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6篇)

时间:2024-09-17 14:14:01 浏览量:

篇一: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情况汇报

  党的*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市*县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并进,*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引,*县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调整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奋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

  第一,划定“三条线”,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保障线。出台《*县委员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等文件,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编制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成为广西第一个编制并印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县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二是强化监督高压线。出台《*县环境保护“党政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细则》《*县生态环境整治办法(试行)》等,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三是绘好生态红线。制定《*县环境总规》及《*县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等文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编制《*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由*%提高至代%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第二,打好“三场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整治,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扬尘综合治理、秸秆综合利

  用等蓝天保卫工作,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多次入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在全区排名前列。

  二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许可审批和招拍挂制度,抓好矿山、尾矿库、固废危废以及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体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

  三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积极探索“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扎实推进河库违法建设整治和“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辖区*流域餐饮船舶污染整治工作,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效。出台《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水质达标率*%,*水质求年在全国排第十名。

  第三,落实“三举措”,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完善《求县工业集中区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项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放弃需大量消耗林业资源的总投资*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关停一批高污染企业,确保生态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改革引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抓紧抓好绿色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药食同源康养产业集成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个千亩以上规模的中草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药食同源康养体验中心、药食同源康养产品生产中心等建设任务,获评全国康养百

  强县。

  三是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围绕“一片叶子""做大茶产业,*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万亩,干茶产量达*万吨,产值达*亿元,*茶公共品牌价值达*亿元,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一瓶水”品牌逐步打响,成功入围广西“两个核心区、九个基地”首批产业布局的“九个新兴天然优质饮用水产业基地”第三位,以将军峰、忆然、甘甜泉等品牌为代表的优质饮用水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做足“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文章,着力打造古镇寻梦、田园观光、民宿体验、茶海度假、山水养生、温泉休闲六大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家、*A级旅游景区*家、*A级旅游景区*家以及星级乡村旅游区*家。

篇二: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旨在对我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工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创建背景

  我县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响应国家提出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并将其写入了全县发展规划。

  二、工作概况

  1.明确目标

  为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在五年内,实现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5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2.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委托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还加强与相关地区和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合力。

  3.加大宣传力度

  创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使大家共同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4.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推进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三、取得成果

  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努力,我县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已经超过80%。水质方面,部分河流的水质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家标准要求。这些改善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生态保护意识提升

  通过宣传教育和各种活动,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社会影响广泛

  我们的创建工作在全县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县内各个乡镇的生态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吸引了周边地区和游客的关注。另一方面,我们的创建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了其他地区的认可和借鉴,为其他地方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下一步工作展望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措施的创新和落实。

  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我们将加大对于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其转型升级或者关停。同时,加强对于重点污染区域的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2.加强监测与评估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3.加强宣传与教育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加强合作与共建

  我们将加强与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总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篇三: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委提出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三大目标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体现。我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确立实施的“生态县”、“文明县”、“低碳县”、“文化县”、“平安县”、“优美县”六大工程,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内涵。

  一、主要工作成效

  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全县工作总体思路,紧抓

  “三大目标”不放松,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务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XX年被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推介委员会推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重基础、抓项目,全力建设生态县。依托银杏富民工程、造林项目、农业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奋力推进了省级生态县的创建。一是生态细胞创建成效明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40个;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完成县城水质监测站及PM2.5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100%,城镇和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建设项

  目好评率均达100%;三是全面推进文明新村和首轮10个特困村建设工程,新建生态小康新村30个;四是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

  深挖掘、细谋划,精心打造文化县。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健身中心、乡镇文化站的建成开放;唐家河、东河口、青溪XX、县城等4A级景区的陆续创建;“百场文化下乡”、“百场广场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战国木牍、薅草锣鼓、黎渊石砚等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广场文化、农村庭院文化等生态休闲文化的培育壮大;青川地震博物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为代表的地震遗址、遗迹文化的品牌塑造;电影《石青川》、《银杏之梦》,歌曲《梦幻天堂》、《XX青川》、《四季放歌》,大型文艺演出《山歌再起》,图书《青川民歌集》、《青川文化》等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发行,“冬海南夏青川”的生态旅游文化理念逐渐得到世人认同,都彰显了我县生态文化的发展壮大,为创建文化先进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细胞、添措施,努力创建文明县。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四大教育”、“学雷锋树新风”、“十万家长进校园”、“争做文明青川人”等系列主题活动;规范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出台了《青川县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在全市交流推广;规范完善了公交站、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讲环保、节能源,积极构建低碳县。积极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发展低碳经济,共建生态家园”活动。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小砖厂等落后产能企业的关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沼气、柴节能灶、水电、天燃气等清洁能源;着力培育低碳旅游,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5%,森林碳汇不断提高。

  强管理、重服务,全面建设平安县。深入开展百场法制讲座“六进”活动;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治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等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救助更加规范,惠及群众更多;加强平安细胞建设,狠抓十二户联动机制的落实,有力推动平安青川建设;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治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力保障了全县的和谐稳定。

  抓整治、增设施,全力争创优美县。深入推进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加强城乡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治五乱、三延伸”专项整治,拆除临时过渡棚舍,规范广告店牌设置;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休闲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暨“生态青川、美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够。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缺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二是部分部门和乡镇对我县森林覆盖广、湿地面积大、空气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比较优势认识不足,缺少信心和动力;三是部分部门和乡镇没有认识到抓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生态青川、美丽家园”的现实选择和迫切需要,缺少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

  宣传不广。从宣传的范围上看,部门和乡镇好一些,村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总体部署知之较少;从宣传的手段上看,略显单一,主要以会议、文件、电视宣传为主,其宣传效力仅体现在部门和乡镇层面上,没有辐射到村社;从宣传内容上看,缺少对绿色消费、生态城市、低碳环保、能源节约等科普知识的宣传。

  整治不力。一是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部分场镇和乡村保洁效果差,车辆乱停乱放和乱搭乱建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环保意识淡薄。部分企业和个体经商户乱排乱放、污染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

  推广不足。对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不够。全县虽已建成很多沼气池,但受到资金、技术、服务及管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清洁能源在农村还没有全面推广使用。

  三、几点建议

  出台总体规划。县上应根据全县各乡镇的生态特点和生

  态优势,结合旅游、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等规划尽快出台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已制定的实施方案,逗硬付诸实施,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督查队伍的建设,充实力量,配足配齐指导督查人员。一是县级领导干部在挂联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中,明确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二是由离岗待退的副县级干部和正科级干部组成片区督导组,分片区适时进行指导督查,使其有条不紊地强力推进。

  严格考核评估。一是严格考评标准,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一屑不见、一点不乱”;二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进行考评。评先表彰,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同时可组织抓得差的部门到抓得好的部门,甚至到外地考察学习,以此借鉴其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提高。

  持续宣传报道。继续加大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以“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在全县上下进一步加强“生态青川、美丽家园”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县、文化县、文明县、低碳县、平安县、优美县内涵的认识,以此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和责任感意识。

篇四: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7.11.14?

  【字

  号】

  【施行日期】2017.1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14日

  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探索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印发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发改环资〔2013〕2420号)《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结合印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印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的意义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梵净山西麓。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1110毫米,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境内有珙桐、银杏、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黔金丝猴、穿山甲、大鲵等30余种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动物。全县矿产资源种类多样,有锰、硅、镁、花岗石、玉带石、煤、硫铁矿、重晶石等50余种,其中花岗石、紫袍玉等产品蜚声全国,炼镁白云岩矿、硅石矿储量超过千万吨。全县河流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12.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万千瓦,已建成甘金桥、坨寨、阳坝等水电站10余座,电力支撑有保障。有地下热水泉10余处,其中凯望温泉有“中国珍贵矿泉水”之称。主要经济林木有梵净山绿茶、天麻、杜仲、银杏、黄柏、柑桔等,其中梵净山绿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闻名遐尔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梵净山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开发潜力巨大。

  印江自治县不仅生态地位突出,其生态功能也是极其重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将印江自治县划为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不但是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域,同时又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重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25个地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印江自治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属于典型亚热带植物分布区,拥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是清江和澧水的发源地,对减少长江泥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土壤侵蚀较严重,地质灾害较多,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急需保护。《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将印江自治县划归长江上中游区。本区大部分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将印江自治县划为贵州省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属于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区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总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在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区划中,都突显了县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义重大,生态印江是印江自治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印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尽管印江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市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0.54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860元、7319元,分别是2010年的2.2倍、2.4倍,年均增长14.2%、15.9%;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46.0︰16.7︰37.3调整为28.1︰18.1︰53.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重。二是实体经济弱,基础设施欠账多,财政支出压力大。三是产业结构欠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印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印江境内的水系分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县境内年降水总量为22.5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为12.5亿立方米,年均径流深636毫米,地表水为9.96亿立方米。县境内河流总长度为427.3千米,河长大于10千米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条。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水土流失面积846.33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3.16%,石漠化面积467.7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23.85%。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林分质量不高,多为中幼龄林。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造成许多生态问题。在河谷地带及河湖面山,经济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较低,不足以发

  挥其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功能,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草地退化严重。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占有相当大一部分,而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速度缓慢,赶不上天然草地退化的速度,人工草地占有率极低。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筑牢长江、沅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印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近年来,印江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制度,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了《印江自治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工作方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生态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和运行管理办法》《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实施方案》《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衔接机制》等文件和全县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县联席会议联络员例会制度、确立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制度和工作职责。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

  力,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主要目标

  到

  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各项目标,使印江,乃至全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6万元,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结构显著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5%,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所占比例达到

  60%。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强度下降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

  20%,绿色矿山建设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率为98%以上;县城区和乡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境内水域水质均达Ⅲ类水质标准以上。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绩考核、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环境生态信息公开等制度全面落实,能源、水、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更加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规划,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环境保护,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生态文化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生态空间,构建“一核四区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即以梵净山保护区为核心,以洋溪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中部低山河谷水源涵养区、中南部植被保育区、西北部水土保持区为支撑,以印江河、车家河生态建设带为纽带,着力构建“东西跨越,两翼提升,中部协作”的总体布局,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东西跨越,两翼提升,中部协作”的总体布局,即一是东西部以县城为中心,沿印江河布局木黄、永义、合水、朗溪、中坝,重点布局旅游养生、休闲度假、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建设高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二是北翼以沙子坡、杉树、天堂、刀坝等重点,发展以核桃、中药材为支撑的农业规模化创新区;三是南翼以洋溪、杨柳、缠溪等重点,巩固建设以茶叶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生态经济示范区;四是中部对内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新寨农业园区与县城协同发展,建成产城一体化协作区。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资源,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为引领,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服务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

  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多赢。

  1、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优化“一区三园”总体布局。优化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总体布局,促使其与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提高小云产业园闲置厂房利用率,建成集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轻工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3个10亿元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塘池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建筑建材业和综合汽配市场、旅游商品市场、家具市场等行业;加快能矿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水资源加工、白酒生产、旅游商品加工、健康医药等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全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创建地方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传统食品工艺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米粉(米线)、方便米饭等米面制品、方便食品,鼓励发展薯类食品及淀粉、全粉深加工,推广菜籽脱皮膨化制油技术。着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肉制食品,开发方便、安全的包装肉类食品。重点发展薯类、果蔬、辣椒等特色食品,开发风味、营养的速冻食品、调味品、调理食品、休闲食品等。积极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发展蜂产品、食用菌素、山野菜等保健食品,开发保健饮料、保健茶、保健酒、功能性水等保健饮品,努力把我县建成营养健康产品研发、加工生产基地的核心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引导企业与大型超市、连锁集团建立稳定的采购供应关系,基本形成农产品种植、养殖、冷藏、储运、加工、新产品开发产业链,把我县建设成为立足黔北经济协作区,面向渝东南、长株潭和长三角的绿色食品和生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的重要基地。力争到2020年,绿色食品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加工业。加快发展化学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建立以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石材

  产业,改造和提升石材加工企业的产能。综合利用工业废料废渣,发展环保节能砖、轻质板材、墙体涂料等新型墙材材料,大力引进保温隔热、防水密封、装修、PVC塑钢门窗及管材等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塘池节能环保建材园区建设,培育成集新型建筑建材业和综合汽配、旅游商品、家具等综合型产业园区。力争2020年,新型建材加工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

  突出发展优势绿色轻工业。大力发展以茶、酒、药、水等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积极推进“梵净山翠峰”茶品牌整合提升,加快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整合白酒产业资源,全面提升“梵台酒”品牌价值,开发料酒、保健酒及非粮食原料酒,探索发展葡萄酒、果酒等产业;积极推进服装、鞋帽、轻纺、纸制品等产业发展,打造服装鞋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实现特色轻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以冰花玉、黄玉、珊瑚化石等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精心制作以木雕、石雕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旅游商品,依托民间传统文化打造印染、服饰、刺绣、纸伞、线耳鞋、鞋垫等旅游商品。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商品创意产业园,建立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发挥聚集效应,组建旅游商品开发总公司,形成一批旅游特产专业村和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商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能源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培育发展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伴生矿提取利用企业,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村生物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稳步推进黔北页岩气综合勘查试验区勘查开发,继续抓好小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力争2020年,能源环保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

  发展电子信息及制造产业。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产业,大力引进阻容感片式元件、显示模组、锂离子电池等产品,逐步发展传感器、音视频采集、条

  形码、RFID等数据采集设备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低功耗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云端设备,加快推动经开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建设。力争2020年,电子信息及制造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

  加快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速推进大云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配套完善电信、银行、保险、政府公共服务、生活文化等设施,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改善园区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创建商品展销、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服务、构建乡村旅游等全链条创业平台。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共享发展,坚持行业整治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力争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度达到80%以上,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

  2、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粮油烟产业、油料、特色养殖、特色渔业、地道中药村、和特色林业等产业,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畜牧业四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服务体系和重大支撑性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打造一批区域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加快建立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打造7个省级以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20年,农业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6.2%。

  3、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把经开区建设成为服务全县及周边县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融合、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做好与银行、保险部门的衔接,支持和培育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加入云计算、数据处理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一个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科技应用、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信息、商务、金融等集聚发展。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推动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养身保健、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构建管理规范、运转顺畅、分工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梵净山东互通旅游集聚中心综合体、书法文化广场、滨江土家风情街、邛江古镇、历史文化集聚区等特色景观。培育精品观光旅游线,将紫薇镇—栗子园水库—团龙—护国寺片区打造成梵净山长寿旅游度假区,将芙蓉坝—石板寨—亚盘林片区打造成梵净山花海旅游度假区。依托护国寺、天庆寺两大皇庵和太平寺、铁瓦寺、玉泉寺等三十四个脚庵,以及紫薇镇、木黄镇2个天王寨和团龙、亚盘林、凤仪等9个罗汉村,打造梵净山朝山古道佛教旅游线和梵净山西线禅修旅游度假带。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带,打造金厂—太平寺—凤仪—燕子岩乡村旅游带,打造国茶园—清渡河—天生桥—三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带,304省道、县道茶香及土家风情旅游带。到2020年,力争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00万人次,创建1个4A级、3个3A级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

  (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把绿色循环低碳要求贯穿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加强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以尽可能

  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抓好节能降耗,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采取产业结构减排、工程治理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三项措施,大力实施能源和资源节约重点工程。加强政策引导,培植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严格项目审批,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到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

  2、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水资源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大力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岩口水库,加快建设偏岩水库,加紧完成栗子园、绿荫塘、山岔等水库收尾验收,尽快完善清渡河水库前期工作实现开工建设,争取实施落水洞、马尿水、清渡河、芙蓉等小型水库建设,同步规划实施库区供水、灌溉及小水电开发等设施,完成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水电供区农网改造。

  大力实施城乡联网供水工程建设。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以县城区、集镇及农村连片区域集中水源地为重点,完善水源地安全防护设施,健全水质监测常态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建成区因水源枯竭、地下水污染、保障能力差及设施老化等提质增效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合并联网供排水系统建设,完成栗子园水库、偏岩水库、绿荫塘水库等配套供水管网建设,加快县城供水二期续建工程、城区管网改造等建设,积极实施沙子坡、缠溪及新寨等水源枯竭集镇供水工程,统筹解决县域城镇及沿线村寨人饮水难题。

  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建设,争取实施万亿斤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加大机井建设力度,促进旱涝保收农田建设。以“五小水利”工程重点,坚持蓄引提结合,大力实施小山塘整治、涵闸除险加固、沟河塘清淤及泵站更新改造,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滴灌等技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整合,确保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0.5亩以上。

  大力实施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堤防工程为基础,以干支流水库、蓄滞洪为骨干,以山洪沟整治为重点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重点防洪保护区和一般防洪保护区堤防建设,完善县城防洪设施建设,完成56.3千米防洪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以印江河为重点的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印江河、车家河、洋溪河等流域开发和保护。结合小流域泥石流滑坡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探索小流域山洪的预防、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完成233.86平方公里山洪灾害治理建设任务,基本实现洪水管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禁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建立工业用地、城市用地增加与人口转移、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平衡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要求,将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严格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认真实施我市耕地占补平衡方案,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在城镇规划中优先规划生态保护用地,并划定城镇建设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

  度,充分利用低效率用地和闲置土地,提高工矿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效率。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大力推进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棚户区改造、土地复垦,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到2020年,建设基本农田4.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00公顷。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餐厨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积极打造的餐厨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产业链,提高餐厨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严格执行《铜仁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监督管理,加强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旧电池、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支持废弃物回收企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工程,鼓励和发展秸秆食用菌、育苗基料、沼气、热解气化等新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为纽带,大力发展“猪—沼—果

  ”“猪—沼—茶”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商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河湖管理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防灾减灾体系体系,提高城市、农业、林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建设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25个,土壤水分观测

  站60个,构建全县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升级改造15个乡镇两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完善生态气候环境监测、服务、保障体系,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达到80%以上,森林碳密度平均达到7吨/亩。

  6、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科技创新

  引导和鼓励本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结合生态文明重大科技需求,开展绿色循环低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引进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四)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1、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深入实施绿色印江,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裸露山体、通道绿化、城区绿化、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梵净山、洋溪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天然林保护,加快流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天然林及公益林保护和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与村庄周边和河流两岸的森林绿化带建设。加快发展景观原料林、发展名特经果林基地。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体系、防火体系、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及森林公安体系建设,保障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

  2、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机制,加强对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资源的保护。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初步形成湿地保护体系。开展以车家河、清渡河等为重点的河流湿地及以湄坨、陈家沟、消水坑等为重点的库塘湿地污染治理。积极实施洋溪湿地公园、车家河湿地公园、清渡河湿地公园。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

  源,探索湿地资源综合利用,适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开展湿地生态养殖、高效生态农业、农牧渔复合经营等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示范。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建立湿地资源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3、推动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加强草地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和草畜平衡原则,采取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建设与恢复岩溶草地生态,防治草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强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退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草地,划定治理区,组织专项草地建设和治理。积极争取扩大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提高草地保有量。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开展草原监测和草畜动态平衡调控,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严重退化、石漠化草地和生态脆弱区草地,严格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定期核定草地载畜量,防止超载过牧。

  4、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

  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切实维护河湖健康,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河湖管理、采砂管理、岸线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划约束机制,实行水域岸线、采砂、水能资源等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管理,落实用途管制。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实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实行水域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防止现有河湖水域面积衰减。建立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河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人员和经费,加强河湖日常管护和监督考核。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规范河湖开发利用行为,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水利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河湖、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快物种资源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物种资源调查,以及河流湿地水生生物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和药材等遗传资源本底和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物种名录,推动重点地区和行业种质资源库建设。

  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坚决打击滥采乱挖、违法排放、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各类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加强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监测。加强对黔金丝猴等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候鸟迁飞路线的野外巡护,严防盗猎及破坏,开展栖息地恢复、改造,促进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扩大。加强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保护,防止人、畜对保护对象造成损害。对不具备原生地保护的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采取迁地保护措施,防止物种消失。

  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依法打击非法采挖大树古树行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防治和利用研究,防止生物灾害蔓延。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设好印江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的监测、保护工作,加强原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建设管理。

  6、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坚持源头预防、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加大管理减排,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前,需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建立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当地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全面加强排污申报登记,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长效机制,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到2020年,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

  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境内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河道生态环境保

  护重点工程,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与改善重要河流、湿地和城镇水环境、水生态状况。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印江河、车家河、洋溪河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到2020年,境内水系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标准,出境河流主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开展地下水污染普查,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办法。制定管理办法,维持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开展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审批程序,禁止新上高污染项目。加快推行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强化施工扬尘、矿山扬尘监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摸清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开展日常监测和预警。到2020年完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探索重金属废渣综合利用。强化被污染土壤、场地环境风险控制,全面开展污染土壤、场地开发利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危险废物规划化管理合格率达到国家要求。推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以上。

  7、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探索建立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执法机制。建设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力争建设环保数字化平台,全面监控污染源、产业园区污染排放和城乡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风险预防与处置。建设环境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

  各级政府及部门、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源地汇水区和II类及以上水体等环境敏感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防、应急响应机制和后评估机制,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团队,落实应急措施和物资,有效防范和遏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五)培育生态文化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智慧,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载体,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增强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绿色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注重挖掘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进一步丰富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挖掘、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前人生态智慧。打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积极开展以宣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戏剧、书画、摄影、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创作,宣传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倡导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唤起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使公众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2、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制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并以电视公益广告、漫画等形式在公共场所(候车站台、购物场、公交车等)及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世界水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以广覆盖、慢渗透的方式逐步提高公众生态道德素养,使珍惜资源、保护生态成为全省人民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区、机关、学校等创建活动。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活动。

  3、着力培育生态文化载体

  争取建设一个生态博物馆,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尽快建成印江合水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在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较好、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和村寨博物馆。

  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结合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4、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开展节约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文明节俭的婚丧嫁娶行为活动。

  推动绿色出行。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功能结构,增强连通性和可达性,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条件。研究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

  推广绿色建筑。以

  7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绿色建筑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中部城镇联动发展,增强县城区辐射带动功能,推进木黄、紫薇、合水、朗溪东部城镇联动发展。加快梵净山西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将紫薇建成梵净山西线土家风情小镇。加快木黄-新业一体化新镇区建设,将木黄建成国家重点民族文

  化古镇。强化合水交通枢纽和旅游换乘优势,将合水规划建成特色农业及旅游精品小城镇。抓好朗溪土司古镇控制性规划,分区推进朗溪滨湖土司风情古镇建设。统筹推进洋溪、缠溪、沙子坡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将洋溪建设成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精品小城镇,将缠溪打造成为茶旅融合型休闲度假基地,将沙子坡镇打造成县域北部商贸中心。

  (六)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针对薄弱环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1、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

  出台《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大幅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中的权重,积极争取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制定实施《印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作为综合考核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对水、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和严重下滑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或诫勉谈话。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清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形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体制机制。按国家部署,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3、科学划定和保护生态红线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林地和耕地划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体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4、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构建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并实施印江自治县河流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河湖水域岸线占用补偿制度和岸线有偿使用制度。深化环保体制改革,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5、建立健全市场化交易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探索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森林代保机制和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6、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贵州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法

  规,修订完善县内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保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持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

  加强执法监督。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开展矿产、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专项督察和执法。实施好《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执法检查力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权益保障。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管。支持和规范市民、律师、社会团体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强化法律援助机构对生态环保诉讼受害人的援助责任,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援助网络。建立健全环境纠纷排查报告、研判分析、信息交流、联动处置机制,在环境纠纷多发地区建立专业调解组织,及时处理污染事故,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纠纷,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跟踪监督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先行示范县建设的重大问题。发改、财政、国土、农牧科技、林业、水利、环保、工业和商务、住建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的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把资源、环境、生态因素作为重大决策时的重要评判依据,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执法,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投资和专项资金对印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的支持,以及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梳理现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来源渠道、使用方向、支持重点,按照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加大资金优化和整合力度,突出资金安排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和创新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式,推行竞争性分配、以奖代补、贴息补助、股权投入、试点示范、绩效评价等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开展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设备和产品。

  (三)夯实基础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统计能力建设,强化统计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指标统计体系。整合发改、工业和商务、市场监督、环保等部门资源,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能耗动态监控,提高能耗统计分析的时效性、准确性。围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初步形成一批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带动新兴学科、高新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专家。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工程,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建设一

  支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5个100工程”人才支撑计划、“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计划。到2020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万人。

  (五)开展先行建设

  选取部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区域,开展县内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全面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印江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提供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六)扩大对外合作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拓宽开放领域。在产业招商上,从以工业产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招商并举转变,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招商,促进成龙配套,联动发展;在产业对接上,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招商、配套基地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强与江口、松桃、石阡的合作,培育大健康养生、生态农产品等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杭瑞高速、沪昆高铁等对外大通道,深化与“长株潭”、长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加大与苏州吴江区对口帮扶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和经验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领域开展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效益。

篇五: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X县2023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X县2023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X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瓶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X县决定在2023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本方案旨在明确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措施等方面的要点,为创建工作提供指导,并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创建目标

  1.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生态完整、绿色发展的样板县。

  2.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质量跨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提升转型能力,成为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代表县。

  3.全面推动网络化智慧管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4.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良性

  互动和统筹协调。

  5.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全县居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生态文明氛围。

  三、实施内容

  1.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全面排查生态环境隐患,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或关停,加强水质、大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监管,全面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2.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加快产业链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列出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清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高效节水、盐碱地治理等技术和模式推出,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和高端品牌效益。

  3.网络化智慧管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5G网络覆盖,推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发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作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革。

  4.生态文明体系建立: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五张图”战略实施,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修复退耕还林

  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实现养护与利用的统筹发展。

  5.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设立新型宣传教育机构,组织生态文明知识讲座、环境科普宣传活动、绿色生态文明主题摄影大赛等活动,积极推动人们对环保、生

  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态意识的养成。

  四、工作措施

  1.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

  2.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与合作,实现各环节协调推进。

  3.成立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研究决策、统筹推进工作。

  4.加强考核监督,定期对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正常推进。

  5.注重科技创新,加大投入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发展应用。

  五、预期效果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将有利于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示范型山地县城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样表和典范。六、具体工作内容

  1.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1)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检查力度,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或

  关停,推进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水质、大气、土壤等环境的监管和督查,严格控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已经损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加强对土地、水资源、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3)落实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加速城乡环境治理的步伐,增加金融和财政扶持以方便生态保护地区的发展和投资。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家庭垃圾分类、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促进生态优化和生态保护。

  2.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

  (1)打造优势产业,发挥区域特色,加快产业链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列出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清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强旅游开发等服务产业的开发,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能力。同时,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高效节水、盐碱地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式推出,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和高端品牌效益。

  (2)积极推动新经济发展,按照“技术驱动、创新创业、资本引领”的理念,鼓励企业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同时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和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推进数字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3)发挥生态优势,加大生态涵养区建设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旅游业、农业等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努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网络化智慧管理

  (1)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5G网络覆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能力,推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发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作用,打造智慧城市。

  (2)推进社会治理的网络化智慧化,实现信息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村、社区、街道“三级三网”信息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推行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革。

  4.生态文明体系建立

  (1)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推进保护区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建立,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

  (2)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化、高效农业的建设,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保证农业绿色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原则。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可持续发展。

  5.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设立新型宣传教育机构,组织生态文明知识讲座、环境科普宣传活动、绿色生态文明主题摄影大赛等活动,培养人们对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态意识的养成,提高全县居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2)加强社会力量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群众组织、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和社会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实施。

  (1)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在创建工作前期,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现目标分解、模块化、责任分工、计划衔接等一系列细化计划。

  (2)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工作推进组等各种机构,明确各组的职能、任务、工作标准等,建立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确保各项工作

  有序、有效推进。

  (3)加强对重点任务的管理和监督。针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标准,加强重点任务的督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4)加强宣传和组织动员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宣传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意义和目标,号召全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工作,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

  (5)加强科技支撑。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库,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应用。

  八、预期效果

  通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跨越,网络化智慧管理模式广泛应用,生态文明体系的建立,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生态文明氛围,进一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样表和典范。

篇六: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在2023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3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聚集在一起,旨在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分享新的理念,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携手前进。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县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2019年,中央政府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工作,通过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示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

  时光如梭,转眼间已经是2023年。这四年来,我们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探索,奋力前行。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我们成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县的重大突破,获得了国家级的示范县称号,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这些

  都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田、工业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全县能源的绿色转型。同时,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我们要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才能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讲、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另外,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真诚交流,深入探讨,形成共识,为推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美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下更加得以发展壮大!

  谢谢大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修复生态环境。比如,在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进行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工程,来恢复其生态功能。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修复和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只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才能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讲、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环保对于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才能形成人人都参与到环保事业中的良好氛围。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全面协同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能够真诚交流,深入探讨,形成共识,为推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美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下更加得以发展壮大!谢谢大家。

  综上所述,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全面协同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以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首先,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例如,加大对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力度,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加强水体和空气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保护好

  我们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要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它规定了生态环境的底线,是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各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实施。

  第三,我们要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监管,推动各项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地实施。例如,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行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我们要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行为习惯。只有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最后,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跨

  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全面协同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措施和努力,我们相信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美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下更加得以发展壮大!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 示范 生态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