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概述
2024年是我们德州市政府的关键一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推动城市发展,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本报告将介绍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目标和计划,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工作重点
1.经济发展
今年我们将继续着力推动德州市的经济发展,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2.社会治理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生态环境保护
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德州。
工作目标
1.经济增长
力争实现今年GDP增长率达到6%,稳步推动德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就业稳定
努力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机会增加,提升市民收入水平。
3.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工作计划
1.经济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
2.社会治理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
3.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结语
德州市政府将继续全力以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感谢各界支持!
篇二:政府工作报告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3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尤其是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仍然取得了5.2%的增速,成绩来之不易,非常令人鼓舞和振奋。同时,确定了2024年发展六大目标,十大具体任务。我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安排部署,立足国际视野,切合中国实际,展示出信心决心,体现出大国担当。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加明确了接下来工作努力的方向,深知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将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积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经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真研读,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安排部署十大重点任务,既有连续性,又有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等,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这十项重点工作既有对过去工作任务的延续,比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也有新的安排布置,尤其是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十大任务的首位,充分说明今年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对于落实
好这一任务,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方面,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行业单项冠军梯次升级,逐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政策重点应放在人才集聚方面,建设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储备库,提高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匹配精度。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建立创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在技术研发阶段,政策部门通过小额资助筛选出真正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对技术研发取得初步成功的项目,继续提供大额资助,以加快推进成功项目的技术成熟。当技术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积极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促进技术项目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要着力建立以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与科创走廊为载体的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省市数字经济产业规划统筹工作,精准定位各地数字经济主导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错位竞争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政策体系。
民生工作提出明确具体新任务,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等民生工作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明确
具体的新任务,并在农村改革发展、城镇化、城市更新等方面关注到了种粮农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等多个群体的关切。重点来说,就业方面,稳就业政策在持续加力的基础上,增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针对性,系列部署精准发力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更大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方面,常态化推动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改善,保障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促进消费方面,报告中的系列扩消费部署,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同向发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三农方面,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预期和活力。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助于稳定种粮收益预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预期发展目标务实、可靠、可行,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速目标在5%左右。究其原因,第一,5%的目标增速与近年目标保持了连续性。第二,5%的目标增速和当前的潜在增长水平相符,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我认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
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过度依赖数量和速度的阶段,逐步步入质量和效率的轨道。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新质生产力,都是依据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提出的,也是中国经济摆脱数量路径、速度依赖的重要体现。尤其面对国际竞争加剧、打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阻力加大,中国必须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之路,必须用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效率目标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经济实力强不强,不只看数量和速度,更要看质量和效率。因此,要跳出5%的数据看内涵,不要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而是一个包含很多内容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更高水平增长、更好质量增长、更多动能增长,是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和复苏的表现。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外交,还是文化、生态、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方面内容详实,举措得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来临,2024年或许将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工作的安排将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安排部署、明确的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篇三: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
政府工作报告
总结归纳
1.2023年
工作回顾
o
1.1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o
1.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未来产业有序布局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
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o
1.3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核心技术攻关和涌现
航空发动机
燃气轮机
第四代核电机组
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
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o
1.4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
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
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完善
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外资结构优化,彰显
“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
o
1.5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产粮新高1.39万亿斤
能源资源供应稳定
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o
1.6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污染防治见效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成型
o
1.7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
救助保障范围扩大,财政力度提高
义务教育
基本养老
基本医疗
个人所得税扣除
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
o
1.8面临的挑战
国际形式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频发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国内
疫情冲击,新旧矛盾和问题累积
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
社会预期偏弱
有效需求不足
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
房地产
地方债务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自然灾害
洪涝
台风
地震
2.2023年
工作重点
o
2.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整体政策: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组合: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扩大内需
优化结构
提振信心
财政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货币政策:增强流动性
两次降准,两次下调政策利率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
消费政策:加快消费恢复
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
大宗消费稳步回升
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
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房地产调控优化,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
化解地方债务,分类处置金融风险
o
2.2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科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工业
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
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
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
数字经济
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
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
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o
2.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
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加强违规收费整治
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
扎实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o
2.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
加强生态环保督察
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
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
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o
2.5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稳就业
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
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
教育建设
“双减”
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
医疗
落实
“乙类乙管”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
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
社区服务
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提高优抚标准
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灾后重建.?
文化传承发展
旅游市场全面恢复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成都大运会
杭州亚运会
亚残运会
o
2.6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不展开)
o
2.7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中国—中亚峰会
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3.1发展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o
3.2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组合
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预计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
“三保”底线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o
3.3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o
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o
3.4宏观政策:加强协调,增进一致性(不展开)
4.2024年
政府工作任务
o
4.1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巩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发展
氢能
新材料
创新药
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
未来产业
发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投资配套
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
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深化大数据应用
人工智能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
制造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服务业数字化
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
促进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
数据转型基础建设
数据基础制度
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o
4.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深化“双减”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数字教育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根据战略和发展需要部署科技项目
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
“揭榜挂帅”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集成国家和社会创新资源,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
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加快形成支持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
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
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
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
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o
4.3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综合施策
培育新型消费
包括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
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
优化消费环境
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
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支持重点领域
科技创新
新型基础设施
节能减排和降碳
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生产设备和服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资金安排
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
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深化投资审批改革
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
落实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消除投资障碍
拆除藩篱,吸引民间投资
o
4.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能力、提高竞争力
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
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问题
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
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
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合规行为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踏实办好企业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
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领域监管规则
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等突出问题
加强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
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
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等领域的改革
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改革
o
4.5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
优化跨境结算和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健康发展
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升和中间品贸易发展
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出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重大展会(如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
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降本提效支持外贸企业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提升投资中国品牌形象
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便利度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战略,赋予更多自主权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推动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
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
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
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落实已生效的自贸协定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
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o
4.6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
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责任
提升处置效能,防范系统性风险
优化房地产政策,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统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
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加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完善商品房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住房需求
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完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体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
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
提高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支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通过以上整理的提纲,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和大国储备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重点。如果您需要更多细节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我。
o
4.7坚持不懈抓好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豆扩种和单产提高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扩大油料生产,稳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
加大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短板行动
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保护
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各地区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整省试点
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如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
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o
4.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短板补齐
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中村环境
完善地下管网,解决老旧小区问题,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现代化等战略
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力
赋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大发展动力
推进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
优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
o
4.9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和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强化重要江河湖库的生态保护治理
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的绿色转型
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速重点领域的节能节水改造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
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发挥煤炭和煤电在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方面的兜底作用
o
4.10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
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
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就业的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扎实做好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
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推动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纠正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补短板服务农村养老
发展银发经济,提供老年用品和服务
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提供托育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完善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
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等事业
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完善网络综合治理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物普查,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转向事前预防模式
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实施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发展
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
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