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时间:2022-08-17 18:0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3篇

第一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宏观经济与相关调控政策对阳光私募行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以阳光私募行业的历史、现状为背景,研究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下,阳光私募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并预测了阳光私募行业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字:阳光私募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 银监会 证监会

自2003年国内发行第一支阳光私募产品以来,阳光私募在中国已经历经了9年的风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走过一定的弯路,但是存续中的产品规模一直在增长。2008年中期以前,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股市空前高涨,阳光私募在国内得到了迅猛发展。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突变,同时上层管理机构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制度的变更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在环境和政策的双重影响下,阳光私募业绩普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股市从6000点泥沙俱下时,以二级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阳光私募深受其影响,当年年报普遍亏损,被称为阳光私募行业的熊市危机。但就其绩效来看,所有的阳光私募当年均跑赢了大盘,因此可以看出,在主流投资渠道中,阳光私募还应算作相对稳健的品种。

根据定义,阳光私募是私募基金的一种,主要是指私募基金与信托机构合作向特定投资人发行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中,担当投资顾问的私募基金通常拥有证券投资的主导权,而信托公司则发挥监管作用。与与私募股权基金重点投资于一级股权市场不同的是,阳光私募一般是指私募信托证券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证券市场,这两种私募基金在投资对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目前我国阳光私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合伙、信托和公司三种形式,而在这三种形式中,在2009年以前,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是我国阳光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典型形式。这也是阳光私募基金之所以被称为“阳光”的主要原因:借助信托公司发行,经过监管机构备案,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并且有定期业绩报告。如此做法有利于基金运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并且通过借助信托公司平台发行,能更好的保证私募认购者的资金安全。

但是,通过信托形式借道发行,有其显著的缺点。因为信托公司对于阳光私募而言,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产品的合法身份,至于客户开发和服务等运营工作,阳光私募必须靠自己解决。但正是由于借助信托公司平台来发行,也造成了上层机构对其管理上的责任错位,使得阳光私募作为证券投资方面的佼佼者,它的监管权限却并不托属于证监会,而是与信托一样,属于银监会监管。

2009年7月27日,证监会以“个别信托公司通过大量开户投机打新股”为由,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迄今将近两年间,阳光私募只能取道信托公司早先开的存量账户。停开账户后,信托产品发行骤减。据统计,证券投资的集合类信托产品在2009年6月时,发行数量高达86只,但7月骤降至34只。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011年后,市场上存量账户愈发趋紧,阳光私募行业面临信托账户枯竭的窘状,行业扩容也进入的平台期。

正是由于这样的外部环境,催生了阳光私募的另外一种形式: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相比信托方式,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优点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绕过信托公司独立筹集和运作基金,并放宽投资范围。这在信托证券账户价格一路高涨的今天,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运作优势。但是,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也有其固有缺陷,比较典型的就是其收益属于公司盈利,无法像信托产品一样避开所得税;
另外,由于其有限合伙制公司的形式所限,所有的申购赎回都被视为股东变更,这带来了繁重的工商登记工作量。因此,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在现阶段正处于摸索期,目前还难以大行其道。

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阳光私募再次面临严酷洗牌,亏损清盘、发行延期、发行失败等现象自08年以来再度上演。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目前占主流的信托型阳光私募,对银行极度依赖。而今年年初至今,为了对抗CPI的一路走高,央行政策不断收紧,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持续上调,这造成了二级证券市场和基金的资金来源匮乏,供血不足,个别绩效较差的基金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赎回潮,严重打击了市场的积极性。

2、二级证券市场的低迷,也造成了阳光私募普遍亏损局面的形成。2011年以来,尽管指数下跌幅度远未达到2008年的水平,但是阳光私募普遍持有的小盘股跌幅较大,代表中小盘股票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不断走低,这给一些重仓小盘股的私募基金带来较大的亏损。

3、私募基金人才流失和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足,也给阳光私募的发展前景带来不确定性。相对于公募基金提取固定管理费的盈利模式,私募基金的生存更多的依靠业绩提成。与公募基金比较,私募基金投研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市场行情有更大的关联。因此,在行情低迷阶段,公募基金稳定的薪酬收入被一些私募基金的投研人员所看重,部分大型私募基金的研究员外流,其去向主要是公募基金。而且随着阳光私募资产管理规模扩大,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跟不上,造成阳光私募产品净值大面积亏损。

4、自2009年7月27日证监会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后,近两年阳光私募只能取道信托公司早先开的存量账户,进入2011年后,市场上存量账户愈发趋紧,这也推动了信托公司留存账户价值水涨船高。阳光私募要获得信托证券账户,有两种方法。方法一为发行初期一次性向信托公司支付一笔费用;
方法二为给予信托公司更高的业绩分成比例,直至支付完拟定额度。不断上涨的账户费用,使阳光私募的盈利进一步缩水。在整体市场行情向好的时候,这笔费用并不会对阳光私募的业绩造成影响,但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时候,就会成为阳光私募的一个沉重负担。

由于上述原因,阳光私募正处在发行冰点期,其规模严重缩水,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但是,这也是阳光私募发展过程中的难得机遇。2011年上半年,上海宝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陕西创赢投资理财有限公司50%的股权,成为首例阳光私募并购案,并且于近期又进一步与广东猎豹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其产品收入囊中。正因市场低迷,处于底部,因此就收购来说,也是最佳的买点。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对于整个阳光私募行业来说,将面临一次彻底的洗牌。目前的内外部制约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私募行业的整合。这虽然会使阳光私募行业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但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大浪淘沙始见金,只有经过这样一番洗礼和优胜劣汰,阳光私募行业才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词条:阳光私募基金

2、《阳光私募业绩略胜公募 新发规模缩水逾两成》 经济参考报

3、《阳光私募面临严酷洗牌》 中国证券报 朱宇

第二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 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 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 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 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 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 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 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 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 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 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 2013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转向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核心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
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
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等。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1月5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上可见,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保持和促进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的增长,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及由此而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保证我国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财政政策的手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一、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公债

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债权欠下的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公债不同于税收,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公债是自愿的、有偿的,是政府运用信誉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西文经济学家认为,公债的发行既可以为政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能影响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效应。因此,发行公债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财政支出

1.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失业补助、农业补贴、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当经济进入衰退而工人被解雇时,更多的人申请失业保障津贴、福利津贴和其他收入补助形式。这种政府支出的自动增加正好在总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时刺激了总需求。政府还可以直接给私人企业以投资补贴,如对清洁能源生产的企业,给予补贴就会降低它们的投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增加生产和就业。虽然政府转移支付不直接形成当期的社会购买力,但是由于它能改变人们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平。所以,政府转移支付也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推荐访问:疫情 浅析 宏观经济 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