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5-30 09:3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待解的三大症结和六大政策建议

作者:来源:人民论坛添加日期:14年04月09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提到,“我国……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挑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城市化紧密相关的.因此必须全面深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探寻新的思路和举措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一是市场化条件下,资本、产业、人口等各类资源要素向行政层级高、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和地区加速集聚,导致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的极度非均衡发展。一边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土地高度稀缺的发达城市;一边却是经济落后、人口萎缩、土地闲置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这种极化现象明显的传统城市化路径,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产生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二是工业化的强力推动,原有生产生活统一于农村空间的自然农业模式被迅速打破。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其中主要流向东部地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六省市集中了全国八成以上的跨省流动人口。但大多数流动人口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生产、生活空间分离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脱节的最突出标志。

三是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转移就业的同时,市民化进程受阻,农村家庭数量难以稳定减少,融入城市梦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也难以到位,致使农村土地仍带有部分保障功能。农村土地的极大浪费,使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其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不牢,不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调控体系。市场、计划都是资源配置手段。极化现象明显的传统城市化模式导致区域发展、国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城市病”加剧,市场利益机制显然无法应对区域均衡、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四化"同步发展等新型城镇化推进难题,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亦能印证这一点。中央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市场出现的外部不经济损害社会利益问题,政府应以国家整体、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个人利益不受或少受影响为最高原则,进行坚决的规划干预。

第二,解决统计失真问题,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考评机制。

首先,要建立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客观考核评价城市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其次,以城镇化年增长率为依据建立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城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各具特色、宽严适度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公告公示明确具体的落户条件和程序,确保

公开透明;再者,中央在政绩考核、财政转移支付、土地供应、金融支持、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上,应充分考虑城市户籍人口(或户籍家庭)增量因素,在适宜的城市实现“安居乐业”,稳步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市民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

第三,解决住有所居问题,推进完善住房公共政策。农村转移人口要真正在城市“留得下”,必须解决住有所居问题。但住房需求的多层次性是其显着特征之一,单纯依靠市场或政府都难以解决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独特作用,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特点的长期、系统、稳定的住房公共政策和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厘清市场、半市场、非市场的界限,才能真正满足各层次不同住房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房地产不动产特性,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地方(城市)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职能职责。明确保障对象、保障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平抑房价,实现住有所居.

第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完善农业现代化推进机制。当前,必须着眼于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两种福利制度有效衔接。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进入城市,在获得稳定的“城市福利"保障后,必须放弃已有的“土地福利”。将已实现市民化的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通过合法形式,转让给种植能手或种植大户,从而创造条件实施大规模土地流转,并吸引城市资本投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注入不竭动力.

第五,解决发展载体问题,以城市群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经济实力雄厚或有相当基础,土地自然资源丰富,有广阔经济腹地,综合环境承载力强,潜力巨大的核心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大力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鼓励错位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新一轮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使工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城市空间上真正实现,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如何实现城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2014年04月07日07:47

来源:科技日报

■改革发展新景象

“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地期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智力辅政、科技资政"的重要作用,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一席话,引起成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共鸣。

这位成都市改革发展的掌门人,在打造成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一总体战略,为新一轮改革找准突出问题、找对突破途径,为党委、政府“智力辅政、科技资政"。

事实上,成都的经济转型升级,从主要依赖要素驱动,到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已经“先行先试”

了好几年。

院士站进企业打通产学研瓶颈

“智力辅政、科技资政”,最重要的是要把智力和技术渗透到企业中去,激活存在于企业中的创新因子,成为企业自我的创新智慧。

成都市科协积极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办法和新机制,创造条件让院士(专家)们进入企业,建立了川大智胜[—0.68% 资金研报]、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攀成钢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66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引进王国栋等39位院士和334位专家智囊融入成都科技创新“一盘棋”,实施182个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投入科研经费11。12亿元,争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支持经费15。51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1项,获科技奖励15项,获专利574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新增税收4.9亿元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战略提供了新动力。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短板,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市科协还推动“金桥工程”。几年来,通过扶持措施,共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申报登记“金桥工程”603项,完成387项,新增产值188。6亿元。此外,以“提千条科技建议、创亿元经济效益"为主线的“讲、比”活动,5年来共吸引46000余名科技人员凝智聚力。在征集的13860条科技建议中,企业采纳9886条,新增产值195。2亿元.

同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先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个,新增科技创新载体34家、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2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33。7%,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去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占四川省的半壁江山。打开门走出去智力辅政出新招

“智力辅政、科技资政”的关键还在于要将科技工作者的智力演化成决策者的智慧。

几年来,成都市广大科技人员在各级科协引导下,尝试打开门、走出学术金字塔,为成都市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冲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线”。通过持续开门办“科技年会”等学术活动,直接参加学术活动的科技人员5万多人次,受益群众达百万人次.以成都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年会平台,建立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33名国内汽车界知名学者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端科技智囊支撑.

成都市科协立足于搭建凝智聚力的平台。几年来,在成都,无论是工厂、车间、高校、院所,还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的办公桌上,都体现着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去年11月,成都市确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重点和扶持发展安排。市科协采取问计于民、问计于科学家的方式,及时启动大型调研课题。调研汇集了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11所中央、省市科研院所的专家参与,调动了全市13个相关科技学(协)会及成都飞机公司等21家高新企业科技人员的智力,还分产业进行调查,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走访近千人次。经过学术界、产业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科技智囊们的“头脑风暴”后,历经五易其稿,最终凝聚成了一份长达17万字的《成都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咨询报告》。

《报告》详尽分析了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七大类共计40条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切中要害,“落地”性也极强。既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问题、产学研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是成都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问题”,又着眼长远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既提出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平台等“顶层”设计建议,又细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0.31%]制造业等具体指标。目前,成都市经信委、科技局、投促委等正积极吸取、运用其成果,以推动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几年来,在市科协等各级组织号召下,成都先后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调

查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550份调研报告和决策建议。其中,多份调研报告获得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批示并得到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智力辅政、科技资政"已成为成都改革发展的新元素.这些元素聚集、碰撞、冲击之后,未来可能“聚变反应",为这座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大都市带来巨大的转型升级驱动力.

信息化下的城市治理改革创新

坚持“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的理念,今年是深圳坪山新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立足新区发展实际,树立“以改革论英雄、以质量论高下、以作风论优劣”的工作导向,今年,坪山新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以二十项改革为主要任务,制定了2014年改革计划.

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治理改革和信息惠民创新,便是坪山今年改革的一项内容。

初步完成“智慧坪山”9大应用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智慧的?

或者有一个例子可以窥见其一.今年初春,寒潮来临的时候,坪山新区230多名居家养老的老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一台暖风机。

给老人送礼物的,是坪山新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如何调阅老人的地址进行准确的投递,社工委依靠了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的大数据收集.通过这个数据平台,社工委及时了解到老人的数量、地址,下单供应直接送货到家.让这些居家老人在寒冷到来之时,体会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温暖,这就是“智慧城市"给政府服务带来的变化。

2009年,坪山新区自成立以来,就站在了探索“新型城市化”的高度上,大胆尝试“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智慧城市,指的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

而具体到“智慧坪山”,则是指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逐步深化信息的应用程度,建立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将坪山新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和谐、资源可持续利用、大众生活幸福、先进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

经过多年的建设,2013年,坪山新区与住建部、省住建厅共同签署了深圳市坪山新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致力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治理改革和信息惠民创新,打造便捷城市的升级版.

当前,坪山已建立了“智慧坪山”的推进机制,完成“智慧坪山”顶层设计,初步建成了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在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宜居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9大智慧(601519,股吧)应用。

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提升政府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坪山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的试运行,新区还创新了以网格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构建了覆盖新区、办事处、社区的综合信息系统,推动跨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了公共服务效能和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整体提升。

以雨季如何做好危险边坡防治为例,记者在坪山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上看到,用户登录平台之后,只要输入雷雨预警信号级别,选择相关的区域,坪山危险边坡所处的位置和危险级别就会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方便政府决策部门提前做好准备.

而针对经济运行状况,坪山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也能直观地反映,借助来自供电供水部门的信息,结合企业的用工、纳税等情况,经济发展部门的负责人就能很直观地了解某一企业所运行的状况,甚至在输入了关键的数据之后,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还能自动分析和呈现整个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图表.

“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就不用等到劳资纠纷出现的时候,再去处理事情,而是在劳资纠纷出现萌芽状态的时候,政府部门就已经可以意识到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提前介入。"坪山新区综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

“今年我们会推进视频探头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的感知能力。"坪山新区综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区别于以往公安、城管等不同部门自己安设摄像头摄像内容为己所用不同,坪山视频探头资源共享机制则是综合各个部门的需要,整合在一起,用同一个摄像头为有需要的各个部门服务,既节省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为城市的运行提高了感知力。

如今,借助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坪山新区每周还会制定事件处理情况排名表,将群众反映的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处理程度每周排名一次,这份排名直接递到分管领导的手上,哪个部门做了事、哪个部门处理事情快都一目了然.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深化交通领域改革创新

中国投资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

文/《中国投资》赵沛楠

坚定深化交通领域各项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交通领域2014年的重要任

务之一

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2014年正可谓改革之年。抛开投资金额、通车里程、客货运量等传统“数字”思维,2013年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研报告审批权限下放以及出台《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改革措施已经为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东中西东北地区协调互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形势向好。

交通投资平稳增长

《中国投资》:2013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如何?

黄民:从基础设施、运输能力、服务水平3个方面来概括一下。2013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3年交通运输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51万亿元,其中,铁路完成投资6900亿元,公路完成投资1.35万亿元,水路完成投资1518亿元,民航完成投资720亿元,邮政完成投资186亿元,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达到2300亿元。二是综合交通网络更趋完善。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新增5586公里,达到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新增约1672公里,达到1102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0.8万公里,达到43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8260公里,达到10.45万公里;新增及改善内河高等级航道289公里,达到1.2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深水泊位89个,达到2063个;新增民用航空机场10个,达到193个;油气管道干线里程新增6000公里,达到9。6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新增超过300公里,达到2400公里.三是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积极推进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京沈客专及中西部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北京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

作。建成投产南京-杭州铁路客运专线、浙江嘉兴—绍兴跨江通道、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码头、深圳机场(000089,股吧)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新开通运营哈尔滨市、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与基础设施网络扩展完善同步,我国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交通运输完成客运量约402亿人次、货运量451亿吨,分别增长5.6%和9.9%;完成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约3.6万亿人公里和18。6万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9%和7.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约8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8亿标准箱,分别增长9.7%和7.2%.

在数字增加的同时,运输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铁路客运全面推行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和实名制售票,货运全面实施以网上受理、实货制运输和全程物流服务为重点的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市场化、物流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一卡通”全面推广,乡村客运班车通达程度和便捷水平不断提高;中西部支线航空加快发展,内蒙古阿拉善盟3个通勤航空试点机场正式通航,航空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发展改革政策进一步完善

《中国投资》:作为“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之年,2013年在交通领域发展改革政策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黄民:一是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审批核准事项。审批方面,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研报告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方面,下放了沿海(含长江南京及以下)煤炭、矿石、油气专用泊位年吞吐能力500万-1000万吨项目、内河专业化码头项目的核准权,取消了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项目的核准。

二是研究提出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这对铁路规划项目的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的顺利

实施以及确保“十二五”铁路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编制发布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这一规划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布局规划,对指导国家公路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络,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

此外,研究提出的《关于加快飞机租赁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印发了《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完成了《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13年—2030年)》,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工作.

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投资》:刚才说开展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期评估,评估结果如何,对今后交通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黄民:通过《“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期评估,结果表明“十二五”以来的交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公路、水路、城市轨道交通、邮政方面可以如期实现规划目标;铁路建设如能保持目前投资强度,可以完成目标任务;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城市群的城际铁路离基本形成网络的目标有差距;民用运输机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完成规划目标尚有难度,综合客运枢纽在旅客“零距离换乘”方面也需加强。要完成《“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目标任务,还需要加大交通投入。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要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支撑城镇化发展。

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在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京沈客专等项目,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注入中西部地区铁路项目资本金的方案。统筹国家铁路网与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衔接,加强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审核,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城际铁路。

公路方面,加快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建设,发挥网络规模优势和整体效能;有序发展地方高速公路,结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研究地方高速公路规划审核办法;加快推进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建设,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着力提升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技术标准;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地区公路建设.

水路方面,加强规划对港口建设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沿海港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完善沿海港口集疏运设施,加强疏港铁路建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的投入,重点是长江黄金水道、长江主要支流、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

民航方面,抓紧协调解决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海口、桂林、兰州等干线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及青岛、成都、厦门等新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枢纽机场功能;稳步有序推进支线机场建设,重点增加中西部地区机场布点,完善机场布局,扩大民航服务覆盖面。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方针,稳步推进具备条件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增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能力。

邮政方面,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西部邮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改善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服务条件。

全面推进交通领域各项改革

《中国投资》:2014年,“深入推进交通领域各项改革”被提上日程,具体措施将有哪些?

黄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都明确,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014年,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交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6个方面,研究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继续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牵头研究制定具体的改革配套措施,研究设立中国铁路发展基金,创新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完善铁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铁路公益性、政策性运输补贴的制度安排和货运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国家铁路网和地方性铁路的划分与统筹衔接。

二是完善普通国道投融资体制。深入开展普通国道发展政策研究,破解普通国道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难题,探索各级政府对普通国道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融资模式,完善相关配套改革,引导普通国道科学有序发展。

三是推进民航领域管理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国家统一管理的合理可行的空管体制改革方案,为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针对某些具备条件的机场尚未属地化以及跨省收购机场暴露出的问题,继续按照属地化改革方向,深化机场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理顺管理体制,促进机场建设。

四是改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方式。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理清城市政府、省级投资主管部门、中央部门等相关方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责分工,制定规划编制评审办法和可研报告编制评估大纲,指导各地做好项目审核及监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发展统计和监测分析机制,规范招标文件,完善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五是探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新机制。抓住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特别是改扩建铁路客运站场、民航机场等项目加快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城市政府作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主体地位,创新管理模式,在城市层面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培育专业化枢纽运营管理企业,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利用开发.

六是探索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新思路.抓紧编制出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下游发达地区优势,带动中上游腹地加快发展,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要抓好“十三五”重大问题研究,重点抓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骨干通道建设、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投融资以及全国民用机场中长期布局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铁路等交通行业“走出去”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为综合交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访问:如何实现 精细化 城市 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