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包括什么(5篇)

时间:2024-08-24 14:56:02 浏览量:

篇一: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文化图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图式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来源于希腊语,此概念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Kant提出。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将其带入心理学领域,并在1932年提出:图式是对过往认知与过往经验的积极组织,这种组织能够对任何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有机体反应产生影响(1932:201);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认为:图式就是积聚在一起的知识的单元、是认知的建筑积块(1977:56-82)。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的关于图式的理论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图式理论在不断的完善,扩展。但是不断出现的中心词却可以提炼为“知识”、“以往”、“人脑”、“结构”,将它们进行总结:图式是人脑中过往知识与经验的集合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网络系统在不断存储、扩充、更新。当人们接受新的知识时,图式会将新的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连接,使得新的知识可以被理解。如果没有旧的知识连接,这个新知识将不能被理解,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考虑译入语图式。

  文化图式,顾名思义,强调与文化相关的一切背景知识,包括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理环境等等。朱厚敏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文化图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文化图式是文本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识,包括传统、风俗、民俗等内容的知识结构,这种背景文化知识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朱厚敏,2009,30)。根据文化图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所处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会对事物形成相对独特的文化图式。

  2文化图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三种情况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大致三种情况:文化图式重叠、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缺省。

  文化图式重叠,即源语言中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在译入语中有对应的文化背景,或者相对应的语言。例如,“替罪羊”一词,《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不忍心见牛恐惧战栗,命以羊替换牛。而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旧约》)中记载,上帝要亚伯拉罕以羊来代替自己的儿子以撒。“替罪羊”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相同的悲剧色彩,可以看出文化在不同的文明中重合了。

  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化时,在目标语和源语中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和现象,但其具体的文化内涵意义却是完全相反或部分相反。例如,“龙”这一形象在中国带有高贵神秘的特点,但是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现在为了区分两种文化现象,中国的“龙”一般直接翻译为“long”。

  文化图式缺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进行转化时,目的语中没有与源语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图式,这是文化图式在翻译中的难点。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和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具有变态倾向的词是双方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3文化图式视角下《窦娥冤》杨宪益译本分析

  《窦娥冤》“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的残酷、人性的泯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窦娥凭借丰富的人物形象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本文选取杨宪益的译本《snowinmidsummer》结合文化图式理论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为今后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提供借鉴。

  3.1文化图式重叠

  称谓。中国讲究亲缘关系,称谓词汇十分具有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尊他自谦”的使用模式。文中“老夫”是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男子在对下一

  级时的自称,“老身”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妇人对下一级的自称。而“妾身”是年轻女子的自谦。而这三个词在杨译版中分别译为“i”“i””“my”,其中包含的阶层背景消失。再例如,“叔叔”既是父亲的弟弟这个亲属身份,也是侄子对“叔叔”的称呼。在英语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介绍时会说“这是我的叔叔”,但是在称呼时大多会直呼其名称“Tom或者

  uncleTom”,而不会直接说“uncle”。称谓文化图式是中国文化图式中的一个特色,译者在翻译时既要翻译的简洁,又要尽可能体现出这种文化特点。由于中文称呼的特定性,中英称谓文化图式在谦词和敬词等方面并不能很好的对应,这是所有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是都应关注的重点。文化图式的重叠就是译入语与源语言有对应的文化图式,但却并不能完全照应。所以,在面对文化图式重叠时,译者往往采用直译或补译的翻译策略。

  3.2文化图式缺省

  “春榜动,选场开,thespringexaminationwillsoonbestarting”中国的考试体系成熟而严密,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没有的。“春榜”也叫“春闱”每年春季在京城,或者首都的由秀才可以参加的考试。所以译者的直译“springexamination”并不能翻译出其中的深意,也不能使读者明白为什么窦秀才千里迢迢要去“京师”考试。

  文化图式缺失容易造成译入语读者不能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而许多中国文化图式常使用到比喻、借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能保持修辞手法的妙用,又能向读者传达其深意。

  3.3文化图式冲突

  由于宗教理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图式在宗教方面总有许多冲突的部分。“莫

  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didiburntoolittleincenseinmylife”、“勸今人早将来世修

  weshouldalldogoodbetimes”,这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讲究修来世。而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是人生而有罪。所以“莫不是……来世修”这句话,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烧香”这个文化图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图式。译者将起其翻译为“burntoolittleincense”,到不如用替代法将其翻译成“pray”,或者在“burntoolittleincense”后加注释。因为两教宗旨都是推崇不作恶。而译者以替代翻译法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翻译为“weshouldalldogoodbetimes”,翻译的十分巧妙。

  文化图式冲突,表明相似的事物或意像在译入语和源语言中文化图式相冲突。这是译者翻译的难点,文化图式冲突的翻译容易出现偏误,导致读者的不理解甚至抗拒。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化图式冲突时,可以使用意译加注,或音译加注。尤其是在翻译相似事物,不同意义时。

  4总结

  人们常常将图式理论和翻译研究相结合,因为图式理论清楚的、系统的划分模式有利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文化的对应。要用好文化图式理论,译者对于原语文化图式和目标语言文化图式就要要有足够的了解,帮助译入语读者构建图式。在汉英语言有文化图式重合时,直译和补译是常用的有效策略。而出现图式冲突或图式缺省时,则需要多样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更深刻的理解源语言文化的美妙之处,直译加附注或音译加附注的翻译策略更加值得选择。

篇二: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文化语言学下武当山道教文化图式探析

  武当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武当山,可以看到大量的道教寺庙和道教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和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在这个学科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图式和意义。

  1.五福图

  五福图是道教文化中一种常见的符号。这个图案由五种动物组成,分别是龙、凤、龟、蛇和麒麟。传统认为,这五种动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和美好。

  在武当山,五福图常常出现在寺庙的屋顶、门前、墙壁等处。在这里,五福图被视为祈求安康福寿的祥瑞标志。

  2.太极图

  太极图是道教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符号。太极图由黑白两色组成,代表着阴阳的平衡与和谐。太极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易经》中,被视为道家哲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武当山,太极图经常被用于道教寺庙的设计和建筑中,如武当山的太极拱、太极殿等建筑。

  3.龙凤屏扇

  龙凤屏扇是道教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图案。这个图案由龙、凤和屏扇三部分组成。据说,龙和凤代表着阴阳,屏扇代表天地。

  4.剑舞

  剑舞是道教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代表着武当派的道教文化传承。剑舞既是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也是武当山道教庆典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武当山,剑舞通常在太极广场上表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朝圣者的关注。

  5.云门狮子

  云门狮子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云门狮子是由两只狮子组成的,通常出现在寺庙的门口。

  在武当山,云门狮子常常被用于寺庙的门楼、门前等处,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文化符号。

  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意义

  以上五种文化图式代表着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和流传表明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道教文化以其特有的哲学、艺术和神秘性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和信仰者。武当山作为道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和底蕴。

  在当前文化多元和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呈现和传播,才能使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传承。

篇三: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图式(即图式冲突),或一方不具有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都会给交际带来困难,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学生们能进入更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通过在活动中与本国文化图式的比较来熟悉异国文化图式,学生进入另一种文化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全、牢固的文化图式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由瑞士科学家JeanPiaget(皮亚杰)提出,后来经过教育心理学家R.C.Anderson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理论。图式理论是近几年来被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尤其在阅读和听力教学中应用较多。笔者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发现,“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和听力教学,而且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特别是利用文化图式(culturalschema),犹为重要。

  一、图式理论和文化图式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输入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Anderson,1984)。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且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文化图式指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图式,是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认知基础,它在跨文化交际理解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预示着幸运、财富等,出生在龙年的孩子都感到特别的骄傲,家长们也都“望子成龙”。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化身,西方人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是不能理解中国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期望的。

  二、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

  人们从社会生活的经历中抽象和概况出来的文化图式,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在理解交际时起作用。然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图式,有些图式甚至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具.

  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图式(即图式冲突),或一方不具有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都会给交际带来困难。

  1.文化图式缺省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图式缺省经常会导致交际的理解错误甚至中断,使我们无法理解对方所要交流的信息。尤其在理解一些承载文化信息的俗语和谚语时,文化图式的缺省对交际的影响犹为明显。例如,要知道“carrycoalstoNewscastle”意思,就必须有英国的城市文化图式(Newscastle是英国的产煤地);想要了解“牛鬼蛇神”的意义,学习者必须将有关中国文革的新知识添加到原有的动物文化图式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增添”,指学习者把新知识增添到自己现有的图式中,而不对图式做任何改变。这是与皮亚杰图式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之一的“同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

  2.文化图式冲突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图式冲突往往会引起误解,虽然我们的大脑中也有交际中提及的图式,但由于我们已有的图式与交际中的图式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图式来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极容易形成误解。比如,在与朋友外出就餐后付账时,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图式包括以下的行为:众多男士抢着去付账,甚至会有一些你来我往的推让过程,付账的拉锯战图式是我们已经建构的图式。但是西方人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甚至会觉得无法容忍。西方人的付账通常自觉采用AA制,即便不是AA制,也不会出现抢着付账的情形。因此,在文化图式冲突的情况下,学习者就不能再单纯地添加新的文化图式,当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现有的图式与新信息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从而吸收新知识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并用它来解决新知识与旧图式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顺应”,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文化图式。

  (1)语言交际文化图式冲突

  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称谓体系。英语中的社交称谓没有汉语的丰富。汉语拥有一个庞大的亲属称谓系统,不仅重视长幼顺序,而且对于父系、母系、或姻亲也非常重视。英文中的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英文中仅有13个基本亲属称谓词。而且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大多可以用于亲属以外的人,如称呼陌生人“叔叔”,而英语中通常是不可以的。

  .

  (2)非语言交际文化图式冲突

  总的来说,依照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公开场合,人们的身体接触较少,尤其是男女之间接触更少。通常人们不会在公众场合拥抱、接吻或有其他亲昵表现。然而,在西方国家,男女之间的亲昵表现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同性之间牵手走路,甚至勾肩搭背都是允许的。然而,在西方国家,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

  三、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建构文化图式

  1.激活已有的文化图式

  成人英语学习者已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于有些话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帮助学生采取有效的手段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以期获得交际的成功。如谈到“请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导入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Wecanask“Ifyouwanttoinviteyourfriendtodinnerathome,whatwillyoudo?”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请客的相关图式包括定名单、地点、时间、送请帖、菜肴等。通过激活已有的图式,在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增添新信息或调整旧图式,构建新的图式。

  2.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新的文化图式

  成人英语学习者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汉语文化图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异域的文化图式,尤其是那些与汉语文化相冲突的文化图式,他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图式,却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而这些又恰恰是跨文化交际时极易引起信息传递偏差的因素。因此,与汉语文化相冲突的文化图式和异域特有文化图式应该是教学重点。

  (1)课堂上有层次地导入建构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所导入的文化图式应该有所选择,要以学生在学习中的文化盲点和平时易产生的文化错误为重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可以多讲解一些词语文化,即词语的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动物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图式,且多与汉语文化图式相冲突,教师可收集相关信息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如“狗”在中国文化总是用在贬义词中,像“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西方人喜欢养狗作为宠物,狗是人类的伴侣,体现在语言中都是正面积极的意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运日)”等。随着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文化图式.

  的建立,从词语慢慢过渡到话题,如称谓、送礼、致谢、赞扬等。引导学生对各民族间的经济基础、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进行比较和研究,最终培养学生完整的的异域文化图式。

  (2)交互活动建构

  在涉及到具体社会情景时,可设计一系列的交互活动。如让学生扮演某一案例故事或电影片段等。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学生们能进入更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通过在活动中与本国文化图式的比较来熟悉异国文化图式。如招待客人,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时是一种“强迫”式的热情,比如夹菜给客人、请客人再吃点、喝点等;西方人通常是一种自由式的热情,主人常说:Helpyourself!(请随便)通过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异同,给学生留下既形象又直观的印象,更容易建立起异国文化图式。

  (3)课外建构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英文小说或原版英文电影等来建构文化图式。观看英文电影和电视剧是学生较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学生进入另一种文化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全、牢固的文化图式。但是观看电影不能无的放矢,无选择地观看电影达不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图式的目的,而只能浪费时间。教师要做好导向作用,推荐一些有利于建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有关西方婚礼图式的建立可以观看奥斯卡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有关送礼的文化图式可以观看“老友记”等。

  总之,文化图式随着学习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得到扩展和修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先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正确地作出添加新信息或调整图式,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建构新的文化图式,从而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

  (责任编辑:郑

  卫).

篇四: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中具有某种文化含义的词,它们带有客观世界及其内在属性与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极具挑战性,这就需要翻译者运用专业的理论技能来完成翻译工作。认知文化图式理论(Cognitive-CulturalSchemataTheory)就成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帮助翻译者对比语言和文化,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并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图式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性文化理论,它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框架,如概念、知觉、形象和语言,将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概念结合在一起,探讨文化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文化媒介传播,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文化图式、图式表达与文化归纳。文化图式是文化的一种普遍而抽象的表述,它反映出一种文化的概念、象征、价值及其相关活动;图式表达是文化图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文化归纳是以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图式中的概念和价值,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在比较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弄清概念,了解不同文化的概念差异,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者可以先分析文化图式,尤其是该词指代的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的图式表达,然后再尝试进行文化归纳,从而把文化负载词翻译成更精确准确的形式。

  -1-

  以英语中“spring”为例,它不仅表示季节,还表达“朝气蓬勃、新生力量”的文化概念,象征着新开始、重生和复苏。因此,当翻译为中文时,除了表示某个季节的字面意思,翻译者还应考虑更深层次的文化概念,比如“春天”,来表达该词的幽雅、开朗文化内涵。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任务艰巨且复杂,但认知文化图式理论能够做到帮助翻译者对比文化差异,理解其文化潜台词,并最终准确翻译出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助于翻译文化负载词,帮助翻译者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将其准确翻译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2-

篇五: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涉足到跨文化交际的领域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在文化图式观照下,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究,以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问题。

  文化图式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它由个体的价值观、信念、行为习惯等构成。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沟通方式受到所处文化图式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图式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系列挑战。

  1.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语言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语言障碍是一大挑战。非语言沟通也同样重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会受到文化图式的影响,可能会引发误解。

  2.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人们产生误解、冲突甚至是隔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

  3.礼仪和习俗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礼仪和习俗。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方的礼仪和习俗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应。

  1.学习对方语言和文化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对方的文化图式。

  2.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不要试图去改变或者否定对方的文化图式,而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

  1.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2.提高个人认知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水平,扩大自己的视野,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国际合作

  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国际合作,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文化图式的认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以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为世界的多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文化图式包括什么 图式 包括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