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吉林省兴边富民工作调研报告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清原县政协常委
王希平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
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114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
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
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
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
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
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
11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文化长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上上下下高度重视,方方面面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我县乡村实际,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环境整治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素质提升为保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步推进,务求实效,那么“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农村愿景,就会在我们的努力奋斗下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好,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2
篇二:吉林省兴边富民工作调研报告
强边固防兴边富民调研报告
【强边固防兴边富民调研报告】
一、背景
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是中国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在这一战略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各地对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的贯彻落实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
1.选择调研地点:我们选择了位于中国边境地带的云南省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2.访谈对象:我们访谈了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农民代表等相关人士,了解他们对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的贯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四、调研结果
1.贯彻落实情况:大部分调研对象表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土地扶持政策、发展特色农产品等。
2.成果和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取得了一定
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等。
3.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边境地区的发展水平。
b.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c.加强对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分析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政策和项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在中国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并加强对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
六、参考文献
(此处列出参考文献,例如政府文件、学术论文等)
以上是对强边固防兴边富民调研的简要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三:吉林省兴边富民工作调研报告
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8个边境县域为例
朱银勉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22(46)1【摘
要】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兴边富民行动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这种情形下,实际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如何提升效果,是值得关切的问题。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8个边境县域为对象,调查分析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效果。调研发现,“十三五”时期,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更加稳固,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开放水平扩大,生态环境持续优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基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加强协调,分类指导,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从科技创新、特色产业、文化发展等方面推动边境地区发展。
【总页数】10页(P52-61)
【作
者】朱银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处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5【相关文献】
1.兴边富民行动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为例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3.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情况调研
──以四子王旗为例4.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评价及优化路径——基于广西8个边境县域经济的调查5.边境旅游与兴边富民耦合协调研究——以广西三个边境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吉林省兴边富民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
日期:2021年6月1日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决策部署,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范围覆盖了边界地区各级政府、党委书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和结果
1.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a)投入不足:一些兴边固边地区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b)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产业收入增长乏力,部分农民仍面临贫困现象。
c)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不足:边疆地区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薄弱,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能力不足。
2.调研结果分析:
a)边疆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对于兴边固边富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b)兴边固边富民工作需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升综合实力。
c)在发展产业时,应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边疆地区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边疆地区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
3.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4.加强社会服务:增加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投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边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对接,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
6.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到边疆地区发展,激发地方活力。
五、总结
兴边固边富民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服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并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兴边固边富民的目标。六、调研结果进一步分析
1.边疆地区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对兴边固边富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边疆地区通常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特点,这些都给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要加大对边疆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兴边固边富民工作需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升综合实力。边疆地区通常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闭环,提高边疆地区的综合实力。在引导产业发展、吸引投资和开展对外合作等方面,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3.在发展产业时,应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边疆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了其在某些特色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政府应重点培育和发展边疆地区具备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和人才流入。同时,要加强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七、建议和改进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边疆地区在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中缺乏资金投入,需要加大对边疆地区的财政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能源和通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能力。
3.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边疆地区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4.加强社会服务:边疆地区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薄弱,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能力不足。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边疆地区与内陆地区存在发展差距,需要加强产业对接和合作,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政府应加强与内陆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6.建立长效机制:边疆地区的兴边固边富民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到边疆地区发展。同时,建立边疆地区的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持续推进。
八、总结
兴边固边富民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对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服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建立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建议和改进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兴边固边富民的目标。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将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访问:吉林省兴边富民工作调研报告 吉林省 富民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