们都属于会计,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文章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内容、作用及实际应用等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联系;区别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含义
财务会计通常称为“外部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财务信息必须按照会计准则来编制,有规范的会计信息形式,提供出来的财务信息要让信息使用者理解,并掌握这些信息反映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信息使用者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好地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为管理者提供成本及利润等信息,所以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密不可分。而管理会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财政部在会计管理促进施工指导管理会计系统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金融和商业活动的有机整合,在规划、决策、管理活动的控制单元和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还把管理会计称作“内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财务信息比较,管理会计提供的就是一组非财务信息,因为财务信息我们常用货币进行计量,但管理会计而言我们除了货币计量外还需要货币量后面的实物量等信息,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触角伸到了企业的业务层面,用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解释我们企业的业务层面,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是企业在以往的交易或事件中,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要素,并通过财务报表,向企业各方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用货币计量的,再加上一些文字说明叙述,反映了企业的资本和经济运行过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管理会计深入到业务层面,关注成本控制,改善经营管理质量,它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会计与新兴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企业管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2.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联
(1)信息的搜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基础相同,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信息基础和财务会计是一致的,都以来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原始资料为依据。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管理会计所集成企业的采购、存货、收入、成本信息才有意义,所以管理会计不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相同,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管理会计反映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决策、规划和控制,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重要信息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债权人或政府等外部相关者提供财务指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指标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管理会计中的预算、标准等数据是财务会计基本核算的前提。所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指标理论体系基本相同,并都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2.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侧重点在“创造”,它能够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谋划未来,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流程;而财务会计重在“记录”,常常既成事实,只能总结过去,在未来的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在使用方法方面,管理会计灵活,动态,比如有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绩效管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比较侧重点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功能主要是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对象提供服务,所以财务会计又是对外报告会计。
(2)定位不同,管理会计放眼于企业的未来活动,是动态的,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作用,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财务会计是记录、核算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系统,是静态的,属于过去的“报账型会计”,结局已定,只能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未来的经营开拓指导意义不大。
(3)工作原则不同,管理会计的工作手段灵活,方法多样,不受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规范的限制和约束;财务会计则不然,其工作必须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
(4)服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一方面对整个企业而言,要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计划实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对它们的经营业绩进行核算和考评。财务会计往往把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单独反映企业全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体现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营状况。
(5)质量要求不同,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往往属于未来信息,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必过于精确,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不影响其决策、判断就可以;而财务会计的信息主要是以货币价值为尺度进行衡量,它对信息的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比较高。
(6)报告种类与时间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没有种类和形式的限制,管理层认可并有帮助即可,一般包括预算、成本报告分析等;时间的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编制年报、季报、月报等定期的报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财务会计则必须按照规定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有格式要求的财务报表,也要根据账簿定期编制年报、季报等财务报表,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7)体系完善程序不同,财务会计体系比较完善,有统一的会计规范和会计模式,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而管理会计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恰恰缺少财务会计的这种特性。
(8)方向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怎么样能够既真实又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人、财、物)在各个阶段(供、产、销)上的分配、使用、消耗情况,而且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质量报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管理会计更关注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的过程,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9)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其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所以管理会计的水平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息息相关。具有较宽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水平并且又有果断的应变能力的会计人员,对于这份管理会计工作显得更适合,因为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企业对这种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会计人员有较大的需求。而财务会计工作比较基础,有原则可以遵循,有固定的程序可以执行,所以工作认真细致、业务知识扎实、能够独立操作的人员即可承担。
3结论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但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的服务工作。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它的重心不再是信息处理程序方面,更要放在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上;要从成本控制管理延展到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控制上。
参考文献:
[1]高树凤.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光华.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范文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J].会计文苑,2009(12).
会计毕业论文 第5篇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发生的赊销收入也要计入当期收入,增加了企业账面利润,但是应收账款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我国许多企业都存在实际坏账损失远远超过计提的坏账准备,大量实际已成坏账的应收账款仍然长期挂账,未作坏账处理,这样,就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一、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的措施和对策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预测实行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以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面对如此之多的原因和弊端,应收账款成了中小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项目,所以也应该有对应的合理的方法来降低应收账款的数量,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就是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而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应收账款管理主要是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即针对应收账款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加强管理,以期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以确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1、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1)建立正确的盈利观念
企业要根据自己开发的产品、现有的市场、潜在客户群以及自身状况制定恰当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将赊销业务稳定在安全水平。同时摒弃只重销售额增长不重运营能力增长的做法,改以销售额和企业运营并重,做好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让企业进入良性的成长模式。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对应收账款实行责任制管理,各个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制成计划表单,下发到各个负责人,明确权责,加强销售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落实收款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以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主要内容应包括:a、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公司全部的客户的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责任人;b、明确规定在应收账款未完全收回之前,责任人不得调离企业;c、明确规定各人的职权范围,对超限额赊销或未经审批赊销的应予以处罚,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d、明确规定隐瞒、变更应收账款事项应负的各种责任;e、明确规定由于信用部人员徇私,调查不实而产生坏账应负的责任;f、明确规定责任的监督部门,防止责任管理流于形式。当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责、权、利是不可分的,应收账款的清收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要挂钩,目标要具体、奖罚要有力,要制订严格的资金回笼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赊销申报人的考核目标,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严格应收账款核销制度,每笔应收账款都要清晰明确,做好账龄分析,并计提坏账准备,强化内部控制,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内部控制主要是完善企业内部自己的一种措施,也是对赊销的一个根源进行整改,使赊销没有原来那样简单。
(3)建立客户评审制度
中小企业应对客户进行细致的调查,主要关注客户的性质,财务状况、信誉等方面的情况,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以供随时查阅。在经营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客户的经营状况,如果出现应收账款收不回或者可能收不回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4)确立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目的是要在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与采用这种政策而承担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新增盈利大于等于要承担的三项成本时,才能实施和运用这种赊销政策。
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收帐成本的影响。企业还应编制帐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帐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限。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比例,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5)对要求特别大的赊销数量要有限定最高数量
对一个买家的赊销数量要有一个最高数量的限定,以防故意来骗取货物的骗子买家。
2、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阶段是应收账款管理难度最大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主要包括:
(1)建立赊销申报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赊销申报制度,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对所有的应收账款都应当记录下来,包括赊销金额、赊销时间、赊销人、赊销期限、有无担保以及本企业经手人、责任人,并一式四份,分别由客户、企业责任人、经手人、企业管理部门保管。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对其检查,防止过度赊销和应收账款回收困难。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严格制定一系列步骤要求,并且每次都要按步骤执行。
(2)强化日常管理,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
经营过程中,企业应注意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a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随时关注并记录客户信用情况,据以调整信用政策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论文
b加强对企业销售人员、催款人员进行经济合同的条款、讨债技巧、企业销售、收款工作的程序和制度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单纯以销售额为依据的薪资政策,增加员工积极性但反面的惩罚也有,如果销售人员只管赊销的销售数量,那么按相应的要求必须是款到才有提成。这样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催款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3)注重合同管理
企业除现金收入之外的供货业务都必须签订合同,当销售部门收到经信用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审核签字后的赊销申报单后,根据审批意见并与客户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合同的要素必须齐全而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特别是付款形式、账期和延期付款的具体违约责任都应清楚、准确,最好是能够采用统一的合同范本。另外,销售部门还要将合同影印几份,经有关部门或人员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分别交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检查起监督和预警作用。
会计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会计学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它们都属于会计,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文章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内容、作用及实际应用等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联系;区别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含义
财务会计通常称为“外部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财务信息必须按照会计准则来编制,有规范的会计信息形式,提供出来的财务信息要让信息使用者理解,并掌握这些信息反映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信息使用者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好地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为管理者提供成本及利润等信息,所以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密不可分。而管理会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财政部在会计管理促进施工指导管理会计系统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金融和商业活动的有机整合,在规划、决策、管理活动的控制单元和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还把管理会计称作“内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财务信息比较,管理会计提供的就是一组非财务信息,因为财务信息我们常用货币进行计量,但管理会计而言我们除了货币计量外还需要货币量后面的实物量等信息,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触角伸到了企业的业务层面,用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解释我们企业的业务层面,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是企业在以往的交易或事件中,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要素,并通过财务报表,向企业各方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用货币计量的,再加上一些文字说明叙述,反映了企业的资本和经济运行过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管理会计深入到业务层面,关注成本控制,改善经营管理质量,它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会计与新兴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企业管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2.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联
(1)信息的搜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基础相同,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信息基础和财务会计是一致的,都以来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原始资料为依据。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管理会计所集成企业的采购、存货、收入、成本信息才有意义,所以管理会计不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相同,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管理会计反映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决策、规划和控制,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重要信息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债权人或政府等外部相关者提供财务指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指标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管理会计中的预算、标准等数据是财务会计基本核算的前提。所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指标理论体系基本相同,并都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2.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侧重点在“创造”,它能够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谋划未来,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流程;而财务会计重在“记录”,常常既成事实,只能总结过去,在未来的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在使用方法方面,管理会计灵活,动态,比如有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绩效管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比较侧重点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功能主要是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对象提供服务,所以财务会计又是对外报告会计。
(2)定位不同,管理会计放眼于企业的未来活动,是动态的,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作用,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财务会计是记录、核算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系统,是静态的,属于过去的“报账型会计”,结局已定,只能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未来的经营开拓指导意义不大。
(3)工作原则不同,管理会计的工作手段灵活,方法多样,不受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规范的限制和约束;财务会计则不然,其工作必须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
(4)服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一方面对整个企业而言,要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计划实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对它们的经营业绩进行核算和考评。财务会计往往把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单独反映企业全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体现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营状况。
(5)质量要求不同,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往往属于未来信息,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必过于精确,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不影响其决策、判断就可以;而财务会计的信息主要是以货币价值为尺度进行衡量,它对信息的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比较高。
(6)报告种类与时间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没有种类和形式的限制,管理层认可并有帮助即可,一般包括预算、成本报告分析等;时间的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编制年报、季报、月报等定期的报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财务会计则必须按照规定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有格式要求的财务报表,也要根据账簿定期编制年报、季报等财务报表,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7)体系完善程序不同,财务会计体系比较完善,有统一的会计规范和会计模式,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而管理会计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恰恰缺少财务会计的这种特性。
(8)方向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怎么样能够既真实又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人、财、物)在各个阶段(供、产、销)上的分配、使用、消耗情况,而且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质量报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管理会计更关注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的过程,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9)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其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所以管理会计的水平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息息相关。具有较宽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水平并且又有果断的应变能力的会计人员,对于这份管理会计工作显得更适合,因为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企业对这种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会计人员有较大的需求。而财务会计工作比较基础,有原则可以遵循,有固定的程序可以执行,所以工作认真细致、业务知识扎实、能够独立操作的人员即可承担。
3结论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但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的服务工作。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它的重心不再是信息处理程序方面,更要放在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上;要从成本控制管理延展到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控制上。
参考文献:
[1]高树凤.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徐光华.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范文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J].会计文苑,20xx(12).
会计毕业论文 第7篇
历经一年多的辛苦耕耘,论文终于完成了,搁笔之际,心境却并无轻松之感。
至今仍记得论文写作之初的雄心大志,希望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然每观此文,实感汗颜。唯一能聊以安慰的是,我已竭尽身心为此劳作。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论文的选题、总体框架的构思到最后成文定稿无不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并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几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学生论文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学生水平所限,未能将老师真知灼见融于文章,实有憾焉。
同时,也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论文的写作心得,使我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你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我将终生铭记。
此外,文章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无私的关爱和支持,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论文的写作!
会计毕业论文 第8篇
提要:蓝海战略管理会计在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同时,要实现价值创新的目标,必须改变原有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遵循新的程序重塑管理会计体系。蓝海战略管理会计是蓝海战略与战略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贯穿创意经济全过程,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关键词:蓝海战略;
战略管理会计;
创意;
价值创新
21世纪创意经济在全球蓬勃发展,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汇。创意经济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明显的主导地位。它不仅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思维和模式,也为企业实现价值创新开启了广阔的蓝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大胆预言: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策划,因为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策划时代正在来临。而会计管理作为经济策划的一部分,是创意经济所不能够缺少的一种科学方法与手段,对创意经济的成长和增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蓝海战略及其管理会计理论
(一)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内涵。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蓝海战略》一书,在战略管理学界与企业界获得巨大反响,被誉为“为全球的企业界寻求新的战略手段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范式”。该书将市场分为“红海”与“蓝海”。“红海”是一种市场竞争者战略雷同、市场趋于饱和、平均利润率极低的行业,企业在其中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竞争。而“蓝海”则是指未被开发的行业,其中竞争对手很少,平均利润率很高,能给企业带来迅速而高效的价值增长。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蓝海在创新的同时,以提升企业价值和客户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飞跃为目标。
(二)蓝海战略管理会计。蓝海战略管理会计是蓝海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战略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蓝海战略管理会计将会因蓝海战略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应运而生,构建蓝海战略管理会计模式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1、构建蓝海战略管理会计模式的现实意义。蓝海战略管理会计是蓝海战略深入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企业创造经营管理新模式,有利于企业树立战略管理新理念。蓝海战略管理会计能促使企业进行价值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蓝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蓝海战略强调企业应通过价值创新,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实现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因此,蓝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管理人员在价值创新和不断创意的基础上运用专门的方法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分析,制定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从而实现企业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
二、创意经济———开启企业“蓝海战略”的钥匙
(一)创意经济的概念。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提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层面。所谓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与认知。这是一种原创性的知识,它既可以是某种点子、想法,也可以是某种策划、思路或解决方案。而创意经济是指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新阶段,以人的创造力即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并把创意物化,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连接创意经济和蓝海战略。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蓬勃兴起的创意经济,不仅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思维和模式,也为企业实现价值创新开启了广阔的蓝海。从研究“创意”本身,逐渐延伸到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即“创意产业”、“创意资本”,又拓展到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逐渐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
1、创意经济创造观念价值。价值创新要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来实现。价值是与需求联系的,需求是推动价值形成的原动力。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价值系统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部分。观念价值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因文化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于是生产者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也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观念价值,开辟了企业产品价值提升的蓝海。
2、创意经济创造新市场。创意经济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融合性,即它能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渗透。这种融合就把技术、文化、制造和服务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够创造新的市场。特别是文化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符号要素,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元素,从而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蓝海。
3、创意经济创造新产业。创意经济开辟“蓝海”中的功能还体现在,由于创意经济发展能够打破传统产业界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价值的新型产业群重塑了现代产业体系,不仅产业价值倍增,也为区域品牌价值的提升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创意经济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不仅能够改变财富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思维还能够创造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把规划变策划,把创意变生意,把智慧变实惠。
三、基于创意经济基础上的蓝海战略管理会计
(一)创意经济中管理会计的运用。
创意经济中管理会计的运作始于项目周期的第一阶段,并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延伸,贯穿创意项目整个过程。在创意经济过程中创意策划人员通过对创意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创意活动的整体战略和策略进行运筹规划,从而对提出决策、实施决策、检验决策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设想。以便充分运用自有资本,巧妙利用社会资本和国内外风险投资,在资本运动的时间、空间、结构三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结合点,以获得满意与可靠的投资回报。这本身便具有蓝海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二)创意经济基础上的蓝海战略管理会计
1、创意项目可行性研究。
创意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按照投资决策程序要求,在投资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全面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价,是一种选择最佳投资项目或投资方案的科学方法。一个好的创意项目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更要分析其经济上是否可行。首先,分析项目形成的相关成本,如研发过程中成本、投资成本等;
其次,分析项目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
最后,将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估算出净收益,作为项目取舍的标准。不仅如此,一个创意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性的投资意见。
2、构建具有商业可行性的蓝海管理会计战略。
在价值创新蓝海战略下,管理会计必须改变原有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内容,遵循“评估买方信用———制定战略价格———确立目标成本——排除接受的障碍”的程序重塑管理会计体系。首先,满足购买者的特别效用。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其次,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传统教条即价值和成本的权衡取舍关系,让企业将创新与效用、价格与成本整合一体;
通过改变产业结构重新设定游戏规则,面向潜在需求的买方,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需求。再次,为了将蓝海创意的赢利潜力最大化,公司从价格中减去合理的利润边际就得到目标成本,以目标成本来提供服务并获得一个稳健的利润空间。最后,从一开始就了解并消除理念中将面临的各种障碍,才能采取措施确保理念的成功地实施,蓝海战略的设计流程才是完整的。
四、结束语
产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市场空间从来就不是既定的常数,没有永远卓越的企业,也没有永远常青的产业,企业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战略行动。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是一种中长短期战略创新。其战略优势存在于被模仿之前。随着其他企业跟随战略的推进,蓝海也会慢慢变成红海,因此蓝海战略行动也要随之改变,一步步升级,不断进行下一循环蓝海战略的部署,动态地应用蓝海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霞,冯文红.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蓝海战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2]林万祥,符刚.基于蓝海战略的管理会计重构[J].会计之友,2006.10.15.17.
[3]王慧敏.创意产业与“蓝海”战略[J].经济咨询,2008.5.37.38.
会计毕业论文 第9篇
摘要:
本文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和国际准则的不同之处,从企业合并的范围,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合并相关费用的处理,合并成本的确定,合并报表编制的不同五个方面分析了与国际上的重大差异,对于我们理解、贯彻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有着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企业合并会计,国际准则,异同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加快,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合并实例,因此,规范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财政部于20xx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并于20xx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进行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贯彻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有着积极意义。我国企业合并新准则基本与国际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会计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企业合并新准则还是存在着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合并的范围不同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国在充分考虑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够成熟、发生的企业合并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纳入了企业合并准则的范围。而国际会计准则则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差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1.购买法
购买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因此是以实际支付的款项或放弃的资产公允价值来计算购买成本;
购买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后根据成本价计算的利润。购买法视企业合并为购买全部净资产,从而改变了会计计价基础。
2.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实施合并的企业与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间的普通股交换,即把合并看作是两个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在合并他们的权益、资产和负债,通过股权交换实现所有权的联合。在权益结合法下,以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来记录母公司的购买成本。
我国企业合并新准则分别对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企业合并只允许采用购买法,即将企业合并交易看做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过程。具体应用步骤为:
(1)确认购买方,包括取得控制权的认定以及难以辨认时的四个迹象等;
(2)计量企业合并的成本,主要指购买方为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3)在购买日将合并成本分配到所购买的资产以及所承担的负债与或有负债上。
(三)与合并相关费用的处理存在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法律费、咨询费和佣金费等其他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合并成本,而合并的间接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生的相关直接费用,如律师费、咨询费、审计费等直接相关的费用,均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构成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也不能从发行股份的溢价中抵减。
而国际会计准则由于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关于费用的处理则比较清晰。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中支付给为实现合并而聘请的会计师、法律顾问、评估师和其他咨询人员的业务费用直接归属于合并成本,而一般的行政管理费用,包括购买部门的运营成本以及其他不能直接归属于所核算的特定成本的相关费用则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四)合并成本的确定存在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成本;
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应以购买日为换取被购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加上合并的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合并成本。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合并成本是购买方为换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工具在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任何可直接归于企业合并的成本。
(五)合并报表编制的不同
合并会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企业集团内纳入合并范围的各成员企业编报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运用一整套合并程序和方法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变动的会计报表。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多种理论与实务处理方法。
1.提供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
提供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是国际流行的惯例,但也有差异。有的国家只要求提供母公司报表,如西班牙、巴西和南美一些国家。对于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国家,由于提供合并报表的具体目的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布惯例分为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同时提供的惯例和只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惯例。
2.合并理论与实务的差异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有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主体观)、当代理论和所有权理论。美国的合并惯例是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的,但当代理论在实务中用得更多;
英国的法律和惯例主要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处理合并会计报表,同时允许企业集团采用当代理论;
荷兰的合并实务与英国十分接近;
德国更多是以实体理论为基础;
法国是以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为基础;
日本依据的是实体理论,采用权益法。我国实际采用的是当代理论。
3.合并方法的差异
第一、企业合并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企业合并日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中主要有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和新实体法。实务中,企业合并方法运用情况在各国有一定的差异,普遍采用的是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只在少数公司采用。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通常不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
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允许采用权益集合法。
第二、期末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合并会计报表与一般会计报表一样在每一期间结束后编制一次,期末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就技术方法角度考虑,可以区分为全部合并法、比例合并法。全部合并法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比例合并法源于法国,以前在英美等国很少见到。
通过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国际上的处理方法、准则、报表编制的比较,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在企业合并会计方面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认真学习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对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会计毕业论文 第10篇
光阴荏苒,大学学习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我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董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董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董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我的父母,给我极大的鼓励与朴素的帮助。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会计毕业论文 第11篇
1、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预防控制策略研究--以___公司为例
2、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
3、中西方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比较、透视与展望
4、央企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5、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及研究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探讨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9、“零余额”管理模式下供电企业资金监控体系建设
10、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12、加强交通项目会计控制优化基建财务管理模式
1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4、优化军工企业融资思考
1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16、加速财务管理国际化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17、从“供给端”分析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以___为例
18、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19、我国能源资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评估
20、低碳经济背景下碳会计发展分析
21、中国制造20XX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32、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办法研究
33、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
3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问题的探讨
35、结合教学法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36、Z公司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37、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
38、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基于我国碳市场现状的分析
39、CFO绩效评价体系重构:基于战略视角
40、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制度设计与内容
4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管理
42、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___为例
43、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
44、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
45、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风险及国际化路径选择
46、浅谈会计职业道德
47、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
48、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49、资产减值披露与信息不对称关系的研究
50、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动因分析--以___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 第12篇
浅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基本环境的冲击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目标,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种目标协调。
二、对会计对象和目的的影响
传统企业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研究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环境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其了解企业对环境的贡献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的最大化。
三、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由于会计主体是基于它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并不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之内,没有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所以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于环境会计时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首先,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决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环境资源,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企业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明确于有关报告之中。其次。会计主体虽然界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我们必须明确会计主体与其相关环境的关系以及企业相关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
(二)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计量经济活动的最好单位,并假设其市值稳定不变。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其会计要素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将传统会计中的单一货币计量应用于环境会计,不能反映诸如生态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同行竞争和产品质量之类不能用货币反映的信息,容易忽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只注意到环境资源结人类带来的效益。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假货币计量丧失了会计信息的某些质量特征。环境会计应采用多重计量形式,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非货币形式。货币计量形式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可据此进行价值计算;而非货币计量给决策者提供更加客观、直观、系统、相关、全面的会计信息,帮助人们对货币指标的理解。
(三)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拓展
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清算解散,企业的各种资产将被正常耗用、出售。该假没忽视了企业资源与生态人文环境资额的关系,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环境资源的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容易导致企业成本外化。收益内化,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眼前利益和未来利益失衡。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保证自然环境资源不枯竭、生态环境不降级。
四、对会计涵义和内容影响
在现在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会计是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主要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社会贡献和环境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监督,旨在提高环境社会整体效益。传统企业会计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而环境会计是站在、全社会这个清度,研究的目的是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以及企业对社会的环境贡献,研究的是企业的环境社会成本和环境社会效益。
传统企业会计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产品从开发、设计到最后销售等全过程的成本。而环境会计研究的企业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社会物耗底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项。在此概念下,当企业成本费用下降时,并不等于社会成本也下降,因为企业可以减少内部损耗,而将费用转嫁给社会的其他责任单位。例如,当某企业减少污染费时,企业本身的支出是减少了,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却给社会带来了损害,从而提高了社会成本。
会计毕业论文 第13篇
一、前言
目前,财务管理工作是决定很多领域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工作,随着社会各界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认识的增强,很多领域都使用电算化技术进行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并将电算化作为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
目前,很多财务管理工作在缺乏规范性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在透明度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使得很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
此外,在很多财务管理工作的设计依然依靠行政性体制的运行特点加以设计,非常需要通过会计电算化的方式进行规范程度的提升。将会计电算化的模式和技术引入会计工作领域,可以使会计工作在运行的过程中得到规范性程度的有效提升,并且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应对管理模式的优化。
财务管理工作规范程度的提升还能使工作人员有效的避免受到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很多的人情问题可以使用电算化技术的运行特点进行规避,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出现人情和业务难以兼顾的尴尬局面。
2、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质量
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即需要依靠会计业务的效率,也需要保证全部的会计工作都能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得到制度的优化,使财务管理业务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提升实践价值。
此外,要结合当前计算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对所有的记账体系和转账体系进行完整的分析,使全部的管理性质的业务都能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带动下进行管理业务的完善,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价值。
三、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存在不足
目前,很多会计人员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电算化工作进行完整的学习,使得很多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不能在电算化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得到完整的贯彻。造成很多的新型电算化工作并没有在会计团队内部得到完整的执行。
还有一些会计工作团队的老员工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技艺具备很强的自豪感,并不希望会计工作在技术层面被更新的体系模式所取代,最终导致很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进难以在财务管理团队内部获得较为完整的支持。
此外,一些会计工作的人力资源方面并不十分紧张,使得很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执行并不能在人力资源紧缺的危机倒逼之下得到快速推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理念的普及。很多会计电算化的改革工作需要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各个方面消耗一定的经济成本。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尚未在成本控制方面形成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引起财务管理团队全体成员的重视,也无法推进会计电算化普及质量的增强。
2、会计领域工作人员存在素质不足问题
会计岗位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建设水平。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很难在电算化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的正规培训,使得工作团队的培训工作很难得到全面的完善。
此外,一些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会计电算化创造的高效率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的会计工作很难在进行培训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信息资源价值的有效控制,最终使得很多的会计工作难以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实现培训机制的完善,无法切实增强全体会计工作人员在电算化工作领域的综合素质。
3、会计工作存在基础薄弱问题,缺乏足够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会计工作团队的进行电算化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即需要对电算化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诸多硬件设置进行购置,也需要对电算化工作过程中的诸多原有资源进行处理。
因此,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的过程中,诸多业务都有可能在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造成很多会计工作难以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会计机制的构建。
还有一些会计工作在资金方面需求较少,而资金支持依赖上级主管部门的拨付,如果会计工作并不能保证在资金方面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则会影响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技术引进过程中的资金保障,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面普及。
四、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的建议
1、提升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程度
首先,所有的会计工作人员要从现有的工作环境中探索构建交流机制,使会计电算化的执行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保障下进行会计工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以便全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可以在高水平的思想认识保障下实现各项改革工作的有效执行。
另外,要从财务管理团队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出发,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力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点内容,使全部的工作人员都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进行工作内容的设计,并且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电算化模式的有效带动下实现电算化体系的逐步深化。
2、科学调整财务管理岗位,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要在会计工作团队内部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的构建,使全部的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理论知识更好的使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细节当中。
另外,要在企业内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科学设计,使具备较高管理职权的工作岗位能够在管理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制约,以便全部的管理工作都能在相关风险性因素的影响之下实现管理质量的提高。要按照当前的数据分析机制构建情况,对财务风险方面的防控机制进行完善,并将会计工作者的培训机制同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对接,使会计电算化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经营成本的控制,并保证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决策机构的影响下进行有效的运行,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应用质量。
另外,要在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中进行延伸性制度的设计,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能够有效的进行优秀工作人员的选择,并使更加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在相关优越制度的引领下率先选择财务管理工作岗位,以便全部的管理岗位都能在社会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的供给,使财务管理团队构建能够同专业会计领域相媲美。另外,要按照现行激励机制的具体价值,对各个管理岗位进行选拔机制的科学构建,使所有的工作都能在良好的管理机制下实施运作,增强会计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源管控质量。使会计管理岗位的设置可以在制度的调整过程中实现优化处理。
3、巩固会计工作基础,增强资金支持
首先,会计工作团队的领导人员要加强对电算化业务的关注,使一切工作设计方案都能在执行的过程中将电算化技术的引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保证所有的会计工作都可以在领导层的有效协调之下实现运行质量的提升。
其次,要从会计电算化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特点出发,对所有的会计工作体制基础进行设计,保证所有的会计工作都能在良好的体制支持下实现运行质量的有效控制。要从当前的资金需求入手,对会计工作团队在技术改良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具体资金处理方案进行设计,以便后续的资金支持体系能够在资金体系的有效支持下实现会计工作环境的完善。
此外,要结合现有的会计工作制度建设特点,对全部资金支持机制进行制度层面的设计,使会计电算化能够凭借明确的制度实现资金的有效供给。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执行,不仅可以使会计工作得到运行效率的提高,也能使会计工作的准确度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完整的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设计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执行质量。
会计毕业论文 第14篇
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文章介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展望了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其理论影响体现在:对内部控制处理的影响、对选择核算方法的影响和对信息输出方式的影响等方面。其实践影响体现在:对人员组合结构的影响、对数据处理方式的影响和对审计工作程序的影响三方面。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理论影响;实践影响;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及至对经济活动的决策。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会计学、数据库、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此,文章对其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作了综合表述,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对企业进行财务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如今,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和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必将成为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处理方法。目前,我们国家使用的会计软件已经从原来的以简单核算功能为主逐渐转向为以信息的系统处理和管理开发为主,并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不过,结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影响来看,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影响
1、对内部控制处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在传统的手工环境下,主体主要是人。至于内部控制的处理则是主要针对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设计的。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则主要是以电算化为主,它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处理工具,并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由计算机开始自动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包括纪帐、结帐、银行转帐、自动对帐甚至还可以自动生成会计报表。所以,为了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并进行系统存储,财务工作就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这种全新系统的优势,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2、对选择核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能够运用一些在手工条件下难度很大甚至无法完成的技术来准确完成数据的核算,它能使会计数据和信息更加准确、更加科学、更有价值。其具体应用如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和坏账准备金提取的帐龄分析法以及按产品种类分类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等领域。在电算化的条件之下,这些复杂的核算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瞬间准确完成。所以,传统会计操作便捷已经不再是会计方法选择的主要根据,电算化核算的准确性与其决策的有用性则显得更为重要。
3、对信息输出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手工会计的条件之下,会计信息的呈现主体主要是使用纸张,但其因为成本太高、质量较差、效率太低,因此严重限制了会计的信息输出。至于有关会计信息预测、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处理,传统会计的条件下则更是很难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计算机成为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它使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断加快,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因此,电算化对数据处理预测及信息输出传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决策等复杂程序从而变得简单易行。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实践影响
1、对人员组合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中,会计工作是以不同的会计业务类型为基础而形成的完整组织机构,机构成员之间则由专业会计人员通过核算数据信息资料的交换与传递等,建立起相互联系并相互牵制的工作关系,以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但自从电算化以后,这种原来的组织机构体制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会计工作组织机构以会计信息和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进而将会计工作划分为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信息分析组,信息编码组、系统维护组等不同的专业小组;其次,由于这种新的组织机构的产生,也就使得会计工作产生了一些相应的岗位设置和成员分工。由此,将可看到会计电算化相对传统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同时还需要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需要既懂会计工作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2、对数据处理方式的影响
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会计来处理会计数据和信息,那么要完成从填写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汇总一直到最后的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账务处理工作则需要很多会计人员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计数据和信息处理的最大特点是重复转抄,既花费时间,又消耗人力,同时还有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出现舞弊等现象。但是自从使用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和其信息的处理过程就被划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主要环节,会计人员只需在数据信息录入环节控制好其准确性,随后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和会计核算数据信息分析等各项工作任务,会计电算化相比传统会计的这些变化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较之前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3、对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
自从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及其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会计电算化还能为用户提供精准且及时的会计信息。但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也给日常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是审计线索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实施以后,我们日常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审计线索将会不断减少,这就给随后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在这里,手工会计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则失去了作用。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方法之下,作为审计人员,可以对证、账、表的精准性以及处理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但如今在电算化的条件之下,则由计算机操作人员时刻控制着审计对象。这样一来,这些计算机操作人员就完全可以只提供出他们愿意被审查的部分内容,而隐藏掉其他相关的敏感性信息或者数据。所以,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同时也很难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
四、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逐渐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第一是会计电算化将由单项的处理系统逐渐向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发展。进而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数据系统,以此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第二是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必将与其相互结合,逐步呈现出向网络化和智能型发展的趋势;第三是会计软件的研究开发与售后服务将会逐渐分离,以使得开发厂商与服务公司能够做到各司其职,进而以此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第四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将有可能被纳入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逐步转向人工智能型发展,但其终究还是不能摆脱人的控制,所以会计电算化系统最终的发展只能被作为子系统而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之中。
五、结语
中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困难,但近几年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良性循坏,并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不断趋于改善。相信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必将会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推动之下,快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会计毕业论文 第15篇
[摘要]审计证据的数量体现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变动关系;
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
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
[关键词]审计证据数量;
重要性,审计风险,抽样风险,预计总体误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诸多方面影响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影响着审计证据的数量。本文利用图表形式,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旨在提高对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
一、重要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错报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影响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从而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可容忍错报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在抽样审计中,可容忍错报与样本量即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可容忍错报越大,样本量越小;
可容忍错报越小,样本量越大。而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
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论:在计划审计阶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
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错报重要性水平高。而为合理保证存货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
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计划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这一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审计范围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
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会计报表中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高,审计范围越小,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
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少。
三、审计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动态影响
(一)三者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从而确定是否面临过高的审计
风险,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满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初始重要性水平确定适当,审计风险控制适当,审计证据数量适当。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计过于保守,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收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而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则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计。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间的错报。此时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锚报风险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结论和对总体项目实施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样本不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样风险为10%,则意味着即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对样本进行审计,其结论也不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10%。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同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例如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审计目标,未能适当定义误差或错报,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未能适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等等原因所导致的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败。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实务的改进,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审计风险,即: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若想要求样本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样风险越小,则样本规模必然越大;
样本规模越小,代表总体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样风险越大。也就是说,抽样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现的是反向变动关系。
审计风险由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非抽样风险不受审计方式的影响,不随样本规模而发生变化,无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非抽样风险都客观存在。而抽样风险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在非抽样风险一定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
而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高,样本规模越小,审计证据数量越少。当样本规模等于总体时,即在N点处,也即详细审计时,抽样风险为零,审计风险全部由非抽样风险所构成。
五、预计总体误差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抽样审计中,预计总体误差即注册会计师预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误差。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
预计总体误差越小,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当预计总体误差增加时,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此时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
六、总体变异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总体变异性是指总体的某一特征(如金额)在各项目之间的`差异程度。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考虑总体变异性。在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特征的变异性。总体的变异性越低,通常样本规模越小;
具有高度变异性的总体,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在细节测试中,总体的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各项目之间差异越显著,样本规模就越大;
反之,越小。
除以上因素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所收集证据的数量还会受到诸如经验、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多方面考虑,在收集到充分的审计证据为依据的基础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恰当地发表审计意见,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会计毕业论文 第16篇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在山西财经大学经历了多年的学习生活,在三年大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值得感恩的老师和朋友。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的导师李蕊爱老师给予了极大的关切与指导,感谢李老师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引我大学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她与学生之间相处的点滴必将使我受益终生,借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李蕊爱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与感激。
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授课的老师,感谢他们无私的教诲;衷心感谢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感谢他们严谨的治学理念。感谢无私养育我、爱护我的父母,他们的爱充实了我的学生生涯;感谢我亲爱的室友,多年的相依相伴会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感谢在我完成论文过程中与我讨论问题、共同解决困难的同学们,感谢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在山西财经大学度过的岁月珍贵而难忘,我即将向自己的学生生涯告别,在此,我将在心中永远珍藏这七年独一无二的完美影像!
会计毕业论文 第17篇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四年博士阶段的漫漫求学之路即将进入尾声。细细想来,我在重庆大学已经度过了十一个年头,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博士的学习生活如今历历在目。在这座高等学府里,我经历了从一个青涩稚气的小女孩到一个成熟干练的社会人的转变。在此期间,我完成了思想的升华、修养的锻造、知识的储备、气质的培养,这一切的改变除了自己的刻苦勤奋、不懈努力,还有太多人的悉心教导、关怀帮助,在此我真诚地对所有为我付出辛劳的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博士生导师刘斌教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独到的专业见解,以及博大的胸怀为我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学习平台。我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费劲辛劳的教学让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前沿的研究方法,而且每一篇文章的撰写发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资料的收集、写作,都经由您悉心的点拨指导,细致的审阅指正。在此,我对恩师的精心栽培和多年教诲表示最大的感激和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师母黄英女士对我的鼓励、关怀和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刘星院长、龙勇教授、李嘉明教授、郝颖教授、辛清泉教授等良师对我的教导,能够倾听你们精彩的教学、得到你们高水平的点拨和辅导是我极大的荣幸。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曾国平教授,您睿智的学术洞察力和社会历练不仅帮我打下牢实的知识基础,也教会我为人处世的哲理,让我不断提升为智商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然后,我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弟和姐妹们,特别是饶茜师姐、徐先知师姐、石恒贵师兄、段特奇师兄、孙回回、杨晋渝、赵志卫、樊彭涛、杨开元,经常的学术交流、课题研讨拓展了我的思维,碰撞出了思想火花。我尤其感谢石恒贵师兄和徐先知师姐,你们给予我各方面的指导,花费宝贵时间帮助我搜集资料,论证观点,是我受益匪浅。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亲人们,虽然你们没有在学术和专业上帮助我,但是在我学习期间,你们给予了极大的精神支持和生活保障,让我可以无所顾虑地完成学业,我所有的成果都凝结有你们的心血。
在此,我诚心诚意地感谢所有指导帮助、关心爱护、倾力付出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们,祝愿你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会计毕业论文 第18篇
一、会计成本核算概述
概念
成本核算大多应用于企业进行多种产品材料消耗费用统计,作为一种基础核算方法能够在企业正常经营状况下完成对多种产品的归类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中,会计成本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具有统一性的优势,成为成本核算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核算方法。该种核算方法将企业的经营划分为多个时段,将每个时段中企业支出费用进行分类统计,最终计算多项成本。成本核算的结果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将核算中存在的不足直接暴露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2.意义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对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进行核算,同时还能将多项消耗真实地记录下来,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路线。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核算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核算范围受限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核算范围受限,出现这个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例如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对生产设备和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基础生产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成本,有较高的成本浪费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无形当中就产生了成本差。但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生产过程中忽略了成本差,致使会计成本核算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局限性情况下的成本核算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产品的成本值,对企业长期发展来说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2.核算方法单一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这是保证核算结果真实有效的基础,对企业后期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要慎重的选择核算方法。但就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而言过于单一,常用的核算方法为品种法和分批法两种。尽管部分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选择分批法,但由于该种方法工作量大、偏差多,很容易导致核算方法失真。另外,我国企业目前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存在跟风现象,不能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如果在核算过程中没有全面考察产品的具体情况,无疑是一种低效的会计核算。
3.核算管理方法落后
企业如果忽视成本核算管理,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国大多数企业将管理的重心都放在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上,尽管对核算管理方法进行了调整,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许多企业虽然能够获取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自身核算管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核算结果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缺乏会计成本核算的专业人才,核算管理方法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完善,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浪费大浪的专项资金,延缓企业发展步伐,不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4.核算内容复杂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核算过程十分烦琐,因此不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产品数据档案,更要对多种材料费用进行盘点和统计。但核算内容复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成本核算,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成本核算内容众多,产品知识的所有者和生产人力资源是产品生产的必备条件,但不少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忽略了这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使得核算不真实。其次,成本核算人员主观认为只有生产所用到的人工成本才在核算的范围之内,不清楚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核算内容不完整。再次,成本核算将重心都放在产品生产和制作这两个环节,而忽视了前期规划、包装以及宣传等多个环节中的支出费用,核算结果和实际费用有较大偏差。最后,成本核算人员只核算企业内部消耗的成本费用,而忽视环保支出费用。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改进措施
1.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对会计成本核算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要提高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能督促相关人员进行资料审查,关注成本核算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让成本核算人员深刻的意识到擅自更改企业成本核算的后果,以此端正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科学性和全面性是我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弱项,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措施提高科学性和全面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一是无形资产的核算。一些企业将知识产权和劳动力独立于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会计成本核算缺乏全面性。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展开详细核算和系统分类,结合会计准则采用合理的核算方式。针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应当设定弹性摊销期限。二是环境成本的核算。企业应将环境成本列入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力度,以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
3.更新管理理念
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理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管理层和决策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加强企业高层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是完善整个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理念的有效途径。除企业高层外,也应当在员工内部之间推广管理理念,让员工重视成本核算的意义,并主动加强监督。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应及时更新产品生产理念,并加强新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为自身发展制定长远规划。
4.健全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成本核算应当引入和健全监督体系,建立专门的小组或负责人进行监督。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方式;
其次应当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主观上少犯错误;
最后应当建立交流机制,分批、分层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完善对成本核算的监督是监督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核算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成本核算作为企业基础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对决策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相关调整,贴近经济发展局势。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方式时要结合自身经营状况,避免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计毕业论文 第19篇
时光如影,四年的财大本科生生活进入尾声。相遇即是缘分,怀念在学习的路上,在运动健身的路上,在与老师同学小伙伴一起的路上,幸福愉快地度过这段日光。回望这段岁月,有欢笑有失落,有煎熬有惊喜,有收获亦有缺憾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再豁然开朗,反反复复思考和尝试过后才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本科生导师张红英副教授。四年的时光里,导师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悉心的关怀,而且在学习上和思想上更是孜孜不倦地给予指导和教诲。
在论文的表发、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严谨的态度和治学要求、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学识、乐观的.品格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
要感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校研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本科生生活,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感谢各位学长学姐,特别是卜星、姚伊伦、鲍梦琦学姐和鲍江民学长。感谢我的室友李尚敏、王引晟四年来一起对学习、生活、价值观的分享与探讨,目睹了大家的进步与成长。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父母亲,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对我学业和生活的支持,谢谢!
最后祝愿我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同学们工作顺利,家人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