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党费》人物形象分析(3篇)

时间:2024-11-02 11:42:02 浏览量:

篇一:王愿坚《党费》人物形象分析

  

  《党费》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情感及主旨。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4.赏析小说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和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现代史有一段十分重要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底至1933年2月,中国共产党粉碎了4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以100万兵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段英雄的历史闪光而悲壮的,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应作出重大的担当。王愿坚以系列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这段历史的悲壮和斗争的残酷,表现前辈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探求发掘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财富。

  二、知人论世

  (一)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足迹》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背景资料

  1.写作背景: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重点刻画英雄形象。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2.小说故事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三、初读,感知“党费”内涵。

  (一)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引子(第1段):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第2-5段):交代斗争形势严峻,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第6-29段):“我”与黄新成功接头(我初到八角坳,听到群众唱红歌;初识黄新;黄新想缴党费)。

  高潮(第30-55段):“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黄新为红军腌咸菜,阻拦女儿吃咸菜;敌人搜捕;群众掩护;黄新交待党费事项,托付孩子,最终被敌人逮捕)。

  结局(第56-60段):“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二)读课文,快速划出小说中“缴党费”的描写,思考小说中的“党费”含义变化。

  明确:

  1.26段:银洋

  2.34段:咸菜

  3.43段:咸菜

  4.44段:银洋

  5.56-60段:爱党之心与大无畏的精神

  四、精读,分析“黄新”形象。

  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句子并进行批注,然后用下面的句式来概括总结。

  从

  (原句/事件)

  我看到了一个

  (性格特点)

  的黄新。

  明确: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第6段)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坚决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46-53段)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时,她毫无畏惧,毅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51-53段)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第22段)

  ⑤坚毅乐观: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20、24段)

  五、探究,赏析写作艺术。

  (一)小说成功塑造了黄新的形象。作者善于选取感人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请划出相关句子,赏析这一写作特色。

  ①(第26段)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磨损的党证”和“鲜红鲜红的镰刀斧头和印章”形成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揭”、“撕”、“掏”是动作描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②(第32段)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

  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动作、神态描写。“倚”“瞪”“咂”等动词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食物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夺过了女儿手里的咸菜,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③(第41、42段)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动作、语言描写。展现了在危难来临之际,黄新刚强果断的一面,体现了共产党员刚毅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④(第53段)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神态、语言描写。黄新临牺牲前的表现,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忠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同志。表现黄新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

  (二)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思考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上山以前,我是干侦查员的。(4段)

  我眼珠一转,一眼就看见在地铺上坐着的那位大嫂耳朵上的那颗黑痣了。(14段)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有较高的职业敏感度,观察力很强。“我”凭着耳边黑痣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黄新。

  ②“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17段)

  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31段)

  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六、观照,感悟革命精神。

  《党费》故事原型:

  1.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2.1944年,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3.1946年,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总结主题:小说描写了女共产党员黄新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持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篇二:王愿坚《党费》人物形象分析

  

  《党费》梗概及简析

  1、作品梗概

  1934年,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开始了。在主力红军北上后,我们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支小部队,就遭到白匪疯狂的“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我们被逼上了山。敌人为了整垮我们,竟使出了"移民并村"的毒招,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这时,支队政委魏杰同志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我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五岁的小妞儿。魏政委怕我找错人,交待任务时特别嘱咐“她耳朵边上有个黑痣”。八角坳离山有三十里路,下半夜才赶到。我悄悄摸进村子,按着政委告诉的记号走到窝棚门口。里面还点着灯,屋里有人轻轻哼着过去"扩红"时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我轻轻敲门,歌声停了,一个老妈妈开了门。小窝棚里坐着三个人,我一眼看见一位大嫂耳朵上的黑痣,就用暗号和她联系上。她很机灵,像招呼老熟人似的,一把扔给我个木凳让我坐,一面让另外几个人回家去。她关上门,把小油灯遮严,告诉我刚才那几个是自己人,还很老练地教我以后再来,先从墙角上一个破洞瞅瞅,别出什么岔子。这位大嫂看上去和善、安详又机警。她没有向我谈困难,而是口口声声谈怎么坚持斗争。在我传达县委对地下党活动的指示时,她一边听一边点头,把困难的任务都包下来了。我要趁早晨雾大赶回去。出门时,她叫住了我,从用纸包着的党证里拿出两块银洋,说自从“并村”后好几个月没交党费了。我觉得很为难,一来上级对这问题没有指示,二来一个女人拖着孩子在这样环境里坚持工作,也得准备点用场。她见我不肯带,想了想又说:“也对,目下这个情况,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

  过了半个多月,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八角坳,一到黄新同志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瞅,只见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不听妈妈的哄劝,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用指头沾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抓了根腌豆角,就要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忙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地一声哭了。我

  看到这情景鼻子一酸,就敲门进去。她看我来了,告诉我这是几个党员凑合着腌的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忽然门外有位妇女气喘吁吁跑来,说有人走漏了消息。我一听有情况就要走。她一把拉住我,让我到阁楼上躲起来。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她很快地向我交待了一些情况后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交的党费。”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他们在屋里翻了一阵,忽然发现那筐咸菜,逼着要她交出人来。她猛地一挣跑到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剩下的两个扭住她就往外走。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忙收拾好咸菜,找到了那本党证和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在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2、作品简析

  《党费》作者王愿坚,1929年生,山东省诸城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1954年以处女作《党费》蜚声文坛。后陆续出版《党费》、《后代》、《普通劳动者》、《亲人》、《王愿坚小说选》等小说集。王愿坚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的斗争和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活怀有深情,对老一辈革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也颇关注。他的作品总是充满革命激情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先烈们不但用鲜血和智慧创建了不朽的革命业绩,为我们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且留下的精神财富也值得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作者善于从广阔的斗争生活和重大事件中截取片断,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曲折动人的典型情节,以此刻画人物性格。作品从不回避斗争的艰巨和残酷,因而显示出深沉悲壮、高亢激越的风格。

  典型地体现王愿坚创作风格的,是他的成名作《党费》。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摘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

  件的发生、发展安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黄新的形象。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的新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摘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给“我”窝头咸菜干饭,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临别时两块银元交党费的细节,坦露了她对党的拳拳忠心,这些描写使黄新的形象站立了起来。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是她性格中最光彩的语辞,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音。一个在残酷的阶级斗争年代义无返顾、献身革命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敌与我、血与火的尖锐矛盾和生死对立中加以刻画,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其对党对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篇三:王愿坚《党费》人物形象分析

  

  党费中我的人物形象特点

  王愿坚是一位以写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善

  于截取典型的生活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

  政委》《小游击队员》《路标》等都是他创作的优秀作品。

  短篇小说《党费》是他的经典名作,于1954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这篇仅

  7000多字的作品曾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几代人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年,《党费》被拍摄成电影《党的女儿》,作品进一步深入到人民之中,扩大了影响力。这

  篇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可称得上是一篇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

  《党费》之所以能够成为红色经典之作,与作品题材的选择关系密切。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但反映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并不多,王愿坚

  的《党费》恰恰是较早描写这一时期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小说,展现

  出作者在表现革命历史和战争题材创作中独到的眼光,也正好弥补了文学对这段重要革命

  历史时期创作与表现上的空白。

  小说通过描写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黄新缴纳一份特殊的党费和为掩护同志而壮

  烈牺牲的故事,塑造了在革命斗争处于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克服一切困难支援游击队、保护党费的女地下党员的英雄形象,发掘出革命先烈身上的精神内涵。作品虽然是以战争

  为背景,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凶险恶劣,而是在严峻的场景中,用朴素而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讲述中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作品通过新颖的立意和真实生动的细

  节描写捕捉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进而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

  义,同时也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访问:王愿坚《党费》人物形象分析 党费 人物形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