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道江会议启示
“战将”韩先楚的胜战秘诀
“战将”韩先楚的胜战秘诀
摘要新形势下,面对我军各级指挥员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
军之要,从老一辈优秀将领身上汲取胜战的精神和指挥艺术,是探索打赢信息化战争方法路径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各级指挥员指挥谋略素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首发于国防参考微信号:jfjbgfck韩先楚将军一生身经百战、无一败绩。土地革命时期,他两次身负重伤又重回前线,从战士一步步成长为红军的优秀师职指挥员;抗日战争时期,他英勇奋战、破阵歼敌,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中,他率部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在担任3纵司令员期间,被敌人惧称为“旋风司令”,所领导的“旋风部队”
令敌闻风丧胆;抗美援朝战争中,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回顾韩先楚的戎马生涯,他指挥部队打了一个个恶仗、硬仗、苦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胜战”精神,折射了他心怀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担当;体现了他胸怀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置个人成败荣辱于不顾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他身怀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舍生忘死决战决胜于对敌一线的使命担当。
新形势下,面对我军各级指挥员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从老一辈优秀将领身上汲取胜战的精神和指挥艺术,是探索打赢信息化战争方法路径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各级指挥员指挥谋略素质的有效途径。
1主动作为、为而不惧,勇于迎难、难而逾坚的敢战之魄
在战争中作出决策是指挥员的职责之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战争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决策的风险程度,重压之
下方显志坚,危急之中方显忠魂,只有明辨形势,敢于决策,勇于担当,才能抓住战机,决战决胜。
战新开岭不惧强敌敢于“鏖战”
1946年冬,国民党调整部署,决定首先扫荡南满,稳固后方,再向北满进犯,调集8个师10余万人从沈阳地区出发,兵分三路向南压来。其中路25师直逼安东,企图迫使4纵在安东地区与之决战。面对全副美式装备号称“千里驹”的25师,时任4纵副司令员的韩先楚,在兵力不足、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确立了会战老爷岭打歼灭战的战略目标。经过3天3夜苦战,4纵从三面攻上老爷岭主峰,炮兵火力覆盖黄家堡子敌指挥所,全歼敌25师。
毛泽东指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韩先楚面对占据优势的敌人,敢于硬碰硬地打歼灭战,既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也体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更体现了过人的胆魄。指挥员要具备善于“鏖战”的素质,不仅要有战胜强敌的霸气,还要有认真分析敌我优长找到制胜关键点的底气,不仅要有持久作战、连续指挥的韧力,还要有抽丝剥茧、精细指控的能力。
冬季攻势以劣胜优敢于“强战”
夏季攻势后,陈诚取代杜聿明成为国民党的“东北王”,确立了“固点—连线—扩面”的作战方针,国民党军企图固守拖延,将我军拖入寒冬。新5军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全美制装备,寒冬条件下的后勤保障绝对优于我军。对此,韩先楚做出“边报告,边行动”的决定,临机改变“东总”于7日拂晓发起攻击的命令,指挥部队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提前向沈阳发起进攻,赢得了时间,占据了主动,在新民东北文家台地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敌军部,并生擒敌军长陈林达。
毛泽东说:“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强战”不是勉强作战,而是面对强敌主动出击、大胆指挥,在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大胆决策,以“强战”之法来扭转被动的局面。韩先楚果敢决断,打破了敌人的既定方略。现代战场情况更加复杂,指挥员提升指挥素质迫在眉睫,必须在自主决策和临机
指挥能力上下苦功、练真功。毛泽东与韩先楚。
强袭梅河口当机立断敢于“险战”
1947年春天,国民党已经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韩先
楚看准了驻守着184师的梅河口,但他的手里也只有一个3纵10师。韩先楚分析,184师是在鞍海战役中跑掉的两个
营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战斗力远不如正规部队,军心涣散,士气低沉,正是攻打的绝好时机。他先率领两个团加一个营,一举拿下梅河口外围两个高地,而后向城内发起进攻。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全歼了7000余人的184师,创造了以一个师打掉一个师的壮举。“险战”的成功是指挥员对局势
准确把握、对作战行动精心设计的结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作为指挥员应该善于从战场态势、敌行动特点等方面,正确预见、识别和发现战机,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在“险战”中“求胜”。
2生性好战、战亦有道,足智多谋、谋无失策的庙战之法“未战而庙算者胜,得算多也”。战争不仅是力量的对抗,也
是精神和智慧的较量。身为指挥员,建立在正义和责任基础上的勇才是大勇,与智慧结合起来的勇才是神勇。韩先楚征战一生,未尝败绩,正是因为他好战而不轻战、善战而不乱战。
鞍海战役迫敌起义“心战”解难局
1946年5月的东北战场上,毛泽东从延安发电,要求南满
部队集中兵力,在中长路南端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一两个大中城市展开进攻,将进攻北满的敌人拉回南满。时任4纵副司令员的韩先楚接到命令后,目光盯住了鞍山和海城两座城市。
5月20日,韩先楚率领4纵冒雨展开进攻,迅速攻下鞍山。而后他却放缓了进攻节奏,要求部队加大政治宣传,并对潘朔端进行劝降,使得184师起义,在北满援军到来前随4纵转移。韩先楚兵不血刃赢来一场大捷。在当时背景下,逼迫184师投诚起义是最佳方案,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出他“百计迭出,算无遗策”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作为将领,带兵打仗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适时改变攻
击方式,在减少战斗损失的同时扩大了队伍,事半而功倍。
辽西会战毁点速胜“察战”定胜局
攻克锦州后,我军多路纵队掉头直扑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廖耀湘兵团配置全美制装备,战斗经验丰富。虽然我军在人数和士气上占有绝对优势,但装备上的差距不可小视。在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中,韩先楚指挥3纵直插西进兵团中央部位,在敌防御部署中快速穿插分割,不怕打乱建制消灭敌人,多以营连为单位搜索攻击。当部队快进至胡家窝棚时,侦察部门得到信息附近“小车很多,电话线很多”。据此,韩先楚判断胡家窝棚可能是敌方指挥所。
韩先楚指挥纵队主力直扑敌“中枢”,到了就打,首先攻占北山制高点,而后打入胡家窝棚,打烂了敌指挥机构,加快了辽西会战的进程。“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情报侦察既要发现表象,更要分析实质。将领要善于从规律中寻找征兆,查出端倪,通过扑朔迷离的表面
现象,精确判明敌人的可能行动以及给全局带来的影响,精准打击敌人要害,一击制胜。
攻打锦州见微知著“细战”破僵局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由2纵、3纵、6纵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组成北线作战集团,3纵负责攻击大疙瘩和配水池这两个锦州外围的主要据点。在攻打大疙瘩时,韩先楚只身到前沿指挥。8师24团打了一天,伤亡很大,但敌人火力却丝毫不减。韩先楚据此判断其后方有便于敌人伤员后送和弹药前运的交通壕,于是指挥一个连从侧后插过去,切断了敌人“命脉”,从而迅速拿下了大疙瘩。“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
攻打锦州时,正是韩先楚细致的辨析力和准确的洞察力促成了战斗的胜利。不到前面去,就不能准确判断,势必会延误战斗进程,造成更大伤亡,对全局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洞察力是指挥员指挥作战的前提,硬碰硬式的战斗在带来巨大伤亡的同时,不一定能带来胜利。善于从细节中洞察关键,从全局洞察战争走势,巧妙用兵,才能达到作战目的。
3以快谋战、战如疾风,以奇谋胜、胜敌不意的奇战之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不拘一格,灵活用兵的风格在韩先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从实际出发,因时、因敌、因情用兵,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夺威远堡夜暗奔袭打“疾战”
1947年9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韩先楚赴任3纵司令员,奉命攻打开原县城威远堡至西丰间的53军116师。3纵原作战方案是先歼灭西丰之敌,后向纵深扩大战果。韩先楚主张直接攻打威远堡,一是威远堡是敌人的脑袋和心脏,只一个营的守军是敌弱点,攻打这里出敌不意,一是我军可半路伏击来援之敌。最终“东总”批准了韩先楚的方案。
9月29日,3纵各部一天半强行军100千米,于31日拂晓前进入攻击和阻援地域,7时许主力向威远堡发起进攻。回援敌军也遭3纵打援的部队伏击,损失惨重。116师师长刘润川被俘,3纵成功完成了奇袭的壮举。奇袭威远堡成就了韩先楚“旋风司令”的威名。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对战法的灵活运用,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和速度发起进攻是战斗胜利的关键。现代战场瞬息万变,作为指挥员必须具备快速决策、快速指控、快速行动的能力。韩先楚与夫人刘芷。
四保临江诱敌深入打“围战”
七道江会议之后,国民党三次进犯临江均未得逞。为实现其“先南后北”战略,杜聿明又调集重兵向我临江根据地压来。辽东军区决定组成前方临时指挥部,军区指示由时任4纵副司令员的韩先楚统一指挥3纵和4纵10师迎击来犯之敌。韩先楚抓住89师这个美械装备部队突出冒进的时机,诱敌深入,经10余小时战斗,全歼89师,并俘虏代理师长张孝
堂以下7500余人。《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利用运动战在局部战场形成兵力优势消灭敌人是我军的经
典战法,韩先楚大胆用兵围歼,诱敌深入,孤立一部,快速围歼,力求全歼。正是战法的合理运用和作战行动的精准高效,使得占据装备优势的89师一败涂地。“围战”反映的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和以劣
胜优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德川会战长途迂回打“截战”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指示由38军和42军从德川、宁远打开缺口,断敌退路。时任副总指挥的韩先楚坐镇38军,指挥德川会战。他命113师长途迂回三所里,包抄美第9集团军后路,配合42军内外夹击,予以围歼。113师经过14小时的长途奔袭,终于插到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西线敌军顿时全线动摇。彭德怀发布嘉奖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卅八军万岁!”“万岁军”名天下扬,而又有几人知晓坐镇指挥的是韩先楚。“截战”战法的要义是长途迂回截击,是我军战斗精神和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113师迂回三所里,14小时大纵深迂回体现了快,及时插到敌人弱点体现了准,内外合围歼敌体现了狠。在现代战场上,运用新型作战力量实施“空降截”“特战截”等战法,也使“截战”有着广泛运用。与强敌作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要敢于想敌人所不敢想、为敌人所不敢为,在敌人的“七寸”上截击,才能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
4率部冲锋、锐不可当,靠前指挥、挥戈如虹的率战之行“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指挥员在作战
中责任重大。韩先楚既有“将军奋勇、三军用命”的表率作风,也有细致研判、准确决策从而带领部队取得胜利的统率能力。解放海南岛力主早打的“备战”执行力
1949年12月中旬,广西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部队退守海南岛,以陆军5个军10余万兵力、40多架飞机、50余艘舰艇,构筑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试图将海南岛作为其“反攻大陆”的跳板。1950年2月的兵团作战会议确定以购买机帆船为主,将登陆时间推迟到6月。对此,时任12兵团副司令员
兼任40军军长的韩先楚力争以木帆船为主,3月以前完成渡海作战准备,充分利用谷雨之前的有利季风,尽早解放海南岛。力主早打的建议最终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
4月16日,韩先楚指挥40军300余只双蓬木船夜渡海南,17日
6时许即全部登陆。战至21日,将敌主力全面击溃,海南岛战役结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备战是作
战的基础。韩先楚审时度势、敢于早打体现了战略思维,力排众议、主动请战体现了担当精神;抓住有利天候,体现了备战时机之准;提前3个月完成战斗准备,体现了备战效率之高;用木帆船代替机帆船,体现了备战方法之活。指挥员只有真正把精力深入到情况判断、作战预案、物质准备等备
战工作的细枝末节中,作战行动才能水到渠成。
跨海之战身先士卒的“赴战”感召力
海南岛战役前夕,“最后一战”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因惧怕大海而起的惧战思想也随之而来。韩先楚率部发起攻击,乘指挥船冲在登陆部队最前方。指挥船离岸约50米时,滩头阵地还未完全打下来,韩先楚跳下水率部冲锋;登岸后,他始终冲在队伍的一线。在他的感召下,3纵官兵士气高涨,旋风一般冲破了敌人“海陆空立体防御”的滩头防线。
“先之以身,后之以仁,则士无不勇矣”。韩先楚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士兵安危与共的作风,激励部队舍生忘死,奋勇杀敌。身教重于言传,行动胜过理论。指挥员勇敢,能够增强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在危急形势下,更需要指挥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带动,让部队转危为安,化不利为有利。
攻克定边坚毅果敢的“临战”决断力
1936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出师西征。在到达定边城下时,时任78师师长的韩先楚决定攻打定边城。决心上报后,彭德怀批示:“袭击定边,恐难奏效,仍照原计划前进。”韩先楚咬牙决定违令用兵,他坚持边行动边汇报,“敌惧我歼,攻城可克,我师决计克城歼敌”。
当晚,定边城一举攻克,彭德怀来电“你们敢于负责的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庆祝胜利!”应对突发事变,指挥员需要具备
坚毅果断的决策力。决策力是为将者指挥能力的核心,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分析判断能力是将领应具有的微光,那么决策就是跟
随这种微光前进的能力。”
作者:张学锋
篇二:七道江会议启示
陈云在临江
读后感
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那非凡的清醒和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常常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放射出分外耀眼的光芒。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电视剧《陈云在临江》真实再现58年前四保临江的伟大历史进程,成功塑造了陈云的光辉形象,使我们在感受伟人风范不朽魅力的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启迪。
该剧创作者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把握历史本质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概括所着力凸现的,首先就是陈云那敢于把实事求是进行到底的超常勇气、胆略和胸怀。一开篇,在描绘出1946年秋冬我军在东北战场上主力已退守松花江北、南满根据地也频频告急的危急态势后,陈云在东北局会议上发言的一场戏就是相当精彩的一笔:林彪问“谁听说林彪不会打仗了”,只有几个人举手,林又问“谁相信这句话”,只剩下陈云一个人举手。在一片惊愕的目光中,陈云发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想独占东北、和敌人作正面军事较量是“我们犯了两个错误”,强调我们的出路是“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语调十分平静,观点却无比锋利。仅此一笔,就把陈云那由唯实精神铸造的伟大清醒和讲真话的勇气刻画得入木三分。七道江会议是塑造陈云形象的重头戏。创作者先对南满根据地缺兵少粮、人心不稳的危急形势作了铺垫,接着描写在七道江会议上不同主张争论了三天,主张坚守的仍是少数。在这关键时刻,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陈云表态拍板“坚守南满,一个都不能走!”一语既出,石破天惊。创作者的高明就在于极具匠心地写出了,陈云不仅能从全局高度上把坚守南满的道理讲透,而且能以算账的方法和扎实的数据去比较坚守与撤出的得失,更让与会者折服。这样,陈云把实事求是推向极致的高超领导艺术和独特人格魅力就被刻画得更加光彩夺目。此外,剧中描写陈云并没有批评那些主张撤出南满的同志,并指出“只有对革命赤胆忠心的人才会这么拍桌子瞪眼睛争论不休”。这同样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会具备的博大胸襟和领袖风范。实事求是精神在陈云形象上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照亮了历史,也照耀着现实。
把实事求是贯彻到底不仅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需要以高尚的人格作为支撑。陈云之所以成为全党实事求是的典范,因为他既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又有扎实、严谨、深入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已、敢于负责、勇于牺牲的高尚品德。《陈云在临江》对陈云特有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的再现同样是陈云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正确处理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前提下,全剧不仅艺术地通过陈云在路上向韩先楚调查军情敌情、到杜光华家里了解新开岭战斗真相、与张县长一起统计根据地所需的粮食与布匹、亲自去花山村访贫问苦和帮人推磨、在后方发动土改和动员参军等生动情节支撑起他大胆决策的基石,写出了领导作风中的“这一个”;而且满怀深情地描写了陈云送鸡汤给杜光华的爱人和孩子、让警卫中给最穷的翠花家送粮、剪自己的毯子给战士缝手套、减自己的口粮支援前线、带贴身警卫福牛去给小崔道歉、送福牛去作战部队等生动故事,令人信服地表现出热爱人民是陈云非凡勇气的力量源泉,不怕牺牲是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敢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格保证。讨论四保临江的那场戏尤为精彩:三保临江胜利后的1947年4月,不甘失败的杜聿明又调集七个师四攻临江,此时我江北主力部队过江打已不可能,何去何从的问题又严峻地摆在南满军民面前。决策会上,又是陈云一锤定音:“我的意见很明确,坚决地打!要准备付出四分之三或者是五分之四的代价,坚决把敌人牵制在南满!我们的所作所为只要有利于全局,大家都会认识到南满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如果需要为这个决定承担什么的话,那我愿意承担全部的责任!”高屋建瓴,果断决策,抓住历史,相信未来,为全局牺牲局部,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置个人的生死荣辱于不顾,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将永驻人民心中,并为我们的现实选择矗立起一面镜子。
陈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全剧的拍摄成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共同辛劳的结晶。大雪纷飞,滴水成冰,摄制组置身故事发生地和发生季节拍摄。加上八一厂创作班子在摄像、录音、服装、化妆、道具、烟火方面的整体优势,全剧历史氛围的营造很到位。谢园饰演陈云定位准确,形神兼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都在细节描写上狠下功夫,诸如拨动算盘化作千军万马象征陈云运筹帏幄决胜千里,吃大葱治流鼻血写他不愿因病麻烦大家,小本子上写满了问题和数字表现他勤于思考和积累,七道江会议上讲话前先向全场鞠躬反映他的谦恭和诚挚,亲自为指战员缝手套揭示他以身作则的态度和技能,设计让左叶师长到前线听枪炮声治病描绘出他的智慧和幽默,看着福牛牺牲后留下带血的鞋垫沉思折射他内心的波澜,凡此种种,都有力地增强了全剧的真实感,又都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揭示,使陈云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可亲可敬。该剧的这些成功经验,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及其他影视剧的创作也是有启示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