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6篇)

时间:2024-10-16 17:28:01 浏览量:

篇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影响他的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本文抛出的四个观点,虽然粗糙,但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绕不过的四个坎。目的是想通过抛出这些观点,促进大众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

  文

  王一新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在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管理方法上有重大的革命,才可能走出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道路,而规模化和标准化必须处理好土地集约化与土地家庭长期承包的关系。笔者以为,要处理好土地集约化与土地家庭承包的关系,要认真借鉴当年人民公社的“经验”。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成为“政治挂帅”的组织,但是它潜伏着今天看来很先进的东西,那就是组织化程度高和土地集约化。

  建议:一是以乡(镇)、村(社)为单位,用行政的力量,推动土地的集中和农业公司的组建;二是每户农民用土地承包权入股,农民成为农业公司的股东;三是乡(镇)、村(社)完成农业公司组建后,不得干预农业公司生产经营,农业公司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四是农业公司可以自己推举能人作为负责人,也可到市场上聘用专业人员来管理。入股的农民经过培训后,重新按工种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公司领取工资并分享红利;五是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户,土地承包权也可入股,自己可选择另谋他业,同样分享股权红利。

  笔者以为,这种模式可以较快速度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同时又不与土地家庭长期承包发生政策矛盾,还较好地处理了农民长期就业和可持续增收问题。值得大胆探索。

  二、彻底消除工农业“剪刀差”,让农民和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真正平等,让农产品的价值回归市场,让资本和劳动力心甘情愿地选择农业。

  在中国,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催生了非常不公平的农产品定价机制,造成了中国城市居民长期习惯于消费便宜农产品的畸形消费心理,不愿为农产品消费付出相应成本,却又提出与生产力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消费标准。这就导致了资本和人力资源不愿去投资农业。即使去投资了,也不愿意在质量上下功夫。

  笔者建议:第一,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下,消费者应确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预期,毕竟大多数人收入还不高,不可奢求消费的农产品质量一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然,基本的农产品安全是必然的。第二,树立“吃饭”是大事的理念,调整收入支出结构,增加农产品消费在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通过消费价格杠杆,支持和推动中国农产品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第三,鼓励投资者投资高品质农产品,完全按市场价值规律确定市场价格,满足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同时为中国农产品生产树立标杆和样板,带动中国整个农产品全面提升。

  三、彻底改革政府对农业的管控模式。

  如何把这么多的钱花得更有效率、效益,如何把政府的精力用在刀刃上,笔者有三点建议:

  一是修正当前中国物价指数(CPI)中农产品参数,降低食品类的权重,弱化农产品价格变动对物价水平的敏感度。二是把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直补资金和储备资金集中起来,建立集中的区域农产品收储体系。

  三是政府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用间接手段管理农业。政府应该把功夫下在农产品入市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放在入市时的严格检测上,放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服务上,放在金融的服务和支持上,放在农业保险上,放在市场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上,而不是直接用行政手段管理农业。

  四、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农业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需要有效的载体。笔者以为,组建大型农业集团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已有的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新疆建设兵团)、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农垦)、海南橡胶集团(海南农垦)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在这个方面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我国大型企业的“中央军”队列中,应该有大型农业集团。目前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这对于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一个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的国家是不正常的。试想,如果“中央军”队列中有几个大型的粮、棉、胶、奶、糖等企业集团,那么我们政府在调控市场、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岂不是更加得心应手,更有底气?

  -全文完-

篇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

  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农业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农业现状分析、现代化发展路径、技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思考。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可以发现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应包括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并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扶持,以推动吉林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未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迎来更好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现状分析、现代化发展路径、技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政策支持、未来发展展望

  1.引言

  1.1背景介绍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等。为了提升吉林省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助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吉林省亟需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

  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质的农业资源,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并非易事,需要从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着手。本文将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持,同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期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问题描述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在取得一定成就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存在的劳动力密集型、低效率、低质量等特点仍然存在,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环保的需求。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农产品仍以粮食为主,而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保护资源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吉林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多元化、生态友好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2.正文

  2.1农业现状分析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吉林省农业发展不平衡。以种植业为例,吉林省农业产值的70%来自粮食作物,而其他作物种植规模较小,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大量的人工劳动和化肥农药,存在劳动力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给农产品市场形象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也是吉林省农业现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吉林省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人才,但科技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跟不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吉林省农业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等方式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2.2现代化发展路径

  现代化发展路径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制定现代化发展路径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畜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重,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体效益。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和实施农业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通过以上几点方面的努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和可持续。

  2.3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吉林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技术支持: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吉林省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研究,针对本地气候、土壤等特点,培育适合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吉林省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给广大农民,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水平,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吉林省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支持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技术运用,才能实现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2.4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仍然较为传统,以粮食和畜牧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吉林省需要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广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业等方式,扩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吉林省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思维,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才能实现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5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实现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果土壤退化或受到污染,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吉林省可以推行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护好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农作物生长的质量和数量。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吉林省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生态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环保、无公害方向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包括灌溉设施、农田道路、电力等。吉林省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吉林省可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科技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将获得更好的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结论

  3.1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农业现代化可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业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现代化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大政策支

  持力度,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3.2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在促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政策制定上提供支持,还在实际执行中给予相应的扶持。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指导。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积极介入,为农业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政府还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加强技术研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农业实现更大发展。

  3.3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更加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农业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壁垒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农业

  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振兴的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将以更加科技化、绿色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全省农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篇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现代农业指的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生产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谈论中国现代农业的问题,必须紧紧把握住两点,第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基本上一直贯穿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终,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基本矛盾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第二,必须紧紧抓住农业,农村,农民整体的观念,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更加充分发展,农民更加幸福美满的过程,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互为整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一下发达经济体的农业模式,无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汲取经验和教训。首先谈谈美国,美国农业实行农场式的经营管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特点,这里有它的背景,美国地域辽阔气候适宜,人口相对较少,而且工业发达,拥有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条件,因此,可以一个家庭拥有数百公顷的土地,可以进行效率更高的机械标准化作业,美国得以成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之一。其次,说说日本,日本和我国一样,同样是人口多,耕地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可以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不少经验。日本农业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专业化集约经营,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那里,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

篇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5篇)

  第一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关于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

  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之下,现代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生存并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对现代农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1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意义重大:

  1、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

  5、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

  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劳动者智能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

  (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

  (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

  (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日报,2002年。

  第二篇: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在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可见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逐步迈入一个新的领域,迎接一个更为生态、环保、高效的新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然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规模经营难度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而我国面临的是加工企业少,销售渠道不够通畅,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基地+农户+产业的衔接还不够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仅只是一个雏形,产业链不够强壮,抗风险能力还很弱。我区前些年有小型头初加工企业20家,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其他大型加工企业的冲击,目前剩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寥寥无几。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充分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农村科技推广、农机服务、农资供应、金融信贷、村级公路等服务网络尚未健全,制约着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村经纪人严重缺乏,农产品销售不够畅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再者,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乡镇

  农技推广队伍大多只能以经营农资维持正常工作运转,搞科技推广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农民面对的许多重要问题。

  四是地方财政较为困难,且金融援助门槛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农业、农村科教、水利、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有限。且乡镇难以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大部分银行信用合作社等的贷款门槛高,不易得到。

  五、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为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致使农村遗留的人口多为老人妇女或儿童,在文化素质,劳动体力和接受技术教育、新事物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干部中,也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面对以上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用以突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4)鼓励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走绿色种养的道路,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村级政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引进优秀大学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五、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2)发展合作组织,走“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结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积极推进农村形成产业化经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互利性的专业组织,在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积极建立公司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等产业化类型。形成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在各界的支持和农民的坚苦奋斗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定能走的更长更远。

  第三篇:关于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家庭农场是由家庭经营的、对土地有较充分的使用或占有权,能够自主经营、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从它的初始状态到当代,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仍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体组织形式。家庭农场的创办和兴起,对发展农业现代化县有现实的意义:打破了铁饭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利益和责任紧密结合,调动了国营农场广大农工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家庭农场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农工走上靠勤劳致富的道路,从整体上促进了农场和农工富裕程度的提高;家庭农场的兴起,无疑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农场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家庭农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l、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能够为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打下基础。一般的家庭农场,最初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营能力的提高,农户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总是不断地扩大规模,此时的家庭农场已超越了自给自足的方式,他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进入市场,这在实际上就是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出现,并不断地促进其逐步发育。

  2、家庭农场生产的专业化,能够带动为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农业有了自己的市场,当市场成为农产品的主要出路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农户们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由多种经营转向专业化生产。家庭农场经营的专业化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诸多方面的服务,促使一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组织和人员进入各方面的农业服务领域,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产生、发育和完善。

  3、家庭农场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一体化。由于利益的调节作用,使得以服务于农业为主的贸,工、商、产、供、销和其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部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不断调节相互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在农业内部形成产业一体化,既保护了农工的利益,又提高了农业产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并推动家庭农场及其他服务组织更加积极地向现代化迈进。

  4、家庭农场的发展,可以加速垦区小城镇建设。家庭农场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的程度,缓解了农业劳力紧张的状况,同时也将促使农场职工职业的转化和分流,一方面使农工加人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去,从事更大范围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农工到乡镇企业中去谋职或从事个体工商业,促进农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家庭农场是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既能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前条件下的某些不适应,也为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发展打下了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发展家庭农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家庭农场应具有商品生产特色。家庭农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国营农场已形成的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体制和地理环境,有发展家庭农场的优越条件,在土地资源、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农工素质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因此应做到快发展、多发展、高质量。

  2、必须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要依照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土开发、生态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促使家庭农场健康顺利地发展。

  3、从发展大农业出发,在林业、牧业中发展家庭林场、牧场。新疆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前景非常广阔,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家庭牧场,对新疆的农业发展必将产生大的影响。目前,已具雏形的家庭林场和简单的家庭牧场也为数不少,某些情况可能还好于种植业,只要加以规范,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不会低于种植业。山区可以发展家庭林场为主,牧区可以发展家庭牧场为主,平原产粮区可以发展家庭农场为主,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的家庭农场。

  4、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完善的、为其服务的、社会化的市场。所谓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农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组织,为农、林、牧、各业发展所提供的主要是为解决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而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加快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田家贵

  田家贵

  ◆我省农业目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面对日益开放、深度融合的国际国内市场,面对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任务目标,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握6个重点

  我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

  实事求是地讲,我省农业还是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靠天吃饭、粗放经营、自给自足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面对日益开放、深度融合的国际国内市场,面对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任务目标,如何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资源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是各级农业部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那么,湖南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在哪?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该怎么走?以下六个方面必须认真把握。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稳定发展生产摆在首位。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部门的首要责任。从当前及长远看,人增地减不可逆转,农产品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保障人民生活所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始终是我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承担和履行好这份责任义不容辞。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把稳定发展生产、确保有效供给摆在第一位。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协调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努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为此,要强化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彰显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省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趋小、技术水平偏低、产品品质不高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饲料)、畜禽、油料、果蔬、棉麻、茶叶、淡水产品、竹木加工八大主导产业。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产业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

  的要求,以标准和品牌扩大基

  地建设规模,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适用育插秧机械及技术和山丘区小型农用机械的研制与推广力度,积极配套完善机耕道建设,加强农机作业技术服务,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加快推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普及。扎实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不断壮大有文化、守法制、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创新农业的经营机制。我省农村人口众多,目前全省有农业户数1400多万户,一个农户就是一个生产经营主体。这样的分散式经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贡献率低、农民增收致富难等问题。要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企业联合起来,将产、加、销衔接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要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培育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生态、高效、可持续的农业。要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具体做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集约农业等农业形态,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规模,强化对工业“三废”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加强草地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外来物种管理,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五篇:“十二五”白银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建议

  “十二五”白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推动白银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为切入点,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建立‘主导产业+专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为着力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和农村工作地位的战略目标,必须对我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符合市情、切实可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一、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全市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8万亩。地表水取水许可212处,地下水509处,总取水许可量127288.47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210.39万立方米。按用水类别分,工业取水许可量11928.4万立方米,农业取水许可量112050万立方米,生活取水许可量3310万立方米。

  全市目前已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量为9.93亿立方米(不含古浪、民勤及宁夏供水2.35亿立方米),其中提取黄河水9.2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0.7亿立方米。在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

  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3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占84.2%,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重点。

  灌溉设施与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分析我市水利基础设施、灌溉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灌溉面积较小。全市灌溉面积137.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6%。目前,全市人均灌溉面积0.78亩,农民人均灌溉面积1.21亩。由于我市灌溉面积以高扬程灌溉面积为主,占总灌溉面积的75%,因此,大力发展灌溉面积存在工程立项难与投资数额大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灌溉水利设施经过30年的运行基本老化,管理运行成本高难度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仍然不高,灌溉效益和水分生产率仍然需

  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以大中型泵站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继续规划和争取重点建设项目和新的骨干项目,以大中型蓄水、调水骨干工程为主,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继续争取实施靖会工程甘沟延长段和兴电工程齐家大岘隧洞扩容改造工程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续建设项目,实施万亩以上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景泰县中泉和平川区旱坪川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靖远县双永人畜饮水暨生态供水工程、引大入景工程、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引洮二期会宁供水工程、西格拉滩工程等新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发展5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使全市灌溉面积增加到190-200万亩。

  二是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节水灌溉主要实行以渠

  道衬砌、田间配套、沟畦灌溉及垄膜沟播沟灌地膜种植等为主要内容的常规节水灌溉,井灌区实行管道输水灌溉,设施农业中部分采用喷滴渗灌技术。滴灌的最高水利用率可以达到95%,喷灌的水有效利用率可达85%。因此,同先进的技术标准相比,节水灌溉技术仍然达不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以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微喷滴灌渗灌节水灌溉综合配套技术还是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除了要强化水资源管理,在灌溉农业区开展垄膜沟灌、低耗水作物结构调整、单位水方最大产出研究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在设施农业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技术配套的滴灌、膜下滴灌、埋藏式灌溉等压力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要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大力支持市内相关企业试验开发滴灌和渗灌技术,如白银区水川镇ZZB节水渗灌、滴灌系统的试验与示范推广,还有会宁县风斗沙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内镶式滴灌管、管上式滴头、微喷头和管上补偿式滴灌管节水灌溉设备的试验推广。争取通过日光温室渗灌与滴灌技术推广、灌溉农业区膜垄沟播沟灌节水技术推广,达到节水30%以上,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针对白银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建议如下:

  一是

  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科学编制高效节水发展规划。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11】

  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和掌握中央的政策实质,推广普及科学节水技术,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要引导广大农民彻底转变用水

  观念,改变传统的灌水习惯,增强推广应用节水技术的自觉性。要根据各县区水资源状况及承载能力、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特性等,科学制定出台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的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指导力度。

  二是切实增加政府投入,不断完善节水灌溉配套设施。节水灌溉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加快全市灌区内的水利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把渠道衬砌作为节水灌溉的关键性措施,要强力推进。特别是要重视斗、农渠建设,对破损的要抓紧维修加固;要把土斗渠的衬砌作为“十二五’水利建设的重点,列出实施计划,加强领导,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市、县区政府要落实配套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近6000公里的斗、农土渠,全面提升渠道输水能力;要强力推进田间配套建设,要同村庄道路、庭院建设、农田林网、观光农业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模连片,整体推进,向田园式新农村努力。

  三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夯实农业节水基础。坚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实现规模节水的长效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土壤情况和气候条件、选种高产、高效、抗旱品种,并合理调整夏秋种植比例,粮经种植比例。把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结合起来,要大面积强力推进地膜覆盖技术,在设施农业,全膜双垄沟播、垄作沟灌、全膜覆土穴播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要鼓励农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积极推行分区域、分作物、分类型的规模种植格局,优化发展成片上规模的高效经济作物,实现灌区作物总产量、总产值最大化、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四是积极争取节水项目,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要在抓好现有成熟节水技术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以滴灌、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要与农民的利益紧密挂钩,积极争取项目,推行项目+农户的模式;要积极引进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白银城区大环境绿化滴灌节水模式,重点在砂田、山地、荒坡等处发展适宜的林果品种及节水高效作物;在日光温室要普及滴灌+覆膜模式;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努力扩展农民自建共建滴灌模式。要重视典型示范带动,促进高效节水技术向大田延伸,向规模化发展。要抓住中央【2011】1号文件的政策机遇,抓紧选报新上节水工程项目,抓紧实施重大节水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市县。

  二、大力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通过对全市自2005年到2010年前后6批共14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资料普查,到2010年2月,白银市有经过市政府命名及重新复核确认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1户。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其中加工类有69户,占48.94%,种养类有55户,占39%,流通类有17户,占12.06%。141户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7家,占12.06%。同2004年全市共有39户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相比较,6年期间全市经过市政府命名及重新复核确认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加261.54%,增加2.62倍,平

  均每年增加43.59%。

  通过对所调查的14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内涵发展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所涉及的农牧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在所调查的14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面粉、油品、淀粉、啤酒麦芽、小杂粮等粮油和土特产品加工销售及鲜食玉米、豌豆、脱水菜、苹果脆片、果蔬饮品、番茄酱、菊粉、薯片、杏仁露、枸杞等果蔬收购、保鲜、贮藏、初深加工企业占40.45%;奶牛、肉牛、生猪、羊与鸡等畜产品养殖、加工及饲料生产企业占39.71%。二是企业资产规模明显扩大。141户重点龙头企业,资产规模42.85亿元,是2004年全市39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33193万元的12.91倍,其中资产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户,占4.96%。三是年销售收入成倍放大。141户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2.54亿元,是

  2004年全市39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1191万元的15.36倍,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户,占4.96%。四是固定资产积累十分明显。141户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9.62亿元,是2004年全市39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19207.81万元的10.22倍,其中固定资产过亿元的企业2户,占1.42%。五是农户带动能力逐渐增强。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万户,平均每个龙头企业带动780户。

  但是,同省内外相比,我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资产规模过10亿元的不多,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过5亿元的没有。农产品加工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自有农产品品牌少,贴牌销售的农产品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不高,设立有专门研发机构,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能进行技术创新的不多或没有。“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要通过区域经济规模整合和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联盟规模,力争发展若干资产规模过10亿元,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过5亿元的大型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结合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形成,扩大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及加工基地,通过严格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形成我市特有的农产品品牌体系。要以建立‘主导产业+专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为着力点,在促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同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规范化、有实力、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双层经营,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组织程度,为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做好生产基地工作,使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基地+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巩固扩大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等生产基地,以枸杞种植为重点,探索节水灌溉模式,做大做强蔬菜瓜果和草食畜牧业,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培育壮大粮油淀粉、蔬

  菜保鲜、果汁饮料、肉类分割包装和饲料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建立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广泛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要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开发试验推广农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新技术与新模式,如“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加工)—综合利用”、“日光温室种植—作物秸秆+微生物—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生态循环链等。

  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切入点。我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中,非常重视农业转型工作,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主要是以中低产田改造和机械收割为主,推广高茬收割还田12万亩。另外,就是大力推广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二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区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这一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大力支持和建立节水灌溉与生态农业的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如白银区水川镇大坪生态农业试验场,该试验场以砂地滴灌和微喷为先进节水技术,规划通过发展百亩核桃园、葡萄种植及林草间作、林下养殖、蝇蛆养殖和生态放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集节水、生态、观光休

  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宣传节水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示范推广各种灌溉农业区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争取生态循环农业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与主要特征。

  灌溉农业区复合型生态农业还包括农田合理间套的结构优化模式。如小麦套玉米、小麦套大豆、玉米套胡麻、玉米套豌豆、玉米套大蒜、玉米套洋芋等多种间套带种植模式。生态农业通过轮作及多熟间套耕作,对自然资源能更加充分持续地利用且能保持地力。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农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巧妙搭配、合理种植,还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如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等。“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研究和推广新的轮作间套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三是有效探索旱作农业区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旱作农业区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动力核心是抗旱保水,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基本结构与目标是农、林、牧、加工复合型综合发展,并通过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增加单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提高,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丰富的土地资源,实现旱作农业区生态保护的战略目标。近几年,随着小杂粮膜侧栽培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雨补灌

  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旱作农业区的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旱作农业区农林牧结构调整,实现“林进农退、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生态种群演替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玉米、全膜双垄沟垄栽马铃薯、全膜多垄沟穴播谷子等,力争推广面积200万亩。

  四是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及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包括食用菌栽培循环模式、农作物残渣和秸秆直接还田模式、农牧结合过腹还田模式等。要大力开发秸秆青贮饲料,发展秸秆加工业,使秸秆转化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以2009年为例,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08万亩,以玉米为主的秸秆资源总量达188万吨,但利用率仅为38%,远低于全省50%的利用水平。市委市政府曾于2009年年初召开全市秸秆利用工作会议。制订了秸秆转化利用五年规划(2010年——2014年),要力争到2014年使农作物秸秆利用达

  到122万吨以上,利用率达到64.89%。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多方整合资金,建设青贮氨化池等。目前,全市青贮氨化池已建成460个,青贮窖贮存容量累计可突破10万立方米,秸秆饲用量达到81万吨,其中秸秆青贮氨化12万吨,草粉25万吨。

  近几年,我市主要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模式。在大力推广户用型沼气的基础上,结合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的发展,目前正在逐步发展联户沼气工程和大型沼气工程。全市近八年间,先后累计投资近3亿元,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8.33万户,占全市农

  户总户数的27.8%。

  但是,以沼气能源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也面临一些主要问题:一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特别是在城郊农村,户用型沼气能源逐渐被电炊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电能或太阳能利用所替代。根据对白银区四龙镇的调查,供电系统2009年在永新村三、四两社,今年在民乐村一社开展家电下乡入农户优惠服务活动,通过送电炊具、电价阶梯优惠使农民用上了更加方便清洁的厨用电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全镇建成沼气池920座,正常使用214座,使用率只有23%。二是养殖业逐步向养殖小区和大中型养殖场集中,相当比例的户用型沼气池因畜禽粪便缺乏而没有使用。按照总农户数分析,大多数农户不饲养畜禽,因此,户用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不能推广到每村每户。目前,户用型沼气池按照指标任务政绩考核、集中连片全面推广的办法推广,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村民生活水平较好的农村存在不切实际的情况。在户用型沼气池推广过剩,使用率相对较低的同时,大中型集中式沼气工程却相当不足。根据对白银区强湾、四龙和水川三个乡镇的调查,目前尚没有在大型养殖场建立大型集中式沼气工程,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强湾乡月亮湾村的白银市华都养殖有限公司、四龙车路沟奶牛养殖示范园和位于水川桦皮川村的晴宏养殖小区等,十分需要建立大中型集中式沼气工程,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和能量与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企业效益,避免养殖废弃物污染周边环境和黄河水源,促进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三是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从沼气使用安全到维修服务技术尚没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如技术员只在建池时有工资,平时服务没有报酬等现实问题影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以上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要因势利导,在因地制宜推广户用型沼气池的同时,大力发展联户沼气工程,支持大中型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工程,施行集中供沼气和供电,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和能量与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企业效益,避免养殖废弃物污染周边环境和黄河水源。

  二是市县财政适当支持引导,以县区为中心或依托大型沼气工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沼气技术服务体系,逐步走上服务营利与财政支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主要是服务对象规模小,服务营利水平还不足以市场化的途径建立起专业的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财政的支持仍然不可缺少。

  三是开发沼气利用新用途,如农村沼气取暖、果品贮藏保鲜等。利用沼气保鲜水果和蔬菜,具有保鲜时间长、操作方便、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对农村来说开发沼气的综合利用,提高水果蔬菜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效果十分明显。

  四是加强玉米秸秆饲料加工开发。要结合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引进玉米秸秆饲草加工储存机械化技术,主要包含玉米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等。要必须以民营企业和养殖大户为依托,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培养一批示范养殖场或小区,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扩大加工利用的规模,加速玉米秸秆

  的转化利用。在玉米主产县区或乡镇建立玉米秸秆加工基地,为龙头企业保障草源。要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养殖规模及经济承受能力积极培养秸秆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以定单的形式保障养殖户的饲草供给。

  五是加强养殖业发展,强化“玉米秸秆——牛羊饲料——沼气能源、沼液沼渣肥料——日光温室蔬菜及林果种植”这一较为完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日光温室蔬菜及林果种植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源,也提高秸秆转化及整个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

  六是在各县区选择条件适宜的村社或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试验与示范园区,集中试验和展示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与技术。如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大坪贵林生态农业试验场,以生态循环农业为理念,以蔬菜瓜果葡萄采摘观光休闲农业为主题,建立万方蓄水库养鱼养鸭,用滴灌喷灌节水技术种植薄皮核桃、苜蓿和中药材,通过林下种草生态放养家禽,畜禽粪便膨化养蝇蛆喂鸡,在大坪林场所在区域整体构成了优质种羊和品种鸡养殖小区、林草种植区、玉米种植区和日光温室种植区,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场。

  七是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广泛开展化肥、农药、灌溉减量化使用节本增效技术试验研究活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日光温室沼液沼渣等有机肥应用和喷滴灌节水灌溉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病虫害生态学生物控制技术,科学合理使用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

  八是调整和配套政策,明确政府政策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与支持。根据市情,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优势,并以传统农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生态有机的循环农业,让占总人口76%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在农业产业中找到就业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政府应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并将原来用于补助化肥、农药、农膜的资金,逐步转移到补助生态循环农业,例如补助秸秆养殖,秸秆加工,秸秆反应堆技术、大型沼气能源建设、节水灌溉等,加快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现代化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集约化等多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作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四个重要方面,并配套以新的政策理念,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亮点与主要特征。要把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同节水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相结合,在养殖产业发展中,要以建设大中型集中式沼气工程为推动力,发挥养殖龙头企业在

  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篇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农业部门和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应用。中国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包括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技术。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需要从传统的小农户经济向现代农业产业链升级转变。要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化的力度。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农业价值链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同时,要完善农村水、电、气、路、邮等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

  另外,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采购、储运、加工和销售的效率和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要注重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业环保工作,推动农业生

  产方式转变,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总之,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注重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农业产业化服务等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为保障,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篇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未来5年,我市提出了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平增长20%,到2012年,达到1万元的目标,这对宜都人,尤其是对宜都广大农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我作为农业局局长,深感责任重大。5月中旬以来,我带领几位农业科技人员走访了丰岛集团、土老憨公司、三山农贸、宜红茶叶5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征求了6个乡(镇)、15个村分管农业负责人的意见,与30多位农民进行了座谈,教育颇深,收获很大,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一、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调研和学习中,我结合宜都实际,把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归纳成三个特征:

  (一)具有市场的适应性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转变上:一是从服务自己向服务市场转变。我市几千年的传统农业,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都是农民自己种、自己养、自己消费,都是服务自己,都是我能够种什么、养什么,就去种什么、养什么,然后自己来消费什么。而现代农业,则是一种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农业,是一种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提供什么的农业。二是从服务小市场向服务大市场转变。应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市农业已经开始了向市场的转变,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更多地服务于很小范围内的市场,服务于区域性的小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则应当是面

  向更大范围、更大区域的市场,直至全国市场、国际市场。三是从服务单一市场向服务多样化的市场转变。我市原来的农产品,不是种出来的,就是养出来的,都非常单一。而现在市场的需求却是千变万化,我市的农产品就应当努力去满足这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朝加工和深加工的方向去拓展。

  (二)具有功能的多样性。这是我在调查中体会比较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解决温饱向农民更加富裕转变。过去的农业,说到底是温饱农业,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现在农业的功能,已经不只是为了解决一个温饱问题,还同时要解决一个使农民更加富裕起来的问题。二是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传统农业只是简单地提供物质产品。现代农业是在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提供精神产品,如提供休闲的、娱乐的、观光的产品,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三是从传统的单一种养向同时融合各大产业转变。传统农业说到底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现代农业不光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括加工业,它已经向第二产业延伸。同时,近年来,它还在向第三产业迈进,农产品的流通、农业加工产品的流通以及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兴起,已经表明农业的触角进入到了第三产业。所以,现在的农业,已经很难简单化地说它是第一产业,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各大产业,而且已兼融了各大产业,成了综合性最强、经营性最强的产业。

  (三)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是简单再生产,现代农业是扩大再生产。一是生产空间从绝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传统农业

  是千家万户搞生产,是一种很分散的状态。现代农业则是相对集中搞生产。土地流转,已经预示了农业下一步的发展要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些年宜都出现的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一些生产基地等,实际上都已经出现了相对集中的趋势。这跟工业发展一样,刚开始时是村村冒烟,近年来则在搞相对集中。二是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传统农业几千来都是子承父业、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是简单的重复。现代农业则十分重视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集约使用。三是工作目标从单纯的发展生产向同时保护生态转变。现代农业在注意发展生产的同时,也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再对自然进行任意的破坏,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市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差距很大,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及新问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1995年至1999年,我市同全国一样,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下降,从1995年的16%下降到3.9%。经过几年的缓释期后,2007年,我市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0.4%,达到4860元,其中既有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的效果,也有政策性补助的效应。总的来看,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全

  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其次,农业企业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发展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外延扩张来保持高速发展。

  二是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加入WTO积极作用是长远的、潜在的,而负面冲击是当前的、现实的。我市农产品价格、成本都高于国外,质量也比国外差,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柑桔、茶叶、水产、蔬菜等作物和畜产品虽然产品价格、成本低于国外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产品包装、品牌效应、质量认证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竞争的综合实力亟待提高。在品质结构上,大路货多,真正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在区域布局上,一些地方还没有明显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农民非农业收入增速不快。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潜在的问题,在影响农民增收的潜在问题上下功夫、做文章。

  三是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足,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五是部分干部对农业新阶段,尤其是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充分,思想观念、工

  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方法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正确看待,采取应对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理清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在对农业的指导上我认为必须跳出6个圈子。

  一是要跳出“产量农业”的圈子,由追求产量的增加为主尽快转移到注重提高质量、改善品种和品质结构、增加效益上来。

  二是跳出“资源农业”的圈子,把农业的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开发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三是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运用先进科技成果、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装备、改造农业,广泛参加国内外市场竞争,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

  四是跳出“原料农业”的圈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是跳出“区域内自求平衡”的圈子,根据宜都的自然、经济、人才等优势,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六是跳出“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全面实施小城镇战略,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加强城乡合作和区域合作,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城乡济协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途径。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第一,必须正确看待农业的效益。这几年,我市农产品价格下跌,有些同志认为农业效益低,在农业上下功夫不值得,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看农业效益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这几年农产品价格下跌,虽然不利于农民增收,但对稳定城市低收入阶层尤其是下岗职工的生活水平,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农业本身也是有经济效益的,只要产品质量好,管理跟得上,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不仅不比其它产业低,而且比较稳定。衡量农业的效益,要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看,不能只看局部和眼前的利益。

  第二,不能低估农民增收对社会的拉动作用。去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乏力。这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据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对工业品的消费的支出就相应增长1.3%;农民每实现1000元的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0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

  百分点,可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32个百分点。只有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上去,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市场活跃起来,才能为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三,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市正处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做支撑。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资源外流、农业萎缩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汲取这个教训,注意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支持和保护农业。

  第四,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由我们的市情决定的。近几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这是在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出现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全市人口中,农村占75%以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有50%以上靠农业及农业相关的产业来实现;近几年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势头也没有改变;农业的自然风险仍然较大,仍是弱质产业。今年的雪灾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定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自觉地把农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不懈地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好。

  四、用十个努力实现,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努力实现生产手段科学化,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农业科技作支撑。要加快构建地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农产品品种、生产工艺和最终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农口“五站”为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努力实现发展模式工业化,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意识。用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路子。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工业发展,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注重发展新型农用工业,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今后5年,除加强现有30家龙头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外,还要新发展10家,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农产品加工值达到100亿元。

  (三)努力实现基本农田设施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就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市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变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我市现有耕地24万亩,只有36%的有效面积得到灌溉,仍然处于雨养农业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配合国家油菜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建设“抗旱水源充足、排水渠道畅通、防风林带成网”的生态农业体系。

  (四)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良化,不断提升产业档次和产品质量。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三个层次的调整,把结构调优,产量调增,质量调高,效益调好,经济调活,最终把农民调富。加强我市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不断提高非农经济比重,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个产业结构比实现5:60: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保持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保持在2%以上,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率选实现全面小康。

  (五)努力实现操作过程机械化,加快新型适用农机具、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工作。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机械、水稻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四项技术的推广工作,突出抓好大棚生产上的新机具应用。加快农机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步伐,全面提升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经营农业机械,建立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六)努力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近些年,我市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并建立了一批生产基地。但这还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和“土地集中、生产集约”的现代农业要求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今后,要继续采取措施,推进土地依法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比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七)努力实现农业投入多元化,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通过多元化投入,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财政每年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八)努力实现产销衔接市场化,拓宽农产品销售空间。首先,以农业标准化作为切入点,拓展市场化营销深度和广度。其次,深度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出口渠道,建立营销网络。第三,建立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务,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第四,争创名牌、品牌。现有的名牌产品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创一批名牌、品牌,使更多的农产品获得行销各地市场的通行证。

  (九)努力实现农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以市、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构建我市农业科研、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企业主导,按市场规律有序运作,构建经营性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构建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教育、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办好农技110,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这是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追求的发展方向。

  (十)努力实现城乡功能一体化,齐心协力建设宜都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应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坚持城乡联动、以城促乡。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抓好产业聚集,以产业兴城;抓好物流聚集,以市场兴城;抓好投资聚集,以环境兴城。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力争2012年农业人口控制在25万人,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一个美好的宜都新农村。

推荐访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 几点思考 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