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6篇)

时间:2024-09-27 14:42:03 浏览量:

篇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专题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材料一2014年6月14日至20日,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议题的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第六届海峡论坛由两岸73家单位共同主办,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围绕三大群体、四大纽带、五大领域、六大基层组织设计,共安排大会活动、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版块18项活动。

  材料二2014年7月28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发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艾力西湖镇派出所、工作队等5个地方受到多名暴恐分子袭击,造成数十名维汉族群众伤亡,警方当场击毙数十名暴恐分子。

  材料三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9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崔世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于2014年12月20日就职。

  材料四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为了帮助和促进新疆地区发展,国家实行了对口援疆政策,即中央要求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省市需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援助新疆的有效机制,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要下大力气帮助新疆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问题,同时支持新疆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我国还实行对口援藏工作)

  1.考查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反“独”促统的原因、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回答“意义”,即: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考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独”分裂活动。

  (1)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发展两岸关系,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条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5)我们要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义务,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言行。

  3.考查全国人大决定有关香港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国务院任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原因或说明了什么。

  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

  4.考查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或意义。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2)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的要求。

  (4)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

  回答“意义”时,用连接词“有利于”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5.考查为维护民族团结应该采取的政策和举措。(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消除暴力恐怖活动的土壤,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应采取的做法)(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原则。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4)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先富帮带后富,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困难群众,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

  (7)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6.考查维护民族团结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要求。

  (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2)力所能及地帮助少数民族同龄人,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7.考查严厉打击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原因或意义。

  (1)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2)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合法财产所有权等,影响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与社会和谐。

  (3)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体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能够发挥法律的保护作用和规范作用,体

  现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维护法律尊严。

  (5)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正义。

  回答“意义”,即: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合法财产所有权;等等。

  注:回答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危害,需要将上面的“有利于”换成“不利于”。

  8.考查严厉打击新疆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和公民的要求。

  对国家的要求,参见上面的4。

  对公民的要求:(1)反对和谴责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2)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3)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提供便利和协助。

  9.考查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原因或意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2)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0.考查民族地区取得发展和成就的原因或意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2)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当地各族人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5)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国人民大力支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等。

  回答“意义”,即: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等等。

  1.(2014·黑龙江大兴安岭)2013年6月15日,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本届论坛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议题。近年来,两岸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①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日可待②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体现了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浓于水④标志着台独分裂行为已被彻底根除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2.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任命崔世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于2014年12月20日就职。这体现了()A.“一个国家”

  B.“两种制度”

  C.“高度自治”

  D.“和平统一”

  3.(2014·陕西)针对“5·22”暴恐案,同学们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认为错误的是()A.小宏:“暴恐分子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B.小丽:“暴恐分子的行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C.小敏:“暴恐分子反人类、反社会,是全人类的公敌。”

  D.小升:“严厉打击暴恐分子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4.(2014·福建泉州)2013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全国大局出发,支持新疆科学发展,扎实做好对口援疆

  工作。这体现了()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②我国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③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党和国家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14·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了什么?(2)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得益于我国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3)为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中学生应该怎样做?专题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1.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国务院任命,是因为国务院乃我国的中央政府,由此可知A正确。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不合题意。澳门地区可以选举产生行政长官,这是实行自治的一种表现,但题干表达的意思是国务院任命行政长官,不是强调选举产生,C故也不合题意。D的结论更是无从谈起,不可选。

  3.D4.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支持新疆科学发展,直接作用是促进共同繁荣,间接作用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经济平等,①正确。“支持”体现了民族团结、互助,大家地位平等,②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显然,题干没有这样的意思,③不可选。支援新疆发展,是对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④正确。

  5.(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①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②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作贡献。④积极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献策。⑤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⑥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篇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4年第11期

  10月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俞正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区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王君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我区民族工作。要认真搞好学习宣传,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查找不足,真正把存在的问题搞清楚,把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搞准确,把改进工作的措施搞扎实。要系统进行谋划部署,抓紧制定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深入研究、系统部署、扎实推进我区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要全力抓好政策落实,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结合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政策措施,努力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方面走在前列。

篇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民族工作几个基本问题的阐述

  刘宝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14-12-25深入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是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这些民族工作基本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特点。系统梳理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关于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国际上,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主要标志,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浪潮异常汹涌,其突出特点是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分裂意识很强,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在国内,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有人怀疑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民族关系也面临新挑战。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国各民族紧密团结,携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和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强调在新形势下更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背景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另一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主要是考虑民族、边疆、贫困3个因素。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中央决定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合起来,在国庆期间召开。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主要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如何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民族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会议强调,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背景是“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梦、和谐梦、发展梦、繁荣梦。这一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响应,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群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激情。进一步凝聚起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成为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但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与以往相比,面临的挑战更多,承载的任务更重,工作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会议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共同奋斗。会议强调,当时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会议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这对于逐步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振兴和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巩固和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会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

  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议强调,要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法治观念,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更好融入城市,切实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四、关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注意我国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充分注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要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要健全和完善各级政府的民族工作机构,选派得力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注意改善工作条件。

  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努力掌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关心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民族工作部门要当好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参谋和助手。

  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优秀的要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要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切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研究部署,始终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着眼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个民族工作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这正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篇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测试题

  1.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的“四个自信”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的“四个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认同”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4.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寓意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寓意各民族要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发展,形成紧密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5.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六个相互”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六个相互”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6.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的“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的“三个离不开”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7.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特别”是什么?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特别”是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8.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什么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9.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反对什么主义?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10.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答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篇五: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2019年7月

  第39卷第4期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9No.4

  Jul.201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的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应从内容维度、价值维度、表达维度、接受维度等四个方面着眼。从内容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从价值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共识;从表达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构建民族领域的中国话语体系;从接受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进一步提高培育能力建设。通过理论创新、价值共享、话语转换、培育入心,实现四个方面内在的有机统一,从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创新;价值观;中国话语;培育能力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9)04?0006?05王新红

  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三大主要学科相关研究范式的聚焦下,呈现出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态势。微观层面,主要是从带有民族符号性的事物诸如民族节庆、民族风俗、民族语言等方面着眼,探讨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中观层面,主要是分别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专题,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手段和措施等。宏观层面,主要是侧重于围绕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国家建构问题,阐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上研究较多从外部环境、条件等角度观照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本文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的四个维度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内容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民族工作理论创新与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是有机统一的。党的民族工作历史也是一部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历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相关内容随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的民族工作提出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的重大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涉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进步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根本上说,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推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理论、概念和范畴的创新,增强其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具备走近大众、贴近大众、掌握大众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收稿日期:2019-04-22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2019-GMB-00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YB2018001)。作者简介:王新红,男,云南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6

  第39卷

  王新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中才能有效落实,这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解决个民族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和一体性联系,尤其在当下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背景下,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命运认同。正如20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民族之间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从后者来看,理论体系与社会需求的这种对接或契合状况固然有理论本身的客观基础,也要考虑人的主观选择因素。正如人们通常认识的那样,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就没有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党围绕民族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一方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切身感受和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怎样认识民族工作、怎样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2]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领域产生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针发声,及时正确地回应了民族工作领域产生的争议和矛盾,产生了一系列民族工作领域的新论述、新观点和新判断,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逻辑清晰、系统完整、结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民族工作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毫无疑问,民族工作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从理论创新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要求理论体系本身具备深刻的认识与丰富的内涵,理论的魅力即由此而来。二是要求这种理论体系内涵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对接或契合。从前者来看,如果一种理论没有真知灼见和丰富内涵,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说明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阐释,那么它再自我标榜具有普适价值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内心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及其特征的准确把握,具有深刻、丰富的理论内蕴。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上是一种民族认同,它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并通过文化认同呈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括各民族自身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层面的一体性认同。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一种利益认同”[3]。换言之,56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培育”到“铸牢”,正是顺应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个人发展的不断需要,并且注意到将几个方面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所以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使党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适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要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此同时,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也为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大大提升了我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二、价值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纽带功能思想、意识的产生与转变有其自身的规律,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历史惯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需要考虑传统的、历史的、过去的观念,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百年来中国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中出现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铸牢共同体意识,必然要充分考虑它所包含的56个“家庭成员”的传统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事,而是56个民族共同的责任,在当前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纷繁的背景下,56个民族如何拥有共享的价值、文化和认同,这无疑是铸牢中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如果没有一致的趋同性的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很难落到实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系真正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荣感和履行权利义务的责任感”[5]。话语体系构建中国道路的阐释需要中国理论,中国理论需要用中国学术话语表达。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展开的民族工作理论需要表达,而使用中国学术话语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理三、表达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在意识形态上的最大共识,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表达,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有效凝聚56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遵循。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56个民族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意义,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展开,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即“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作为总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即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决定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社会层面的价值机制,这一中间层面的价值机制又规范我们每一个人或群体行为模式,使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通过社会层面的价值机制汇总凝聚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总目标。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当代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认同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就是集聚社会正能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过程,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过程。“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强化一体,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8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为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带来了新的实践资源,丰富了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经验宝库,同时,它也呼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语言的创新,尽快建立一套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话语体系,以牢牢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主导地位。4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族工作及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不断发展年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个话语体系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观点、方法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在体现继承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创新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话语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核心话语体系。围绕这个话语体系,催生了包括“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表述。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及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围绕这些新表述的理论阐释已经形成了不少成果,但从中国学术话语的构建角度来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学者认为“对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从总体看来,目前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6]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上,一些普通民众甚至某些政。例如在对“中华民族多府工作部门过多地强调多元即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了“一体”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一致性,第39卷

  王新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这种倾向也反映在部分学术话语中。再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对其贫困原因的分析上,有些时候较多地强调了民族因素,实际上,在不少民族地方贫困的原因中,地域因素更具有普遍性,但在相关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却有意无意地将民族因素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共同的地域因素。基于上述情况,需要在学术话语体系上及时更新推进,以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在全社还应关注培育能力的建设问题。具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培育工程而言,就是要构建一个灵活快捷、覆盖广泛、全方位、立体式的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系统化培育体系。首先,宏观层面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国家制度,这有利于扩大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广度。这是来自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培育经验的启示,儒家思想在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中之所以一直作为主导意识形态而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陈寅恪曾指出:“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者认为,在把握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要实现话语体系的“三个并重”:一是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并重。需要特别重视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换成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日常话语,将高度概念化的、抽象化的文件语言转换成个性化、生活化的生动话语,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二是说理话语与叙事话语并重。说理话语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而叙事话语的开放性、平等性、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视个体感受和个体审美倾向,因而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第三是话语体系中的灌输与对话并重,灌输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灌输就是输送、注入,在这里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向广大群众灌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对话则较多地体现了平等性、民主性、体验性,通过对话可以进一步加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和思想,以弥补单纯灌输的不足。总之,应充分发挥灌输与对话的不同特点,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四、接受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力建设无论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相对政治化、学术化的表达,而如前所述,对于各族人民群众来说,还有一个表述的通俗化和可读性问题。一般来说,深入浅出的表达更有利于受众理解接受“面小康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内化于心”等等说法,就是通”,“,诸如全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缩小理论同群众的距离,拉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提升理论对群众实践的引导。除此之外,要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汉承秦制,“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7]想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占据“王官学。换言之”的地位,儒家思,和它自身与传统社会的制度、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是分不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十九大报告、党章等中都有体现,是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的反映,现在的重点在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制度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实现最大化。其次,中观层面上,树立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的培育理念和方式,这有利于提升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人文化的宣传理念要从传统的“漫灌式”宣传教育转变为“滴灌式”的宣传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以当地群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众化的宣传方式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运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让民族团结进入每一台信息终端。实体化的宣传要将宣传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创建一大批能起示范作用的社区、乡村、单位、学校,使培育活动向纵深推进,从而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可度。最后,微观层面上,把握培育对象和媒介的精准化,这有利于增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效度。科学分析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受众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不同的理论需求和接受方式,及时调整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内容及培育方式,是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应注意区分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9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和风格、优势和劣势,使不同媒体在传播创新理论方面达到优势互补,如解读党的重大会议和决策,宜利用传统媒体受众面广、权威性强的优势,而关系民生的政策宣传宜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灵活快捷的优势,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五、四个维度的内在统一内容维度、价值维度、表达维度、接受维度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其中,理论创新是铸牢中华民面窄、方式落后等缺点,毕竟民族工作关乎全局,要面向56个民族。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兴盛,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有了更多元、方便和快捷的培育手段和工具,如微信、微博等。但是,很多理论工作者习惯于传统的信息渠道,或者因为不熟悉新媒体技术而没有主动运用这些新兴传播工具,从而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新媒体之间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民族理论工作者需要积极跟上时代步伐,研究各类培育手段的特点和功能,将不同理论创新与不同传媒链接起来,以达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话语转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性要求,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大的活力;载体和形式的系统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和必经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内蕴在内容、表达、接受维度中。四者在实践中实现内在的有机统一。论创新1.理论创新与话语转换的内在统一、发展的源泉,话语是思维的反映和表达。实践是理。民族工作理论创新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呈现,而一定话语的转换、新概念的提出也彰显了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话语转换就不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没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也不可能出现话语转换。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等呼唤民族工作领域的理论创新、话语转换。民族工作只有将理论创新和话语转换有机融合统一,才能反映实践的要求决定形式2.理论创新与培育形式载体的内在统一、时代的心声,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形式决定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以往民内容族工作理论创新往往通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或者权威理论刊物体现,由民族工作部门或者学者解读,由上而下逐级传递,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这种传递形式固然有其权威性和准确性,但也存在着受众参考文献:[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王新红三个维度探析.逻辑·[J].架构: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内容———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人文社会科学版),[3] 2017(王希恩1).报,2018.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点认识-09-17(10).[N].青海日[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03.10到“双赢定文本的意义需要通过特定的话语体系表达3.话语转换与培育形式”的目的。、载体的内在统一,。特定特话语体系的表达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本身,就是在新时代构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话语体系。一般说来,直观明了的内容诸如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图片、视频等应选用电子媒介,抽象的民族理论政策内容适合用印刷媒介,尤其是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可选用期刊杂志。相对简单、可读,易引起普通公众关注的内容,可选择报纸。如果内容要求迅速广泛传播,则可以同步选择微信、微博、广播、电视内在统一4.价值共识与理论创新、报纸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话语转换、接受维度的、话语转换和传播形式都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做支撑,理论创新、话语转换和传播形式就没有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不可能实现。当下中国56个民族拥有的价值共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唯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深厚的根基,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5] 孙秀玲关键[J]..正确认识红旗文稿“多元一体,2016(10)”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6] 中国民族报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05-18(5).,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N].[7] 陈寅格国哲学史.冯友兰:附录《.上海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下册审查报告,2000.[M]//冯友兰.中(责任编辑

  马

  旭)

篇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对四个与共的理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早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并首次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由此,系统把握“四个与共”理念,成为理解和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本质与关键。

  把握“四个与共”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是“四个与共”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引导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民族成员共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四个与共”理念的提出,为在“两个大局”中开展民族工作、引导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抓手。

  把握“休戚—荣辱—生死—命运”的民族认同根基。“休戚”意指“喜乐与忧虑”这对直观的情感组合,“休戚与共”描绘了各族人民共享欢乐与幸福、共担忧愁与祸患的情感认同根基;“荣辱”意指“光荣与耻辱”这对能唤起社会尊严的意志组合,“荣辱与共”诠释了各族人民共膺荣誉与辉煌、共抗屈辱与苦难的理性认同根基;“生死”指向“存续与衰亡”这对能激活深层反思的记忆组

  合,“生死与共”彰显了各族人民于山河破碎之际从自在走向自觉、共同挽救民族命运的历史认同根基;“命运”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立意与远大理想,“命运与共”是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认同根基。从“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四大维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的认同根基,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本质,提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工作的理论焦点。

  把握“铸牢意识”与“树立理念”的认同路径并轨。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表现的觉察,尽管它也是感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总和,但其感性、直观、不稳定等特质决定了意识需要被不断地固基和铸牢。理念是表象在人脑内留下的概括形象,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意识与观念,其概括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树立后的理念会更持久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中,“铸牢意识”具备强大的情感动员、意志唤起、行动感召功能,“树立理念”则具备显著的文化涵濡、价值内化、实践导引效果。把握“铸牢意识”与“树立理念”间彼此印证、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两条认同增强路径的并轨,是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实践焦点。

  把握“四个与共”理念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根基,能够有效抵御各类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牢固地构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荣辱与共”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根基,能够有效应对实现复兴伟业进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保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生死与共”

  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根基,能够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命运与共”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愿景认同根基,能够增进和凸显民族工作实践的共同性,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扎实。

推荐访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 工作会议 中央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