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5篇)

时间:2024-08-21 16:56:02 浏览量:

篇一: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基地。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专业设置滞后,导致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受到了较大影响。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这不仅是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的顺应,更是对适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研究目的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讨,旨在提出适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中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总结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中职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3意义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深入探讨和实践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影响。

  2.正文

  2.1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需要对中职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的中职学校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中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布局不仅影响了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加大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中职学校的布局也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一些学校可能存在专业重复、盲目跟风等问题,导致部分专业缺乏市场需求。这也给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设施和设备也存在着差异化的问题。一些学校设施老化,缺乏现代化设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另一些学校则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施建设,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呼唤着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只有深入分析中职学校的现状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讨

  专业结构优化是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具备强大的专业技能。专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中职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还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和教师的加入,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专业结构优化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同时要重视产学对接,与相关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以确保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专业结构优化是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在实践中,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布局调整和探索: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布局调整。通过与各行业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使之更贴近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和复合型专业来进行布局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行业要求员工具备多种技能,而

  不再仅限于某一个专业。中职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和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来进行布局调整。通过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中职学校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求职机会。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探索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旨在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各种方式的尝试和实践,中职学校可以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字数:354】

  2.4专业结构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专业结构优化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其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与方法:

  1.市场需求导向: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市场趋势,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确定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2.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通过设立实训基地、开设双元教育课程等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课程更新与优化:定期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估和更新,结合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5.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学生培养模式,如学分制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策略与方法的实施,中职学校可以实现专业结构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5案例分析

  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中,我们选取了某省某市的一所中职学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该学校开设了多个专业,但面临着学生就业率低、对口升学率不高等问题。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决定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

  学校对各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确定了保留、调整和淘汰的专业。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学校确定了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并开设相关专业,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专业不仅符合市场需求,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了企业导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加强了对

  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升学率。

  通过以上实践与探索,该中职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就业率明显提升,专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这一案例为其他中职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3.结论

  3.1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学校需要不断调整布局以适应社会需求。只有通过布局调整,中职学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促进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

  专业结构优化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调整布局,中职学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不仅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调整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中职学校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发展中,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需要朝着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方向发展。学校在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更加与时俱进的人才。学校需要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服务。未来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与时俱进,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助力他们顺利就业和未来发展。

  3.3总结与展望

  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识到了中职学校在布局和专业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意识到了专业结构优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路径和方向。案例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校与行业的对接,不断更新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才能使中职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谱写中职教育发展的壮丽篇章!

篇二: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师要贯彻落实教学改革,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烹饪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烹饪专业教师要从树立正确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培训全新模式、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师水平等方面入手展开教学,进而提高烹饪专业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改革目的。

  当前,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对我国烹饪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饮食行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对饮食行业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中职院校的竞争愈演愈烈,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出现了变化,导致烹饪专业在招生、就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对学生的发展、用人企业的需求产生了影响。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因此,文章先介绍了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一、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但在中职烹饪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关注为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操作,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未来也难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

  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职烹饪专业也开始重视建设实验室,但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部分烹饪专业的教师仍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为学生灌输烹饪基础知识,教学效率不高,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缺少实践操作机会

  经过学校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还没有进入烹饪行业中进行实践操作,实践经验不足。这种情形下,学生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产生操作失误,从而失去自信心,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

  (四)师生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校运用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内容比较片面。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只是结合测评表格、听课评价表来展开;针对学生的评价更简单,教师单纯依靠一张考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给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树立正確的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将会直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控制带来影响。

  首先,教师要正确地对烹饪专业课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素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分辨以及判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扎实的烹饪经验,保持较强的教学示范水平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重视烹饪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化学、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传授烹饪知识。

  最后,教师需要在烹饪教学中展示出比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让学生尊师重道并形成正确的烹饪意识。

  教师还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通常的烹饪专业教学会涉及原料处理、刀工、烹制、装盘等步骤,整个过程要保持正确、规范,一环紧扣一环。中职烹饪专业

  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方法,在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职烹饪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优化烹饪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练习和掌握烹饪技巧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在传统的“一课一菜”教学基础上通过分小组、定工位、互助练习的模式,真正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出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的氛围。

  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能力、烹饪课设计范例、烹饪专业教学条件等创设出实用性强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烹饪课教学实践中,在实践当中得到成功体验。如“工艺展示”教学活动,教师先制作出菜品的示范版本,学生试验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对比教师与学生制作出来的菜品,帮助学生加深对爆炒、煸炒等工艺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引入菜单式的教学方法,结合餐厅上菜的习惯,为学生呈现烹饪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菜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搭配,之后让学生介绍搭配的具体原则以及理念,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结合岗位分工的方式展开教学,模拟真实的后厨场景,经过实训操作,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情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培训全新模式

  中职学校要建立全新的培训模式,为烹饪专业学生参与培训提供方便。中职学校除了要开设培养学生烹饪能力的专业外,还要开设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社会当中的一部分人只是想利用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烹饪能力,他们并没有真正想要从事烹饪行业,这一类型的学生适宜参与到单纯培养烹饪能力的专业中学习。教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时,要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新培训模式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烹饪能力。大多数人进入中职烹饪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进入烹饪行业

  中,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在为他们传授烹饪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单纯拥有烹饪能力完全不够。中职烹饪专业教师要采用模拟就业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预先感受烹饪行业的职场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全新的培训模式需要让烹饪专业的全体学生都熟练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操作练习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当中引入微课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模仿学习。在实践操作之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有关制作技术的全过程、重点步骤;在制作当中碰到问题时参照视频进行操作,看完一个步骤之后跟着操作一步。

  其次,更正技术。针对烹饪学习的初期学习者,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比较关键。大部分动作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在技术动作衔接、转化时,部分学习者会出现失误,这时他们就需要反复观看微课视频,通过放慢视频反复训练,仔细认真更正技术。

  最后,课外操作练习。学习者能够自主参考微课课件当中的操作内容,学习相关菜肴,完成制作菜肴的过程。

  (四)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引进职业道德内容,在课堂当中实施思政教育,增强烹饪专业人才职业道德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有关道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含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对职业的忠诚度等方面,人才自身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人才的就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的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导致人才技能和道德水平不相匹配。因而,在就业导向下,为了实现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做好对课程体系的转型,教师需要在传统的烹饪教学中融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包含烹饪行业基本道德品质、传统烹饪文化、烹饪历史教学等,进而助力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在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展开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才的道德素养,确保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职烹饪专业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水平等进行更科学、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第一,现场评价的方法。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即时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提问、练习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表现,为他们提供即时评价,并即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改正意见,助力学生尽快改正。

  第二,阶段性评价的方法。教师制订出合理的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学生在某一个阶段完成目标的实际情形实施直接性、间接性的评价。结合这一评价特点,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顺利实现线上和线下共同评价的目的,打破评价的限制,让评价变得更具综合性,更具长期性。

  第三,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要构建起更具深度、更具广度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终身性的教育,其中包含发展性评价。如此一来,中职烹饪专业教师需要从评价主体、内容、方式角度上展开优化改进。面对评价内容,教师要评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另外还需要跟踪评价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情况,提供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学生外,还要延伸到企业评价上,让评价主体变得多元,激起评价主体的参与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助力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六)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提倡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师队伍变得非常

  重要。中职学校要结合有关要求对烹饪专业教师展开培训。第一,要让中职烹饪专业教师意识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内涵。第二,要让教师明确岗位需要,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烹饪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烹饪技能。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烹饪技能,使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对烹饪人才的要求,实现高水平就业的最终目的。中职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烹饪专业群,针对性培养烹饪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總之,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师要坚持就业导向的原则,确保教学方法符合教学需要,同时明确教学任务,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多样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篇三: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建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源于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科学建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我校化学工艺(盐化方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盐化工生产专业知识、盐化工艺流程图、设备图、管道图等相关识图知识、盐化工生产中的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等理论知识,对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盐化工装备的使用和维护、典型盐化工单元的基本操作、盐化工生产装置的开停车及运行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

  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总体课程结构如下:

  德育课程

  普通文化课程

  11121314专业16基本项目课程

  1课程

  1专业课程

  专业1215入学教育与军训

  职业道德与法律

  经济政治与社会

  哲学与人生

  就业指导

  体育

  英语

  语文

  数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书法

  物理

  公共礼仪

  历史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

  分析化学

  化工制图

  化工单元操作

  化工设备基础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水盐体系相图

  毕业实习

  核心项目课程

  2122课程

  2324拓展专业方向课程

  25制盐工艺学

  盐化工艺学

  (三)完善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远程教学等网络资源,增强直观、形象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化工单元操作、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专业教室上课,边讲边练,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多种新教学方式,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中应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

  (四)改善实验实习装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继续加大实验实习设备资金投入力度,为学生实践操作夯实基础。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是紧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教育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改革及具体教学进程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学生实践训练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年进行技能基本功训练,如计算

  机使用操作训练,化学实验训练。(2)第二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即读图、识图能力训练,分析训练。(3)第三年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即盐化工单元的基本操作训练,专业岗位综合训练,毕业综合实践。

  (五)改革成绩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动力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教学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积极探索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施行“多证”策略,彰显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一直实施“两证齐发”政策,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及毕业证书。积极施行“多证”策略,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证书,如普通话证书、思想品德考核合格证、文化及专业理论考试合格证、技能操作合格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遵循实践操作与技能证书相配套原则,加强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工作。

  四、步骤与方法

  (-)成立开发团队

  成立由专业负责人及主要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专业教师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实践者。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总体修订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宽基础、活模块”;以项目课程为形式,任务驱动教学。围绕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对新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校内行政、业务指导部门教学管理能力

  科学修订和完善各项专业课程管理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奖优罚

  劣,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业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专业科室、教务科室等职能作用,确保教育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对专业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1、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2、扎实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学校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一支集理论、技术于一身,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篇四: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和必要性,使其运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进展了研究。

  1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l培养目的定位不准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经济建立虽然有了较快的开展,但产业构造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地位,此产业构造决定了中职学校应以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和较强操作技能的消费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所设定的目的是: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具有软件开发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此目的过于广泛,而且专业方向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面过宽,无法突出专业的一技之长。可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的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有所脱节,不可防止地引发了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危机。例如,面对企业要求掌握的很多软件学生都曾学过,但只限于理解、熟悉,没有到达精通的程度,所以不能成为学生择业的一技之长,自然地也就很难被市场所承受。

  1.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符合时代需求

  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对学习产生枯燥感,教学效果较差。同时学校侧重从计算机的整体构造体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根底,致使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根底知识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却缺少了实际动手才能的训练,这样学生既不能深人理解专业知识,又缺乏理论操作才能,必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符合时代所需求的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动手才能强的实用型人才一实行零间隔

  就业的需要。

  1.3教学方法单调.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按照课本内容,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承受,否那么必然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应该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动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时可以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需求。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地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参与,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应用工具,而不是一种学习负担。

  1.4教师缺乏操作经历,不适应教学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决定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都同时承担着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的重任,常年从教使他们大部分有着扎实的理论根底知识,却缺少完成关于计算机的实际工程经历,没有相关企业的工程理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理论操作经历,使之适应实训教学的开展需要。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才能,对于教师而言,更应该要以身作那么,强化自己的工程理论才能,把自己的相关经历传授给学生,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就业导向〞意指职业学校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谋得就业岗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展教育形式的构建一37。在新形势下,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必将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就业指导及办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为顺应市场开展需求,中职学校教育要把培养目的与“职业需求“联络起来,所以,“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社会、市尝企业的需求去设计培养方案,让学生具备完成职业的才能素质,是职业教育本质意义所在,历史使命所在。

  2.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的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培养目的,在此根底上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中职教育的总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主要职责是要培养一批能为社会第一线岗位效劳的人才。这要求在设计培养目的时,必须充分考虑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

  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如何才可以明确培养目的呢?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市场上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因此,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网络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关注市场动态,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明确目前人才市场上对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需求,据此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培养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明确培养目的之后,关键的是如何才可以实现这个培养目的。这就需要以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撑,并加大实训基地建立力度,建立校企双方严密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培养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地融人到消费实际中去,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直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减少本企业对岗前培训的时间与本钱,从而到达企业、学校双赢的场面。

  2.2严密集合培养目的,灵敏设置多层次课程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设要有针对性,使学生的所学能到达劳动岗位的要求。在课程开设时,首先要严密结合培养目的,设置满足当前乃至近几年市场需求的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表达与张扬,并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让那些有继续升学愿望的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好根底知识,以便升学继续深造;对那些需要就业的学生,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学好必要的根底课程的同时,把某一两门应用课程学精,增加就业资本;还可让他们选学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以便于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关系,强化技能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根据就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训练,锻造学生的应用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应把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把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论才能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便进步学生的职场竞争才能。

  总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在开设课程的同时,不仅要根据一定的政策,而且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与资源,设置一套完善的以应用型为主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3采用工程化教学方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工程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工程为对象,先由教师对工程进展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工程进展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工程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到达教学目的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工程教学法是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倡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努力使一体化教学有吸引力、有实用价值,并扩展到使教书、育人相结合。工程教学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实际消费中的一些相应技术工程引人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工程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

  工程教学法设计的关键是应当重视工程的选择、工程过程的施行、详细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这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介绍工程教学法的一个实例。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工程,学生分组对工程进展讨论,并写出各自的方案书;接着正式施行工程—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工程结果,由学生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展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进步他们的动手才能、理论才能、分析才能和综合才能。

  工程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的经历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一体化教学。通过工程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规律,最终能有效地进步学生的动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和教学质量,并起到引领中职教学改革的作用。

  2.4教师参加社会理论,在公司挂职

  由于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严密结合市场需求,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多参加职业理论,增加职业经历,进步专业技能。教师有了丰富的职业理论经历,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目的和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是办学之本因。教师本身应不断优化才能素质构造,努力成为高程度的“双师型〞教师,找准与市场接轨的专业,不断进步职业教育自身的课程开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形式的转变。

  此外,要鼓励教师根据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学校的学生学习特征和实际情况,编写出易学易懂、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个人专业素质也将得到进步。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这样的考试平台,促使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进步专业技术程度。

篇五: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的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

  邱才训

  摘要:课程是育人的蓝图。当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在课程的设计质量上。本文主要从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等方面简要介绍广州市的一项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关键词:广州

  中职教育

  课程

  建设

  上世纪末,我国中职教育在高中阶段中所占比重曾一度跌至低谷,职业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随着我国跻身于WTO、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步确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骤然加快,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望值陡然上升,于是在世纪之初的短短几年中,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人们都在津津乐地谈论着一个话题: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它引发的深层思考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规模的发展,而必须是规模和质量的同步发展,并且质量发展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为此,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于2005至2008年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本研究立足广州,研究广州,为广州中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快速递增、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的宏观调控,到国家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一)挑战性选择

  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内源性条件看,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1

  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导致这一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设置。为解决这一问题,使中职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005年6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做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的选择——决定以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引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是一个兼有普教和职教教研功能的教研机构,中职教研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在教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开展工作,较少涉足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和课程建设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加之长期受到普教以“考研”为主的工作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中往往采用普教教研模式来开展职教教研工作,教研方式单一,研究的面偏窄,已无法适应职教发展新形势的要求。2004年,我们提出市教研室要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阵地,教研工作要突破旧的教研定势,创新教研内容和方式,要关注宏观研究,参与中观研究,积极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选择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开展课程建设研究,意味着中职教研工作要改变习以为常的微观研究方式,去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去进行一种新的适应。这或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性的选择。

  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我们必须果断地进行这种选择。因为,广州是一个大都市,是南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这里有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广州必须在全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教育形象。可遗憾的是,广州已经错过了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即广州没有参与1999年至2002年处于高潮期的全国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己不主动参与改革必定被世人所遗忘!在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大潮到来的时候,广州不能再犹豫了,广州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投入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努力走在全国职教改革的潮头。

  (二)主要动因

  1.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课程模式与社会、经济的转型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这一目标定位已经不相适应。它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它培养的往往只是学生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单项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直接就业,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二

  2

  次培训才能上岗。只有引进相关岗位所需的工作过程知识将知识和技能二者迁移、融通才能形成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总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终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难以实现的。

  2.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课程模式与学生的现状不适应。

  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初中教

  育的“失败者”。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认知水平与学科课程的学习不相适应,即现阶段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这必然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因此,探索和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3.局部研究成效显著,为全面开展区域性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自2001年以来,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中职学校深入开展了实行学分制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增设了选修课程,进行了分层教学,实施了发展性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04年起市教研室开展了全市专业布局的调研,初步摸清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的发展情况,学校专业类别构成情况,规模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人数加工制造业类专业发展趋势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市教研室中职文科开展了全市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初步建构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框架;一些专业教研会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专门化方向,并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设了平台;市教研室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对完善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一些学校的成功的课程改革个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些局部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在全市全面开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市教研室选择了22所试点学校,把分散、局部、自发的改革研究整合起来,开展了区域性课程建设探索。

  (三)当前职业教育的矛盾分析

  在我国,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学生的智能现状和学习需求不相适应,已是十分严重的现象。我们应当揭示这些现象背

  3

  后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些本质上的矛盾,职业教育才可能健康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至少存在四大矛盾。

  第一是学校与企业的矛盾。我国一直没有理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相互关系,学校埋怨企业不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埋怨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好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求学校必须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没有任何法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必须拥有和肩负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许多企业虽然有资金、技术、市场、设备和就业渠道,但缺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类型是“学校为主”的类型,即学校是职业教育的单一主体。根据国际的经验,尽管我们意识到最优化的职业教育类型应当是“校——企合作型”或者“企——校合作型”并且努力去建构这些类型,但只有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校企合作前路漫漫,困难重重。

  第二是课程与实施的矛盾。以往是专家制定课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课程设置脱离专业和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偏繁、偏难、偏旧。教师对专家编制的课程往往执行不了或执行不到位,造成教学实施与课程设置存在较大落差。许多学校纷纷“自力更生”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校本课程由于既基于学校的经验积累,又联袂企业共同开发,并且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因此比较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同时也与企业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吻合,因此广受学生和企业欢迎。由于教师既是课程的编制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因此教学实施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较好。当然,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的差异,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待于在实践中反思与提高。

  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与实践脱离是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其表现在于,如何处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这些都是一直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难题。在学校扩招的影响下,部分中职学校曾一度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削弱专业技能培训,背离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而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后,又有部分中职学校则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由,随意降低专业理论教学要求,随意削弱甚至取消文化基础课,把学历教育完全让位于职业培训,使中职教育出现了不是“理论脱离实践”,便是“实践脱离理论”的摇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变革中职学校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模式,就无法克服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

  第四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导

  4

  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客观上是中职生源几乎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中下生,按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这些学生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低下”的学生,并且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要知道,客观上这种生源“现实”是很难改变的。必须从主观上去分析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主观上,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学生观未能转变,我们应当用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那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这种学生现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也就是说,普高学生的智力类型适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即适于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可能更适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于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等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原因之二是课程模式陈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错位,教学方式与普教雷同,与学生的智力类型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缺乏工作的成就感。综上所述,我们要问:到底是让课程适应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为中职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智力类型的课程。

  二、研究目标及学术思想

  (一)目标的确立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所确立的目标是:1.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探索以市场联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设置构架。

  2.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3.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学分制,开展分流、分层次教学探索,实践产教结合教学、项目教学,加强实训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灵活、生动的学习方式。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总之,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区域和学校职教课程设置,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发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高学校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5

  意识和能力,增强学校的职教功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营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术思想概述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主要学术思想是:1.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人们将谋求职业生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职业能力,挖掘自身潜力;再次,职业生涯在更高层次上是职业者以自身职业作为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载体,对从事的职业具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它通过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指: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国民素质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公民的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决不是纯粹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受教育者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职业人,而且要使其成为社会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

  3.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培养一线岗位需求的从业者,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一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应从环境上把学校建成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车间、教学工厂。学校的实训场室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使学生和教师从与实际生产、服务完全接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职业工作场景的影响,营造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顾客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职业教

  6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策略

  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研究的成果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在理论方面,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回答为什么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方面,要回答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以学科为主体的中职教育供给型课程模式,从根本上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客观上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已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创新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机制,更新课程内容、变革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区域性的研究课题,研究策略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针对广州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市情”和“校情”,我们确定了如下研究策略。

  (一)“统”核心理念,“放”课程模式

  2000年以来,广州中职教育改革在激烈的争论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我们逐步认识到,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应突出强调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这是从传统的升学导向朝就业导向转变的突破;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中职教育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任务;在课程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上,许多学校尝试实行学分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出现了校企合作、工读结合、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课程模式,出现了多元课程型态结合的课程结构,这些变化显示了,中职教育正在走出计划培养、升学导向、学科本位和课堂中心的怪圈,向着市场驱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读结合转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中职教育理念和同一性和课程模式的多元性。

  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课程建设不能形而上,广州是一个有近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十二个区、县,区域的发展状况不同,学校的层次不同,因此用理想化的划一的课程建设思维方式引领全市的课程改革是不可取的,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统揽一个地区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步伐该有多大,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那些实力强、条件优的学校可以走得快一些、远一些;而实力较弱、政府投入较少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7

  量力而行;就是同等实力的学校,也可以依据办学个性和特色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要给不同层面的学校留下自主创造的空间。

  (二)整体设计,分题实施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全市的课程建设研究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即《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区域)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方案》。本课题2005年启动研究,2006年被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又在半年之后,再次被立项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启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的子课题。

  所谓分题实施,是指在总课题方案的引领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全市中职学校从四个层面开展课程改革研究。

  课题研究领域:

  这四个层面课程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建设研究必须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

  可见,在总课题之下可以派生出多层面多内容的研究选题,这些选题有的在市教研室立项,有的在各专业教研会立项,而不是全市只研究一个题目,只研究一

  8

  种课程模式。

  (三)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引领,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作铺垫,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进入全员研究的状态,在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全面铺开。所以市教研室决定选择若干所学校先行试点,当课题研究总体方案传达到各中职学校后,很多学校都要求加入到试点行列,最后确定了22所学校作为试点校,这些学校既有市直属学校,也有区属学校,既有“国重”学校,也有非国重学校。试点学校的取样力求覆盖不同的学校层面,目的是为不同层面学校的课程改革探路。试点学校可以从学校整体层面开展课程改革尝试,也可以只选择某些专业进行专业试点尝试。课题研究进程规划是试点学校用三年时间开展研究,三年后全市开展全员研究。

  (四)教研员引领,依托教研会

  在课程建设研究过程中,教研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研员的引领主要是理论引导和科研方法引导。教研员要向学校和教师传播现代职教课程理论和先进的课程观念,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对课程建设目标的认同。教研员要辅导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将各种研究方法付诸实践,提高教师的研究、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研究质量。市教研室要求每位教研员以一至若干所试点学校作为研究基地,直接参与试点学校的选题研究。在教研员的引领下,各专业教研会将课程建设作为教研会工作的中心任务,使教研会成为教师、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的大平台。

  教研员与学校教师具有不同的优势,一方面,学校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研员有系统、整体的研究意识和对改革个案系统整合的能力,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强大的研究效应,这就是1+1>2。随着课程建设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学校争抢教研员的现象。课程建设研究工作对推动教研室和教研会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教研员自主发展成为专家型教研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内容概述

  (一)关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所谓专业课程目标即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它是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向专业设置的目标,它是专业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方向和依据。专业课

  9

  程目标在结构上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相应地专业课程目标也要重新厘定。

  以职业高中为例,1986年6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供试行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规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高级中学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人员。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有健康的体格”。

  4年之后,1990年12月,国家教委在认真总结4年来职业高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颁发了经修订的新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规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高级中学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健康的体魄。”

  在这两个《意见》中,后者对前者做了实质性的改动:一是职业高中的任务,原来的提法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人员。”新《意见》中把几种人员的顺序作了调整,首先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和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其次是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二是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不再单独提出“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和“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而改为“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关于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的本质内涵。所谓专业课程结构,是指组成专业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即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

  课程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或专业课程中各组成部

  10

  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狭义的课程结构是指一个课程门类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它要解决的是某一门类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三段式结构”的课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⑴课程型态单一。主要由学科课程构成,突出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⑵课程等级化。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类别,这些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处于基础地位的课程比处于应用地位的课程更为重要,更具有稳定性,更具有教育意义。⑶课程实施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课程实施普遍从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割裂、知识与应用分离。

  “三段式结构”的课程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一种“供给驱动”型专业设置模式,具有明显的政府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取向。这种课程模式已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适应当前动态变化的市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职教育面临着调整和创新课程结构,建构新的课程模式的紧迫任务。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模式应当是动态变化的。不仅因为专业设置外部需求,即经济、科技、社会变化对人才结构和人业人员资格的影响,而且还因为教育本身也直接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向学习者提出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目标,引发了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由此也必定引发课程结、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三).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和重组

  课程内容是课程模式的重要载体。一旦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必将发生相应增删、调整、更新和重组。

  传统的中职教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学科型态的课程所承载的内容一般是遗产性的编码知识,即以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符号来表征的间接性经验知识。而职业教育课程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直接经验知识,因此,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必须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最本质的原因。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是只对内容作简单的删减,不是机械地降低学习要求,也不是随意地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能力、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开发有别于学科课程型态的行动课程,如项目课

  11

  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使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再与职业资格割裂,与专业实践隔离,而是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四).关于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

  课程结构单一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一度充斥着“规—例”

  法的教学,这种方法通常是先“规”后“例”,即先进行概念和原理的讲解,然后再举例子“对号入座”,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的认知作为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而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延伸,于是“在黑板上练技能,在课堂上开机器”随处可见。在课程实施中,理论与实践“错位”,使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种种困惑,必须把这种被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即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让学生“基于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当前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变革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件十分艰难、痛苦的事情。课程创新过程中将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先进的课程模式与落后的课程实施方式”并存的局面,因此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策略、方式、方法的变革,也是课程建设研究中十分紧迫、不容忽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13

推荐访问:就业导向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导向 中职 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