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4篇)

时间:2024-10-07 09:00:06 浏览量:

篇一: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众多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但是部分小学生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对加强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变得更加重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之所以创造了中国奇迹,与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密不可分。这些爱国者是我们国家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核心竞争力。爱国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须要符合时代特征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才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一、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互联网不断腐蚀部分小学生的思想

  互联网社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产物,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互联网自媒体经营者发现互联网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经济利益时,就会乐此不倦地创造并传播一些违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甚至对小学生及其社会成员有负面影响的内容。为了赚取丰富的互联网经济收益,通过标题博取眼球、直播视频、造谣社会公共事件。在如今

  的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越来越普遍化,也越来越发展,一些是非不分、参差不齐的互联网内容快速传播,这给小学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判别是非真假的能力还不足于完全区分各种互联网信息谣言,他们很容易相信网上的各种信息,甚至会跟着这些信息的节奏而思考。所以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和各种观点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从而越来越偏离主流价值观。

  (二)教育方式跟不上如今时代特征

  时代在发展,教育活动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发挥教育本身的核心作用,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今天的教育普遍利用互联网技术去传播教育内容和进行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些缺陷,不利于发挥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也不利于发挥教育活动的作用。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全都参与才会发挥教育作用。如果学生过分被动,就无法领悟到教育内容的含义。在爱国教育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国家历史和理论知识,还需要去参与实践才能更好地领悟爱国精神。而现在的爱国教育缺乏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还有,如今的快餐式互联网环境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耐心和专心。在教育方式上如果不进行创新,则很难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正确地引导互联网的价值取向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互联网在给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前我们问到学生心目中的爱国英雄是谁时,通常得到的都是林则徐、岳飞等相似的答案;问到学生祟拜谁的时候,甚至会听到某些歌星影星的名字,而一些应该知道的,如八年抗战,火烧圆明园等历史绝大多数小学生也不知道,爱国主义的书籍也遭轻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乏可想而知,自从互联网进入学生的生活之后,它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互联网天地里学习各种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他们对祖国命运

  的思考,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讨论版上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将一些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影片放给学生看,如中国如何加入世留组织,如何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互联网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二)不懈加强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了全世界的赞扬。同时面临西方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要对小学生进行社会思潮相关课程教育。要详细地讲解从西方社会进来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本质。这类思潮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来的,同时也验证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不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其次,要给小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小学生树立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最终,要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小学生建设祖国改进社会的使命感,把光荣的使命感同小学生的理想目标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精神。

  (三)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探索不可停歇,因为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性。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首先,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宣传的功能来对小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如今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成了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新趋向。所以进行爱国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宣传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小学生的思想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线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校园文化联系在一起,在校园内广泛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并让小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所包含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其次,要开展实践活动来强化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诗歌大赛来感染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开展诗歌创作大赛来强化小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爱国主义是我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活动。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祖国的未来,爱国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减少负面影响,持续地抵挡各类负面思潮并改进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淑媛.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探究[J].世纪桥.2018,(11).

  [2]李正刚.坚持一体化思想,推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J].现代教学.2019,(18).4-7.

  本文系2021年度梅州市中小学德育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究》之成果,立项编号:2021ZXDY009

篇二: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探讨发布时间:2023-07-07T08:27:44.924Z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501期

  作者:

  刘海燕

  [导读]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优良品格、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的缩影。山东省栖霞市寺口中心小学

  26531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优良品格、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的缩影。当前,在小学教育领域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丰富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

  小学教育

  发展现状

  应对措施

  一、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1.学校对红色教育重视不足。在小学教育中,学校对于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考核压力大等原因,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未能够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也存在对红色文化理解不深刻、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无法把握与传承革命文化精神的主线和内涵。因此,在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

  2.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在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师教学方式不当情况普遍存在。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时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导致学生只是形式上掌握了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但思想上并未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运用互动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未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探究中来。

  二、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1.提高红色文化重视程度。小学教育是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应从提高红色文化重视程度、创新红色教育内容和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推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首先,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全社会思想统一,确立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应注重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挖掘历史名人故事和红色经典文献,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知史爱国、懂情怀、融合精神。再者,要提升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重视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逐渐形成小学红色文化长效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清明节来临前几天,学校统一组织观看电影《红岩》,然后,政教处以此为主题,统一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革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素质。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认识到了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红色文化重视程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提高小学红色文化重视程度是保证学生历史文化储备和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推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小学阶段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而在现实中红色文化教学方式存在不足,需要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来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可以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互动教学、个性化教学、情感教育等多种教学方式,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之中。每年3月,学校可以以《雷锋日记》为材料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学,采用传统课堂互动讨论、PPT展示以及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模仿雷锋写日记、制作雷锋形象卡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渐理解了“愿意做群众的勤务员”这句话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并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为他人付出的乐趣和幸福。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是推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以上多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合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革命事业和民族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3.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在小学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如某市小学在“红色文化月”期间,安排学生门前悬挂红旗、制作红领巾标语等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前往陵园、革命遗址等参观学习。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深刻领悟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和情感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文化的意识。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和普及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道德观念、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在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丰富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小玲

  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22。

  [2]张兴英

  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19),81+83。

篇三: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小学爱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当代中小学爱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育人的前沿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首位,贯穿到学校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去,尤其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对于继承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中小学生爱国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知识匮乏,爱国英雄人物知道较少,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圆明园被毁,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不知道这些历史。受学生推崇的书,除了各类中小学生作文选及辅导用书之外,就是哈利波特、柯南等,而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优秀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五千年》等,学生普遍表示兴趣不大。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何其多,不少学生却答不出,问到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谁”时,一半以上学生的答案集中在娱乐、体育明星,填写英雄人物的只是少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转型期较多的外国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各种思想意识对爱国主义教育、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爱国主义在许多青少年的心中被逐渐淡化,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助长了学生轻视传统、言行不一、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中小学开展爱国教育方式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味采取说教、灌输的教育手段,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没有激发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亲近感,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崇高形象和光辉事迹产生爱戴和仰慕之情。当代青少年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各方面信息接受快,面对陈旧、僵化、不同程度脱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爱国教育内容,没有兴趣在所难免。

  3.学校教育普遍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现象。从素质教育推行多年看,成果显著,但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很好地调整,全社会以升入名牌大学、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同时各中小学校又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校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学习成绩上,重分数、轻素质、拼命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学校教育在功能上产生德智失衡。

  二、对策和建议

  1.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立志成才,德才兼备,推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针对各科教材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灌输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思想,培养学生果断自信、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数学教学中讲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攻克数学理论难关的事迹;在语文教学中讲爱国民族英雄的故事、讲红军

  长征、抗美援朝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自然科学课上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把爱国主义教育的红线,有机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实际的爱国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教室、教学楼走廊、校园等教学设施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奋发向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2.扭转家长和学生认识偏差。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尽量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与补充,减少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影响青少年产生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外国的东西比自己国家的好,相互攀比,谈到爱国主义觉得与己无关,或者学校、家庭教育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爱国

  主义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上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具有巨大反差的教育必然造成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混乱,从而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影响。针对学生善于与别人“比较”的兴趣特点,对他们进

  行正确引导,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组织专题活动,如“我和长辈比童年”,“家乡新变化”使学生了解过去的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齐抓共管,努力优化育人环境,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植树节、十八岁成人礼、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父亲节、母亲节、端午节等节日的主题活动,持续进行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

  3.创新教育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特点是:求知欲旺盛,但对抽象的理论,因为没有亲身体验,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祖国壮美的山河湖海,雄伟多姿的建筑奇迹,领先世界的古代科技,异彩缤纷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勤劳勇敢的人民大众,灿若群星的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如屈原忧国忧民,王安石锐意变法,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逐灭倭寇威振海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林则徐虎门硝烟,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直面投降派的枪弹而目不稍瞬,杨靖宇喋血林海,狼牙山五壮士奋身跳崖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震撼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针对他们爱动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日常行为及课外一系列活动之中。点点滴滴都是爱国的折射,尊重国旗、国歌、国徽,会唱国歌,能熟练朗诵国歌歌词,自觉参加升旗仪式;了解自己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

  变化;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奋学习,比学赶超;离开教室时,看见电灯没关时,将它关好;在公共场合,自觉捡起脚下的纸屑;遵守秩序,自觉排队买票;克服自身缺点、主动承担责任,努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孝敬老人、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是爱国,切实可行。

  5.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时,当神州载人飞船登上太空,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时,全中国人民都无比骄傲,充分挖掘学生能够感知的事件、利用多媒体、网络图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愿听爱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篇四: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北塬中心校

  林文娟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

  现阶段,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主流是好的,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因素对爱国主义教育造成的冲击,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陈旧、僵化,教育方式形式化、教条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差异性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影响。在社会大发展的形势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课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生语文的教材中,涵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展现了我国地大物博和众多的英雄人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教材,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的美丽河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

  情;《示儿》等古诗,可以学生了解古人的文化情怀,学习陆游、杜甫、岳飞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王二小》等文章,展现了少年报国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实际,在生活中灌输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热爱祖国的感情转化成为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动力。可以组织学生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并组织学生绘画、写作,把所见所闻记叙下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坚定学习的信念和感情。发挥升旗仪式等活动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向贫困地区捐衣捐物,向灾区人民献爱心,以各种形式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爱国主义教育。

  三、继承传统,利用日常行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日常行为及课外系列活动之中。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身是国家对小学生品德行为提出的规范的具体要求,是要小学生从小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小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小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许多内容,是直接而具体的爱国行为的要求,如对于升旗仪式上的行为要求,进行行为技能的联系和实践,从而成为学生的自觉和良好的行动。

  学校培养发展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引导和激励学生做到文明、活泼、好学、向上,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增强发奋进取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作为小学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教育契机,更新教育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在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采取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内容,进一步做好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白水县北塬中心校

  林文娟

推荐访问: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