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泛清真化个人自查检视材料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一
为民服务方面
存在的问题
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
要务。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1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1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1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1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1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
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1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
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2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2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2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
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2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2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2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2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2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3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3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
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3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3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3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3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篇二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柏林沟镇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整个过程,以学强能、以干促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学习交流有互动。本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态度,依托“晚间七点半”初心学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及形势政策教育等,累计组织学习研讨7期,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到机关、村(社区)讲党课、分享学习体会16场次。
二是调查研究更深入。聚焦推动工作、服务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全镇发展实际,领导班子成员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民宿旅游发展、农业产业振兴、集群联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细致调查研究,以“望闻问切”之功分析现象、查明症结,以“庖丁解牛”之功寻求方法、各个击破,撰写调研文章8篇,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鉴之基。
三是问题检视严准全。严格对标对表党章党规及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专项整治相关要求,全方位检视班子及党员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个人自查及集体分析,于工作成效、个人作风、生活细节等方面查摆问题,杜绝“无中生有”和“大而化小”两个极端,确保问题检视准确深刻。
四是整改落实见实效。将对问题的整改成效落脚到推动工作的实效上,10月以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贫困户自查验收、农户收入帐核算、农户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后召开猕猴桃、脆桃、甜柿等特色产业冬管现场会11场次,完成产业园区管护2400余亩;完成增减挂钩项目问题整改116个;成功完成医保缴费近2000人;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件,妥善化解疑难信访2人次。
篇二:关于泛清真化个人自查检视材料
清真泛化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一、工作背景和意义
清真泛化整治是我国近年来对清真寺进行规范管理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加强对清真寺的监管,规范其宗教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清真泛化整治的工作对于推进我国宗教事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促进宗教改革与宗教和谐发展,加强对极端思想和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的打击,坚决维护国家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社会安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进展及成果
自清真泛化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推进清真寺的规范化管理和宗教活动的合法化开展。截止目前,全国共对清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工作,明确各类清真寺的性质和管理属性,对一些存在问题的清真寺进行了整治和规范。
一、调查清真寺的性质和管理属性。经过全国各地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清真寺数量庞大,从性质上主要分为国家级清真寺,地方级清真寺和私人清真寺等。每一类清真寺都有着不同的管理属性,需要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规范管理。
二、对清真寺进行整治和规范。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清真寺,主要是一些私人清真寺和地方级清真寺,出现了一些宗教极端主义活动,需要对其进行整治和规范。这些清真寺在宗教活动上存在一定的乱象,需要及时纠正和整治。
三、加强对清真寺的宗教活动监管。针对清真寺开展的各项宗教活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加强对其宗教活动的监管,确保其宗教活动的合法化开展,不得涉及任何违法和不良宗教活动。
三、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清真泛化整治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真寺的数量众多,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尤其是一些地方级清真寺和私人清真寺,由于其分散性和自发性,使得整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导致清真寺的管理不规范,宗教极端主义活动有所存在。
三、存在一些不正规的清真寺和宗教组织,严重干扰了清真泛化整治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清真泛化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政策宣传,加强对清真泛化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工作的合法性和公信度。
二、加强对清真寺的规范管理和宗教活动的监管。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清真寺的宗教活动的监管,确保其合法性和规范性的开展。
三、加强对清真寺的整治和规范。针对存在问题的清真寺,将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整治和规范,同时对一些不正规的清真寺和宗教组织进行取缔和打击。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鼓励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可行的工作模式,主动参与清真泛化整治工作,推动工作的落实。
五、加强政策的配套措施。配套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以确保清真泛化整治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清真泛化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全力以赴,积极探索可行的工作模式和措施,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更多的成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篇三:关于泛清真化个人自查检视材料
泛清真化调研报告
清真寺调研报告新疆的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在伊斯兰建筑文化与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中,有明显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对新疆清真寺建筑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了解作为中国伊斯兰建筑两大分支之一的中国传统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文化机制及其新疆特色,有助于寻找和挖掘在两种文化,相撞击和相融合的历史智慧中形成的中国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优良成分。为此近来我们对新疆地区某些清真寺概况进行了调查。一、新疆地区清真寺的分布乌鲁木齐建城只有200余年,居民多由各地迁来,由于受居住、祖籍、教派门宦、民族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清真寺的建立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数量多,共有清真寺280所,简易礼拜点30所,建筑简陋,大多数寺与民房一样,土坯墙、木椽棚顶,有的虽建有砖混结构的礼拜殿,但规模小、无配套设施。老城区和农村开发早的地区,清真寺建立历史长,规模比较大一些,新城区以及新开发的农、牧区,建寺时间短,多属简易寺。从图中看出清真寺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带少数民族居住地的附近,便于他们的各项活动使用。二,调研的两所清真寺1、九家湾桃园清真寺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随之传入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经过若干世纪吸收融化及至明代已经创造出比较成熟的中国风格的清真寺建筑。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就其形式来看大体可分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清真寺以及其他广大地区回族的清真寺。前者受中亚影响较大,如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大寺,而后者大都采用当地汉族传统建筑形式。我们今天调研的这两个清真寺其中一个是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另外一个是回族的清真寺,九家湾桃园清真寺是一所维吾尔族清真寺,地处主干道——外环路一侧,交通便利,通过对建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此建筑始建于公元1992年,仅供周边维吾尔族做礼拜使用,其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仅有
600㎡,建筑平面呈“L”形,一个较方的主教堂和一个与其相接的长条形功能房半围合出一个小的庭院。其服务半径约200米,清真寺采用统一的面砖,颜色纹路交错叠加,与周围的建筑色彩对比强烈。建筑的正门很小,前方有几棵树遮挡,稍不注意就会被忽略。鉴于周边少数民族不是很多,所以此清真寺可满足居民使用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建筑的周边环境已被破坏,既有出租的居住用房,又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电焊店面,以及出售锅炉的门面房。从图片上不难看出,建筑周边的环境已经被这些杂物破坏,失去了清真寺的肃穆感。
推荐访问:关于泛清真化个人自查检视材料 自查 检视 清真