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征文活动 书香三八征文例文合集

时间:2022-05-28 09:20:1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八征文活动 书香三八征文例文合集,供大家参考。

三八征文活动 书香三八征文例文合集

书香三八征文范文10篇

【篇一】

我一直喜欢读书,这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人生中有一阶段最为忙碌的时期,中断了连续性阅读,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读书的向往。我自己形容读书时的感觉,就是一句话:“当我拿起书本,全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读书带给我的是安宁、静谧、甜蜜。读过的书,记住的话,成了我大脑中的一分子,以为忘记了,但生活一触动、轻轻一翻阅,它们便滚滚而来!甚至,没有当初的渴求、中间的搁置、后来的深入阅读,你都体验不到书与日子的联系、我与书的那些感觉!

小的时候我读的书几乎都是借的,母亲常常带着线装本的《水浒》《三国演义》等等,文字不全认得,硬是一点点啃着把书看下来。奶奶家有姑姑的高中教科书,里边有很多鲁迅的作品,我常常去偷着看。后来,从金庸到梁羽生,能借到的都看个遍。上高中后又迷上了琼瑶,幻想《一帘幽梦中》中的白马王子也能向我走来。看三毛游记,又渴望周游世界,还羡慕《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意境。看《红楼梦》,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而徒增悲情。喜欢看《红与黑》里于连复杂的心理描写,喜欢《飘》里斯嘉丽倔强刚毅的性格,更喜欢《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几乎每一页都被我的泪水浸泡……

书是我内心的声音,那些人物和悲欢离合伴我走过快乐的忧伤的、思索的、美好的童年。不同时期的阅读体验给了我不同的收获。相比少年时期的阅读,我更喜欢现在的读书感觉——人生的阅历达到了一定的累积,读书中的故事更能达到共鸣,与其是看作者写的事,不如说是自己又重新穿越了一回。那书中总有自

己的影子徘徊!有时,怕看过的书像飘过的云,被岁月的风吹散,就不光一味的看书了,而是多出一本笔记,边读边写,内容思索得更为透彻,一本书的灵魂就势灌入了心底,升华到脑海,想忘都忘不了。

到了当下的网络时代,读纸质书竟显得守旧和奢侈,也只好每天在网络间游走,随意性极强,想看什么就可以看到什么,快速浏览像是吃了一包速食面,没有了以往捧读时那份静静的思考、默默的感动。

慨叹过往,如梦如幻,这下这段文字,是我中断读书后对书的一份怀念。书带我一次次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也帮我拷问逝去的年华,借此不断的得到自我反省!

岁月并不如烟,读书把它召回……

【篇二】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你是否将一串串书单列在纸上,却迟迟没有行动?又是否让你书架上的书落满灰尘?又是否会觉得读书太过索然

无味,难以坚持?

想想自己也好久没有认真的读完一本书了,每次看书不是看一半留一半,要不就是直接在手机或者电子阅读器上面看,总是安慰自己说,这样既省钱又方便。现实情况我却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也说不清少了什么,难道是读书的情怀吗?不像,但就是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

我内心还是喜欢买书,每次买完了都会告诉自己我一定会看的,因为有感觉,所以才想去了解、才去买,然而事与愿违的情况占了大多数,买完了就蒙灰睡大觉,真的把明日复明日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不是琐事太多,就是自制力有些薄弱。

我觉得,我的故事也是一些人缩影。三十而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回家以后又要忙着家里生火做饭、照顾孩子,累的只想躺在床上放空自己。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学生,业余时间都沉浸在小视频APP、游戏中,离书籍和自然越来越远,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何来感悟而言。

问自己的同时,我也想问问大家。你有多久没有翻阅书籍了,又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呢?在忙碌的生活中,请给自己留出一点阅读的时间。

【篇三】

张爱玲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仿佛是一个“异数”,她竭力与政治等敏感字眼划清界限。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她不厌其烦地谈论她的现代都市生活,偶尔加一句独到精辟的见解,没有褒贬之意;似乎作家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审视这一切,审视自己,同时也审视他人。张爱玲所提供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意识与当下人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张爱玲是善写旧中国租借生活的高手,她的家庭出身,从小就陷于其中的紧张敌对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影响,再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陷,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对生和死、自我和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流言》一书中大部分散文都从日常生活中采撷琐碎而平凡的题材,世俗男女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张爱玲的焦点。

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就是她的现代都市生活,让人感觉务实、坦诚。对于这个世界张爱玲是非常亲切的,她深爱小市民生活,爱这个世界的尘土,有着人世的烟火气息:她沉浸在市民生活的点滴,她冷淡聪明,知道人情世故,就是用不好它罢了。张爱玲的散文也不时透露出一种让人窒息的寒意,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痛苦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那是一种被隐埋的温情,而张

爱玲骨子里的自尊不允许她有这种悲悯情怀;她的冷漠也不过是温情的保护色。张爱玲看人是孤独的,早年家庭生活的不幸,动荡的时代大背景,多种原因形成了她作品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出世的孤独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世俗的欢悦与孤独!

【篇四】

天下诗词千千万,而我对苏轼的《浣溪沙》情有独钟。

我喜欢李清照的婉约,也喜欢辛弃疾的豪放,但苏轼的《浣溪沙》既婉约又豪放,实是难得。且看他的写景,多么清新: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泡在溪水中努力生长,松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没有泥土,反倒更加好走。

即便萧瑟、伤感的“暮雨”和“子规啼”,都因苏轼的豁达、乐观冲淡了哀伤。词的下阕直抒胸臆,用问句强力推出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然后用一个“休”字再次表达自己老骥伏枥的壮心,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苏轼用字很有特色,“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点明地点与时令,“兰芽短”可以看出时值春天,兰芽才刚刚探出头。“浸”字表达出了当时的天气,刚下过雨。这样就很妙,把季节、天气融合到诗里,让读者细品。“松间沙路净无泥”可以看出沙路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昨夜的雨水不但没有让路变得泥泞,反倒帮助了行人。人生面对问题,不应该被“雨”吓倒,化“雨”为“动力”反倒让人生更加畅快,尽管昨夜还是一幅“萧萧暮雨子规啼”的凄凉景象。

后面就越发豪放起来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啊,谁说人不能回到少年时代了,溪水都可以往西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不要因为老去而悲叹,苏轼不服老的决心深深包含在了里面。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仍思进取,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自暴自弃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啊,现在不努力,将来只能白白伤悲、一声叹息。苏居士经历了那么多劫难,人生起起伏伏,尚不满意,那我们还凭什么不努力!

我不禁想到钟南山院士,他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非典肆虐,若不是钟南山主动收治重症病患,积极治疗,又有多少人将被困于病毒?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又来荼毒生灵,钟南山院士日夜操劳,毫无怨言。钟南山院士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他那不服老不认输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心里。老了又怎样,只要保持一颗不服老、不服输的决心,就一定会成功!

是的,只要努力,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老天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变化的是时间,衰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拥有一颗不服老、不服输的决心。我们要保持这种决心,无论身在何处,也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篇五】

这段时间通过微信群拆书的形式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

拆书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读书形式。通过拆书不仅能精确的找到书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还能跟别人展开学习交流,最终将收获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时候,即使通读一本书下来,感触最深就是几个点,所以通过拆书形式用心去体会感悟最深的部分深刻理解其含义,才能汲取其中的精华,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拆书活动,让我了解了一种新的读书方式,更让我懂得要用积极乐观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当下迎接未来。今后的每一天我都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身边的一切。

【篇六】

再读顾城,依旧是充满了感慨和触动,一位在朦胧诗坛占据一席之地的诗人,用潺潺如流水般诗歌一点一点地撞击着生命的悲钟。在文学的世界里,忘却世界的薄情与麻木,依旧保持着锐敏的才思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一篇又一篇令人新生触动的诗。

顾城的一生是在激荡里走来的,恰如诗里所诉,他滋长在黑暗里,但却不倦地寻找着光明。他朦胧的文学被判定为负面的、妥协消极的,但他寡言而不善与人争辩,是个始终心向光明却少与人说的理想最忠实的拥护者。

在顾城朦胧的文学里,我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感受到艺术的矫饰或者文字的卖弄,更多的是一如既往的本真和自然的质朴。顾城的生命为他诗歌的悲伤奠定了基调,而他对生命真我的追求则为他自然地吐露思绪做出了铺垫,他的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自然地从思绪的海流淌到笔尖,再奔涌到读者的心田。

他的生命最终被证实是个玉石俱焚的悲剧,而他的文字却始终如他所想是一束为全人类所追求的光明,很难说清楚他如何把现实和自我做到如此两级分裂,更难形容或理解他是如何在悲怆的生活里创造出光明的文字,但我想这都离不开他对真我的追求。倘若他堕落在悲剧里,他就陷入浑噩与懵懂中,不能再创造如水的文字。

顾城对真我的追求,就像是一堵墙,将他的理想与现实隔离开,让他的理想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纯粹和野蛮的活力,能够在任何境遇里持续滋长。顾城对于理

想的守护从来不是依靠境遇的改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支撑,他自己就是理想最坚定的捍卫者。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更是一个热爱理想的人,他不断从贫瘠的生活里榨取养分,从黑暗的生活里检索光明,就是为了达成理想的那一天。简单的诗词结构,纯粹的情感表达,朦胧的文字下又是清晰可触的情绪,本真,好像就是这个中国诗人的代名词。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生存能够保持本真和痴狂是不容易的,周遭的环境,他人的态度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生活有时候也会让顾城狼狈不堪,但糟糕的生活境况只是让他在悲伤之时更坚定自己的所求所想。如果他被平庸的生活同化,那么诗坛将陨落一颗巨星。即是看起来孤独和奇怪,但他却用这样的方式守住了真实的自己。

纯粹而又努力地维护自己的理想化世界,坚定地实施一切自己的所欲所想,是他能够在昏暗的生活里拥抱理想,也使他为中国诗坛增添了许多珍贵的笔墨文章,在今天,我们重新回忆这个执着而真诚的诗人,依然会感受到对真我的追求和生命之外的理想温度。即使他的生命已然停下脚步,但追求真我的精神仍在不断前行。语言和诗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滞。

【篇七】

我爱读书,尤爱与历史有关的书,它们可以让我领略世间的各色光彩,若要论及我最爱的书,毫无疑问便是那五卷本的皇皇巨著《毛泽东选集》。

读罢此书,我便感到这部著作堪称历久弥新, 闪耀着不曾褪色的光辉。在商品化大潮漫卷神州大地, 人与人之间不看其它只看利益的今天, 读毛选中的诸

多章节, 都能给我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与很多畅销书“只卖一季, 过季后就

无人问津”的情形不同, 五卷《毛泽东选集》在成书几十年后, 仍然让人“拿得起, 放不下”,仍让人感悟到适用于当世的诸多道理,实在是一代奇书。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主席曾做出过如下批判:“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来的……”

这种批判置于现在的社会上依然十分使用。如今许多人抗拒学习中国的历史,将一切舶来品奉为圭臬,读了几卷《希腊神话》,看了几卷《圣经》,便觉得国外的氛围是自由的,国外的文化是更高明的。殊不知,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精神瑰宝渊源流传,近现代更是英雄儿女辈出,无数在实践中检验处的真理被记录在页,但可惜的是,少有人去了解,少有人去深思,香港愤青把无知当热血、留学生们不考虑国情便随意对国内指指点点、更有无数人自降下身段,甘心认“洋大人”……究其本源,都是来自于无知,不曾翻开过记录过去的书页,不知道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也不知道那些为开创盛世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们的精神,只知一味地崇洋媚外,实在令人扼腕。

读书的妙用在于祛魅,在于明智,在于对思想的完善,它犹如一剂良药来医治我们的愚笨与无知,让我们得以自由而全面地思索,书中的各式思想,无论是引导还是批判,总归都是好的,都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大有裨益。

【篇八】

与书初相识,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定终

生。

——题记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常行走在这条路上,夕阳投下温暖的光辉,却照射出我一个人的影子,四下空旷无人。

路的尽头新开了一家糖果屋,橱窗里盛放着的糖果五颜六色,令人垂涎欲滴。我站了很久,直勾勾地盯着橱窗里的东西,待华灯初上,店主人才发现了我,小小的人儿像一座雕塑不知站了多久。店主人饶有兴趣地问道:“小朋友,站这儿干什么呢?”

“想要……”我轻轻地应道。

还未等店主人调侃,我伸出手指向橱窗,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能给我吗?”

男子顺着手看去,不是色彩艳丽的糖果,而是用来垫底的书。男子大惊,后喜道,“既然有缘,便赠予你好了。”

我紧紧地抱住书,无悲无喜的小脸上显现出满足的笑意。

后来啊,我愈发痴迷起来,赠送给我的书也早已被我翻起了层层褶皱,我不满足,只有书才能填充我的孤独。读《红楼梦》,我同兄弟姐妹吟诗作对;读《水浒》,我和绿林好汉称兄道弟;读《三国演义》,我与诸雄争霸天下;读《西游记》,我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与书中人共情,使我的心灵不再单调。我与三毛同步,跋涉在撒哈拉沙漠,观满天繁星遍布。我随着戴望舒漫步,在悠悠雨巷中,寻找丁香姑娘。我跟随苏轼的脚步,饱览西湖美景,品尝东坡肉。诗书为我创造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陪我度过漫漫岁月。

我遍览诗书,如饥似渴,当年孤独无趣的孩童已经蜕变成恬静文雅的少女。我最爱之事莫过于在宁静的午后,躺在舒适的藤椅上,一杯清茗,一卷诗书,足矣。如此,就让时光沉醉,岁月静好。茶空了,不必再添,一杯就好;书读了,不必再停,一生就好。

第一次邂逅,使我爱上了书,就像向日葵永远面对着太阳,本能而已。它的墨香令我魂牵梦萦,文字令我思之如狂。我想我可能中了毒,一种名为“嗜书”的剧毒,深入肺腑,无法自拔。

当年橱窗之隔,只此一眼,便是一生相随,不离不弃。愿梦醒时分,花开花落,彷徨之际,书仍在。

【篇九】

一人,一世界;一书,一春秋。

——题记

冲一杯绿茶,放首轻音,手持书卷,这阳光明媚的下午:品着香茗,闻着花香,照着暖阳,听着音乐,遨游在书的世界中。

我喜欢这种感觉,坐在绿荫下,时不时还飘来一片金黄的树叶,夹在书中便成了书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的确如此。书籍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小学时,因身为转校生,有些自闭而不被同学重视,因此身边没什么朋友。同时父母不在身边的我该如何让灰色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有很多办法:玩游戏,看电视?但这些都不利于我当时的学习。而当我迈进书店的那一刻——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展现在我眼前: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化蛹为蝶”的丑小鸭,滑稽搞笑的国王……他们都成为了我的朋友。而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不再自卑,

不再胆怯。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是它告诉我世界的五彩缤纷,是他告诉我生活的魅力与乐趣。

“读书赋予我们知识,让人生充满意义。”每当夜深人静,我一人在家,心烦意乱时,拿起书,仿佛所有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每个汉字,每个段落都独具特色,都彰显的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们深深的吸引着我——看着小红帽,仿佛自己也来到了那神秘却危机四伏的森林中;看着杰克,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巨人的城堡;看着国王,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游行现场。同时书籍也给了我不一样的收获,它就如心灵导师,使我放松。当捧起它的那一刻,静静地徜徉在书的世界中,世间杂事皆为尘埃。

而在这阳光明媚的下午,又是如此,捧着书籍,迈入这书籍之中,心中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抓住书的翅膀,随着它远航,不在理会那令人心烦意乱的琐事,跟着书籍一起飞翔。

茶已尽,放下杯子;书已读完,却爱不释手!

【篇十】

我们时常会将阅读和思想的顿悟、精神的充实连接在一起。的确,当我们大量阅读后,我们将会更了解生活中的真谛,更真实地感受到关于焦虑、恐惧、善良、爱慕等情绪,但当我们守望文学这片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我们也是在守望我们不曾感受的诗意和美意。

当我们将探索和感受书籍中的诗意和美意当作我们读书时的一项乐趣,我们就能在书中找回已经失去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渴望,我们将会发现原来生命不仅仅有一望无边的繁琐,还有我们未曾找到的点点诗意和希望。我们把读书当作探索

诗意和美感的征程,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的澎湃和激昂,也会感慨原来平凡和普通也是一种美好。即使当我们灯枯油尽时也未必能和书里的主人公一样潇洒,但阅读却使我们和他们心灵相通。

阅读教会我们的更多还是成长和爱,当我们回首过去,就会发现,曾经阅读的书籍已经深入灵魂。书中那些关于青春的心悸和颤栗,关于成长的痛苦和欣喜,不知不觉,就让自己有所共鸣。我们都或多或少从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聪明或敏感,或健谈或寡言,我们看着书中的人面对生活的烦恼和由此做出的选择,和他们渐渐心灵相通。书里那些美好的春天,畅快的青春,让我们找到心中的英雄,并以此为标杆,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更精彩的生命旅程。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将不再感到自己的渺小,因为我们感受到在阅读时一切都以我们的思想和感悟为中心展开,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不断被开拓扩充,我们感受到贫瘠的生活不能带给我们的趣味或险境,也收获到错过的世界风景。我们不再为自己的平凡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精彩,源自于一个个平凡的碰撞,我们也明白即使我们错失了命运的这个渡口,在下个路口它仍将为我们创造善意和温暖。

世界将所有的诗意和美好都蕴藏在书籍里,等我们打开书本,收获力量。

推荐访问:例文 书香 合集 书香三八征文范文10篇 书香三八征文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