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阅读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36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周某近日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甚至有公司提出二三百万的签约价。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但是这种“被追捧”的现象真乃,令人大跌眼镜。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经济的逻辑,()。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化人”被为“网红”,传递知识与才识,成为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典范。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不仅需要商业能力、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只有守正创新,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红”。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我们要警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形成
。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即便是流量,也是“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湖北重启、抖来助力”的正能量更多一些。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营造健康积极的互联网环境,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意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咄咄怪事
参差不齐
威胁
添油加醋
B.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裹挟
添油加醋
C.咄咄怪事
参差不齐
裹挟
把薪助火
D.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威胁
把薪助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
B.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弥足珍贵。
C.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网红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
D.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网红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弥足珍贵。
3.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
B.目前,“网红”这一群体数量日益增长
C.流量越大,创造的商业价值也越大
D.商业价值成为衡量“网红”的标准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
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
。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量化和控制用盐量;
③,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员,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5.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煽风点火”“失控”的引号作用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四、写作(60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7.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一个小时后,第一条鲨鱼发动了袭击。
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它随即又落入海水,捕捉到血腥味。然后就顺着小船和鱼的踪迹一路追踪而来。
鲨鱼有时候嗅不到这股气味,但它总能再次找到,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鯖鲨,生就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作为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此时,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
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绳子短了点儿,因为他割下了一段用来绑鱼。
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
鲨鱼飞速靠近船尾,向大鱼发起袭击。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上方的肉扑咬过去。鲨鱼的头从水里钻了出来,后背也正露出海面,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渔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两条线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沉重而尖锐的蓝色鲨鱼脑袋,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吱作响、伸向前去吞噬一切的大嘴。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
鲨鱼翻了个身,老人看出它的眼睛已经没有生气了,接着鲨鱼又翻了个身,缠上了两圈绳子。老人知道它死定了,可它还不肯听天由命。它肚皮朝上,扑打着尾巴,嘴巴嘎吱作响,像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在海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它身体的四分之三都露在水面上,绳子绷得紧紧的,颤抖个不停,最后啪的一声断了。鲨鱼静静地躺在海面上,老人瞧着它,不一会儿它就慢慢沉了下去。
“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它把我的渔叉和所有的绳子也带走了,他想,况且我这条鱼又在淌血,别的鲨鱼也会来袭击的。
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般。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但是,你以为我这两只受伤的手跟得了骨刺一样麻烦吗?我没法搞明白。我的脚后跟从
来没出过毛病,只有一次在游泳的时候踩着一条紅鱼,被它刺了一下,腿的下半截都麻痹了,疼得受不了。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他心里很明白如果驶进海流中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是眼下点儿办法也没有。“不,有办法,”他大声说,“我可以把刀子绑在一支船桨的柄上。”
于是他把舵柄夹在胳膊下面,一只脚踩住帆脚索,就这么做了。
“这下好了,”他大声说,“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
这时候,风更加强劲了,船航行得很顺利。他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灰鲭鲨的牙齿是“像爪子一样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以其尖长、锋利显示被鱼的凶猛无比。
B.老人一看到鲨鱼游近并没慌乱,而是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欲以无所畏惧去制服毫无畏惧。
C.击杀鲨鱼后,老人想到的是它“很残忍、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对其明显带着欣赏之情。
D.“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其实只体现在老人面对灰鲭鲨时抓其弱点,果断出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大海环境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也起到了提供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小说写大灰鯖鲨游得快、体格强、无敌手等,为下文突出老人沉勇精神做了铺垫。
C.小说对老人击杀灰鲭鲨的前后过程描述详细,这是为了突出鯊鱼的凶猛和狡猾。
D.小说主要是从老人的视角来叙述,他能以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给人更真实的感受。
3.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请你进行简析。(4分)(1)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
(2)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
4.小说中只有一位老人在活动,他那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你进行探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上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獨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非彼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摘编自《说苑·正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B.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C.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D.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
B.圉人,一般指醒官,主要负责掌管养马和放牧等事务,后来也常常以此来泛指养马的人。
C.“而罪当死”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可以来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发现君主执政出现过错,如果不进谏,是没有把国君安危放在心上,如果坚持进谏,又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
B.齐景公下令如果有臣子谏言让自己提前返回,将被处死,颜烛面对这一情况并未害怕,依然进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这一行为看似鲁莽,实则充满智慧,不仅救下了圉人也保全了景公名声。
D.作者认为巍峨的高山是由很多石子堆积起来的,并以此类比君王治理天下不应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广开言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136练)
【基础训练】
1.C第一处,“咄咄怪事”,意思是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根据语
境,指罪犯出狱被追捧这件事奇怪,应使用“咄咄怪事”更恰当。
第二处,“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
绩等。这里用来形容“网红”水平不一,应使用“参差不齐”。
第三处,“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威胁”,用武力、权势胁迫。根据语义,使用“裹挟”更加
恰当。
第四处,“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大,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把薪助火”,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根据语义,使用“把薪助火”更加恰当。
故选C。
2.D3.A4.①
食(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高低相关
②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③三是尽量少吃加工食品
5.两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2分)“煽风点火”本来是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这里特指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的特殊因子具有促使血管细胞更加兴奋的作用。(1分)“失控”本来是表示失去控制的意思,这里是表示血管细胞的兴奋性会远远超过正常状态。(1分)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错误,颔联问句“相知何用早”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尾联问句“去去如何道”
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这两问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感情深厚,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增添了含蓄抒情的感觉,而非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故选D。
7.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综合训练】
1.D(“就体现在……”概括偏颇。即使从节选部分来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
被打败”也应体现在多处:他捕获了一条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大马林鱼,又一叉击杀大灰鲭鲨,并想好了下一步面对后来鲨鱼的措施等。C项的理解要难一点:老人对大海、对大海里的鱼有一种情感,他把这看成是自己的生存依靠,与它们有着和谐相处的理念;另外,认为对手是出色的猎手,这种赞赏是一种有高度认识,也是深度自信的表现)
2.C(“突出鲨鱼的凶猛和狡猾”错,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详写击杀灰鲭鲨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老人的沉着、勇猛与机智,没有丝毫的胆怯与畏缩。关于D项,老人的视角为有限视角,选文前面还有全知视角的叙述,两者结合把小说的情节叙述得才如此密实、顺畅而又有起伏感)
3.(1)这句话是感叹自己能捕获这么大的马林鱼,实在意外,让人惊奇,惊喜。(2)此话是指大马林鱼被鲨鱼撕咬之后,老人感到遗憾,不能完整保存、带回大鱼。(4分,每句2分。此两句尽管都用到“梦”,但意思不同,须联系语境理解作答)
4.①这些话大都是老人“大声说”的,是老人用以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的话。②这些独白展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老人在重压下依旧勇毅、自信,彰显老人可亲的硬汉子性格。③这些独白利于读者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领悟其精神上难以被打败的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D句意: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君王您本承担不起造台的费用,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更加重对百姓的聚敛,百姓一定痛苦。集中百姓的痛苦来让自己享乐,不会吉祥。”齐景公就停止了铸钟。“欲为台”“欲为钟”都是动宾结构,后面要断开;“今”此处为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BC。“矣”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夫”此处为句首发语词,前面断开,排除AB。“景公乃止”,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D。
6.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错。游:游玩;交往。句意: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秦朝时,他和我交往。含义不同。
B.正确。
C.应当;抵消。句意:你的罪该死/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对等的人数。
D.正确。
故选A。
7.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错,“晏子举戈而临之日”意思是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是对向马夫,不是齐景公。故选C。
8.(1)齐景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归去,在回归途中听说国内有人密谋不接纳他。
(2)此人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名而死,我请求为君王细数他的霏,让他知道他犯的罪然后再杀他。
参考译文:
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不关心君主危亡的行为,忠臣是不忍心做的。
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要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测度君主的心里,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上不危及君主,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杀死了他,曹羁三次劝谏曹君都不被听取,他于是离开了曹国,《春秋》上的评价虽然讲他们都是贤人,但曹羁更符合礼的要求。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命令左右的人说:“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倘若另有治理国政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止游乐呢?”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君王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君王的贤明,不像这两个君主,我的才能,也不像那两个臣子;君王为何不砍呢?拿我来摆在这两个臣子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齐景公很高兴,于是回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谋划不让他回到国都中。
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君王您本承担不起造台的费用,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更加重对百姓的聚敛,百姓一定痛苦。集中百姓的痛苦来让自己享乐,不会吉祥。”齐景公就停止了铸钟。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去,我请求替您罗列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晏子向齐景公禀告说:“朝政太严厉了吧?”景公说:“朝政严厉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说:“朝政严厉,那臣下就不敢说话;臣下不敢说话,那君主就听不到什么了。臣下不敢说话叫做‘哑”,君主听不到下情叫做‘聋’,‘聋’和“哑’不是妨害治理国家的弊端又是什么呢?再说集中微少的豆子和小米,能够装满仓库;汇聚那稀琉的丝缕做纬线,能够织成帷幕。泰山那样高,也不仅靠一块石头,而是靠许多石头从低处堆积起来才变得高大的。那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见,当然也有采纳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有拒而不纳的呢?”
篇二: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阅读答案
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A15、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无需感到离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
篇三: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阅读答案
【高考真题】2022高考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2高考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二、(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四、(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五、(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答案】14.A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
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二、【答案】14.D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错误,颔联问句“相知何用早”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尾联问句“去去如何道”
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这两问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感情深厚,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增添了含蓄抒情的感觉,而非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三、【答案】15.A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四、【答案】15.B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五、【答案】19.
勤政楼
千秋节20.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篇四: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阅读答案
2021-2022高古考诗歌阅读
2021年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妆”“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D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
D项手法分析有误。
15.答案: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
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③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021全国老高考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
15.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2021全国新高考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15.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16.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2021全国新高考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15.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16.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2022全国老高考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C【解析】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022全国老高考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
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领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4.A.“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首联即交代今日相交,两人已经在外漂泊经年。颔联更是以“何用早”的反诘,明示不必一定早,可见两人不是早年相知相交的。故选A。
15.(2)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是在渡口饯别友人而作,但是两诗抒发的情感以及抒情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2022全国新高考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A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16、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②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
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16.【示例】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推荐访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阅读答案 少府 答案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