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18篇

时间:2023-07-01 19:50:05 浏览量: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18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18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

4、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眼光。(此目标由“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挖掘出来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或尽可能多的说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课题

1、讲盲人摸象故事

2、师: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典故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3、师:盲人因双目失明,摸到什么就说象什么,而我们比盲人幸运多了,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在任一位置观察物体是否能看全呢?今天我们就观察一些物体试试。---板书课体——观察物体

4、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

师: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观察物体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二、新课(习得阶段)

(一)看

1、例子1——看模型——比较大的长方体模型

(1)小组活动

师:口述要求——在你的位置不动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老师准备各侧面形状问学生:从下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可以活动: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启示::

师:不只是学数学还要从数学中品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能品出什么呢?“最多只能看三个面”想到什么?

2、看一个立体图形(准备三个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课前发给小组)

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立体图形,看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

3、看两个立体图形(例2)让学生看书回答(先试后导)

4、练习八3题

5、请两个一组现场找物体也可以到外面找,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找一个或两体物体都行)

(二)想

猜一猜游戏:老师出示实物一部分,让学生猜可能是什么物体?(为例2下面做一做打基础,例2下面的做一做比例2难。“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知道: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下结论。刚才我们说:不仅是学数学,数学中还隐藏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我们去品,那从猜想中又能品出点什么呢?看事物或看人不能只看一方面就下结论,要多角度看再下结论。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要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多观察,多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如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就说不是好学生?还要看其方面——体育、唱歌、热心、遵守纪律。从多方面了解才是公平(做人做事)

(三)找

1、例2下面做一做(小组合作方式:先自己想;
和同伴说;
用什么方法能想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记录共有几种;
想的多的小组或有创意的小组每人一个奖品。可把学具发给学生,借助学具去找可能是哪两个物体。)

2、总结:用分类讨论的方法不但想的多而且还不漏不重。

3、出示几个平面图(让学生应用分类讨论方法找),想可能是哪两个物体?

三、欣赏

1、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2、配乐朗读

不同角度看不同的景象(准备两个图)

3、看书回顾讲的内容,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

四、对照反思训练单进行反思

反思训练单:

1、我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了吗?

2、我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吗?

3、我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吗?我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了吗?

4、我学得快乐吗?我收获数学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了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2篇

本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倍的含义,并帮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联系的更加紧密,使他们加深对倍的认识。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对于第二个重点,我先提出问题: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对的已知条件把2朵蓝花和8朵红花分行排列,并按照此前的样子,试着把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后引发他们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确。

总之,本节课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3篇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
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
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4篇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义务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重要基础。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初学这部分知识,学生在运用周长公式、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时往往发生混淆。为此我上了一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我的设计理念:

一、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复习课也应如此,上课开始,我出示一组关于圆的生活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人文景观的美时,同时感受圆在生活中用处之广。为什么这些地方都用圆形呢?以此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积极地回忆圆的特征。练习题的设计也紧贴学生生活,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我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师从学生零乱的知识回忆中提炼出关键概念板书在黑板上,把概念间的联系展现出来,把方法示范给学生。让学生画一画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草图,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并灵活运用此法很快解决了练习题中的钟表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不仅给课堂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课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代替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概念,很直观的看出近似长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四、练习设计既照顾全体学生,又体现“开放性”。《新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设计的练习题有易到难,并适度运用开放化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发现有价值的数学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获得和谐发展。

五、加强对比练习。针对学生平时忽略和错误较多的典型问题重点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更加深入,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我的预设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但在情感态度目标上有缺陷。教师的激励语言较少,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被煽动起来,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5篇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
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6篇

到今天为止,“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基本结束,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这几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中,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想对较好,求积的近似值这几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对较差,差的原因是部分学生还不能熟练准确地计算整数除法。

在教学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然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出的问题尽量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学生能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教学设计中,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为了最有效、最合理地解决问题,必须从中选择一种最好的办法。

在各个板块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本单元中的计算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表达,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才能记得更深、记得更牢。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7篇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挑战。根据“135”的指导,我设计并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1、从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把握“135”,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己的操作研究,课上在小组内的交流,再在班内展讲互动,通过学生“自学—助学—群学”的方式,使学生初步归纳出结论: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整个这些环节,教师只是作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课上完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交流、探讨、互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了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

2、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的探讨气氛并不活跃,但通过学生的互相指正、教师的适时评价,学生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有理有据。这样,学生不但听得认真,讲的认真,而且也真正的融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师看着是在课堂上的活动少了,但是要求教师课下准备的内容多了,要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使“前置性小研究”的内容真正的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不走形式;
还要让“前置性小研究”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让大约70﹪的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自己的疑问再在小组内通过交流解决,最终能在班内互动交流时解决。

4、在“135”下尝试的"教学模式,小组分工是我们进行有效课堂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整堂课成功的关键。课前我就充分考虑各组的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课上小组交流时对个别组的个别同学(王晨、宋超、赵家辉)进行引导、鼓励,使他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说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全体学生一同积极起来。

5、当然,在课堂探究中,教师总担心学生说的不全面,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也怕课上的时间不够,所以,教师总结的话比较多,有时会打断学生的发言,致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发表的不全面。在这些方面也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我总结、提升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即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生本课堂”上得到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8篇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9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新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出示口答题:

3.4×1256×1.480.078×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
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
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0篇

今年我又留级了,重新回到了教五年级。第一周过得很快,很充实,每一天都是打武术那样----无停手。转眼间,学生基本学完小数乘法了,回头反思总结如下:

在以往的实际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明白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以往教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直接写得数,有些计算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在列竖式算第一步就点小数点了,学生列竖式计算不用尺子划线,,算出积后,划去了0再数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也有大多数学生列竖式时,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居然对齐了小数点,而不是因数的末位对齐,有部分不懂数数位,很多学生算5.23×50时,不懂得处理50中的0,干脆忽略了,错漏百出。

本以为小数乘法只需要看成整数乘法的计算,然后处理好小数点就行了,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千万不能忽视,今年我是这样处理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透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抓好了以下几点: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

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实际在口算中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能够比较快速的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能够帮忙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我增加了小数乘整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检验方法的正确性,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计算小数乘整数能够看成整数的计算。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应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决定小数的位数,在决定小数的位数后选取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4.8,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到教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就容易多了,实行了知识的迁移,我收集了历届的一些学生的错竖式,全部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当医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在周五我就进行了小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多了,但一部分学生因为整数乘法还但是关,影响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有待下周进行查漏补缺。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1篇

一、学习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

2、会验算小数乘法。

3、培养认真审题、善于验算的好习惯或计算能力。

二、学习铺垫

(一)复习铺垫、思一思、填一填。

1、0.25x4的意义:

10×2.5的意义:2.5×1.3的意义:

2、根据37×13=481,想一想:后面应是什么数?

37×1.3=3.7×1.3=

0.37×13=0.37×0.13=

三、自主探究

(一)探究活动一。

(1)出示例5。

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读一读、说一说、读懂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

(3)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究活动二。(怎样验算小数乘法)

(4)怎样检查对不对呢?

(三)、小结:

(1)

(2)小数乘法可以怎样验算。

四、巩固测评

1、下面各题计算的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2×2.5=82.6×1.08=2.808

3.21.08

×2.5×2.6

160648

64216

8.002.808

2、在下面○里填上“>”或“<”

756×0.9○7561×0.94○1

4.25×1.1○4.2531.4×1.2○31.4

3、先计算,再验算

0.58×0.080.072×0.15

4、解决问题

大象的体重有1.2吨,身高是1.9米,长颈鹿的身高是大象的2.4倍,体重是大象的0.65倍。长颈鹿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多少?

5、布置作业

五、学习收获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2篇

(1)让练习层次化。练习的安排体现了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并且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所收获,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注意运算律的推广,运算律的直接运用都面向全体,集体练习,集体讲评,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过关,间接运用展开讨论交流,力争让学生理解方法,掌握拆分、变形的方法,建立保持等式平衡的思想。注意学生思维的拓展,让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2)让练习生活化。借解决生活问题来巩固计算,让计算教学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

通过本课复习,学生对小数乘法知识有了系统了解,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小数乘法,但部分同学在把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
或小数点点错位置;
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
有的先去零后,再数位数等。针对这些错误,还有待于继续训练。应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学生不能沉下心来审题,做题习惯还要加强培养;
在简便运算时,大部分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有的学生运用不熟练如(5.4×10.2错写成5.4×100+0.2)还要对这些学生加强训练。虽然学生已经知道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也知道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位数的和,可实际计算总有出错的现象,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认真做题的习惯。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 9+5= 8+42= 46+9=

34+53= 28+12= 520+300=

【设计意图: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 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设计意图:卡通人物是孩子们永远的话题,在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世界:羊村迎接亚运会圣火这一情境进行复习,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在好奇、紧张、愉快中走进数学,通过复习20以内、100以内等的加法,让学生燃起学习新课的火苗。】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参观游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奖励更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状态。】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数据的分析,使学生从中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喻教于学,进行思想教育。】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续进位加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也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那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 5 3 9 6 7 4 3

+ 7 8 + 8 6 + 9 5 + 8 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 68+52 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 58+67 59+75 79+89

125 168 152 158 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掌握更多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能检查学生掌握本节学习内容的作用,还为下一节估算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总结中提升,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 8

+ 2 5

1 2 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4篇

一、填空(15分)

1、如果李华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李华向西走43米,记作( )米。

如果李华向北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李华走了-30米,表示他( )。

2、水沸腾的温度是( )℃,水结冰的温度是( )℃。

3、某日傍晚,气温有上午零上6℃下降了8℃,这天傍晚的.气温是( )。

4、数轴上,-4更接近( )(填0或3),与-1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底是( )厘米。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其中( )表示高。

7、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26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

8、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9、梯形的下底6分米,上底9分米,高2分米,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二、判断题(10分)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两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也不相同。( )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4、平行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

5、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三、选择(共10分)

1、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去一个的三角形,余下的面积与剪去的面积比较,( )。

A、余下的面积大 B、剪去的面积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平方米,高是8米,求底的算式是( )。

A、80÷8 B、80×2÷8 C、80×8÷2 D、80÷2÷8

3、人的体温大约是( )。

A、0℃ B、18℃ C、-2℃ D、37℃

4、给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地面铺地面砖,需要边长5分米的在正方形地面砖( )块。

A、80 B、 4 C、 200 D、 400

5、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乙冷库温度-20℃,温度低一些的是( )。

A、甲 B、 乙 C、 不确定

四、计算(共23分)

1、单位换算(8分)

8米=( )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400厘米=( )分米 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平方千米=( )平方米 =( )公顷

4500公顷=( )平方米=( )平方千米

2、 列竖式计算(6分)

180×80= 406×13= 540÷40=

3、简便计算。(9分)

25×32×125 72×22-22×22 900÷15÷6

五、操作题。(共12分)

1、五年级(1)、(2)班进行围棋对抗赛,每班出8人。哪个班得分多哪个班获胜。已经进行的比赛成绩记录如下。

记分规则:胜一场,记1分;输一场,记-1分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五一班 1 -1 1 1

五二班 -1 1 -1 -1

(1)现在四(1)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2)现在四(2)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3)如果四(1)班要赢四(2)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4)如果四(2)班要赢四(1)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2、画出面积是8 c㎡的平行四边形, 6 c㎡的三角形和12 c㎡的梯形各一个。(下面方格纸每格为1 c㎡)(6分)

五、应用题(共30分)

1、“农夫”果园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园地,里面种植了360棵果树,如果平均每棵果树占地4平方米,量得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0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米?

2、有一座水电站的拦河坝的横截面是梯形,它的上底是24米,下底是上底的2倍,高是20米。这个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小刚五门的成绩分别是:语文86分,数学94分,英语90分,科学95分,品的社会85分。

(1) 你能算出五门的平均分吗?

(2) 以平均分为标准,比平均分多记作“+”, 比平均分多记作“—”,用正负数表示各科成绩,填在表中。

科目 平均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品德与社会 成绩(分)

4、农场要划出1000平方米的三角形地种大豆,已知底是50米,高应该是多少米?

5、一个桥墩的形状如右图,上部的横截面是梯形,下部横截面是长方形。这个桥墩的横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5篇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
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
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6篇

(1)过点A画直线m,n的垂线。

A

(2)以下面线段为长方形的长,画出宽为1cm的长方形。

(3)请画一个长3cm,宽2cm的长方形。

①先画一条长()厘米的线段,把它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再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画这条线段的(),垂直线段长()厘米,把它作为长方形的宽。

③连接宽的两个()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2.(1)下面三角形中,过点B画AC的垂线。

(2)下面平行四边形中,过点A画BC的垂线。

(3)下面梯形中,过点C画AB的垂线。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7篇

一、填空。(35%)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0平方分米=( )平方米75厘米=( )米 350千克=( )吨

(2)表示( ),

还可以表示( )。

(3)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符号。

○0。125○14○36。5千米○6千米

(5)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是( )个 0。875===

(6)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7)8和9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2和72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一个数3、5、7分别除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

(9)一项工程必须在30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全部工程的。7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9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10)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公因数是30,其中一个数是90,另一个数是()。

(1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能化成有限小数,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

(12)a和b是互质数,它们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小数五年级(四)第1页(共4页)

(1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里。(6%)

(1)米表示的意义是把()平均分成7份,表示其中的4份。

①4米 ②1米 ③单位1

(2)一个分数,分子不变,分母扩大4倍,这个分数值就( )

①不变 ②扩大4倍 ③缩小4倍

(3)甲每小时做7个零件,乙每小时做8个零件,做一个零件( )

①甲用的时间多 ②乙用的时间多 ③两人用的时间同样多。

(4)把一个分数约分,用分子和分母的( )去约,比较简便。

①公约数 ②最小公倍数 ③公因数

(5)12是36和24的( )

①最小公倍数 ②公因数 ③公倍数

(6)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 )来表示。

①分数 ②循环节 ③余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 第18篇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8分)

1、0.91×3.04的积有( )位小数。

A、2 B、3 C、4

2、与1.25×3.5的积相等的算式是( )。

A、12.5×0.35 B、 0.125×3.5 C、1.25×0.35

3、7.8×10.1=( )。

A、7.8×10+0.1 B、7.8×10+7.8×0.1 C、7.8×10+7.8

4、两个数的积是9.87,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

A、9.87 B、0.987 C、98.7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8分)

1、一个数乘0.99的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

2、把5.965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是6.0。( )

3、8.6+1.4×3.25=10×3.25。( )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十分之一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缩小 十分之一。( )

三、直接写出得数。(8分)

4.32×0= 1.8×0.3= 0.05×20= 0.125×8=

50×0.6= 0.9×0.8= 2.5×0.04= 2.41×100=

四、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9分)

4.5×0.36= 3.08×0.24= ★ 0.18×3.5=

五、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8分)

7.2×25-4.8 6.43×0.2×50 7.9+2.1×0.35

1.25×3.78×0.8 0.32×99+0.32 5.6×10.1

六、列式计算。(10分)

1、4.32加3.6乘0.48的积,和是多少?

2、7.2减2.39的差乘0.16,积是多少?

七、应用题。(每题7分,共14分)

1、学校买来24包练习本,每包80本,每本0.35元,买这些练习本共花多少元?

2、一条裤子的价钱是36.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它的1.2倍,买一套这样的服装需要多少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