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2021年第62卷第9期1679文献著录格式:李婧,张慧,厉宝仙.浙江鲜食玉米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9):1679-168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0902浙江鲜食玉米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李婧,张慧,厉宝仙?(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摘
要:分析浙江鲜食玉米的生产现状及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浙江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对策。即强化鲜食玉米高新技术研发,做好科技支撑;促进鲜食玉米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做好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生产加工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鲜食玉米;种植现状;发展对策;浙江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21)09-1679-03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兼有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用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属于南方丘陵玉米区,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区域地形复杂,平原、山地、丘陵、海滨岛屿等均有分布。浙江雨热同期,温、光、水条件适合玉米生长,春、夏、秋都能种植,并以种植鲜食玉米为主,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2/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浙江省鲜食玉米在种植品种、技术、模式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新品种快速增加。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2号、苏玉糯1号在前几年有压倒性优势,但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下降。而美玉8号、美玉7号、燕禾金2000、浙凤糯2号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美10%以上。钱江糯3号、浙糯玉16近2a种植面玉8号,近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糯玉米种植面积积明显增加。鲜食甜玉米品种华珍、浙凤甜2号、先甜5号、金玉甜1号、浙甜2088、浙甜2018在浙江1.1 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优势区域相对固定1 生产现状及特点种植时间均已超过10a,且种植面积位居前列。长期以来,华珍种植面积一直处于全省甜玉米品种的首位,但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下滑。新品种金玉甜2号、浙甜11、金银208,种植面积增速势头强劲。1.3 种植模式多样,经济效益明显
借助设施大棚、育苗移栽等技术,浙江省玉米可实现全年种植,除单一玉米种植外,还创新了粮经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多种种植模式。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主要种植模式有:浙贝母/鲜食玉米-鲜食秋大豆(秋甘薯),鲜食玉米、大豆、甘薯栽培模式,鲜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鲜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设施促早种植模式[1-2]。经济效益显著,浙贝母/鲜食玉米-鲜食秋-
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促进了玉米等旱粮作物新一轮发展。鲜食玉米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植意愿高涨。近年来,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hm2,总产量50万t左右。优势种植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杭州、丽水、金华、绍兴17.2%、丽水占14.9%、金华占13.2%、绍兴占11.6%、宁波占11.9%。1.2 新品种不断涌现,老品种优势下降
鲜食甜、糯玉米呈现了迅速发展态势,新品种不断涌现。2014—2020年浙江省有38个鲜食玉米品种通过审定,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近几年主栽品种有所变化,老品种面积逐渐下滑,收稿日期:2021-07-18和宁波。2020年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杭州占大豆(秋甘薯)平均产值达37.50万元·hm2、净利润1.65万元·hm-2[3]薯栽培模式平均产值为12.45万元·hm;鲜食玉米、大豆、甘-2[4-5];鲜作者简介:李婧(1986—),女,河北清河人,农艺师,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702572036@qq.com。通信作者:厉宝仙(1965—),女,浙江东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103010404@qq.com。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1682021年第62卷第9期。鲜食玉米地膜+小拱棚+大棚设施促-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全年产值约6.60万元·hm-2[6]2.2 机械化水平低,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早种植模式错开玉米集中上市期,提早上市,增加1.4 配套技术有所突破,节本增效促增收经济效益0.60万~0.90万元·hm2。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农户的经营规特别是鲜食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高,对机器要模过小,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种植成本偏高,求高,籽粒破损率高、含杂率高、收获质量下降、机械功率消耗大等是目前市场上收获机械存在的普遍问题[7]。机械收获发展滞后是制约浙江鲜食玉米-
鲜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术、鲜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术、鲜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机栽技术有效解决了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量大、施肥次数过多以及甜玉米种子价格高、种子出苗差、苗弱和玉米移栽农机农艺不融合等问题。鲜食玉米“一基一追”施肥技术比常规露地栽培减肥40%~-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也是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嵊州种植户反映,水果仅设施基质穴盘苗每株成本就有0.6元。玉米雪甜7401每季种植成本高达7.50万元·hm2,2.3 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50%,比常规大棚栽培减肥10%~20%、省工50%~60%,可节本0.15万~0.45万元·hm2。鲜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术与常规育苗技术相比,减少了缓苗天数,成熟期提前2~4d,显著增加了种植
虽然近几年浙江鲜食玉米快速发展,但大部分是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雨热同期,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标准低,农业技术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受灾损失,整体而言,玉米生产抵御大灾能力弱。加之鲜食玉米自身特性和育种水平,抗性较低,病虫害危害严重。蚜虫、小斑病、南方锈病等对鲜食玉米影响较大。特别是锈病已成为危害秋玉米的灾害性病害,易大面积发生,甚至造成绝收,近来年还有加重趋势。2019年5月浙江首次发现草地贪夜小规模种植,超过6.667hm2的种植户只有几十户。户收益。鲜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机栽技术,移栽时采用2行蔬菜栽植机,一畦播二行,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节本增效明显。1.5 市场需求旺盛,农户种植意愿强烈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报告显示,当前国内市场上玉米汁、玉米粒等鲜食玉米产品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比为1∶200。市场需求量巨大,农户种植意愿强烈。浙江省玉米种植南甜、北糯、西部籽粒玉米的格局逐渐过度到区域同化,分布更加广泛。近几年水果玉米以其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受到市场2020年的0.08万hm2。据嵊州、建德等地几个水果玉米种植大户反馈,往往还未上市,已经被采购商抢订一空,且经济效益可观,纯收入达7.50万元·hm2。-蛾入侵。虽然近年防治效果理想,未造成严重危害,2.4 鲜食玉米保鲜期短,冷藏加工待发展但已成为玉米生产的重点防治虫害。追捧,种植面积从2015年零星种植,快速发展为3~4d。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塑料保鲜袋冷
鲜食玉米乳熟期收获后,在室温下最多存放藏,该方法保鲜效果欠佳,造成鲜食玉米只能就近销售、集中上市。虽然目前生产上推广分期播种、分期采收,但受制于保鲜时间,不可能做到跟随市场价格调整上市时间。另外,由于规模化加工企业少,产品种类单一,产业化程度低,鲜食玉米加工品主要为速冻玉米、甜玉米罐头、玉米饮料等,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2.1 应用品种繁多,主导品种不突出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甜加糯、糯加甜、水果玉米等鲜食玉米受到市场追捧,经济效益显著。但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繁多,且或多或少还存在皮厚、渣多、口感差等问题,导致主导品种不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应用面积超0.067万hm的品种仅23个,且各品种间种植面积差距不大,面积排名前十的糯玉米种222.5 营销方式落后,效益起伏较大
营销方式仍然停留在产地批发市场、上门等客2020年全省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有131个,其中以及展销会等传统方式上。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尚不健全,如生产过程营销、体验营销、互联网+、绿色营销等仅仅在起步阶段,所占的比例较小,造成产销脱节,导致出现滞销卖难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植面积在0.133万~0.333万hm,甜玉米在0.047万~0.133万hm2,并且各年份之间排名前十的鲜食玉米品种均有变化。3.1 强化鲜食玉米高新技术研发,做好科技支撑3 发展对策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李婧,等:浙江鲜食玉米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16813.1.1培育筛选适合市场需求的鲜食玉米主导
加大研发力度,利用发挥好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收集利用优质种质资源,研究选育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种子活力高、易于加工的新品种,突出品质要求,在优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同时,要进一步挖掘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的潜力,加大对特色功能性鲜食玉米品种的研究,培育筛选诸如高花青素、高叶酸、爆裂玉米等特色玉米品种,引领满足市场消费3.1.2 着力提升鲜食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需求。品种造,把其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可大面积应用的模式或技术。聚焦本地生产实践,吸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做好提炼总结、试验示范,促进技术落地生根,推进产业3.2.3 抓示范引领,助推高产高效的绿色创建提质增效。
围绕鲜食玉米减肥减药绿色生产,在示范片重点示范推广鲜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简化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模式。注重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着力提升鲜食玉米3.3 培育壮大生产加工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健康3.3.1 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发展种植水平,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
聚焦绿色增效,围绕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田间精量播种或机械移栽、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鲜食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效益;集中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农机农艺融合,协同突破鲜食玉米收获机械瓶颈,筛选改进适合浙江鲜食玉米生产的收获机械。管理效率,着力开展鲜食玉米机械化耕地、起畦、要着力培育鲜食玉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经纪人(营销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要扶持一批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经营方式,实行订单生产。推进鲜食玉米产品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扩宽加工产品种类,丰富玉米食品类型。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邮政配送、淘宝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网络资源,引导大众健康消费,线上线下互动,拓宽玉米产品销售的渠道、市场和人群。参考文献:[1]
蔡仁祥,成灿土,卢淑芳,等.浙江省鲜食旱粮的种植制[2]
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等.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3.3.2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3.1.3 研发集成鲜食玉米采后保鲜冷链技术
研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采后保鲜技术,聚焦采后预处理、速冻冷藏、真空保鲜等关键环节,筛选出安全保鲜方案,延长货架期。同时要关注物流运输,研发优化电商物流环节的保鲜工艺,延长保鲜期,满足长短途运输需求。集成涉及采摘要求、保鲜处理、产品包装、运输环境等的采后玉米处理及物流运输全过程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扩大销售半径,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转化3.2 促进鲜食玉米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做好成果3.2.1 抓试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2537-2545.度及栽培技术创新[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9):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建立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试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充分发挥粮油产业技术团队优势,集成优化鲜食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既要有现场观摩、实地指导、现场授课,也要有远程服务、云上培训等线上服务。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3]
曹开金,赵军华,吕学高,等.旱地新三熟贝母-玉米-大[4]
尤金华.大豆-番薯-玉米全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浙[5]
包斐,赵福成,谭禾平,等.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栽[6]
陈爱柳,林传富,吴扬东,等.浙南平原鲜食春玉米-单[7]
黄秋宝.中国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机械装备,2018(11):60.18-19.567-569,576.江农业科学,2019,60(9):1549-1550.豆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2(5):642,648.1553-1556,1628.及主要种植模式[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培产量产值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4):季稻稳粮增效种植模式[J].中国农技推广,2009(5):3.2.2 抓总结提炼,挖掘生产实践的发明创造
要不断总结和提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责任编辑:吴益伟)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篇三: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Hans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农业科学,2021,11(4),368-374PublishedOnlineApril2021inHans.http://www.hanspub.org/journal/hjas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1.114053浙南山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徐云杰1,金再欣2*
12文成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温州
文成县大峃镇农技站,浙江
温州
收稿日期:2021年3月28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随着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产业的兴起,农作物收获后秸秆数量不断增加,且利用价值低,大量农作物秸秆遗弃在田头地角,成为新生的垃圾,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然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完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势在必行,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出谋划策。通过2年定点、定人、定对象进行专项调查和面上普遍调查相结合,对全县农作物不同作物的秸秆构成、每年产生的数量、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以及污染环境的原因、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调查。明确了秸秆构成、产生数量、分布密度等,总结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of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ofCropStrawinMountainousAreaofSouthZhejiangProvince
YunjieXu1,ZaixinJin2*
12*WenchengCountyAgricultureandRuralBureau,WenzhouZhejiangAgriculturalTechnologyStation,DaxieTown,WenchengCounty,WenzhouZhejiang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徐云杰,金再欣.浙南山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学,
2021,11(4):368-374.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徐云杰,金再欣
Received:Mar.28th,2021;accepted:Apr.21st,2021;published:Apr.28th,2021AbstractToimplement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industrialprosperityisthekey.Withtherise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andhigh-qualityagriculturalindustry,thenumberofstrawsafterharvestisincreasing,andtheutilizationvalueislow.Alargenumberofcropstrawsareaban-donedinthefieldsandcorners,whichbecomenewgarbageandpollut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agricultureandruralareas.However,people’sexpectationsforabetterlifearegettinghigherandhigher,especiallyfortheagriculturaland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Itisimperativetoimprovethequalityofrurallivingenvironmentandfarmlandecologicalenvironment,andmakesuggestionsfortherealizationof“strongagriculture,beautifulcountrysideandrichfarmers”.Throughtwoyears’specialinvestigationonfixedpoint,fixedpersonandfixedobject,combinedwithgen-eralinvestigationonthesurface,thestrawcomposition,annualquantity,distributiondensityindifferentregions,cause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utilizationstatusandexistingproblemsofdifferentcropsinthewholecountywerecomprehensivelyinvestigated.Thecomposition,quan-tityanddistributiondensityofstrawweredefined,thepresentsituationofcropstrawutiliza-tionwassummarized,theexistingproblemswereanalyzed,an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cropstrawwereputforward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
KeywordsCropStraw,Utilization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
Copyright?2021byauthor(s)andHansPublishersInc.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OpenAccess
1.引言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内陆山区,县域总面积1296.44km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1],耕地面积26,435.9h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4%,耕地资源多分布于台地、河谷或低丘缓坡之上,耕地资源少且分散。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18.5℃,常年无霜期285天[2],光照时间较长,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从山脚河谷到山上台地,农业气候资源多样,农作物生产期较长,农产品质量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秸秆,是农产品收获后农作物的副产品,含有农作物30%~50%的养分,在资源匮乏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是农户发展家庭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宝贵再生物质资源,是家庭禽畜的天然饲料和睡床垫料。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机尚未成熟,途径与渠道相对较少,农民劳务输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农作物秸秆收入利用的价值也迅速下降,出现了地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大量农作物秸秆遗弃在田头地角[3],成为新生的垃圾,未及时收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居民生活。为寻找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新途径,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优化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大幅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69农业科学
徐云杰,金再欣
度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用量,并推广精准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符合新时代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农作物秸秆将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垫料、原料等生产资料,秸秆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循环发展,优化农村美丽清洁的人居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秸秆禀赋
2.1.秸秆产生总量
文成县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主要来自水稻、薯类、豆类、茭白等作物,县农村新能源发展中心为了新能源开发工作的需要,于2019年开始指派专人,在黄坦、二源等农业重点乡镇定点对水稻、薯类、豆类等农作物的产量、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数据采集和专项调查。同时结合统计部门水稻种植卫星遥感和产量6.89万t,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产生量4.58旱粮监测点的推算,平均每年农作物收获面积7980hm2,万t,秸秆资源积存量3.77万t。
2.2.秸秆种类结构
据调查结果显示,从农作物秸秆收集的种类来看,主要由水稻,甘薯马铃薯等薯类,大豆、菜豆等豆类和茭白4类农作物秸秆组成,以稻草为主。从农作物秸秆收集的总量来看,每年收集到的稻草总量达2.49万t,约占全县农作物秸秆总量的66%。薯类、豆类和茭白等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也较大,分别为0.43万t、0.34万t和0.26万t,这4大类农作物秸秆约占全县农作物秸秆总量的93%,花生、油菜等其它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只有0.27万t,约占总量的7%(表1)。
Table1.CompositionofCropStrawinWenchengcounty表1.文成县农作物秸秆构成情况表
作物种类
合计
水稻
薯类
豆类
茭白
其它作物
农作物播种面积(hm2)7980.004153.331780.00986.67246.67813.33农作物产量
(万t)6.793.082.930.230.340.31草谷比
—1.010.151.61.0—理论资源量
(万t)4.483.110.440.370.340.632收集系数
—0.800.980.920.75—可收集资源量
(万t)3.692.40.430.340.260.272.3.秸秆区域分布
据文成县能源办前2年对全县17个乡镇农作物秸秆点上专项调查与面上普查数据,并对各乡镇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全县农作物秸秆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南田、大峃、黄坦、珊溪、玉壶、二源及百丈漈镇7个镇,平均年收集农作物秸秆为2.84万t,占全县秸秆总量3.69万t的76.96%以上,峃口、巨屿、周壤等其他12个乡镇秸秆总量为0.85万t,只占全县的23.04%,其中南田镇收集的秸秆总量为0.74万t,数量最多,占比为全县的20.1%,铜铃山镇秸秆量最少为0.03万t,只占0.8%(表2)。
Table2.CropstrawproductioninvillagesandtownsofWenchengcounty表2.文成县各乡镇农作物秸秆产生量
乡镇
南田
大峃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2.301.80农作物产量(万t)1.190.92理论资源量(万t)可收集资源量(万t)可收集资源量占全县比重(%)0.910.620.740.5220.114.1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70农业科学
徐云杰,金再欣
Continued黄坦
珊溪
玉壶
二源
百丈漈
其他乡镇
合计
1.531.061.020.790.622.8311.970.860.590.650.410.361.816.790.560.390.350.340.271.044.480.470.330.290.270.220.853.6912.78.97.97.36.023.2100.02.4.秸秆分布密度
县域内农作物秸秆平均分布密度为28.4t?km?2,与域外其他兄弟县市区相比,秸秆产生密度相对较低。从本县各乡镇来看,二源、峃口、百丈漈、周壤、南田、大峃等河谷盆地和南田高山台地重点农业乡镇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密度较高,居全县各乡镇前6位。其中二源镇秸秆密度为全县最高58.4t?km?2,是全县平均密度的2.06倍,峃口镇次之,54.4t?km?2,也将近2倍,百丈漈、周壤、南田、大峃等镇的秸秆分布密度都在40~47t?km?2之间,是全县平均密度的1.5倍左右,巨屿、珊溪等9乡镇均为20~30t?km?2之间,铜铃山镇最低1.8t?km?2(表3)。
Table3.DistributiondensityofstrawineachtownshipofWenchengcounty表3.文成县各乡镇秸秆分布密度
乡镇
二源
峃口
百丈漈
周壤
南田
大峃
巨屿
周山
珊溪
双桂
桂山
西坑
黄坦
平和
公阳
玉壶
铜铃山
全县
秸秆产生量
(t)2722.51591.152236.61385.17370.35170.81535.2392.43283.4471.4711.61257.44659.7479.8435.22892.3313.336,908.15行政区面积
(km2)46.629.247.830.9164.6127.347.713.6115.016.927.348.9186.222.120.9181.7169.61296.4秸秆分布密度
(t?km?2)58.454.446.844.844.840.632.228.928.627.926.125.725.021.720.815.91.828.43.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3.1.多元利用格局初步形成
全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3.69万t,秸秆利用量4.01万t,其中外县调入秸秆量0.32万t,本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71农业科学
徐云杰,金再欣
地秸秆利用量3.51万t,秸秆多样化利用率达95.1%。在3.83万t秸秆利用总量中,肥料化利用占比最高,达2.69万t(其中直接还田利用1.38万t,离田肥料化利用1.31万t),基料化利用0.39万t,饲料化利用0.28万t,燃料化0.35万t,原料化利用0.12万t,秸秆多元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图1)。
Figure1.Compositiondiagramofstrawutilization图1.秸秆“五化”利用构成图
3.2.秸秆潜在市场需求量大
农作物秸秆是多元化循环使用的重要农业资源,既可用于农业肥料、基料及饲料等传统农业领域,也可用作清洁环保材料或燃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利用前景。2019年,文成境内企业从县域外输入3200t秸秆原料,作为当地秸秆能源化使用的材料。
3.3.环保倒逼秸秆全量利用
文成县系温州市水源地,保障着温州700万市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属生态高度敏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严格,环境保护标准很高,社会各界环保意识普遍较高。目前,秸秆利用主要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占比约70%,且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基本上是未经粉碎直接还田,或堆在田头焖烧或堆沤,秸秆资源利用效率低,对农业生态环境危害大,秸秆清洁化、高值化利用机制尚未形成。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4.1.“稻–有机肥–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利用山地作业的农业小型收割机械和打捆、粉碎机械,开展农作物收割、秸秆收集、秸秆粉碎、打包等一体化作业,提高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和秸秆收集成本。在秸秆切段、粉碎、膨化过程中,根据当地果蔬生产习性和对有机肥要求特点,加入相应菌剂,制成满足高山不同种类果蔬植物需求的专用农业有机肥,打造并推广“水稻秸秆–有机肥–高山果蔬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4.2.“秸秆–生物炭–果蔬”利用模式
利用高山农作物种植规模大、秸秆资源集中、品质好的优势,依托农业小型机械收集、压实、粉碎、秸秆打包。然后将打包成型的秸秆置于炭化炉内,在高温无氧环境下,加工成秸秆生物炭,加入经粉碎、膨化处理的水稻等秸秆,再经过发酵处理,制成炭基有机肥。炭基有机肥市场需求量大,可广泛用于糯米山药、樱桃等特色果蔬植物等种植,提高果蔬产品和稻米品质。若是用之有余还可向邻近地区销售,实现果蔬与水稻生产秸秆循环利用。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72农业科学
徐云杰,金再欣
4.3.“稻–饲料–牛羊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稻草是农村家庭传统养殖牛、羊等草食动物直接食用的主要饲料,牲畜过胃养分吸收利用率低,运用现代技术对稻草进行饲料化加工处理,提高稻草营养价值。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法,主要有:在远离养殖区的区域,将收集稻草打捆饲料化利用;对稻草进行膨化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一种适应家庭畜禽喜欢的富含微生物、营养更丰富的膨化饲料;然后压块装袋,便于运输销售;在养殖场将秸秆进行揉碎后氨化处理或直接储存,发酵出后秸秆用于养羊、牛场喂食,并将牛羊粪便收集作堆沤发酵简易处理后,用作有机肥还田,实现农作物秸秆在农业内部封闭循环生态利用。
4.4.“稻–压制–燃料”秸秆制生物燃料模式
将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木屑等作为原料压缩加工成型为生物质颗粒状燃料,其用途广泛,经济效益较高,为新型绿色环保生物能源燃料。推进文成县旺源生物质颗粒有限公司等主体单位先进经验模式,以峃口、二源、百丈漈、周壤、南田、大峃等秸秆分布密度较大乡镇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秸秆制作生物燃料产销一体化发展。利用文成或温州市农业资源平台,从文成县域外输入或向外输出压缩成型生物质颗粒状燃料,实现县域内燃料化利用的动态平衡。
5.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存在问题
5.1.秸秆利用政策限制
为保护下游温州市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自2012年起,位于温州水源地的文成,全县范围内禁止生猪等大型动物养殖政策,极大地制约了文成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等发展,不仅降低秸秆资源利用效率,还增加土壤病虫害发病率,危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5.2.秸秆利用方式粗放
全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约占70%,且利用粗放。秸秆收购单价100~200元?t?1,能源化利用秸秆仅3200t,目前用秸秆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生产成本约为680元?t?1,生物质颗粒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达1000元?t?1,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而且这些秸秆还是从周边邻县输入的,尚未收集的秸秆只能以直接还田或粗放焖烧、堆沤加以利用。
5.3.收储运体系建设滞后
农作物秸秆分布散,体积大、数量多,位于山区的文成县秸秆分布密度低,秸秆收储运难度大、成本高。县域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由企业自发组织,直接向农户收购,企业负责运输,收储运一体化作业协作困难,收集加工成本高,严重制约秸秆高效利用。收储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文成县秸秆全量化高值利用的瓶颈。
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6.1.编制综合利用规划,落实优惠政策措施
根据县域作物秸秆类型,产生秸秆时间及秸秆分布的密度,结合当地的实际,遵循业内循环利用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综合利用规划。实施企业划片收储与乡镇分区收储两种秸秆收储运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设立4个集中收储站,14个临时堆放点,进一步优化县域秸秆收储运设施布局,提升秸秆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传统使用方面的补贴力度;合理增加利用稻草、豆类、茄科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73农业科学
徐云杰,金再欣
类作物秸秆种植大球盖菇和平菇等食用菌培养料的基料化使用补贴。扶持秸秆多元高值利用产业发展,节省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调动农民的自觉处理农作物秸秆的积极性,使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农业产业内循环的新时尚。
6.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域内运行体系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种养业内综合循环利用,将秸秆因地因时制宜地应用于家庭禽畜的饲料,粮食、蔬菜作物肥料以及食用菌的培养料等内部消纳。同时,营造秸秆综合利用投资氛围,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秸秆无害化处理,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在秸秆产生量大的主要乡镇设立秸秆收储运站点,以百丈漈镇为中心,在南田镇、二源镇、黄坦镇等周边乡镇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运行站点,建成秸秆离田利用产业链。
6.3.拓展域外销售渠道,完善市场对接机制
结合文成县农作物秸秆分布密度低、区域差异显著的特征,因地制宜配置秸秆收储点,扩大收储半径,实现秸秆应收尽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域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根据秸秆产生的季节性与秸秆利用持续性的矛盾,将秸秆收集点与利用企业统筹布局,降低秸秆存储、转运成本。鼓励农户、企业优先使用有机肥等秸秆加工产品,积极推动秸秆加工产品县外销售,拓展销售市场。搭建秸秆供需信息平台,实时发布秸秆供需信息,及时调剂县内外秸秆及其中间品、加工品的输入与输出,完善与拓展秸秆供销网络,健全秸秆收储运与产销的市场对接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碎君.生态文明视角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2]
文成县(文成).互联网资源链接[EB/OL].http://www.360doc.cn/mip/845672931.html
[3]
宁夏日报.同心县利用三聚炭化技术打造秸秆生物质还田新模式[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24/08/42718021_844465971.shtml,2019-05-20.
DOI:10.12677/hjas.2021.114053374农业科学
篇四: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莫干山镇调研报告
莫干山镇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莫干山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莫干山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我们组织了对莫干山镇进行调研。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
1.调研内容:主要对莫干山镇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农村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
2.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调查了60人。
三、调研结果
1.自然环境:莫干山镇地处山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但是,在受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一些山地耕种、水体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2.经济发展:莫干山镇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是支撑镇区经济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3.旅游产业:莫干山镇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旅游产业潜力巨大。目前,莫干山镇在旅游开发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4.农村发展:莫干山镇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社会服务:莫干山镇在社会服务方面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调研分析
莫干山镇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自然环境破坏和旅游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作为一个农业镇,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调研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莫干山自然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和管理山地耕种,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3.加大旅游投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
5.改善社会服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六、总结
莫干山镇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和农业镇,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旅游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社会服务等措施的实施,莫干山镇的发展将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篇五: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推动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浙江余姚葡萄种植基地调查报告
实践总心得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为期十五天的“推动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回首这短暂的十五天,是结识新朋的十五天,是发现世界的十五天,是社会实践收获颇丰的十五天。在这半个月里,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团队,收起各自的骄傲与锋芒,带着我们的坦诚和热忱,跟着和蔼负责的教授,跟着认真可爱的组长,一路披荆斩棘,一路互相帮助,最终携手共同为暑期社会实践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为暑期社会实践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在“推进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一次线上会议,虽然很紧张,可我还是十分高兴并积极地参与了线上会议。快乐的暑假揭开了篇章,这也意味着暑期社会实践就要开始了。在关于暑期实践活动选择问题上,队长兰婷给了我们很多信息指引和启发。推动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看似是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样子,可它落在实处却是一草一木一鱼一虾的真实存在,是养殖户种植户在现代农业的契机下尝试动植物的现代养殖技术方法以及现在营销新方式,是他们从个体的脱贫致富从而实现整体的乡村振兴,具有莫大的意义。在她的指引下,我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初步构想,立足于当地特色农业有关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题实践活动,我把目光锁定在了中国葡萄之乡临山“江南葡萄沟”葡萄种植基地以及冷江鳖养殖基地,这为我之后的暑期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的蓝图和框架。这也为之后团队的整体行动洋桥南美白对虾养殖以及水质检测活动奠定了完美的基础。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相信在老师指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2020年7月16日下午,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水产学院“推进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至善楼1615室举办了团队见面培训会。会上我见到了海院王兴强教授、知微检测中心杨述
先生。王教授面带笑容,温和和蔼,他一讲话整个会议室的气氛就变得融洽,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全神贯注,精神充沛。王教授短暂介绍自己之后,和我们陈述了水产养殖行业的苦与累,更和我们讲述了水产行业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利润,这令我们十分亢奋。之后,他简单讲述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以及具体举办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监控活动。我们对这个活动有了初步了解。王教授讲完之后,队长兰婷对团队考核、新闻稿的撰写和社会实践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进行了详细说明。新闻稿是最讲究时效性的,因此我们要按时保质保量发送活动照片、新闻稿、心得和实践期间的安全短信,同时我也知晓了新闻稿的正确规范格式,语言,形式及内容。每一次的新闻稿不仅要对团队负责,更是对自己撰写总结概括能力好坏的判断标准。因此一定要端正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次新闻稿写作。
2020年7月16日,今天我们来到了灌云洋桥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进行水质采样以及调研采访。由于是第一次团队整体出动,我们显得很兴奋。整个团队被分成四组,每组都有一位研究生代表。我们组分工明确,采样的,采访的,记录的,拍照的,整理的。在去往养殖具体田池的过程中,研究生代表向我们大致介绍了当地区域的养殖情况以及采样过程中要注意的点。虽然太阳很晒,可这依然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到达目的地之后,负责采样的同学全副武装,不仅换上了严肃的白大褂,甚至带上了一次性手套。据悉,这样的武装是为了保证水质的绝对纯正而不被外界因素侵扰,甚至每换一处进行采样都必须更换手套。我心想,原来水质采样的完成是这般严格要求。严谨,是求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在后续的采访中,我们也知悉了相关养殖白对虾需要注意的知识点,饲料,温度,消毒,每一步都事白对虾的生死,每一步都事关养殖户的预期收成。养殖,是门大学问。
次日,我们来到了江苏海洋大学海洋楼的实验室。今天我们要对水里的弧菌进行检测。
起初,我莫名觉得水质检测是一件技术活,在我想象中,水质检测需要用到很多高精尖仪器,需要检测者有很多相关的检测常识。,所以对水质检测工作有着莫名的敬畏感。但是在钱诗悦学姐的教学下,我们迅速掌握了几种简单器具的使用方法,也了解了水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发现其实水质检测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你敢于迈出那一步,后面的世界只会更精彩。
弧菌的检测结果说快不快,也需要足足一天二十四小时。第二天,看着钱学姐特意拍给我们的实验反馈,看着人家的实验培养皿里弧菌泛出了密密麻麻的小菌种,再看一眼我的培养皿里干干静静,虽然明白我检测的水代表的水域可能是比较干净不含弧菌的,可我还是好期待我的培养皿有很大的变化啊呜呜。
在浙江余姚临山“中国葡萄之乡”葡萄种植基地--余姚市江南葡萄农庄的那天,农庄负责人沈如峰先生接待了我并耐心回答了我的采访问题。这是暑假以来实践团队成员首次单独行动,其中的采访、摄影、组织等等环节皆由我独立完成。采访结束新闻稿完成之际,是我成就感满满的时刻。在采访之前,我大致参观了农庄,农庄里有片偌大的葡萄藤下面是供游客歇息的长椅木桌,休息区背面是十几个大棚依次排开,每个大棚里都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葡萄,有些正硕果累累,有些还只是幼果尚未成熟,透着微微的青色。沿着那条路两旁都是正在结果的青柚树,桃树,梨树。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经采访得知,销售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葡萄成熟时都是由果农自行采摘并运往市场售卖,效益往往不遂人愿。当下,借助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果农的销售途径更宽更广,由早先的葡萄经纪人、商超扩大到直播带货、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观光采摘等新形式。特色农业的发展,借助新时代的营销推广方式,正在欣欣向荣,方心未艾。
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可能只是探索世界的一次小小举动,却带给我们每一个团队成员莫名的感动和激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暑期实践团队一定会再次联手,为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篇六: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详细阐述了浙江省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浙江;种植业;现状;问题;对策
1浙江省种植业发展概况
1.1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减少,种植业所占比例下降,但效益仍保持稳中趋增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1003亿元增至2006年的1514亿元,累计增幅达50.90%(按当年价格计算)。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由1998年的161.34万hm2减少至2006年的158.91万hm2,人均耕地仅为0.034hm2。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91.96万hm2,2006年为284.84万hm2,比1998年减少了27.33%。但由于通过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1.2种植业全面走上市场化轨道
2001年起,浙江省率先进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近年来,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不具有区位优势和生产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开始大幅度缩减,而比较效益好、明显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得到了发展,种植业全面走上了市场化轨道。1998~2006年,具有优势的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不具有区位优势的作物品种开始大幅缩减,具有优势的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的生产发展较快,食用菌、茶叶、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浙江省种植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基本主导产业日益凸现,农业产值和效益得到同步增长[1]。
1.3立足优势,产业特色发展鲜明
1.3.1优势产业持续发展。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至2006年分别达78.55万hm2和2126.84万t,较1998年增加了81.16%和72.54%,2006年蔬菜总产值为200.76亿元,总产量和产值均已超过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的首位。已形成了一批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出口蔬菜、高山蔬菜和西甜瓜、草莓等区域性特色蔬菜基地。
1.3.2蚕桑生产基本稳定,茶叶种植单位效益持续提高。近年蚕桑生产效益很不稳定,但全省蚕桑生产整体上趋于平稳,桑园总面积稳定在7.33万hm2以上,蚕茧产量也稳定在8万~10万t。茶园总面积和产量逐年稳步递增,2006年分别达15.867万hm2和15.24万t,种植面积仅次于云南,产量仅次于福建。8年来,浙江省在茶园总面积增幅仅为24.67%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了34.63%,产值增加了129.55%。茶叶出口量长期居全国首位,年出口量和创汇额约占全国出口茶叶总量的1/3左右。近年来,有机茶生产和大棚栽培茶叶面积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提升,实现了茶业增收、茶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
的产业发展之路。
1.3.3特色水果生产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柑橘产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1位;柑橘橘瓣罐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国际贸易总量的1/2。近年来,柑橘园面积略有下降,从1998年的13.39万hm2减至2006年的12.02万hm2,但总产略有增加,从1998年的149.69万t增至2006年的180.51万t。杨梅、枇杷、南方早熟梨等特色水果近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杨梅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3.235万hm2增至2006年的6.707万hm2,增幅107.34%;总产量由1998年的11.93万t增加到2006年的31.16万t,增幅高达161.19%,杨梅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1位。梨业生产势头迅猛,梨园面积由1998年的1.097万hm2增加到2006年的2.647万hm2,增加了1.42倍;产量增加了2.85倍。葡萄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31.34%;总产增加159.13%,呈现了快速平稳发展的态势。
1.3.4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花卉生产发展迅速。中药材生产发展迅速,药材类作物的播种面积从1998年的1.203万hm2增加到2006年的2.599万hm2,增幅达到了1.16倍。药材种植的总产值从3.4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3.42亿元,增加了2.86倍。食用菌生产发展迅猛,总产量居全国第2,其中香菇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0%,占全国的25%,出口量占全国的1/2以上,已形成了香菇、蘑菇、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总产值从1998年的3.73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25.94亿元,增加了5.95倍。此外,花卉苗木播种面积在2000~2003年高速发展之后处于稳定发展期,至2006年种植面积为10.547万hm2。
1.4因地制宜,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优势农产品布局基本形成,整个产业形成了以农业区域化布局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特色。一些主导产业已开始呈现出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格局。近年来,农产品布局已从原先的插花分布,逐步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分布,演变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如浙中浙南地区的专用早稻;嘉湖平原、金衢盆地的双低油菜;杭嘉湖宁绍地区的优质晚粳稻和双低油菜;浙西、浙西南的食用菌;浙北浙东南沿海的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浙西部和中南部的高山蔬菜、特色蔬菜等。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各产业带和产业群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和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兴特色产业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仅利用了区域优势,实现集约化生产,而且由于区域化发展便于管理、易于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整个产业得到了规模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粮食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从1998年的279.95万hm2持续下降至2003年的142.78万hm2,降幅达到49%。2004年以后小幅回升,至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2.506万hm2,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不仅耕地面积下降较快,而且地力退化严重。2006年末全省耕地仅为158.914万hm2,与1998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2.43万hm2。同时,耕地地力条件很不平衡,部分耕地仍存在灌溉设置不配套、质量差异大、总体地力低的情况,生产能力不高。
2.2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2.2.1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综合实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为缺乏,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在产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不多;在产中,可实际应用于生产的科技成果不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在产后,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科技力量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农产品加工率为35%,仍处于低水平。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的产值之比为(2~3)∶1,而浙江省为1.5∶1。
2.2.2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产业化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科研仍未摆脱“学科导向”为主体的局面,科研“重成果,轻推广;重单项,轻组装;重申报,轻完成;重立项,轻产业”的现象仍然存在。整体而言,很多科研项目仍缺乏实际应用性和产业化发展的价值,农科教、产学研仍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和推广没有依托企业面向市场开发科研产品,与市场效益紧密结合的激励机制缺失,导致了科技人员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上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渠道不畅,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还不高。
2.2.3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现有的农技推广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按行政区划设置,且为综合性农业推广机构。这支队伍学历低,人员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普遍存在“熟悉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知识结构与农业产业发展明显不吻合。县市农技推广中心职工总人数已从1998年的5416人减少至2006年的3673人,减少了约1/3的总人数;其中技术干部从3898人减少到2576人,减幅超过了总人数的减少。基层从事农技工作的人员也有减少的趋势,农技员从35487人减少至27109人,减少了约1/4。此外,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较低。
2.3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仍未令人满意,市场竞争力不强
2.3.1农产品品质差,档次低。浙江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商品性较差,内销以统货和散货为主,档次不高。由于优质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名优果品少,外观普遍较差。同时,大多数产品无商标品牌,产品缺乏标识。与国外产品相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差距更大。
2.3.2农产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手段和措施不够到位。在生产中,农民随意施肥施药的情况非常普遍。再加上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上,由于技术水平、体系建设等原因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遭受的技术、安全贸易壁垒越来越多[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各国大幅度提高农残标准外,农业生产中大量滥用农药以致于影响农产品安全这个内因不容忽视[3]。
2.4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这几年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规模经营。尽管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兴起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但由于自身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强。小规模、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方式,既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应用,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更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为浙江省良种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3对策与建议
3.1立足优势发掘潜力,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1.1粮食产业。浙江是大米主产区,如果大米品质提高尤其是晚粳米的品质上适应进口国消费口味,则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潜力将得到发挥。应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并在品种调优、提高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专用优质早稻,主攻单季晚稻,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的优质化发展。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鲜食型旱粮作物。坚持稳定1500万t的综合生产能力,始终保持900~1000万t的生产总量,急需时能在短期内恢复到保障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水平。要保障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需要从耕地保护、农田改良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4]。
3.1.2蔬菜及水果产业。近年来,浙江省蔬菜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蔬菜播种面积已经突破66.67万hm2,年产值突破了150亿元,年出口创汇居全国第3位,已成为农民收益大、发展速度快的支柱产业。在当前蔬菜产业国内市场空间日益缩小,产品品质亟待提高,加工出口相对不足的形势下,浙江省应重点发展榨菜、西兰花、花椰菜、水生蔬菜、高山蔬菜等具有浙江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种。继续建立浙北、浙东南、浙西和中南部蔬菜特色优势产业带,发展高山蔬菜、反季节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在浙北、浙中南和浙南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浙北、浙中发展水生蔬菜,浙中浙西北、浙西南重点发展高山蔬菜。推广应用优良种苗,提高产品品质。浙江水果的发展要立足打造“精品果业”,稳定柑橘生产,建设名优水果生产基地,集中成片发展水果生产。着力发展杨梅、梨等地方名特水果,抓好种子种苗的优化,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5]。
3.1.3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①茶叶。应加速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加快茶叶结构调整,实现大宗茶机采和名优茶机制,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品牌,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进一步加强茶叶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6]。②食用菌。要加快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制和推广,稳定香菇、黑木耳为主的木腐菌类产品生产,稳步发展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草腐菌,加快发展秀珍菇、杏鲍菇等特色食用菌。但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生产规模,降低木材消耗、提高品质、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腐菌类,强化深加工。③中药材。要建立种植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浙产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生产,严格控制道地药材生产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改良药材品种,开发珍稀药材,提高道地药材的品质,促进浙江省中药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④花卉苗木。浙江花卉苗木产业总体上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适度控制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巩固观赏苗木的优势地位,积极培育特色品种,发挥区
域特色优势。加快盆景与中高档盆花的发展,扩大优势切花、切叶种植规模,开发和推广花坛花和浙江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提高花农效益。
3.2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努力提高种植业科技支撑水平
3.2.1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改变以学科和行政区域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传统农业科研组织体系,组建按自然生态类型和区域农业主导产业设置的新型农业科研机构组织体系。改变目前科研管理过程中政府行为过多、外行管理内行、科研经费多头重复、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以及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问题,尤其是目前科研管理体制中“裁判员、运动员集一身”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变革。政府农业科技管理部分要从行政性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项目管理为主过渡到以政策导向、计划指导、财政支持和协调服务为主。同时,应鼓励科研部门多自主设计,在稳定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公关力量的基础上,让科技机构按市场需求自主立项、自主开发研究。转变观念,将科研中存在的学科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变论文及中间成果为最后物化成果。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创办农业科研机构,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成为农业科研的新主体,建立公益性和商品性相结合、政府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多元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2注重科技的实用性,加强适用技术的应用。科研方向上,应采取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特色性的实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应注重适合浙江省特色的、具有推广前景的科技产品的研发,从制约种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入手,坚持农艺与农机、种子与栽培、生产与加工、高产与优质、高效与生态、高新与传统有机结合,重点以种子种苗提高粮食单产,农产品保鲜贮藏和精深加工、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为突破口,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努力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加强种植业适用产品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同时,应切实把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和商品加以经营和开发,鼓励成果和专利的申报,引导企业购买科研产品,保护科技创新体现应有的价值,并通过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带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此外,依据浙江省地域和气候特点,进一步强化科技减灾能力,重点在研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应用适用品种、合理布局、推广避灾生产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保障种植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篇七: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4年1月刊“三农”论坛DOI:10.16815/j.cnki.11-5436/s.2024.01.002浙江安吉县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游继芳(浙江省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安吉313300)摘要:浙江省安吉县坚持以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两山”理念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通过落实政策补贴、优化产业结构、健全监管体系、狠抓养殖业污染治理、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美丽田园建设等多项举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兴农的新途径。关键词:特色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追溯;农业废弃物;畜禽污染;渔业;秸秆游继芳.浙江安吉县农业绿色发展实践[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5~7.近年来,安吉县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两山”理念综合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绿色农业发展要求,以创建全国作物健康绿色增产示范县、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省级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等为契机,大力发展安吉白茶、生态笋竹、休闲农业、功能粮食、绿色畜牧、精品果蔬、特色水产和中药材等八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从点到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开创绿色兴农新局面。1加强政策导向,落实生态补贴机制1.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业生态项目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畜禽排泄物、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项目工程、绿色防控、生态技术研发与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深化生态农业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涉农资金向生态农业项目倾斜,把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其他涉农项目建设与深化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多元的农业投入机制。1.2落实补贴机制以“绿色、低碳、循环、高效”发展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整合各类农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和产业提升。2022年,安吉县财政拨付水稻“水稻湿地生态补偿金”1700多万元,用于遏制“非农化”,培育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新动能。该模式是安吉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的创新探索,以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实现“绿”“富”共赢。2统筹空间布局,优化特色产业结构2.1统筹区域布局结合安吉县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编制《安吉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安吉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将全县划分为西苕溪源头区、中部丘陵区、平原土斗区等三大农业生态功能区,围绕白茶飘香等4个精品观光带提升,着力优化农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安吉白茶、水产、粮油、蔬菜、畜禽、水果、休闲农业和中药材等八大主导产业。2.2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产业绿色化、绿色经济化发展思路,坚持“做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导向。目前,作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安吉白茶已经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以畜牧业、渔业绿色养殖为重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突出产业优势,提升八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通过递铺街道、溪龙乡安吉白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及天子湖镇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建设,逐步培育了溪龙乡、递铺街道的安吉白茶,天子湖镇、梅溪镇的渔业,孝丰镇的笋竹,灵峰街道的果蔬等特色绿色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科技研发机构,培育重点企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现代农业集聚发展。3健全监管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3.1建设农产品监管与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推行“一站三员”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管控,探索实施农药市场准入审批备5“三农”论坛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4年1月刊案制度,建设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及农资商品信息库。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充分发挥二维码追溯、“三品一标”认证、GAP追溯、茶园证管理、金溯卡的作用,努力提升一批、组织一批生产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夯实生态农业基础。目前,全县68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农产品追溯覆盖率达100%。3.2低碳产业链构建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基地,加快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步伐。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制定并出台了《安吉白茶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等行业规范标准,推动县域内17万余亩安吉白茶园全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安吉白茶)标准化生产基地。2022年争取到上级补贴资金3560万元,联合安吉农商银行授信资金1亿元,用于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建设。稳步发展绿色低碳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构建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1]。4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4.1“肥药两制”改革作为全省第一批“肥药两制”改革试点县,安吉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通过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全面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2022年,全县完成配方肥及按方施肥推广任务9030.7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8万亩次,减少化肥施用量320吨,每亩耕地化肥用量减至26kg,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8%。统防统治推广面积22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1%。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3%,农药使用量减少4吨,每亩耕地农药使用量减至0.17kg。4.2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2022年,安吉县布设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78家,投入资金200万元,共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44吨,处置44吨;回收农药瓶182.61万个,农药袋239.62万只,回收、处置率均达100%。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程监管,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率稳步提升。自2021年以来,全县每年投入30万元资6金用于农膜、肥料袋、渔网渔具等农业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置,2022年合计回收农业废弃包装物91.76吨,回收率93%,处置率100%,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5狠抓畜禽污染治理,推进绿色渔业发展5.1畜禽污染治理聚焦生猪、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种,深化完善“两化”管控机制(兽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规范兽药、饲料使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安吉县已建成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养殖场10家,其中示范场1家,试点场9家;全县14家养殖主体,建成饲料环保化试点场8家。完成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封闭式集粪棚改造治理,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目前,安吉县畜禽养殖规模化率为8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5.7%。5.2发展绿色渔业大力实施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县,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推广稻渔种养生态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每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1000万余尾,完成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面积2.42万亩,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处理率达100%,2021年完成西苕溪流域退捕禁工作。2022年,全县渔业养殖总面积3.52万亩,规模主体62家,省部级健康示范场2821.35亩,稻渔共生面积17034亩。62家规模主体全部实现渔业尾水治理,治理面积24200亩,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处理率达100%。6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美丽田园建设6.1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面扶持秸秆离田“五化”利用工程建设,即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以全国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项目为抓手,在浙江省秸秆全量化利用现场会上,交流推广了“14420”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模式,即1个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组织、4个秸秆收储中心、4个重点秸秆利用工程、20个秸秆临时堆放点,以及“五化”利用经验,努力打造业态标杆性、示范引领性、区域带动性突出的秸秆全量利用示范区。2022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7.1%,单个秸秆收储中心收储能力为1200~7000吨,年产值630.7万元,利润80.8万元。4家秸秆全量利用重点企业收储、转运秸秆能力为20000吨,年产值1650万元,利润349万元[2]。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4年1月刊6.2美丽田园建设将田园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畜牧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等工作有机结合,创建农业美丽产业园20个、美丽生态茶园10个、美丽牧场16个、低碳生态农场7个。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33.4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为87.6%;耕地质量等级变化量+0.02;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29。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制定安吉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农作物轮作、调整种植品种、开展土壤检测、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等措施,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3]。参考文献“三农”论坛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的特色优势,集成以安吉白茶主导产业为引领的“数字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具有县域特征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努力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全国标杆”,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浙江经验和安吉智慧。[1]丁莉华.平山县生态农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1(2):68~69.[2]聂新军,金娟,叶波,等.浙江省县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4):830~832+863.[3]郎健.浙江省安吉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西北大学,2021.7结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安吉县(上接第4页)3.2.3加强优质稻配套生产技术集成研发稻米品质不仅与品种自身遗传特性和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关,而且还与土壤质地肥力、灌溉水质、插秧密度、肥水管理等农艺措施有密切关系。在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中应进一步加强环境因子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开发出科学、高效、绿色的配套生产技术模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3.3加强海水稻品种培育当前,广西区内唯一的海水稻研究基地是2017年初在钦州建成的广西农业科学院海水稻研究基地,盐碱水稻品种繁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内种植的海水稻丙07、海水稻丙08、海水稻垦优88、海水稻垦优0702都是引进品种,亩产量350~400kg;本地特色海水稻海红米产量更低。广西海水稻品种繁育中需增加海水稻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的优质高产海水稻品种;加强海水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但目前广西海水稻研究基地工作人员仅5~6人,人手严重不足。此外,要研究海水稻遗传多样性,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简化海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形成海水稻单体型图谱,实现海水稻抗性研究与品质创新。4结语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广西自治区需不断加强良种科技攻关,利用生物遗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冷热、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粮食品种,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对筑牢广西粮食安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杨思悦,何兴强.广西种业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以来审定新品种881个[DB/OL].广西新闻网.[2023-07-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30725/newgx64bfb377-21228134.shtml.[2]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DB/OL].[2023-10-8]https://www.ricedata.cn/variety/identified/gdxi_1.htm.[3]胡婷婷,粟月萍,黄大辉.广西水稻种业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23(6):108~114.7
篇八: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园艺2023年第22期绍兴兰花种植与产业发展探讨王楠琪(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88)素来有“国兰祖地”总结分析了绍兴的兰花产摘要院绍兴具有悠久的兰花栽培历史和深厚的兰文化底蕴,“中国春兰之乡”的美称。业规模、资源与育种、栽培与历史、文化与市场等方面,指出绍兴兰花产业的问题所在,提出保护、复壮兰花野生种群资源,调整兰花品种结构,建立健全绍兴兰花产业链,提供兰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建议。关键词院绍兴兰花;种植;产业发展1绍兴兰花产业现状1.1兰花资源与育种绍兴处浙东、浙西山地丘陵和浙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低山崎岖、丘陵起伏,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适宜的气候条件与地理面貌,使绍兴南部山区草木朦胧,云兴霞蔚,形成了兰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根据野外资源调查显示[1],绍兴全域皆有野生兰花分布,野生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会稽山与四明山山脉区域。兰花原种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等,其中春兰、蕙兰的野生资源尤为丰富,有“中国春兰的故乡”的美称,丰富的兰花资源使得绍兴人自古以来就有培育兰花的习俗。传统名种春兰“四大天王”中的集圆、龙字均出自旧绍兴府,而具有“春兰之王”宋梅出自绍兴县宋家店,是由乾隆年间的养兰高手宋锦璇培育而成。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出版的《绍兴兰文化》中有记录的绍兴兰花传统名种就有170余种,新培育品种有66种[2],近年来,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兰花种间杂交技术不断发展,兰花的新品种培育愈发丰富。1.2兰花栽培历史绍兴地区兰花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至春秋末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即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此后,人们习惯将渚山称之为兰渚山。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县志记载,绍兴的漓渚、棠棣地区就是当时有名的花卉种植基地。至宋朝,兰花种植兴起,出现了第一部描写兰花的专著《金漳兰谱》,北宋诗人陆游诗曰“家家富水竹,处处生兰杜”“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的景象,描绘了当时绍兴地区民间种兰、卖兰的风气。明清时期,兰花种植达到昌盛,此时出现了大量有关兰花栽培的著作。如明代高濂所著的《遵基金项目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绍兴兰花栽培历史与兰文化研究”(项目编号:KY202253)。作者简介院王楠琪(1992-),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花卉-栽54培-生理与产业发展。生八笺》中就包含《兰谱》,对兰花的品种、栽种、浇水、施肥、欣赏等做了详细的记载。此外,还有王象晋的《群芳谱》、鹿亭翁的《兰易》都对兰花种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兰花著作就达16部之多。乾隆年间,绍兴人宋锦璇选育的“宋梅”,光绪年间楼氏选育的“楼梅”都是传统兰花名种。清后期绍兴棠棣人养兰、育兰、卖兰产业崛起,卖兰开始成为农户的一项大众副业[3]。到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兰花专著当属吴恩元2023年第22期现代园艺国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单位之一正式落地,以兰花产业为特色,依托本地花木行业,将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以千亩花苑打造国家级春兰名优品牌,建设中国春兰第一镇,推动兰花产业集群。1.4兰花文化与社会活动绍兴自古养兰,古越文化,兰蕙飘香,种兰、赏兰、咏兰、爱兰等兰事活动在绍兴民间代代相传。上到统治阶级、文人大夫,下到贩夫走卒、市井孩童,无不欣赏沉迷于兰花的魅力。1984年,绍兴市人大通过立法将兰花确定为绍兴市花。2008年绍兴县人大通过立法,将兰花定为“敬师花”,进一步丰富兰文化内涵。目前,绍兴兰花的兰事活动主要由各级兰花协会组织操办。例如每年都会开展的绍兴市兰花展销会、全国兰展等活动。同时,市兰花协会也会协同浙江省兰花协会、中国兰花协会,联合举办一些兰事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省级兰博会,承办了两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两届中国兰文化博览会[6]。2019年,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正式批准中国春兰节永久落户绍兴,自2021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春兰节。浓厚的兰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兰花社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绍兴兰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1.5兰花市场情况我国悠久的兰花栽培历史和深厚的兰文化底蕴,使得兰花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现有的市场表现,兰花消费市场一般分为专业消费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品种集中,价格稳定,受市场波动小,大多是由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所获得,能够实现标准化量化生产,属于兰花产品中的中低端产品。该市场包含洋兰市场和国兰市场,然而国兰在大众消费市场的所占比例较低,其中以建兰、寒兰为主,春兰和蕙兰较少见。专业消费市场以兰花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为主,产品以珍惜名品为主,以兰文化的艺兰赏析为主要鉴赏特点,价格居高,且专业市场的市场行为具有一定投资属性。该市场以传统种植手段为主,兰花产品的繁殖系数低,多样性强,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主要依赖艺兰人的经验。2绍兴兰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野生兰花资源破坏严重野生兰花资源是兰花育种的重要前提,绍兴地区之所以成为春兰的故乡,是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该地区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然而,由于商业利益驱使和野生资源保护意识的缺失,绍兴地区野生兰花资源破坏严重。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的最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已将兰属(Cymbidfu)全属都纳入名录中,以保护我国野生环境下的兰花资源。然而即使在名录更新之前,绍兴产兰区也已出现无草可挖的局面,威胁到绍兴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绍兴为保护兰花资源,成立了中国春兰样品园和浙江省蕙兰样品园,但其实质管理和运营还是以传统兰苑模式为主,鲜少承担起资源保护和野生兰花种群复壮的功能。2.2兰花商品结构与市场化需求不匹配目前,绍兴兰花产业以个体经营生产的春兰、蕙兰为主,且种植品种多为传统名种。这些个体经营的传统兰苑,一般多搜集培育精品兰花,主攻专业消费市场,呈现品种现代园艺2023年第22期志发布、网上发布、公开登录为主,新品种认定程序不够规范。在种苗繁育端,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不足,没有专业做国兰组培苗的种苗公司,过度依赖传统繁育技术与个人经验,难以形成足够规模的兰花生产单位。在销售端,大部分的兰苑以自产自销为主,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此外,绍兴兰花作为花卉区域化产业,其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3兰花产业发展对策3.1建立种质资源圃,复壮野生兰花种群目前,绍兴野生兰花资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为恢复绍兴野生兰花资源种群,一要保护,二要复壮。首先,需要进行现有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可以由政府牵头在野生兰花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作为兰花野生种群复壮的主要场所。其次,合理利用传统兰苑目前已搜集的兰花品种,将资源搜集工作与传统兰苑相结合,政府应与有意向、有条件的艺兰人合作,在基于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引导其做好绍兴兰花的就地保存与繁殖,同时协助政府做好野生资源保护、文化科普等相关工作。根据研究表明[9],部分兰花与真菌的共生机制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充分利用艺兰人的种植经验,协同相关科研人员,深入野生兰花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保育、繁育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快恢复绍兴地区兰花的野外种群数量。最后,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种质资源圃,做好以绍兴为代表的浙东地区野生兰花种群复壮的课题内容研究。3.2调整兰花品种结构,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根据大众对于兰花产品的需求,应积极开展兰花花期调控的相关研究,培育一些适合作为年宵花的绍兴兰花品种,打开绍兴兰花的年宵花市场。此外,鼓励兰花的种间杂交,积极进行品种创新,培育兼具养护难度低、颜色丰富、姿态优美、香气清雅、多季节开花等特点的绍兴兰花新品种。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并鼓励广大绍兴兰花种植户积极革新种植技术,提升兰花设施种植水平,倡导农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好现代组织培养技术,引进“科技种苗”,降低绍兴兰花的繁育成本,扩大现有商品兰花数量,形成规模化效应。此外,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功能布局,做到育种、繁殖、生产、销售、农资配备等环节都有专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绍兴兰花产-56-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3.3培育大众消费市场,打通专业消费市场在消费市场上,绍兴兰花产业受传统兰文化影响甚深,形成了重精品化种植、轻规模化生产的现象。因此,绍兴兰花产业要突破传统经营理念,以专业文化底蕴带动大众的鉴赏水平,吸引大众消费市场的受众群体,使绍兴兰花的经营重心从精品化转向商业化,积极开拓大众消费市场。同时,兰苑的种植理念应积极拥抱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发展兰花组培技术,积极研究产期调节,将优秀的传统名种进行商业化扩繁,使得优秀美好的兰花名品走入千家万户。3.4做好绍兴兰文化宣传,形成兰花品牌效应绍兴是我国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绍兴兰花品牌的打造
篇九: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天台产业发展趋势
天台县是浙江省临海地区的一个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天台县一直以来的发展主要依靠着农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天台县也在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渐将重心从传统的农业转向了现代的产业发展。本文将从天台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天台县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天台县产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仍然是天台县的支柱产业
天台县地处丘陵山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发展。目前,天台县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水稻、小麦、油菜、果树等,种植业在县域内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天台县还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牛、羊、猪、鸡等家禽牲畜的养殖规模较大,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增收机会。
2、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除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外,天台县还有一些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例如,近年来,天台县通过发展旅游业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众多的景区、民宿、酒店等项目相继建成,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天台县的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为当地经济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3、就业形势逐渐改善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天台县的就业形势逐渐改善。过去,由于当地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外出务工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有技能和能力的农民工逐渐回到家乡,参与当地产业的发展。此外,天台县还积极推进农村创业就业,通过培训、贷款等政策措施吸引农村劳动力在乡村创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天台县产业发展的趋势
1、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虽然农业仍然是天台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增加,单一的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天台县将加快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进种养结合、种旅结合等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
2、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天台县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天台县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培育本土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3、乡村旅游业的全面提升
天台县的风景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天台县将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天台县还将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例如乡村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农村创业就业的进一步促进
天台县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贷款、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天台县还将加强农村创业就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创业就业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天台县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天台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创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潜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创新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能力,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民实现创新升级。
2、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天台县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农业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天台县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和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促进天台县产业发展,还需要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政府要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政策,提供更多的贷款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和农民的创业和经营成本。同时,还需要加强支持服务,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培训,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产业发展的成功率和效果。
总之,天台县作为一个农业县,正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天台县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明天。
推荐访问:浙江山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种植业 浙江 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